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分数,香港大学文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是同一个大学吗?
您好,我是高考志愿刘老师。针对您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香港大学文学院跟香港中文大学不是一个学校。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香港中文大学是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在1957年联合成立的“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1963年,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当时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李卓敏博士为首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被誉为亚洲最美的大学校园。在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 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7位。
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是一所拥有十个学院及一所独立研究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是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1912年正式办学。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及薪酬水平均为全港高校之冠。学校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现设有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等10个学院。在2018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排名第4位。
这是两所大学的基本介绍,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所有看到本文章的朋友幸福快乐,笑口常开!😀谢谢!
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一线城市在深圳加入之前,可以简要概括为: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但深圳加入一线之后,一线的划分标准出现了一点变化,深圳的经济实力的确是内地城市当中的翘楚,人均经济吊打北上广。然而深圳的综合实力莫说和北上广相比,就是比较南京、武汉也不是一个级别。所以一线城市的特点就被重新定义。
虽说深圳综合实力不及几个老牌综合强市,但在国内也是前十的水准,所以综合实力依然很重要。不过首当其冲的还是经济规模,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已经占据GDP总量前四很多年,并且领先身后其他城市较多。当然只有经济规模还不够,人均经济数据也是重要指标,这其中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薪资水平。
除此之外,四个一线城市还有三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市区经济型城市,市区经济占比远超县域经济;其二是金融业高度发达;其三是城市轨道交通高度发达。
根据以上几个特点,我们来看几组数据排名,看看目前几个被认为“一线候选热门城市”是否能够吻合四大一线城市的共同特征。
目前几个热门成都、苏州、杭州都是GDP总量4-10名的成员,尤其重庆市经济总量将在今年和广深两市进入同一个档区,也是所有城市当中最接近一线经济规模的。但我们看最右侧一栏的数据,重庆的人均GDP连深圳的零头都不到,相比京沪也只有其一半左右的水准。而成都的问题也一样,虽然人均比重庆好一点,但在经济大市当中也是垫底水准,而且总量和一线相差甚远,把成都和第15名的宁波加一起才和深圳大体相当。所以显然是不符合一线基本特点的。
其次是苏杭二州,苏州经济总量全国第7,而且人均GDP比北上广都要高,看似距离一线并不遥远。但苏州偏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经济强市,苏州是县域经济型城市,县域经济比重远超市区,而苏州的市区经济水平比南京、杭州这些城市显然要弱势很多,说直观点,就是市区繁荣度与一线相差甚远,另外金融业也是苏州竞争一线的硬伤。
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深圳是一线当中最低的,但也位列全国第八,比无锡、温州、厦门这些高收入城市更胜一筹,北京上海则稳坐冠亚军,苏杭分列全国第三、第四。但是成都直接排在南通、昆明之后,作为新一线城市之首,看似距离一线最近的城市,人均经济数据却成了致命伤。
最后再看一个上边没提到的重要属性,也就是甲级写字楼数量以及空置率。这是反应一座城市商业氛围很重要的指标,写字楼多可以影射一座城市的商业繁华,但这仅能体现于楼群景观,而写字楼空置率才是透视一座城市商业内在实力的主要参数。
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数量最小的是深圳400万套,空置率最高的也是深圳13.1%,而杭州、苏州、成都三个热门候选一线市当中最多的也只有203万套,只有深圳的一半,而这三市写字楼加一起都不及广州一市。这就是一线和非一线的差距。
这些细节才是体现一线城市实力的主要参数,现在很多人喜欢唯GDP论,而且一律只看GDP总量,连人均都不看,这样界定一线与非一线的差别显然是不真实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非一线城市当中,即便是看似最接近一线的几个城市,与一线实际也有着巨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推荐几首粤语经典老歌吗?
王杰的好多粤语经典歌曲-《谁明浪子心》《几分伤心几分痴》《冰冷长街》《封锁我一生》《说谎的爱人》《人在风雨中》《心痛》《她》《可能》
泰国的曼谷放到中国能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平吗?
当然算了,不要听那些极度民族膨胀的喷子们胡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曼谷都是超大型国际都市,在国内无论怎么排也肯定能排进前十。
曼谷的GDP是2475亿美元,在国内也就仅次于北上广深,更别提什么人均了,人均从来也不是我国的强项…………而且曼谷的国际化远超国内,是东南亚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要说起来国内也就香港能与之媲美,上海估计不相上下,北京都不如曼谷(我说的是金融贸易这块)。同时,在疫情前曼谷每年会举办数百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亚太区总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等二十多国际权威组织的亚洲区域办事处都在曼谷,放眼全中国在这方面都无法相比。
确实,曼谷的基建不如国内的超大都市,堵车非常严重,曼谷也有很多自己的缺点。但是在国外来看,毕竟没有几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基建狂魔…………曼谷的配套建设也算比较发达,远不是中小城市能相提并论的,毕竟也有很多百八十层的大厦酒店,也有多条地铁,空铁,尤其是这点,要知道国外没有什么国家财政补贴,能建造并运营地铁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大型都市。
我去过多次曼谷,当地民风淳朴,友善好客,并且泰国有全球首创的旅游警察,非常贴心以及安全,遇到旅游陷阱请用当地手机卡拨打1155,有中文服务。疫情结束后,相信我,去趟曼谷,体验一下天使之城的美丽和热情吧。
编辑几句,加个图片,图中这个免费的画廊位于帕蓬夜市,在一堆红灯区中间,拍摄时间是凌晨两点多,通宵免费开放,艺术感是不是满满[呲牙]
哪位港台歌手曾惊艳你呢?
庾澄庆《让我一次爱个够》,第一个流行性A4强混金属芯,第一个音乐人,可惜是假唱
1992年,庾澄庆作为第一个作曲演唱、专辑制作音乐人的身份登上了春节联合晚会,演唱《让我一次爱个够》。这首歌,乃至于这张专辑,都是春晚之中对于华语音乐而言对于最重要的划时代歌曲之一。他催生了当下21世纪的华语音乐文化思潮。
相比于费翔、张明敏等人那种强烈时代感的主观感受,庾澄庆的这首歌,生命力、影响力都更为深远。庾澄庆在1992年春晚的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点石破天惊的地方:
1:声乐上的突破,这是大陆观众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歌手唱出A4的金属芯强混呐喊,让大量人明白了音乐不只有软绵绵的情愫,也有汹涌澎湃的摇滚冲击与音符转颤的R&B律动。塑造了全新流行时尚,沿用至今。
2:音乐风格上的突破,音符享乐主义开始在内地绽放属于音乐艺术的魅力。
3:专辑制作上的突破,这是最早的华语R&B雏形现象级音乐,也是最纯粹的西方音乐元素进入华语象征,打破了罗大佑那种西方简化版中方内核的经典时代,宣告全面学习西方流行文化的新时代,为后续的陶喆、王力宏、周杰伦、林俊杰都打下了受众基础。
4:编曲人的职业,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为后续周杰伦的全面音乐制作行业获得重视所得打下基础。《让我一次爱个够》的编曲人是后来为周杰伦写下《以父之名》的洪敬尧。
以下简单逐一表达。
1:庾澄庆的声乐性突破;首先得说,最可惜的一点啊,其实1992年春晚庾澄庆演唱的时候是假唱,春晚舞台上只是把原CD放了一遍,没办法这是当时春晚总导演要求的。庾澄庆想唱也唱不了,但实际上,这真的是浪费人才。
当年的庾澄庆,是整个华语乐团唱的最好的男歌手,乃至于没有之一。正值巅峰的庾澄庆,在4年后来成为唯一一个被英国MTV要求前往伦敦录制不插电演唱会唱片的华语歌手,至今而至,庾澄庆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他的唱功,在1992年真的没话说,就是最顶的人。当时张雨生出道第二年,稍微缺乏一点舞台经验,整体感染力都没庾澄庆具有表现力。
在声乐上,庾澄庆的天赋很高,当时的他就全面接受学习了西方音乐文化,尤其是当时西方在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的影响下,各种唱法已经被黑人完成了基本形式和音色丰富度。
从音色上,庾澄庆针对于中文完成了强混声的金属冲击质感和部分R&B的紧张转音感。具有音色能力是声带边缘化、强混金属芯。
这两个音色,在21世纪,到2010年后林俊杰前往美国接受格莱美声乐指导大师Seth Riggs(迈克尔杰克逊、玛利亚凯莉的声乐指导老师)后,华语音乐才完成了整体的科学性唱法体系。然后我们就看到了林俊杰各种强混金属芯、声压飙高音。而这一切,都从庾澄庆的《死了都要爱》开始。
从音域上,基于庾澄庆无师自通的混音能力,他具有C5、D5的完美弱混和音《想念你》的和音,具有A4、A#4的强混咬字,在他56岁时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位上依旧可以轻松唱出弱混High C。这个音域,在当时赵传还处于发展期,张雨生还未发布《大海》前,是大陆接受到的流行性黄金高音。
从腔体上,庾澄庆的腹腔支撑和发音点集中上挂,以及面罩共鸣都是具有一定的欧美先进度,尤其是和后来的歌神张学友一对比,那就是一个吊打的水准,详情可见1991年庾澄庆和张学友合唱《想念你》的Live现场视频。
从声乐上讲,庾澄庆的音域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想状态,真声最高音可以达到A#4,假音可以达到D5,前者可以唱摇滚,后者可以唱R&B,这和陶喆、早期换声后的迈克尔杰克逊都是一致的,但是陶喆过于挤卡,迈克尔杰克逊也存在一段时间的痉挛式唱法,相比而言。庾澄庆的发声系统机能显得耐受性完美。在他58时,金曲奖演唱晚会上,他还能唱出C5的弱混。已经非常恐怖。
2:音乐风格的突破。《让我一次爱个够》单曲代表的专辑,他是华语音乐在八十年代中走纯西方音乐道路最彻底的唱片之一,也是到目前依旧存在较大生命力的专辑。
在早期以罗大佑的黑色运动和批判性摇滚、雷鬼类型为核心的年代中,罗大佑实际上是借用了西方音乐的外壳和形式,去做华语音乐的事情,本质上音乐内核是东方化的,还存在大量的五音。
但到了庾澄庆这里,就发成了彻底的改变,庾澄庆开始不做过多的东方化表达,开始去全面接收西方音乐文化,让西方音乐文化作为内核,让中文成为载体。
这种做法,可能有人会说是崇洋媚外,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庾澄庆的做法引领的陶喆、王力宏、周杰伦、林俊杰、李荣浩、邓紫棋等所有人。
当我们处于知识匮乏的时候,该做的事情就是需认知到这一点,先把学习别人的长处,打开眼界后,你才能站在他们的知识巨人肩膀上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在当年匮乏的华语市场,抄袭为主的华语市场,造星为主的话语市场,庾澄庆从音乐制作人的角度,开始了一场关于学习欧美先进音乐流行文化的先驱。
事实证明,庾澄庆做的是对的。在他之后,陶喆出现了、陶喆之后,周杰伦出现了。周杰伦的音乐本质内核也是欧美音乐,只不过不是流行,而是古典打底的流行。中国风的基础,也是在欧美音乐知识大厦上建造出来的。
那为什么庾澄庆会这样做?因为庾澄庆的行为方式,是享乐形式的,他只关注音乐好不好听,音乐能不能给他带来情绪快乐,这就是音乐享乐主义。不要去带有成见的去欣赏音乐本身,这一点是庾澄庆,哈林身上最大的特质,但如今为之,我们也能看到庾澄庆身上那种老顽童的特性,这就是他对于音乐的感受。
在庾澄庆的作品里,这种种音乐的享乐主义,感染力巨大。那种完全沉浸在音符、以及以音符为契机渲染出的情绪快感里,让《让我一次爱个够》出现了大量的R&B元素,更可以让陶喆都不好意思叫自己R&B教父。
虽然《让我一次爱个够》副歌重复段的颤音,在如今听起来太具棱角太刚硬了点,但毕竟这是庾澄庆为R&B做出的贡献,跨出的第一步。
总体而言,庾澄庆扮演角色,恰恰是R&B、流行摇滚曲风中国化的先驱实践者,你得先去知道别人的音乐是如何制作除了,为什么欧美的音乐好听,你才能知道华语音乐该怎么走,而不是永远沉沦于抄袭之中。
3:专辑上的突破。基于第二天,庾澄庆学习欧美音乐的享乐方式,这一张专辑完成了大量的创新。
编曲配器上融入了先进元素融合:电子合成器和MIDI制作的欧洲主流Dance Pop作品《整晚的音乐》,Jazz-Blues口味浓郁的《没有选择》,都出现在专辑之中。是的,如今才慢慢普及的电子合成器和MIDI早在1989年庾澄庆就完成了尝试和创作。
在作曲旋律上上,李宗盛是这样说庾澄庆的:
“庾澄庆有两个非常鲜明的作曲特点:’诡异的起手式‘与’众乐乐的副歌‘。我称创作者在A段前几小节所塑造的形式,所编排的旋律,叫做起手式……一般来说,A段在一首歌中是酝酿情绪用的,如同打拳做运动的暖身,大多数人用跑步或柔软体操来练身,而庾澄庆却用倒立的,此点可从这些歌曲中窥知一二。列如:《想念你》、《让我一次爱个够》。至于“众乐乐的副歌”就更易察觉了,他所作的副歌多是极易上口,这也是庾式音乐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宗盛这段话的意思是,庾澄庆的主歌开头第一句,通常来说并不是传统的华语思维的铺垫,而是西方式思维的直抒胸臆,通常不是一个序章式,而是直接简单至极的开场白。
以《让我一次爱个够》为例:第一句是【除非是你的温柔,不做别的追求】的旋律是一个六度的递进,通常而言当时的作曲不会一上来就跨度那么大。这个庾澄庆的欧美式音区理解和个人音域宽度有关。
综上, 庾澄庆的表演我印象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