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产区一二三区下卡2021”,这事儿我得好好说道说道。听着挺玄乎,就是我们那会儿搞的一个项目代号,或者说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叫法,折腾死人,印象太深。
那时候我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厂子里混日子。所谓的“产区”,就是我们内部按业务或者技术栈划分的几个大组,瞎叫叫而已。一区可能主要搞用户端那块,二区负责后台服务和数据,三区,就杂一些,可能是支撑部门或者测试啥的。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家别太较真。
然后是“下卡2021”。这个“下卡”在我们那的土话里,大概意思就是“搞定”、“上线”、“拿到结果”。连起来,“产区一二三区下卡2021”,就是要在一二三这几个相关的组通力合作下,在2021年年底前,把某个重要的项目或者版本给成功发布上线。对我来说,那年主要就是折腾一个新模块的落地。
那段时间可真是昏天黑地。 我当时在二区,就是负责后台逻辑这块。为赶这个“下卡”节点,我们几个组的人真是连轴转。我还记得,一开始是需求评审,各区的代表坐一起,吵得脸红脖子粗,都想让对方多承担点工作量,或者按自己的想法来。我那时候刚进去没多久,基本就是听着,然后默默领任务。
任务接下来就好干活。先是设计方案,我闷头画好几天的流程图和接口设计。然后就是疯狂写代码。写完自己得先测试一下,用postman或者啥工具,对着接口调试。调通,感觉没啥大问题,就提交代码。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区的兄弟等着我的接口联调。他们写前端页面的,得拿到我的数据才能展示。结果经常是,他们调不通,就跑过来找我:“喂,你这接口咋回事?返回不对!” 我就得放下手里的活,赶紧去看日志,查问题。有时候是我的错,有时候是他们参数传错,一来二去,半天就没。
三区的测试哥们更是“夺命连环call”。他们拿到稍微稳定点的版本,就开始各种点点点,测压力。稍微有点性能问题或者bug,立马就给我提单子。那段时间,bug管理系统里的单子就没下去过。修复一个,又来两个。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为一个关键的支付流程优化。 那可是核心功能,不能出一点差错。我和另一个哥们,还有测试那边的一个负责人,连续加快一个星期的班。晚上基本就睡在公司的行军床上,醒就继续干。泡面、咖啡、红牛是标配。眼睛都熬红,盯着屏幕上的代码,脑子都是木的。那时候就一个念头:必须在死线前搞定! 不然整个“下卡”计划都得延期,大家的年终奖可能都悬。
那会儿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工具,就是埋头苦干。查资料、问老员工、本地调试、上测试环境验证,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过。有时候为一个小问题,能跟产品经理、跟其他区的开发掰扯半天。虽然累,但大家目标还是一致的,就是要把这事儿干成。
- 先是需求对接和拆分任务。
- 然后是各自埋头开发和单元测试。
- 接着是紧张的联调阶段,问题不断。
- 再后来是测试介入,压力测试和bug修复循环。
- 是临近上线前的回归测试和准备。
终于,在2021年1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我们几个核心的哥们聚在会议室,盯着发布流程。运维的兄弟操作,我们看着监控。当看到新模块成功上线,流量切过来,系统指标也还算平稳的时候,大家才松一口气。那一刻,没啥欢呼,就是累得不行,只想赶紧回家睡觉。
“下卡”是成功,项目也按时交付。但那么搞一次,身体真有点吃不消。后来那年年终奖拿得还行,也算没白辛苦。但这经历也让我开始反思,这种工作模式是不是能长久。
现在再看到“产区一二三区下卡2021”这个说法,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段一起加班、一起啃泡面、一起解决难题的日子。这算是我自己的一段实践记录,挺粗糙,但确实是亲身经历。锻炼人是真的,累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