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突袭,二战时期的机枪到底有多厉害?
如果非要找个量化对象的话,我们可以拿AK47做比较。
AK47的威力是普遍得到认同的,AK47的枪口动能为2000焦左右。
这种7.62mm中间威力子弹,100米可穿透6mm钢板,150mm的红砖墙壁,以及300mm的软土地面。(1张A4纸的长度就是297mm)
然而,采用7.62x39mm M43弹的AK,威力给二战任何一支机枪提鞋都不配。
左M43弹,中间7.62北约弹,右54R弹
二战时期苏军机枪使用的7.62x54R全威力弹,动能可达到3500焦左右。
用莫辛纳甘步枪发射该弹时,枪口动能为3500焦。
用DP-28“大盘机”发射该弹时,枪口动能3303焦。
用马克沁1910\30机枪发射时,枪口动能3289焦。
它能保证1000米的有效射程,3000米对人员的杀伤力。后来的SVD狙击枪也使用了这种子弹,我们国家管它叫1953年式 7.62mm步机枪弹。
AK的M43弹打人脑袋是拍黄瓜,54R子弹打人脑袋是拍气球。
一句话,现代突击步枪子弹都是过去全威力弹药的截短弱化版,你说过去机枪威力有多大?
盒子炮的手枪弹,AK的M43弹,54R全威力弹药
二战期间的机枪不能一概而论。
机枪可分为轻机枪、通用机枪、中型重机枪、大口径重机枪,在二战期间已经出现了完备的分类。
实际上,二战时期的主流机枪就那么几款,我们可以大致列出来。
美国:勃朗宁1917水冷重机枪,勃朗宁M1919气冷重机枪,勃朗宁M2大口径重机枪,勃朗宁BAR轻机枪。
苏联:马克沁1910水冷重机枪,捷格加廖夫DP-28\DPM轻机枪,德什卡大口径重机枪,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DT坦克机枪。
德国:MG-34通用机枪,MG-42通用机枪,FG-42伞兵机枪,MG-08水冷重机枪。
英国:布伦轻机枪,维克斯水冷重机枪,BSA坦克机枪(捷克ZB-37)。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铳,96式轻机关铳,99式轻机关铳,大正三年式重机关铳,92式重机关铳。
中国:捷克式ZB-26轻机枪,捷克式ZB-37重机枪,民廿四式水冷重机枪(MG08),卅节式重机枪(勃朗宁1917)。
其它还有很多,什么法国,意大利,芬兰,波兰,瑞典之类败太快的就不介绍了,较为冷门的也没放在上面。
二战的这些机枪,特别是重机枪,大部分都传承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都是堑壕战的防御武器。
美国的勃朗宁1917,德国的MG-08,法国哈奇开斯,英国维克斯,俄国马克沁1910,这些机枪都是一战时期的明星装备,是战场上的大杀器。
像德国MG-08,这款水冷重机枪使用了与毛瑟枪一样的7.92mm枪弹,它们在索姆河绞肉机上创造了一天打死打伤6万英军的壮举,简直就是绞肉机的刀片。
(索姆河那个事儿被人炒作过头,实际情况是英军首日伤亡57270,伤35493,死19240,除了机枪还有大炮。)
MG-08属于马克沁机枪的变形,当年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后,将技术卖给了德国人,经过改进便有了MG-08。
俄国人瞅见好用,便也引进技术,又加上了自己小铁轮儿一样的索科洛夫枪架,便有了马克沁1910。
马克沁又与维克斯合股,建立了“维克斯&马克沁武器联合公司”,改进了闭锁机构,生产出了英国维克斯重机枪。
国民政府引进德国MG-08技术,又生产了民廿四式机枪。
这些全都是马克沁的基因变种,甚至有的就是原血统马克沁。
美国的勃朗宁机枪与马克沁机枪很像,但二者并没有什么联系,仅仅水冷套很像,连扳机都不一样。
当时不少重机枪都走向了水冷向气冷的发展,不再追求一战那样的极限持续火力,而是追求减重,以配合部队的移动速度。
如美国的勃朗宁1919机枪其实就是1917水冷的气冷改版。苏联也制造过几种马克沁的气冷,但不算成功,他们最成功的的是开发出了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日本因为走的是法国哈奇开斯的路子,所以一开始就没往水冷上踩,可那堆散热片比水冷套还夸张。
捷克的ZB-37其实在二战时期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款风冷重机枪,但不知为什么炒不起名声,站不住C位,活成了冷门的样子。
所有的中型重机枪,都使用了与当时步兵同样的全威力弹药。如德国的7.92x57mm,英国的.303in,美国30-06,苏联的7.62x54R,咳…唯独日本搞得乱七八糟,单独出子弹线,陆海军还不一样。
这些重机枪不适合移动,但很适合持续的发挥火力并守卫阵地,它们的特色是连续不断地泼洒弹雨,抵挡对方的大规模突击。
仅从弹种上判断威力,因为使用了全威力弹,杀伤力无疑是过剩的,虽然做不到将人一枪打两截那么夸张,但扫断大树,打穿薄钢板,或者将人打成大洞筛子是毫无问题的。
大口径机枪要凶猛得多,苏联的德什卡DShK-38和美国的M2是当年最著名的大口径重机枪,它们拥有12.7mm的口径,子弹药瓶大得出奇,一般用来进行连排级支援或者对付坚硬目标,甚至防空。
大口径机枪能轻易洞穿半米厚的混凝土墙,普通的建筑砖墙在它们面前毫无抵御能力。被设计为航空机枪的大口径机枪能像撕纸一样撕碎合金骨架的飞机,弹药中的穿燃爆属性更是被射击对象的噩梦。
实际上,美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设计M2重机枪的目的是为了打坦克,后来二战坦克大发展,“老干妈”当然是干不来这活儿了,但消灭个装甲车或轻型坦克毫无问题,某些中型坦克也未见能处处防御它们的轰击。
直到今天M2机枪仍然是美军重要的装备,是其枪械类支援武器中最顶尖的级别。
再说轻机枪,轻机枪在二战时期其实是个还算比较新的概念,这种武器一战后期才得到大发展。人们从傻乎乎成排冲的堑壕战中脱离,总结出步兵小队化运动突击的概念,由此出现了对轻机枪的需求。
二战时期的轻机枪主角当然不再是一战那些麦德森机枪、邵沙机枪、刘易斯机枪、MG-08\15,此时已经是ZB-26、布伦、FG-42、BAR、DP-28的时代。
大盘机
英国人用的布伦是引进的捷克技术,日本人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已经骂名远扬,美国人用的仍然是一战尾声捣鼓出的勃朗宁1918(BAR)。
实际上这些轻机枪也用的是通用子弹,与步枪、重机枪没啥区别。德国FG-42还被称为“伞兵步枪”,BAR其实也是自动步枪。
这里又要批评日本的歪把子同学了,虽然与三八大盖的子弹外表是一毛一样的,但为了适应机件性能,改用了减装药子弹,每个日本兵屁股后面都得专门备一盒这种子弹。
FG-42本来也该采用中间威力枪弹的,但空军属于戈林,他坚决要全威力弹药,于是重新设计的“伞兵步枪”只能当机枪用。
当然,还是那句话,全威力弹药威力不是盖的,哪怕给根烧火棍子当发射器,它们也能一枪致残,让人失去抢救的希望。
最后是通用机枪,德国的MG-34和MG-42在当时的蝎子屎独一份,被条约限制憋坏了的德国人制造出了这种轻机枪体积,重机枪性能,可以利用枪架在轻重之间反复横跳的装备。
威力嘛,它们依然发射的是7.92x57mm的毛瑟尖弹,枪管尺寸,能量利用率也没有什么本质的颠覆,单纯讲威力,其实不会与MG08重机枪或者毛瑟98k有什么大的不同。
非要说的话,短时间内德国通用机枪的火力更猛烈,一挺MG-08水冷的循环射速为600spm,MG-34能达到850spm,MG-42可达1200spm。
所以战场上MG-08是火力是连续的有节奏的喷发,如索姆河那6万伤亡的英军,他们遭遇的是密集的交叉射击,拼死冲锋1整天,也让人割草了一整天。
MG-42在战场上打出的则是一丛丛的密度火力团。为了避免枪管过热和弹药过度消耗,德军不允许枪手打频繁的短点和连射,所以多以扇面长点为主。如诺曼底登陆时的奥马哈海滩,美军的感觉是“德军机枪如阵雨一般”。弹雨短暂而密集,被打中的人身上瞬间就出现几个窟窿。
实际上,我们不必过多质疑机枪的威力,现代机枪并没有在本质上比二战的技术变化多少,人们主要在结构加工、材料学和弹种、人机功效上下功夫。
甚至今天的小口径班机,如FN米尼米之类可能还走了弯路,5.56mm弹对软目标杀伤力不错,但倾彻力则不好说,遇到特定情况反而不如7.62NATO(北约标准弹)有效。
伊拉克治安战时美军就已经吐槽过相关问题,声称M249无法快速干掉冲卡的汽车,于是美军临时加换了不少采用7.62x51mm弹的M240通用机枪,有效遏制了问题。
当然,二者的战术级别不一样,其实不应该拿来相提并论。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的机枪性能并不差,它们已经是经历大战考验的,威力强大的杀戮利器。它们中有些仍纵横在今天的战场之上。
俄罗斯激将法的典故?
斯大林巧用激将法 朱可夫拿下柏林。
朱可夫眼见柏林城就在眼前,自己的部队也胜利在望,却轻易地让别人抢了头功,这对于争强好胜的朱可夫,简直不堪忍受。 朱可夫元帅下达了作战命令 他情绪激动地拿起电话,亲自给各坦克集团军、各兵种合成集团军下达命令:「 ”全力突击,全力突击,给我拿下泽劳弗。” 军令如山!苏军的飞机、火炮、坦克一齐上阵,对泽劳弗展开了凶猛的攻击。 前边的坦克中弹燃烧,后面的照样呼啸向前。
前边的士兵倒下了,后边的呼喊着冲上来。那种不要命的精神,彻底将德国士兵震慑住了。 他们眼睁睁地瞅着苏军战士冲上阵地,似乎才感到大祸临头,连滚带爬地撤出泽劳弗阵地,溃逃而去。 苏军一举拿下泽劳弗高地 4月18日清晨,这个被称为「 ”柏林之锁”的泽劳弗高地终于被朱可夫打开了。 斯大林激将成功,满意地举起烟斗抽了一口,吐出袅袅青烟。
1999年科索沃战争停战后?
当时的俄罗斯正在经历着第三次国内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分裂危机(车臣),而北约打击南斯拉夫的行动完全忽视俄罗斯的存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战争局势明朗之后:南联盟领土被联合国划分给美、英、德、法、意这5个国家维和、代管。
其中,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被划分给英国管辖——机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同时还有南联盟的地下秘密机场和指挥部。俄国人决定抢夺重要的斯利季奇机场:南斯拉夫国防部把普里什蒂纳地下秘密飞机场的情况迅速通告俄罗斯军方和总统。同时,南军方还向俄军方转达重要军事情报:北约军队有计划扩建普里什蒂纳机场,以便将来用它代替意大利的北约空军基地——北约却认为俄军不敢向绝对军事优势的北约发起挑战!
事实上,早在科索沃战争之初,俄罗斯经济被美国以美元贷款击溃后,确实不可能采取大规模行动,但是,俄罗斯不会无动于衷——南斯拉夫可是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最重要伙伴国!
为了抢占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1999年6月11日晚,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直接下令:抢夺并进驻斯利季奇机场。执行这一任务的是驻扎在波黑进行维和任务的俄军第76空降师。行动总指挥扎瓦尔金上校挑选200名精锐的战士,乘坐40余辆贴着波黑多国维和部队标志的BTR-80轮式装甲车——俄军必须在7个半小时内强行军500千米:俄罗斯空降兵们先由波黑向东进入南联盟,之后向东到达贝尔格莱德,再由贝尔格莱德南下,经过南部大城市尼什,最后进入了科索沃。整个过程有助于隐藏自己,也有助于迷惑对手:正是因为俄军采用了这种迂回行军路线,整个行军过程中,北约地面部队没有察觉它的真正目的地!
俄军在波黑边界遇到守卫边界的美国士兵,但这支车队贴着维和部队的标志,美国人以为俄军只是协助维和,俄军直接闯过美军哨卡,继续朝普里什蒂纳狂奔。
所以,1999年12月12日4点30分抵达机场后,英军第一批部队才刚刚开始起床——当日下午15点才到达机场,人数仅仅120人——俄军已经构筑工事完毕!英军只能请示科索沃战争北约最高指挥官卡拉克表示:干掉俄国人,抢回机场!
约翰牛们立即准备打熊,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不过,清醒的英军先头部队指挥官又向英国首相请示,北约英军最高指挥官杰克逊下令:不能打俄军,你们不要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负责!这批英军部队只好与俄罗斯对峙;接着,其余北约军队驾驶重武器陆续赶到,俄熊们却不为所动!
当晚,俄军确定英军不会武力强攻后,划出机场南部的一小块区域给英军部队睡觉,俄方仍控制着机场绝大部分区域——于是,经过俄、美英、意等国协调,这就是该机场的实际控制区了:据说,实际行动执行者是普京,他时任俄安全会议秘书,已经接过大部分总统政务;半年后,叶利钦辞去总统职务,将政权交给普京。
NGINX俄罗斯办事处为何遭到当地警方突击搜查?
上周 Rambler 集团向 NGINX Inc. 提起了版权侵权,声称自己拥有互联网最受欢迎的 Web 服务器技术的完全所有权。
今天,俄罗斯警方就突击搜查了 F5 Networks 子公司 NGINX 在莫斯科的办公室,扣押了设备、带走并讯问了多位雇员。
据悉,Rambler 集团是
rambler.ru
的母公司,后者是俄罗斯最大的搜索引擎和互联网门户之一。(图自:Nginx,via ZDNet)
根据今日在 Twitter 上发布的搜查令的副本,Rambler 声称 Igor Sysoev 在担任公司系统管理员时开发了 NGINX,因此它们才是该项目的合法所有人。
Sysoev 在 2000 年代初期打造了 NGINX,并于 2004 年开放了源码。2009 年,其在美国成立了 NGINX , Inc .,提供与部署相关的工具和支持服务。
该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但也在莫斯科等地设有办事处。NGINX 服务器的源码仍然免费,并通过开放源码模型进行管理。
尽管项目的主要贡献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家员工,但他们对项目的管理仍有着坚定的把握。
Sysoev 从未否认是在 Rambler 工作期间打造了 NGINX 。在 2012 年的一次采访中,Sysoev 声称其在业余时间开发了 NGINX,而 Rambler 甚至多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说,该服务器最初是在 Rate.ee 和 zvuki.ru 网站上部署的,而 Rambler 仅在同事询问后才开始使用它。
2019 年 2 月,NGINX 最终打败了 Apache HTTPD,成为了互联网上部署最广泛的服务器。根据 Netcraft 2019 年 12 月的 Web 服务器调查,NGINX 的市场份额为 38% 。
2019 年 3 月,网络安全和网络设备供应商 F5 Networks,以 6.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NGINX Inc . 。
然而今天,有 NGINX 员工在 Twitter 上晒出了搜查令的副本,并表示有人被带走调查。后续应警方要求,该员工删除了相关的推文。
即便如此,还是有其他员工证实了此事。一位员工表示,在本次突击检查中,有两名 NGINX 员工被拘留,其中包括联合创始人兼现任首席技术官 Igor Sysoev,以及联合创始人 Maxim Konovalov 。
F5 Networks 发言人表示公司已知晓本次突击检查,但目前仍在收集更多细节,暂无法发表进一步的评论。
Rambler 集团发言人以不精通英语为由拒绝置评,但项到底媒体 Kommersant 和 The Bell 提供了俄文版声明,证实其确实在 12 月 4 日向 NGINX 提出了版权侵权投诉。
Rambler 表示,其已将 NGINX 的合法权益转让给位于塞浦路斯的 Lynwood Investments CY Ltd,后者主张拥有 NGINX 的完全所有权,声称要通过司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俄总统候选人 Alexei Navalny 参谋长 Leonid Volkov 对本次突击行动和背后的法律诉讼提出了批评意见,理由是经过了 15 年的时间,能够提出版权侵权诉讼的法令早已失效。
俄乌冲突换成美国打?
我们可以假定,把乌克兰换到加拿大的某个沿海位置上,战争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是美国会不会打乌克兰的问题,加入乌克兰作为美国的邻国,不断的挑衅美国;
美国会不会的对乌克兰动武?我估计不大可能,美国搞个包围封锁,有可能,但是大规模地面入侵,我觉得还是挺难的;例如美国当年对古巴,就是封锁孤立;
那真要是动手呢?
要动手就面临第一个大麻烦:
5000万人口的乌克兰,不知道又多少人会涌进美国境内,造成很严重的移民问题;
墨西哥人口1.3亿,美国最多搞点颜色革命,一旦墨西哥崩了,那会涌进多少移民····
其次,乌克兰的这些移民可比墨西哥的移民牛逼多了,来自乌克兰的移民可是有纳粹思想基因的,要是都跑进了美国,指不定以后在美国国内整出什么幺蛾子;
假如,美国准备吞没乌克兰,让其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第一,美国肯定是要轰炸的,由于离这么近,要比轰炸伊拉克容易多了;
美国轰炸基本上是无节操的;
例如轰炸城市的水电通信设施。让城市断水断电,通信断掉;
随后,连续一两个月打击之后,美国评估一下乌克兰地面势力,看看地面怎么突进。
但是吧,肯定没有打伊拉克那么顺利,因为乌克兰也是摆出阵地战的——这其实是美国最不愿意打的一种模式。
美国陆军的规模也就是46万人,不比俄罗斯规模大多少,唯一的好处是,美国陆军可以集中精力打仗,不用像俄军一样要防北约;
但是,乌克兰的抵抗意志要比萨达姆强多了,其实萨达姆的伊拉克军队主要是在运动中被消灭,要是都像乌克兰这样龟缩成刺猬,美军也头大;
因为地面伤亡,是美军最不愿意面对的;如果乌军死硬不投降,逼着美国陆军开打地面战,现在的北约也很难凑出当年海湾战争的规模上,海湾战争的联军规模超过30万。
美军差不多也会打成炮火洗地的局面,跟俄军差不多,因为只有这样伤亡最小,单靠空袭,美军家里也没有余粮···
当年美军打伊拉克,豪气,一开战两千多战斧导弹出去了,其实那是冷战的库存,这么多年过去,美军都没有把当年的储备补回来。
美军的情报侦查,空袭,电子干扰,这方面要强于俄军;
一旦地面战开始了,按照美军不顾伤亡的德性,恐怕会非常惨烈,乌克兰军民的抵抗也是会很惨烈。
美军即便占领首都,也会陷入无休止的治安战;
美军的军费估计需要直接 添加一个零都打不住。
美军,乃至整个美国,其实是非常不善于治理一个地区,是无法稳定形势的,从美军在阿富汗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来。
美国在阿富汗扶持庞大的政府,建立庞大的军队,但是在美军撤离之后,立即土崩瓦解;跟在越南的时候表现一样。
总之,开疆扩土这事,不太容易,前期的打还容易些,后期的治理融合,特别难。
所以俄乌冲突换成美国打,也好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