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歌,如何看待有美国公司将俄罗斯国歌的版权列为本公司所有?
这一看就是典型的美帝双标主义,同时也是一种发挥到极致的资本逐利的市场表现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俄罗斯的国歌版权会在美国一家私人公司手里,而且美国知识产权局为什么会睁眼瞎将其他国家的版权注册授权给本国一家私人企业的问题。
首先从国歌的自身属性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歌,国歌基本上是不会有版权问题存在的,因为国歌的著作权在国家手里,其属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共资源属性,所以这也是很多国内外相关企业可以在公共场所自发唱诵国歌的原因。
但是对于一些私人企业而言,特别是美国的私人企业而言,因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目的在于逐利、在于尽可能的实现所有经济私有化发展。那么对于某些美帝私有企业而言,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就会偷鸡耍滑、钻一些司法或者公知的空子,比如对于某些没有法律规定、只有公序良俗约知的事情,有些公司就会将其设法注册版权,然后利用版权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发展。实际举例来说的话,比如前几年国内的视觉中国网站,随意将网络上一些公开的照片打上自己的水印logo,然后禁止他人免费使用就是利用这种漏洞和为了实现资本市场利益最大化发展的实际案例。
美国那边为了实现资本主义逐利的本质最大化发展,此前网络上曾经有一张关于苏联军队占领柏林后,将苏联红军旗帜插在柏林议会大厦顶的经典照片,就在去年2020年,先是推特官方删除了所有涵盖这一照片的文章、视频等内容,然后美国白宫官方推特发文称,“1945年5月8日,美国和英国战胜了纳粹分子!美国精神战无不胜,最终终于实现了全面胜利”,特别是配的图片还故意将原版图片上的红军旗帜改为美国的星条旗。
当然这种事情说起来的话很多很多,比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那么有不少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长久可持续化发展,除了给一些落后的国家带去大量的珠宝来引诱这些国家依附于自己外,更是将本国的文化强行塞给这些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国民和政府长时间潜移默化的认为现在自己所习惯的生活是正确的的,应该及时的抛弃传统文化,选择这种外来文化,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间,最终这个国家的文化空间就会成为他国文化的“殖民地”。
再回到关于俄罗斯国歌版权在美帝私人企业手里的问题,首先从整件事的起因来看,是用户在youtube上传一些带有俄罗斯国歌的视频时,会受到平台警告侵权的问题。那么这种具体来说的话显然就是在钻法律的漏洞,比如每个国家拥有对本国国歌的著作权,但是从著作权的具体解释来说的话,比如某个企业不能说对某一首国歌拥有著作版权,但是对于某些人演绎的国歌视频拥有著作权却是合法的。具体来说的话,就像前段时间美国第46任总统乔拜登上任那天,lady gaga在就职仪式上演唱了美国国歌,美国白宫绝对拥有对这一段视频的著作权,当然美国国歌的著作权是掌握了政府手里的而非白宫手里,那么有的公司公开播放原版国歌的话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要是播放lady gaga在就职仪式上演唱的国歌音频或者视频内容的话,那么就是侵犯到美国白宫的著作权。
或许俄罗斯国歌在YouTube上播放会受到平台警告,很可能就是很多人引用的这段俄罗斯国歌音频是某个人或团体演唱的,而美国这家名叫Broadcast Music Inc公司恰好拥有这个人或者团体演唱俄罗斯国家的著作权,所以就构成了侵权警告问题。
为什么闭幕式颁奖中俄罗斯获得冠军升起的不是俄罗斯国旗?
这样的结果只因为一样东西--兴奋剂。还是在三年前的2019年12月,由于认定俄罗斯反兴奋剂有篡改检测数据等一系列违规行为,由美国、加拿大等国提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对俄罗斯处以禁赛4年的处罚,从2020年开始一直到2024年,对于这个处罚结果,俄罗斯难以接受,其反兴奋剂中心随后向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上诉,后者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并举行听证会之后,于2020年底日公布了仲裁结果,仍然认定俄罗斯反兴奋剂违规,但将处罚结果由原来的4年,减少一半至两年,即:从2020年12月17日起至2022年12月16日止。
在这个处罚期间,正好赶上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根据处罚规定,这期间的所有国际赛事,俄罗斯不能以国家队名义参赛,但考虑到俄罗斯在国际体育中的分量及影响力,又决定允许俄罗斯运动员以个人名义参赛,但是获得奖牌后,不允许升国旗奏国歌,只能升俄罗斯奥委会会旗,演奏什么歌曲由俄罗斯奥委会决定, 俄奥委会反复推敲最终确定,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本届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奥运代表队共获得6枚金牌,12枚银牌和14枚铜牌,体现出强大的实力,但是也很无奈,只能升俄罗斯奥委会会旗,奏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了。
2011俄罗斯国庆节群星版第二首歌叫什么名字?
答:俄罗斯联邦现在的国歌歌名为《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沿用的是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
法国国歌是什么?
你好法国国歌是: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废除封建贵族王权。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鲁日·利勒因市长演唱自己的歌而高兴,他请人抄写歌片,分送给莱茵军的指挥官们,希望军队采用作队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乐队根据市长的意思在广场上演奏了这首曲子,为开赴前线的国民自卫军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莱茵军战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以示爱国热情。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这首歌并没有真正激起人们的热情。作者本人因写作这首歌曲而产生的激情也渐渐消退,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却无声地在人们手里流传。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且发出威胁,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纷纷招募新兵,组成结盟军开赴巴黎,展开废除王权的共和运动,并准备抗击外国军事于涉。 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马赛曲》迅速地传播,在集会上、剧院里、宴会上都要集体合唱;后来,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赞美诗后,也唱这首歌;再后来竟由它取代了赞美诗。《马赛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兰西共和国的军事部长看到它具有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万份,分发到军中所有的连队。在前线,士兵们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必是齐声高唱《马赛曲》,在这首军歌的作用下,队伍像咆哮的海浪扑向敌阵,势不可挡,敌方的将领发现这首歌带有一种可怕的力量。 后来,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激怒了全欧洲的王室成员,普、奥、俄、英、西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国民公会宣布了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大量法国青年正是在马赛曲的雄壮歌声中开赴前线。不到一年的时间,战场已经转移到国境之外,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立马赛曲国歌的崇高地位。 通过“雾月政变”而执掌政权的拿破仑,没有停止征讨的号角。在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后,拿破仑不仅率领法国军队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欧洲大部分领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马赛曲的强悍音符响彻寰宇,震撼人心。 为了迎接拿破仑胜利归来的军队,1806年,伟大的凯旋门破土动工。但随着欧陆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凯旋门建设一度停滞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从圣赫拿勒岛运回巴黎,悲壮地从凯旋门下通过。 凯旋门右侧门柱的浮雕也被命名为马赛曲。其中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她神圣宽广的羽翼下,一群志愿军战士,或高歌猛进,或负重前行,马赛曲的雄壮号角再次响起,映衬着香榭丽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阳万丈和落日余辉。 弗朗索瓦·吕德完成凯旋门的雕塑任务时,已经52岁了。这位与德拉克洛瓦齐名的雕塑大师,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为那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刻下了与音乐同名的经典。 在阅读政治学的经典著作时,我曾一度对法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历史心存疑虑。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们,却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统治,以致塞纳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贝尔、代表右派的丹东、以及最铁碗的罗伯斯庇尔先后被送上断头台。在沸腾的革命热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诚的抛洒,又有多少是残忍的冲动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还是喜欢听马赛曲,去遥想那个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的动荡岁月。因为仅对个人来讲,在一切都软绵绵的时代里,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马赛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批准唱《马赛曲》。 谢谢
如何评价清朝国歌巩金瓯?
关于大清朝的国歌,之前一直流传一个段子:
说的是万国运动会上,大清朝特使李鸿章的精彩亮相,这件事是记载在《清史稿忠烈传》中的:
“申未年,鸿章过希腊,值万国运动大会,列强文武皆有所适,独大清无人相与。中堂愤甚,乃慷慨悲歌《茉莉花》,诸臣侧目,咸叹中堂赤子之心。”
后来演化成,当时要升大清的国旗,奏大清的国歌,因李鸿章来得匆忙,带着的几面黄龙旗都搞丢了。情急之下,把自己的黄马褂挂上了旗头充当国旗,同时唱起了《茉莉花》充当国歌。
实际上,李鸿章并没有到雅典参加什么万国运动会,当时他还在圣彼得堡跟沙皇谈判呢,也就没有在运动会上唱《茉莉花》之说。
而且,《茉莉花》这首曲子最早是出现在最肉麻情诗《挂枝儿》中的,是明代万历朝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且出自张生调戏崔莺莺的小黄曲儿,所谓的采花就是那啥,要不怎么叫采花大盗呢。《茉莉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后来的歌剧《图兰朵》的流传,外国人喜欢,当然这也是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事了。
堂堂的大清国“宰相”,尊崇儒学的李鸿章,在大会上唱小黄曲儿,不叫人笑掉大牙?
但这个段子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在俄国确实有唱国歌一事,不过李鸿章是唱了一首唐朝诗人王建的诗: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之所以用唱,是因为被李鸿章随行的人员配上了古乐,后人称这个乐为《李中堂乐》,不过回国后,这个李鸿章版本的国歌就取消了。
我(杨角风)在小时候还听过这么一个版本,忘记了是哪位大神给我讲的了,事情是这样的:
李鸿章率领着大清的运动员去参加万国运动会,所谓的运动员,其实都是京城内的大盗、艺人、小二、厨师等等。
个个身怀绝技,于是在跑步、篮球、举重等项目上都获得了冠军,当然整个比赛的过程充满着欢乐,最后获奖要升国旗,奏国歌。
同样,李鸿章脱掉了黄马褂当国旗,但是国歌却变成了越剧,跟前面讲《茉莉花》的由来倒是同一个故事,也就是《西厢记》。李鸿章好听曲,所以随行带着的有戏曲班子,于是李鸿章大手一挥,来一段……
于是戏曲班子吹吹弹弹,旗早就升好了,国歌还没唱完,硬是哼哼了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在一起站立听国歌的外国人急出一身汗,恭维李鸿章,贵国的国歌真长。
底下的班子笑了,今天中堂大人还算客气,要是来一出,那大家就听到明天太阳升起吧。
实际上,那时候不仅大清没有国歌,连堂堂的列强之一的美国也没有!
现在美国的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也是在1931年才正式确定,这之前并没有。在万国运动会上,当时也难住了美国参赛团队,本来他们想用《哥伦比亚——海洋的珍宝》当临时国歌。但主办方却阴差阳错,使用了《星条旗》(Star-Spangled Banner)作为美国的临时国歌。
没曾想,后来这首歌还真成了美国的国歌,当然,我们中国翻译这首歌叫《星条旗永不落》!
而大清这边,直到1911年,才有了正式的国歌,也就是题目问的《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 ,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其实歌词还算不错,曲子也凑合,但是这已经是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还用这么粉饰太平的歌词,总感觉是一种讽刺。
这首歌发布了没多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也就真应了最后一句,天高高,海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