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苏东坡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他的一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交织着仕途的跌宕起伏与文学艺术的绚烂辉煌,他以卓越的才华、豁达的胸怀和超脱的心境,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少年成名,崭露头角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苏东坡出生于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嘉祐二年(1057 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一同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读到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为其才华所倾倒,本欲将此文评为第一,但以为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复试时,苏东坡以《春秋》对义,又获第一,此次科举,苏东坡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一时间,“苏氏文章擅天下”。
初入仕途的苏东坡,满怀壮志豪情,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事业,他先后任职于凤翔、杭州等地,在地方官任上,他关心民生疾苦,积极推行改革,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留下了诸多惠民的政绩。
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苏东坡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北宋时期,新旧党争激烈,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激进措施,被新党排挤,自请外任,元丰二年(1079 年),他又因“乌台诗案”陷入牢狱之灾,这一案件因他所作的诗文被新党罗织罪名,指控他对朝廷心怀不满,在狱中,苏东坡历经折磨,性命堪忧,在多方营救下,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黄州的生活对苏东坡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远离了政治的喧嚣与纷争,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在东坡上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过着简朴的生活,在困境中,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巅峰。《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皆创作于此时,这些作品展现出他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豁达超脱的心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词豪迈奔放,意境开阔,尽显一代文豪的风采。
元丰八年(1085 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旧党执政,苏东坡被召回朝廷,先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他并未因旧党的重新掌权而盲目附和,他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认为应取其合理之处继续推行,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使他既不见容于新党,又得罪了旧党,苏东坡再次请求外任,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等地。
绍圣元年(1094 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苏东坡因曾反对变法,又被一贬再贬,远谪惠州、儋州,惠州地处岭南,当时被视为荒蛮之地,而儋州更是在海南岛,条件极为艰苦,但苏东坡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对当地风物的喜爱;在儋州,他积极传播文化,办学堂,教诗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豁达超脱,精神楷模
苏东坡的一生,多次被贬,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超脱的心境,他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顺应自然和佛家的超脱尘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困境中,他不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寻找乐趣,他热爱美食,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在烹饪和品尝美食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他喜欢交朋友,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之倾心相交,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他的诗词文章,不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作品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他的书法和绘画也独树一帜,其书法笔力雄健,跌宕起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他主张“神似”,强调作品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遇赦北归,在途中,他因病卒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豁达超脱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
苏东坡,这位豁达超脱的千古文豪,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他的作品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