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忆抗美援朝岁月,过去当兵的要打绑腿?
绑腿是个由来已久的东西,它源于束脚布和吊袜带。
古代东西方都存在束脚布绑腿,其实就是用绳索、布条之类的东西把裤管扎紧,以便干活的时候能更利落。或者在野外行走时,不至于让灌木扯破裤腿,也避免蛇虫鼠蚁钻进裤管。
近代军队所使用的绑腿尽管看上去很传统,却是19世纪才传到中国的东西。如北宋《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使用束脚布的人,却没有扎绑腿的。
近代的绑腿与过去索缚式绑腿不一样,直接采用了布条以绷带的方式绕扎,紧紧绑在腿部,这样便能防止虫子和泥沙进入裤管,也能避免泥巴糊在裤腿上的难受感。
英军称绑腿为“puttee”、“puttie”,发音有点像“布条”。
实际上,这个称呼来自印地语“patti”和梵文“梵文paṭṭikā”,就是绷带或条状布的意思。
为什么英文的绑腿会有个印地语发音呢?因为绑腿就是英军从东方学去的,按照英国人的说法,绑腿的发源地是喜马拉雅山脉。
19世纪以前,没有任何军队采用现代这种绷带式绑腿,直到英国人征用了一帮廓尔喀佣兵。
这些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里的山民,随着自17世纪开始的英国殖民侵略,被逐步变成了殖民地军队,开始领工钱,成了殖民者的工具。
1860年的法军英国人对勇敢的廓尔喀佣兵极为欣赏,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廓尔喀狗腿弯刀,又比如绑腿。
喜马拉雅的穷苦山民穷困而落后,但他们十分懂得在山地穿行。没有人能确定绑腿是什么时候被开发出来的,但这帮人有将毛皮和布条缠绕在小腿的习俗,让英国人看得眼前一亮。
英属印度军队发现这种部落装备非常好用,而且看起来就很便宜。在实际试用之后,英军发现它们可以让人在长时间的山地行军中保护腿部,于是很快便从殖民地军队推广到全军。
当然“廓尔喀人传出绑腿”也只是一种较多的说法罢了,这种缠腿的形式在东方比比皆是。在另一些说法里,英国人认为是印度锡克帝国的士兵传出了这种绑腿用法,或者干脆认为就是从旧式束腿布上改良来的。
如果没有绑腿,士兵就需要拖着肥肥大大的裤管或易破的长袜行军打仗,不用多久这些裤腿就会变成碎布条。所以有条件的军队一般会用长筒靴来解决问题,至少给军官配备长筒靴。
到1902年,英军已经大部装备与军服同色的绑腿,这一装备就装备到了二战。
英军装备绑腿期间,法国、德国、奥匈、美国、意大利,中国、日本许许多多的军队都跟着推出了军用绑腿,将其作为标准的制式被服,它甚至短暂地成为了社会风尚,人们似乎很喜欢把腿包得细细长长,利落地踏青游玩。
在长期的使用中,各国军队极大地肯定了绑腿的作用。绑腿不仅能够减轻裤腿的破损,在长途行军中还能减少士兵腿部的酸痛,甚至能够极大地减轻因站岗带来的静脉曲张后遗症。
要知道,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所致,当血液长期蓄积在下肢,会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造成静脉压过高,导致出现静脉曲张。
实际上,直到今天,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保守做法仍然是绑腿式的紧缚,只不过绑腿换成了压迫式的静脉曲张袜。
绑腿的风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甚至被当做是一种“军队现代化”的标杆,人们认为绑腿代表了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因为一支懒洋洋的落后军队是不明白如何打绑腿的。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绑腿已经开始逐渐被军队抛弃。
原因是多样的,比如许多西方军队认为绑腿穿起来太麻烦,士兵们不可能无时无刻都缠着绑腿,而一旦要穿上绑腿,则意味着士兵需要很细心地缠绕它们,否则战场上绑腿散掉会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再者,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化,制造业水平越来越高,战场自动化条件也越来越高,当高靴子和卡车替代了11路大脚板以后,人们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长时间行军的需求了,麻烦的绑腿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也证明了绑腿的毛病,著名的“战壕脚”除了士兵们穿着湿鞋和不卫生的环境等因素外,绑腿也是个直接因素,因为它们限制了小腿和脚的血液循环。
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时也逐渐放弃了绑腿,尽管作战期间志愿军依然配发了军用绑腿,但绑腿被运用地越来越少;我军最后一次看到绑腿,是70年代末的那场南疆战斗。
朝鲜战场上真实的汽油弹攻击火车画面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志愿军发现遭遇燃烧弹袭击时绑腿无法让人快速脱掉裤子。
美军的凝固汽油弹有“沾身弄不灭”的说法,这种油膏状的物质只要沾到一丁点,就会在人体上燃起大火,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用沙土覆盖,但战场上唯一能做的只有快速褪掉着火的衣物。
所以,绑腿再好,这时候也不能用了,它们会让人丢掉性命。
另一个问题与西方军队一样,绑腿穿起来太麻烦了,如何打好绑腿是门老兵才能完全掌握的学问。而无时无刻都扎着绑腿,连老兵都受不了。
今天的军队自动化程度远超二战,即便有强行军场合,也不占据太多比例,这就让绑腿失去了意义。今天的现代化军队如果连机械化都搞不定,那会比当年的军队不扎绑腿还尴尬。
再者,今天的军靴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脚部保护能力,高腰军靴虽然无法保护小腿,但能保护到踝关节以上,这东西狗都能踢死,远比过去的各种军鞋牢靠。
请问美国背叛过自己的盟友吗?
背叛一次用在国际关系上是非常不妥当的,不如说根据利益变化放弃。
对于国际关系,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现实主义外交思维下,是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关系。今天的盟友成为明天的仇敌,这在国际关系上屡见不鲜。美国的诸多盟友,也只能说是暂时的。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同盟,其实是法国。在1778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美法同盟条约》,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在于,新生的美国力量薄弱,在独立战争中与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英国龙虾兵面前,美国以民兵为主的大陆军对抗起来占据绝对的劣势,需要引入强力外援。
而18世纪的法国,在全球范围内与英国抢夺殖民地、争夺欧洲霸权,在1756年—1763年,英法极其盟友国家爆发了7年战争,以法国、奥地利、俄罗斯为首的阵营落败为告终。战败的法国需要美国独立来削弱英国的力量,故美法联盟得以成形。
美法联盟最终使美国顺利独立,英国遭遇前所未有的损失。但是好景不长,在失去共同对手之后,美法联盟失去存在的根基。在美国独立后,为缓和英美关系于1794年签订了《杰伊条约》,导致美法关系陷入僵局,在1797年,美法爆发xyz事件,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批评法国大革命。
而法国直接扣押了美国300余艘商船,双方海军舰艇在加勒比海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美法两国进入了准战争状态,《美法联盟条约》遂在1798年被废除。不过由于法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并不愿意在美洲树立一个敌人,美法在1800年缔结新约,双方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美法关系在二战前后,又发生了变化。在法兰西战役中,纳粹德国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法军主力,法国民选政府投降。以戴高乐为首的抵抗力量,于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了反法西斯军事联盟,美法有又一次成为同盟关系。
这一关系在冷战后随着北约的建立,美法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法军也成为北约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阿尔及利亚独立事件导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倒台,戴高乐于1958年成为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在任期间强调法国大国地位,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使美法联盟名存实亡。
在2009年,萨科齐在任期间又重返北约一体化组织。如果从美国的角度,会认为法国人擅长见风使舵,这一点在刘慈欣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里就有描写,美国将军对意图提前逃跑的法国盟军怒斥道,你们这些戴高乐的杂种,这几十年来你们一直没变!
如果说美法关系显示出国际外交的复杂性,而美国与南越则显示出现实性。1955年成立的南越政府,一直受美、法的支持,美国甚至大规模派遣军队卷入越南战争十几年。长期的战争使美国爆发了大规模反战思想,迫使美国在1973年签订《巴黎和平协定》,美军遂撤离了越南。
失去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很快就被灭亡,越南实现了统一。不过仅从政权角度,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南越政权。在1995年成立的越南流亡政府,就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但是值得一说的是,美国和南越政权并未签订正式的同盟条约,相当于同居而非夫妻。
类似的同居关系还有巴列维王朝和基地组织。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巴列维王朝极其亲美,美国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当哈梅内伊在1979年夺得伊朗权力后,巴列维王朝失去了利用价值,美国遂放弃了支持,美伊关系陷入僵局。
而基地组织前身,是本拉登设立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的训练营,其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进攻阿富汗。美国出于冷战削弱苏联的考虑,对于本拉登进行了支持。但是在海湾战争中,本拉登对于美军入驻沙特极其不满,引发了仇美思想,使双方分道扬镳成为宿敌。
如果再考虑反法西斯同盟中,缔结合约中的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美国放弃的盟友则更多。实际上即使是铁杆盟友,也会互相勾心斗角。譬如二战后美国与英国形成特殊关系,但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和冷战对手苏联,联合打压英法两国,将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清除干净,致使大英帝国彻底沦落为区域国家。至于二战中美国怎么一步步肢解日不落帝国,这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了。
所以美国放弃的盟友其实不少,这也是符合国际外交的行为准则的,今天的盟友变成明天的路人或者敌人,也不一定是决策错误,只是利益诉求发生了变化。在电视剧《是大臣》有一段经典描述: 大臣,英国的外交目标500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因此,我们联荷兰制西班牙,联德国制法国,联法国和意大利制德国,联法国制德国和意大利。
从国家利益角度,能说英国背叛了法国或者德国吗?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红场飞机事件十分戏剧化,一名19岁的德国业余飞行爱好者居然驾驶着民用飞机躲过苏联最严密的防空系统,堂而皇之地降落在红场,此事一出立马引发轩然大波,苏联国防部长直接被撸,防空军总司令被迫退休,300多名军人被撤职,而这位小伙却只是被处以4年的监禁,实际上服刑时间并不长,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
19岁小伙的“青春梦想”二战结束后的40多年时间里,美苏一直处于冷战对抗铁幕之中,1986年两国进入到冷战第三阶段,美国计划用星球大战的军备竞赛来拖垮苏联,彼时的苏联因为经济原因处于下风,恰逢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国家战略有所调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两国代表于1986年10月11日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进行会晤,苏联以中程导弹、战略武器以及核试验等多个领域的重大让步的筹码换取美国未来10年内不得发展太空武器的承诺,谈判的最后时刻,双方并未达成共识,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关系再度剑拔弩张。
本身对社会主义抱有特别好感的西德小伙蒂亚斯·鲁斯特对会晤结果十分失望,他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西方对苏联的偏见。于是,一个驾驶飞机前往莫斯科,求见戈尔巴乔夫,向他宣扬西方民族友好的想法在他脑中诞生了。一个19岁的年轻人,决定以一己之力来搭起东西方的友谊之桥。
在这个年纪,能有如此宏大的理想实属令人佩服,我们的主人公马蒂亚斯·鲁斯特来自一个工程师家庭,从小酷爱机械,在父亲的影响下,迷上了飞行器,由于飞行时长不够,他一直没能取得商业飞行证书。1987年5月13号,这小伙告诉父母自己要驾驶一架斯莱斯C-172去北欧转一圈,再朝飞行执照方向努把力。他先是用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练习驾驶技巧,期间飞越达法罗群岛、冰岛,继而又飞到挪威,在5月25号又飞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了能够到达苏联,他对这架飞机进行了改装,把飞机的非关键部分进行拆除,直接在副驾驶上面加装了个油箱以增加航程。飞行闲暇之余还把秘密购买的苏联地图拿出来细细研究。
想要进入苏联,得躲开他们严密的防空网,这一操作必定困难重重,他也明白,自己这一行动必定九死一生,但为了心中那个骄傲的“梦想”,也顾不得这许多了。
1987年5月28日,小马驾驶着租来的塞纳C-172从赫尔辛基机场向理想之地进发,起初他向空管部门报备的是飞向瑞典斯德哥尔摩,然而,半个小时后,空管员发现这家伙的飞机在雷达显示屏上突然失去信号。尽管对方多次呼叫,小马始终没有回话,空管员惊呼大事不妙,心头顿时萌生出这小伙已经失事的不良预感。
空管员还来不及默哀就向海岸警卫队发出了求救信号。搜救人员迅速在芬兰湾附近展开撒网式搜救,几乎找遍了可能坠毁的海域,仍然毫无成果。之后海事部门又派潜水员进入水下寻找,众人工作多时,还是一无所获。人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苦苦寻找的这个家伙正开着飞机,怡然自得地从爱沙尼亚进入苏联领空。
其实他并不是没有被苏联雷达发现,早在爱沙尼亚上空,他就已经被盯上了,苏联空军派出一架米格-23进行侦查,但几分钟过去,米格战机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估计是把他当成了友机。当时小马想的是,在600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就算被苏联雷达部队发现,他们依然会认为这只是一架偏离航线的民航客机,并不会被当成敌机直接击落。
小马飞行的航线随后,小马在苏联境内飞行900多公里,跨过2个海军、4个空军和2个导弹基地,突破以铁桶著称的莫斯科防空网,最终安全达到莫斯科红场上方。以低空盘旋的姿态寻找着最佳降落点,本来他想降落在列宁墓附近,无奈游客太多,只得放弃。几分钟后,他终于发现在圣巴西尔大教堂有个四车道大桥,正是个停机的好地方,就这样,一架来自西德的民用飞机大摇大摆地降落在苏联红场土地上,距离克里姆林宫仅仅200米。
一段难得的监狱时光然而,在他降落后的十多分钟里,红场的值班警察没有太大反应,他们以为是在拍电影,只有游客们十分好奇,纷纷围了上来,有看着他机尾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图案好奇询问的,有抬起相机咔咔拍照的,场面一度十分热闹。小马向懂英语的年轻人讲述起自己此行的目的,宣讲着他的理念,他说这次是带着和平的使命来的,他想当面给戈尔巴乔夫致以最真诚的问候。随后,一群身着警服的警察以及身着便服官方人员闻声赶来,在吃瓜群众惊愕的目光中,小马被两名克格勃塞进一辆黑色“伏尔加”轿车后排,在长达数小时的审讯后,他因侵犯苏联领空而被处以4年徒刑。
虽说是4年,但他实际只服刑1年零2个月就回家了,据小马后来回忆,他在狱中享受着超规格待遇,睡得也舒心,吃得也可以,别的犯人只有一床褥子,他却被特殊照顾,发了两床,吃得有荞麦粥、苹果泥、白菜汤、通心粉等,偶尔还可以加肉,要是自己有钱,买点腊肠和面包也行。
年轻小伙开飞机进红场这一操作可是让苏联军方很多人吃了一肚子苦水,75岁的谢尔盖·索科洛夫直接被撸掉,曾在二战期间击落46架纳粹飞机的防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科尔杜诺夫也被迫退休。当天值班的边境防空值班人员也被判刑,随后又有300多名军人被革职处理,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事件报道为何这架民用飞机能够安全进入苏联领空而不被苏联防空系统拦截?苏联方面给出了解释,当时这架民用飞机靠近苏联领空时,列宁格勒的防空小组就已经发现它了,第一时间派出米格-23飞机进行侦查,只因为对方是民用飞机,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在旧托罗帕的防空火箭团也曾请求过将其击落,怎奈当时苏联的0045号命令已经明确规定动用导弹部队需要得到防空司令或者国防部长允许,并且严禁空军击落非军用飞机,就这样,小马驾驶的这架飞机,才一路平安地浪到了莫斯科。飞到红场上空就更让人揪心了,倘若贸然对它开火,砸到花花草草也就罢了,要是砸到人或者什么重要设施,飞行员只会吃不了兜着走。
当年那架飞机现在仔细思考起这件事的诡异之处,还真有点耐人寻味……地毯式轰炸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地毯式轰炸其实就是饱和轰炸,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早在二战初期就普遍存在。
当时的轰炸模式分为两种:
第一,俯冲式低空轰炸。
这种轰炸精度很高,斯图卡轰炸机可以炸中卡车大小的目标。
然而,如果敌人防空火力较为严密,尤其装备大量中小口径高炮,俯冲轰炸很危险。
第二,中高空水平轰炸。
这种轰炸比较安全,尤其可以躲避中小口径高炮的打击,缺点是命中率低。
因为当时没有精确制导武器,而大型轰炸机每秒也能飞行几十米。炸弹在空中还要飞行一段时间,受到很多因素干扰。
所以,轰炸机只要差之毫厘,炸弹就谬以千里。
为了提高轰炸精度,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大炸弹的数量。
轰炸机携带大量炸弹,采用多架轰炸一个目标,还采用提前投弹的方式进行覆盖性轰炸,以提高命中率。
这就是所谓的饱和性轰炸了。
比如在二战攻打硫磺岛这个弹丸小岛之前,美军就进行过饱和轰炸。
1945年2月9日起,由黑尔少将指挥的第七航空队B-24轰炸机只要天气允许,几乎每天出动对硫磺岛进行轰炸,塞班岛的B-29也不时加入对硫磺岛的轰炸,至1945年2月初,美军共出动舰载机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1479架次,军舰64艘次,总共投掷炸弹6800余吨。另外,军舰还发射大口径舰炮炮弹2万余发,其中406毫米炮弹203发,203毫米炮弹6472发,127毫米炮弹15251发。
所以这导致硫磺岛地表工事损失严重,但日军修建了复杂的地下防御工事,所以地下工事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美军在登陆前几天,又加大了轰炸和炮击的强度:据统计,美军在登陆前共消耗炮弹、炸弹24000余吨,硫磺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吨,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地下工事,损失不大。
到了二战以后,饱和轰炸更是厉害。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介入以后,就开始对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进行大规模轰炸。
苏联方面认为,美军B-29机群曾在一晚对于可能发动进行的朝鲜人民军隐藏的峡谷,进行过饱和性轰炸。在几轮反复投弹后,相当于这里被发射了3万发炮弹,人民军遭受很大损失。
朝鲜战争中,仅仅B-29就投下了15万吨吨的炸弹。
越南战争也是如此。
对于越共和北越正规军可能隐藏的丛林,美军轰炸机也是采用饱和轰炸,总计投向各种炸弹、燃烧弹一共800多万吨。
相当于每个北越人头上都落下了200公斤炸弹!
随着精确制导武器使用后,这种地毯式轰炸就逐步减少了,因为一枚炸弹就可以起到以往100没炸弹的小国。
然而地毯式轰炸没了,但饱和轰炸反而越来越厉害。由于弹药精度更高,可以在极短时间对某一个目标进行高强度轰炸,威胁更大百倍。
有哪些名将能让你为之神往?
谢享创生活友友邀请,问悟空君好!
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将星闪耀,能人辈出。霸王项羽、战神韩信、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圣关羽、长胜将军赵子龙、再造大唐郭子仪、抗金名将岳飞等等都是我崇敬的人物。还有近代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薛岳将军,天才名将粟裕、陈赓等都是我所仰慕的军事人物。若选一位最最景仰的人物让我去当他,那我选彭德怀元帅!
生活上:他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爱兵如子,虽处高位而不奢。长期的军旅生活,一军床,一棉被,一毛巾,一脸盆而己,和士兵吃一样的,住一样的,从不把自己当官看。和平时期他依然保留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无怨无悔的为国家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作中他严谨执着,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受过他批评教育亦或斥责的将领比比皆是,却无一人因此而怨恨他。
人品上:彭总大公无私,刚正不阿,为国为民,无怨无悔!彭总逝世后,刘伯承元帅曾言道:"彭总办事只对事不对人,是个心底无私,胸怀博大的人″!
军事上:雄韬伟略,胆识过人。井冈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保全中央红军顺利突围,是彭总带少量部队断后并顺利跳出包围圈;抗战时期,面对凶狠的日寇,彭总以八路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全权负责指挥对日寇的军事作战,百团大战之前,中国军队少有胜利,八路军打破了日寇难以战胜的神话;延安时期,为避胡宗南二十三万大军锋芒,中央撤离,还是彭总临危受命,以两万薄弱兵力,运用"蘑菇战术″与敌巧妙周旋,逐一击破,既保证了党中央安全转移,又把胡军托的人困马乏,近乎减半;解放战争时期彭总任解放军副总司令,亲自带兵挥师西北,剿灭二马,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打下了新中国近30%国土面积;建国后,美帝联合二十几个国家发动了朝鲜战争,在战争前景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还是咱们彭总临危受命,以六十多岁高龄亲率大军入朝,在高寒、没有制空权的恶劣环境下,以劣势装备大胜美军,让其至今不敢小瞧中国军人,奠定了世界大国的基石。无怪忽毛泽东主席曾经挥笔大赞:"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元帅是个真正的热血汉子,大英雄!他没有子女,没有遗产,在古今名将中,他是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人格魅力和胸襟气度高山仰止,值得世世代代的国人去景仰,去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