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河南遭遇的强降雨过程,以其罕见的极端性,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场降雨所展现出的极端特征,不仅对河南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为我们在城市规划、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等诸多方面敲响了警钟。
河南此次强降雨的极端性,首先体现在降雨强度上,从数据来看,多个站点的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郑州在 7 月 20 日 16 - 17 时,这短短一个小时内降雨量达到 201.9 毫米,而通常情况下,郑州全年平均降雨量约 640.8 毫米,如此高强度的降雨,远超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承载能力,就好比一个只能容纳 100 升水的容器,却在瞬间被倒入了 200 升水,结果必然是水满为患,城市道路变成了汹涌的河流,车辆被洪水轻易地冲得七零八落,地下停车场瞬间被淹没,大量的汽车如同玩具一般漂浮在水面上。
降雨的持续时间也呈现出极端性,强降雨并非是短暂的突袭,而是持续了数日之久,长时间的降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原本具有一定蓄水能力的土地,此时就像一块吸满水的海绵,再也无法吸收更多的水分,这导致了山区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一些山区,由于山体的土石在长时间雨水浸泡下,稳定性遭到破坏,大量的土石顺着山坡倾泻而下,冲毁了山下的村庄和道路,许多村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在泥石流的冲击下瞬间消失,那种绝望和无助令人痛心疾首。
此次强降雨的覆盖范围极为广泛,几乎席卷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从豫北到豫南,从豫东到豫西,不同地形地貌的区域都受到了强降雨的影响,无论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还是相对偏远的乡村,都未能幸免,这种大面积的受灾,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救援力量需要分散到各个受灾区域,物资的调配也变得异常复杂,一些偏远乡村由于道路被冲毁,救援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受灾群众只能在困境中等待救援,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充满了煎熬和危险。
河南强降雨的极端性,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气象成因,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当时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且位置偏北,与西风带低值系统相互配合,使得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河南地区输送,就如同有一条无形的“水汽通道”,将海洋上的大量水汽持续不断地运往河南,地形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河南西部、西北部为山地,当携带大量水汽的气流遇到山脉阻挡时,被迫抬升,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导致降雨进一步增强,这种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使得原本就强烈的降雨变得更加极端。
面对河南强降雨这样具有极端性的自然灾害,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极端降雨的可能性,加大对排水系统的投入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管网的管径和排水能力,建设更多的雨水调蓄设施,如城市湖泊、湿地等,让城市在面对强降雨时能够“吞得下、排得出”,在山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前疏散可能受威胁的群众,避免人员伤亡。
在灾害预警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利用先进的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准确地预测强降雨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要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每一位民众手中,通过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让民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建立更加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整合各方救援力量,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在极端条件下的救援能力,要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河南强降雨的极端性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不断增加,我们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规划、预警、应急等各个环节入手,提升我们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时更加坚韧和从容,当类似的极端灾害再次来临时,我们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灾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