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本域名被抢注,奥迪设计师量身定制?
比亚迪更换车标的消息会不定期出现,然而除了概念车SEED-GT上的车标有所不同,其他量产车有什么本质变化吗?
对于车标不用过于在意,BYD-build your dream的寓意本就很好,用三个字母缩写作为前车标没有任何问题,用词组作为尾标也很有味道,为什么要更换呢?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有些人认为谐音不好,这都是什么时代了怎么还会有这种原始人?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就还给老师了吗?简单总结:认为谐音不好就抓紧学一学普通话,多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吧,守着键盘是不太会成长的。
仍以SEED-GT为例,这台概念车应会是比亚迪为数不多不直接量产的概念车,因为消费市场目前并不需要一台鸥翼门和2.9秒破百的超高性能国产车,这是很无奈的事实。以对比亚迪产品线多年的分析,个人认为SEED-GT会是一台COUPE风格的C级大轿车,车门会采用正常的平开门,外形会以大掀背轿跑定调,重点是车标有极大的可能性使用【汉】。
篆体车标是比亚迪的独创,但这种用汉子作为车标的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吐槽,当然这种吐槽从车内控制按键用汉子已经开始。这一现象很显然是文化不自信导致,有些人认为用汉子是土气、用英文是洋气,然而在这里可以作一个稍微武断的评价:99%的人不能完全读懂中控台的英文按键功能,99%的人都不懂得合资以及进口车英文车标字母背后的含义,那还装什么大尾巴鹰呢?还是老郭说的对:炸酱面都不爱吃了那是忘本,想要洋气一些最起码得懂洋文······
目前国产汽车最成功的两枚车标,比亚迪王朝系列的汉子车标必然在列,秦汉唐宋元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果不是轩辕被某个车企抢注,比亚迪一定会以发明车的轩辕命名打造一台国产旗舰。篆体汉子车标非常成功了,那么目前需要做的则是让高端的传统文化体现在高端的汽车上,让秦汉唐宋元从BYD展厅消失,以全新的品牌体验店做销服分离,否则高端的技术也会被展厅中的那些燃油车拉低定位,尤其是还有F3哪种代表不光彩过去的车。
车标并不是比亚迪的软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应该那么难;最后需要说一句,国产最成功的两枚车标的第一枚应该是红旗汽车的立标,因为这枚车标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只是一汽红旗还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为什么丰田在全球领先本田那么多?
丰田领先本田很多么?或许在硬实力上丰田的确压制本田、日产,比如企业规模、资金雄厚程度、掌握专利数量等方面丰田的确很强。但本田在产品端并不比丰田弱,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是厂家所生产的产品,至于厂家实力谁更强对消费者而言并不重要。
一个企业掌握的专利储备再多,也不可能都用在产品之上,尤其是中低端产品很难获得一个企业的最顶级科技支持。如上图所示就目前而言丰田汽车所掌握的专利技术储备依然位居全球第一,而本田的专利储备数仅为丰田的1/4左右,甚至还不及日产。这可以看作是厂家的硬实力,但关键在于如何把硬实力转换成价值。
所以比硬实力,丰田背后有三井财团作为支撑、涉足各个产业、在汽车领域打造出全产业链、掌握业内最多专利数等等,这些硬实力不仅本田比不了、日产也比不了。但在产品端呢?2022年凯美瑞卖了24.2万辆,而本田雅阁卖了23.3万辆,日产天籁销量为14万辆。比专利技术领先,本田不如丰田、也不如日产,但比产品同级别本田的销量与丰田不分伯仲,却远高于日产。
所以产品端本田所表现出的实力并不比丰田弱、甚至强于日产。这就是很多朋友都知道丰田强于本田,但却感觉两者相差不大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产品端本田并不弱,甚至比丰田的产品更富有激情、灵动。丰田最近这些年的产品将功能、实用发挥到极致,可以说丰田汽车是最好的工具,但严重缺乏驾车的快乐与文化。
理性、保守的观念让丰田的产品失去了灵性。丰田这些年来所打造的产品一律是功能、实用至上,从卡罗拉、汉兰达到普拉多无一不是这样。每款车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最完美工具,生活离不开工具、所以丰田的产品一直销量很好。但汽车仅仅是个工具么?或许对于一些朋友而言汽车仅仅是个工具,但对很多朋友而言汽车并不仅仅是个工具,它可以涉足的场景很多,它更可以是个玩具。
比如日常生活离不开剪刀,这是最常用的工具,但谁会去把玩剪刀呢?没事和朋友聚会喝酒聊聊剪刀?所以过于强大的工具属性会使产品失去性灵从而变得僵化,除了作为工具无其它存在意义。所以很多不选择丰田汽车的朋友的理由就是丰田的产品没乐趣、没激情,面面俱到但毫无特色。这实际上与日本这些年来的社会发展关系紧密。
日系车企从疯狂冒进到谨小慎微的过渡曾几何时日系车企也曾强势主导过世界汽车格局。上世纪80年代末期广场协议赋予日本短时期的极度繁荣,日系车企拥有花不完的金钱。所以那个时期日系车企极度膨胀,也的的确确打造出无数的经典车型。比如说战神GTR、RX7、三菱EVO、思域EK9、斯巴鲁STI、本田NSX等等。日系车企放弃了曾经保守、理性的思维,转而涉足性能领域。
执着于动力、性能、赛车领域在上世纪的确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也会导致自身的产品脱离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最终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系工业体系均遭到严重创伤。当时最惨的是日产,依托于901计划想强行超越丰田率先开始技术竞赛,在动力、性能道路上越走越远,弄出一大堆华丽却不接地气的技术终究无法转换成价值,最终破产被雷诺收购。
从那时起丰田就变得理性了,实际上在头文字D漫画中我们能看到曾经丰田旗下的产品也是很有玩乐、激情主张的,比如MR2、牛魔王、AE86等等,但在那之后就重回理性只造工具车。如今的丰田其实也发现了自家的产品过于僵化,所以重新复活了牛魔、86等经典车型。但由于性能科技树多年来都没有去点点导致技术断代,最终选择与宝马、斯巴鲁合作才复活了牛魔与GT86,总算让产品矩阵中有了非工具属性的产品。
日产在那个时代是步子卖得太大、最终导致回不了头。丰田是及时回头,但这头回的彻彻底底。而本田在那之后则是选择了折中的方式,既保留产品实用工具的主属性,也在不断输出车圈的绚烂周边文化。在本田博俊成立mugen(也叫无限)后,本田的产品真正实现了实用与玩乐,让更多工薪阶层接触到赛车以及汽车更深成次的乐趣。
mugen对本田的侧面支持本田mugen类似于奔驰的AMG、奥迪RS、宝马M趴窝,由本田博俊成立。主要负责的就是将本田打造的民用车型升级、改造成性能版本,属于本田官方的改装厂。mugen除了升级、改装车辆,也举办了本田旗下车型的多种比赛,比如飞度、思域房车赛。时不时的还推出一些升级套件、技术支持等等,比如mugen曾推出过搭载K20A的竞技版飞度,所以本田旗下很多车型知名度很高。
这就还比咱们玩王者荣耀、CF似的,游戏厂家想让皮肤卖得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一些职业选手去使用,这就是周边产品推广的最佳方案。平民超跑飞度、思域500万以下车型无敌这些个梗就是这么来的,mugen本田背后推动了本田玩车文化的输出。所以如今很多小白都知道本田发动机好,具体问怎么好他们还说不清,其实这都算是mugen的功劳。
如果车子仅仅作为工具,那么它的局限度就太大了。增加汽车工具的属性,就能让工具的适应性变得更强。就像zippo打火机,有几个朋友买它是为了点烟?其实火柴点烟更有味道,买zippo不就是为了玩么?即便是现在笔者没事就拿出zippo来把玩一会,其实很多不抽烟的朋友也会买zippo。这就是把产品做到了极致,让产品不在仅仅是一件工具,而是玩具、摆件、工艺品等等。
本田的产品就有点zippo的意思,把车子打造得不仅仅是工具,车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车辆升级而实现不同的功能。所以本田在产品属性、知名度上要强于丰田,并不是说丰田就没有御用改装厂、高性能车款,但知名度比不上本田。丰田的GR品牌独立于2017年,但推出的产品却有些辱没昔日的GR之名声。丰田组建GR独立品牌,其实就是在仿效本田mugen。也是发现了自家产品过于僵化而灵活不足的现状。
无论是本田mugen还是丰田gr,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将跑车、赛车带入到平民用户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普通车友知道自身与车手的距离有多大,但人终究是有梦想的,哪个男人没有个赛车梦?即便成不了车手、开不到超跑,也总需要点代入感,有故事的车型总是不愁卖的。而mugen与gr恰恰就提供了车友们这点代入感与故事。频繁在赛道上驰骋的飞度、思域给消费者带来的体会是直观的。只不过mugen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以成立,而gr品牌产生的太晚。
所以小作坊起家的本田虽不及丰田那般的庞然大物、财力背景,但它灵活、接地气,它知道普通消费者心里都在想啥。所以本田的硬实力不如丰田,但在产品端本田并不输于丰田,甚至比丰田看得更远、更实际。当丰田复活牛魔、打造GT86、成立GR品牌就能看出这是在亡羊补牢。只不过如今本田汽车的周边生态圈已经成熟,而丰田则是处在重新起步阶段。
为什么丰田旗下的车名字起的都好听?
说起丰田车型的中国名字,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在里头的。
“广告门”事件,让丰田霸道改名丰田霸道和丰田陆地巡洋舰这两款经典的越野车大家应该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也听过“车道丰田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词。最初引入中国的这两款车的中文名字叫做【霸道】和【陆地巡洋舰】,说实话这翻译不比Benz翻译成奔驰,BMW翻译成宝马差,可谓是信、达、雅的典范。
但好景不长,在2003年的时候,丰田为宣传它的新款霸道,特意刊登了一个广告在杂志上,广告的内容是一辆崭新的霸道行驶在一座桥上,桥上的石狮子一个做“敬礼”状,一个低头俯首,图上配有广告词“霸道,你不得不尊敬”。这则广告刊登出去之后,大家很快发现图中的桥像是“卢沟桥”,一辆日本车行驶在卢沟桥上,还让石狮子俯首,这明显是带有侮辱意味。
而另外一个,关于陆地巡洋舰的广告是在阿里地区,一辆陆地巡洋舰拉着一辆东风军用卡车在山路行走,非常具有挑衅意味。这两个事情发生之后,丰田第一时间发出了道歉声明,并撤销了广告。
为消除影响,丰田把这两款的名字都改了,名字直接沿用音译名字,霸道变成了普拉多(来源于Prado的发音),陆地巡洋舰变成了兰德酷路泽(来自Lander Cruiser的音译)。但现在依旧很多人忘不了霸道和陆地巡洋舰的名字。
后续丰田车陆续改为了音译名字后来丰田的其他车也陆续按照音译的套路改了名字,丰田佳美变成了凯美瑞,花冠变成了卡罗拉,不过一些经典的车比如皇冠,亚洲龙还依然坚持中文名字,不过后来RAV4也有了自己的音译名字——荣放。丰田的高端品牌凌志,也改成了雷克萨斯,不知道以为这是个欧美车的名字,不过个人觉得还是凌志更好听一些。
细品那些你不知道的汽车名字日系另外一个品牌本田有很多车子它的中文名你可能没听过,但说起它的因为明你可能更清楚。本田CRV的中文名叫做本田思威,思域大家都听过就不说了,还有个跟雅阁同平台的轿车叫思铂睿,东风本田的车都是思字辈的。除此以外,以前的进口车在中国的名字也可谓是千奇百怪。宝马以前叫巴依尔,保时捷叫波尔舍,奔驰叫本茨,POLO被翻译成马球,这让我想起一个服装品牌,也叫polo,它的标志就是一个人在打马球。
一个汽车的名字,如果翻译的好,对于品牌的印象就会深刻的留在我们的印象中,像宝马,奔驰,保时捷,奥迪,听一次就基本让人记住了,让人也可以清楚的联想到这是一个车的名字。当然也有一些很搞笑的汽车品牌,比如说宝沃汽车,一个倒闭N多年的品牌被北汽收购,国产之后竟然说自己是BBBA中的一员,德国三驾马车变成了四驾马车,奔驰、宝马、宝沃、奥迪,想想挺搞笑的。
车企为何对华为充满警惕?
因为怕华为即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举个例子,同样是鸿蒙座舱,北汽的华为鸿蒙车型的能力就是不如问界M5,消费者会自然而然的比较两款车型。如果北汽的鸿蒙车比问界M5好,华为不干;如果不如问界M5,消费者会问为何你没有,很尴尬。
这其实就是上汽说的灵魂问题。因为华为自己也有问界系列智选车,这就决定了华为如果做供应商,华为只会把基础通用的能力给车企,华为会毫无保留的把能力开放给其他车企嘛?不可能的!而且华为有史以来最差的就是软件定制化能力,华为内部高层也多次说了不会为车企做定制,那么车企如果希望定制独特的能力,华为不干,车企如果要华为最先进的能力,华为智选车如果没上华为也不干,总而言之车企会很尴尬,会沦落到华为提供什么他们只能用什么,逐渐边缘化。
这当然对车企是很危险的,如果想想北汽、上汽、长安都用华为一样的部件能力,车企自己的竞争力在哪里?给消费者带来的差异化在哪里?智能汽车百花齐放的原因是因为各个部件有不同的能力适配车企独特的想法,如果都用华为那一套,车企就沦落到造壳,不可能的。
华为进入智能汽车一定会成功的,不过那是问界,问界对智能汽车会是颠覆。而华为做汽车供应商一定会失败的,因为当问界销量超过20万时,华为会是所有新旧车企的竞争对手,还有哪个车企敢用华为的部件?
最后,广汽埃安吐槽的华为定价贵也是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华为人力成本高,而且除了座舱和自动驾驶,很多部件不领先。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家的产品,你的供应商只允许你按他能量造车,不给你定制,价格死贵,然后技术还不够领先,你会选择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