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荷兰我后悔死了,美国既然接受了亚裔和非裔国家的移民?
此问题将美国拟人化了,其实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原住民已经少之又少,当前美国的人种主体主要是欧洲人的白人后裔,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率先征服了美洲大陆,并且以殖民者的身份建立了全新的美国,所以这些欧洲人后裔骨子里自然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而后面逐渐来美国淘金的亚洲人、非洲人,却大部分是以奴隶、劳工的身份而来的,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就是当前的亚裔、非裔仍然被美国歧视。
当然,还有很多亚裔、非裔是现代移民,或者说是第一代移民,它们在美国有着体面的工作,并且收入不菲,但美国毕竟是一个说英语的国家,而英语来自于欧洲,所以部分欧洲白人面孔仍然习惯高高在上,习惯给所有亚裔、非裔都带上同样的标签,对他们有所歧视。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美国非洲黑人后裔也会歧视亚裔,经常对亚裔商店进行抢劫、打砸,可能黑人后裔也认为自己的祖先比亚裔祖先更早踏上美洲大陆,所以有先来后到的优越感,但这些非洲后裔从不考虑自己的祖先曾经“奴隶”的身份,以及当前亚裔在美国所拥有的商业财富,要远超非裔的现实。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美国一边歧视亚裔、非裔,但还不全面切断他们的移民呢,原因当然是美国也需要劳动力,尤其是廉价的劳动力,毕竟美国拥有不小于我国的国土面积,但美国人口还不到4亿,像一些公路、铁路等基础建设、生产型企业劳工,少不了廉价工人的需求,所以有移民愿意从事此类行业,美国何乐而不为呢。其实说白了,这也还是白人至上的理念导致的。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美国歧视亚裔、非裔,与我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我们国家对于外来移民从来都是持尊重态度,这源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相对比较包容。从这一点来看,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却仍然没有认清事实,与虎谋皮,最终换来的只会是“跟班”待遇,比如某湾。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移民荷兰全家配偶孩子父母移民荷兰需要多少钱?
申请以结婚或团聚为由的移民荷兰定居需要准备一些什么材料呢?
以结婚或同居组织家庭,包括与家庭成员团聚有理由申请临时居留权,主要申请条件有:
1.必须拥有荷兰国籍或者正式居留2.必须在荷兰有固定的住处3.必须从是固定的有薪酬的工作,月薪收入至少为双亲家庭社会援助金的7成,而在提出申请之日,必须会有一年以上的工作合约。
以家庭直系成员身份申请荷兰移民临时定居,不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18岁以上的子女。
获得临时居留权进入荷兰之后,应该在3天之内到外侨警察局报到,申请临时居留。不过,如果你想早日确定在荷兰的长期居留身份,你也可以努力学好荷兰文化,熟悉荷兰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荷兰连续住满3年以后申请加入荷兰籍。 怀恩移民隶属于怀恩中国投资集团云南地区子公司,专业办理各国移民项目及出国服务! 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致电怀恩移民咨询!
日本历史上有过被殖民的经历吗?
没有。日本与泰国是亚洲仅有的两个在近代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853年,不断崛起的美国为了寻找在远洋的捕鲸、煤炭补给基地,派遣军舰前往日本,发生了著名的“黑船事件”。日本与美国在第二年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开国。
随后,荷兰、英国、法国、沙俄等西方国家也纷至沓来,分别要求在日本享受同样的权益,日本“闭关锁国”的体系开始瓦解。
然而当时的西方列强,对于日本的要求,大多都是开口通商、传教、外国人居住等,并没有要求割地、赔款,也没有在日本驻军等。日本也并没有沦为殖民地。
而后,日本发生了“倒幕运动”等,推翻了幕府统治,天皇重新成为了权力核心,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逐渐让日本强大起来,日本也逐渐废除了与西方之间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各种权益。原本站在殖民地命运边缘的日本,成功逃脱。
日本之所以能够摆脱沦为殖民地命运,除了其自身原因,也与当时的西方局势息息相关。当时欧洲列强忙于内部争斗,也无暇顾及日本,使日本获得了机会。
当时中国是谁做的这个计划?
这个计划叫“火星一号”计划。它拥有所有骗局的共同特征,唯一缺乏的恰恰是它的科学性。
(火星一号移民计划)
有人将“火星一号”计划与美国商人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相混淆,这是不对的。虽然目标都是将人送上火星,但实际上这是由两个不同机构炒作的完全不同的计划。
最近曝出消息的是荷兰人巴斯·朗斯多普创立的非盈利组织“火星一号基金会”的运营公司Mars One Ventures宣布破产。
2012年,巴斯·朗斯多普创立“火星一号”并向外发布公告,说他们计划向火星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将两男两女共四人送上火星,并在火星建立“人类第一个永久的殖民地”。
(巴斯·朗斯多普)
Mars One Ventures是个营利性公司,这个公司加上“火星一号基金会”总共只有4个人,注册地址在荷兰阿默斯福特的一个办公楼,办公室是租的“灵活办公区”。Mars One Ventures公司下面还有一个下属的“星际传媒集团”,负责出售转播权和拉广告。
有了吸引眼球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有了运营的机构,接下来就是对目标进行包装。
“火星一号”项目对外宣称说现在人类移民火星的所有条件已经成熟,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吃第一口螃蟹。“火星一号”声称他们将在2020年就发射一个机器人火星着陆器和火星轨道器,然后在2024年将组成一个四人机组,在2026年这几个人将“定居”火星,不会返回地球。
(火星一号)
Mars One不是航空航天公司,也不会制造硬件。巴斯·朗斯多普假设所有主要部件都可以在航空航天市场上买到,并且说“火星一号”已经确定了火星任务的每个部分至少有一个潜在的供应商。2012年8月31日,“火星一号”宣布收到其第一批赞助商的资金,赞助商包括Byte Internet(荷兰互联网提供商); 荷兰法律公司VBC Notarissen; 荷兰咨询公司MeetIn; New-Energy.tv(一个专注于能源和气候的独立荷兰网站); 和Dejan SEO(一家位于澳大利亚的搜索引擎优化公司)。
经过一番市场预热和媒体炒作,“火星一号”鸣锣开张,它的第一步计划是向全球招募第一批登陆火星的志愿者。报名参加海选的需要跟据本国经济情况缴纳从5美元到75美元不等的报名费,第一批报名截止时间是2013年8月31日。据“火星一号”其后宣布,共有20万人提交了报名表,有4,227名申请人支付了注册费。
2013年底,“火星一号”宣布共有来自107个国家的1058名申请人被选中,有2人来自咱们这儿。其中有586名男性(55.4%)和472名女性(44.6%)。有347人拥有学士学位,159人拥有硕士学位,29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大多数申请人年龄在36岁以下且受过良好教育。
从上面的资料看,所谓的一万中国人报名估计绝大多数也就是在它网站上填了个表,实际交钱的并没有多少,有消息说交了钱加起来凑不够100个。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向国外帐户付款并不是那么简单,不像今天你刷个微信或支付宝就可以交钱了,那时候你需要刷国际信用卡的。许多人一到付款页面就打住了,倒不是嫌11美元多,而是它麻烦啊!
(火星一号基金付款页面)
“火星一号”热闹了几年,在这几年里它到底做了些什么?搞宣传。它通过海选活动招了一千多人,然后搞一轮又一轮的海选活动,同时候选者想要进入下一轮是要交费的,你交的越多,入选的机会就越大;到了第三轮后,候选者想进入“最终面试名单”需要将其财产的75%捐赠给“火星一号”,理由很简单,你去火星的是张单程票,人都回不来了,要财产干啥?
事实上没有人真正去参加到最后的面试,没有人跟荷兰“火星一号”的团队成员实际见过面,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所谓的筛选就是,他给你放一段宣传视频,然后你在他们提供的表格里勾选“Yes”或“No”。“火星一号”的创始人承认,这就像玩一个电脑游戏,你需要购买“点卡”,钱捐够了才可以进下一轮。
(火星单程票)
我们都知道筛选一名航天员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筛选与考核的,只有各方面素质优异的佼佼者才能被选中,但“火星一号”显然不是这样,他们玩的就是一个十分刺激的游戏:你是一个火星迷?你愿意为了第一个登上火星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那好,拿钱来。
“火星一号”破产。尽管没有任何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和任何一间航天公司看好这个要在202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的项目,但“火星一号”和它的创始团队一直在欺骗可怜的火星迷们,直到从他们的钱包里榨干最后一枚硬币。
2017 年2月5日,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的Mars One Ventures AG的股票交易暂停。Mars One 于2019年1月15日被瑞士法院宣布破产,并作为一家公司永久解散。
(梦想破灭)
游戏结束。
它的网站mars-one到现在还能登录。你想去看看吗?
说一说在上海的感受如何?
每当拉到来自上海的乘客,聊起上海来我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因为在上海有我割舍不断的亲情。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听妈妈说起在上海的两位大姨。1948年,20岁的三姨和18岁的四姨毅然离开家参加了解放军。她们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迎来了新中囯的成立。1949年全国解放之后,三姨和四姨选择了在上海定居。这一转眼她们在上海已经居住了七十多年,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去上海。也曾两次带着年幼的妹妹去过上海。小时候的我对大上海充满了向往。1992年21岁那年,我孤身一人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由于那时的我,单位上仅给我放了5天的假,只去了那时还住在上海虹口区东体育会路的四姨那儿逛了逛。但是美丽的外滩、繁华的南京路、以及称为亚洲第一;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大铁塔,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只不过28年前的上海,那时的上海本地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很悄不起和排斥外地人。山东人去了,她们常常叫我们乡下人。
四年前的2017年1月,我第2次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这次我是和女儿,妹妹和外甥女我们4个人一块儿同行。这次除了探望已经搬到虹口区赤峰路的的四姨和姨夫,又去探望了住在金山区的三姨和姨夫。二十多年过去了,上海滩、南京路、城隍庙、东方明珠……依然是繁华如初,高楼临立;游玩的人群更是熙熙攘攘,洛绎不绝。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感觉在上海工作的来自天南海北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而上海人的排外心理有了明显的改善。她们很多人不在用我们听不懂的方言来交流,而是改用了普通话,这一点特别让人欣慰。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金山的表哥表姐带我们游览了金山的枫径古镇。小镇古朴幽静、风景如画,一派江南风光。一个让你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的地方。三姨和姨夫虽然已经八九十岁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硬朗。为什么她们这么健康长寿?!这与她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经常锻炼身体有关;更与她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金山与杭州一墙之隔,古时候金山就是通往江浙的门户。虽然它处于上海的郊区,但是它远离了都市的喧嚣,繁华落尽依旧是世外桃源。
在上海我们吃完了最后一顿丰盛的午餐,踏上了返程的高铁。临走的时候,表哥还特意给我们带上了枫径古镇的特产:枫径丁蹄。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大上海的喧嚣与繁华,而是金山枫径古镇的小桥流水和古朴宁静;更让我们割舍不下的是两位姨妈浓浓的亲情和对我们
满满地爱!让我这个在异乡的过客体会到了温暖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