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四大地震剩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在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拥现出无数的科学家,我就简单的列举几位:
1 石申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
2 刘焯 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3 一行 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4 杨忠辅 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
5 洛下闳 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6 苏颂 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
7 莘七娘 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8 裴秀 224~271 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9 马钧 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
10 李春 桥梁设计 605~617 年,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有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的。 11 丁缓 发明家 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常满灯、旋转风扇 有长安巧工之称。
12 沈括 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13 蔡伦 62~121 纸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 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14 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14 毕升 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 杜诗 91~不祥 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16 浦元 三国时期 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17孙子 三国时期 写了“孙子算经”一书。
18 秦九韶 数学家。写有《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19李治 数学家,著有“测园海镜”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20 沈括 宋朝沈括发现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并将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发现,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以后人们把用磁铁制作的针成为指南针,还有指南桌。 13世纪到东方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见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
21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22 张衡(78-139),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1]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23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什么?
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看看我们的地球地质时代的划分让我明白了什么?
地质时代是对地球历史长河的划分,通常依据地球地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类。对于理解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时代的主要划分有五个等级:代、系、世、期、世界(或阶)。代是最高级别的划分,每个代通常持续了几亿年,代被划分为系,系被划分为世,世被划分为期,期被划分为世界(或阶)。
对于不同地质时代的划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了解和启示:
地球的年龄:我们可以从地球形成的年龄、各时期地质事件的时间跨度以及地球现有的各种地质、气候、地貌特征等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认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各个地质时期的生物群落有很大的差异,对生物进化史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起源和演化的奥秘,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地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不断变化的地球气候对生物进化、资源分布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每个地质时代的不同特征和演化进程,对研究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了解地质时代划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地球进化史,更好地探索自然规律,更有效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资本资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更好地应对现代全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李四光被誉为什么称号?
李四光的荣誉称号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1982年,李四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李四光看看我们的地球主要内容?
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问题,比如地震,燃料的问题。
一是地理学常识。书里李四光生动形象有趣地解释了一些地理常识,比如说给地球的年龄“打官司”,从天文、地质、地球热的历史的角度分别对地球年龄进行了解释。
二是地理学细分知识。有冷门的如中国北部之纺锤虫,侏罗纪与中国地势等,也有吸引普罗大众的热点问题,比如地震,燃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