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和茶大涨价,一片土豆15元?
「一语评」海底捞、西贝涨价上热搜,是决策失误还是营销策略?
一语评今天下事,解读需要不同角度
我们大家都知道,由于处在疫情期间,所以导致许多人流量聚集的商场还有餐饮等行业延期开业,但是最近有两家餐饮企业为涨价道歉的事情,突然上了热搜,成为了全国网友讨论的话题。海底捞、西贝致歉信始末起源是北京的网友发现,近期海底捞和西贝莜面村等餐饮品牌都在悄悄涨价:“海底捞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饭7元,人均消费超过220元”“西贝的外卖菜单,土豆条炖牛肉80元,酸菜封缸肉80多元”,马上在全国网友之间引起讨论。新浪财经在4月7日发起过一个关于消费者是否还会选择涨价后的海底捞调查问卷,参与人数共有3.2万人,将近78%的消费者表示不会选择海底捞,仅有2300多人表示还会去消费。
4月10日,海底捞发表致歉信称,内地门店复业之后,于三月下旬上调部分菜品价格,之后陆续接到来自顾客和社会各界的批评、反馈和建议,因此作出检讨:首先是针对价格调整,恢复到2020年1月26日之前的标准;然后强调门店差异化定价的情况;最后提供门店自提服务,并提供69折、79折等不同的折扣。
仅隔一天,西贝也发表致歉信,承认涨价,也同意将价格恢复到2020年1月26日之前的标准,同时,在386家西贝门店堂食用餐,可享受吃100返50优惠,以表谢意,不过返券只能下次使用。在降价之后,海底捞、西贝的好感度也有所上升。
一种观点认为:受停业影响,用涨价来挽回损失1、面临的困境:对于餐饮业来说,成本最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人工费用还有房租;其中原材料在疫情停运期间,只要不继续采购,损失就不会持续扩大;在疫情期间,当地政府文件或者双方协调之下,可以免交、减交或者缓交房租,所以一些大型商场都可以进行协商;但是由于疫情属于“不可抗力”,所以人工费用仍然要进行支付,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产的,未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三十日)的,应当按照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职工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企业没有安排职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职工生活费,生活费发放至企业复工、复产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2、经济的损失:恒大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一份疫情报告中估算,餐饮零售业仅在春节7天内的损失就可能高达5000亿元,大多数企业可能都撑不过两个月。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预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目前账上的现金加上贷款最多也只能再发3个月工资;停业两个多月的海底捞,据中信建投此前发布的研报称,疫情估计给海底捞2020年的营收带来损失约50.4亿元,这个数字是2019年海底捞年营收的18.98%。
3、涨价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自身的持续经营,从而通过部分菜品涨价旨在挽回一定的损失的做法,一部分网友认为无可厚非,是予以认可的,毕竟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需要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但是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带来的一个风险就是,顾客可能会选择其他可替代商家,因此导致顾客的流失陷入恶性循环。
另一种观点认为:涨价后道歉,疑似是营销策略如果说停业期间,比的是资金储备,那么开业后,谁能够快速吸引顾客的消费,那么谁就可以尽早摆脱经济困境。涨价明明会让一些顾客失去对于海底捞的信任,为什么反过头来却说很有可能会是一种营销策略?
1、对涨价的道歉:涨价本身并不需要道歉,企业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可以自主进行价格的调整,这也是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而顾客是否会选择,或者在哪里就餐也是顾客的基本权利,不存在任何强制,因此能够真实的考虑到消费者的要求,在不需要发布任何致歉的情况下发表致歉,势必会引起人们对于其负责任品牌的信任。
2、对顾客的补偿:两家餐饮企业都非常的类似,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对自己涨价的行为发表致歉,而且在采取的的措施上也都大同小异,通过打折优惠等促销方式来补偿自己在涨价方面所产生的歉意,不论是打折还是优惠券,都能用来促进消费者的二次消费和提高顾客的消费期望,本质上来看都还是促进企业营销的一种方式。
3、对品牌的宣传:在目前消费形势下,餐饮行业还是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往常的状态,通过涨价到致歉再到恢复价格并且促销打折,成功将品牌再一次送上热搜,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诚意,还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的促销手段告知消费者,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危机公关。
最后我想说涨价是一把双刃剑,最困难的就在于涨价的同时能否留住顾客。
有哪些小生意比较暴利?
我所知道比较暴利的小生意有下面的几种。
第一,饮料矿泉水。夏天马上要到了,这些饮料矿泉水又开始疯狂起来了。我在便利店待过,知道便利店的很多利润点都是这些矿泉水和饮料这些是利润特别高的商品。有些饮料能赚到100%的利润点的。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便利店每个月的营业额都有10万块的营业额,按照便利店平均25%利润的话,那么一个月就有2.5万赚了。所以这种小生意打理好了绝对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第二,眼镜行业。这个如果接触过眼镜的话就会知道他们是多么的暴利的了。曾经去过一家眼镜直通车的店配过眼镜,里面的验光师说其实眼镜的成本都是很低的,什么树脂镜片啥的都是吹一个名号而已,眼镜框跟镜片都不贵的。后面我在那里配了一副眼镜就几十块钱,这个他们肯定会赚了的。下来之后我去了一家打了招牌的眼镜店去看同款的,需要300多块钱。你看同类型的在不同店铺都差异得吓人,早听说眼镜行业是很暴利的行业,没想到暴利到要赚取200%的利润都有的小生意。
第三,奶茶店。大家都去吃过奶茶冰饮吧,你或许花了10多块钱买的一杯冰饮不知道挨老板宰了多少钱。曾经与同事去咨询过奶茶店的开店情况,介绍的是投资一年即可回本,一年之后就开始盈利。如果经营得好的话,半年之后就可以赚钱了。你看现在城市的中心都遍布着奶茶一条街的情况,很多时尚青年一杯奶茶冰心坐那里就开始玩手机,这样一杯20块钱也会有人来吃。我核算过成本,奶茶的利润最起码有70%的利润。
第四,手机贴膜。这个行业放在五年以前肯定是比较吃香的行业,现在感觉有点没落了。很多人都学会自己买手机膜来自己贴了,所以这个也随之慢慢的成为过去式了。手机贴膜成本价大概就是2-3块左右,帮贴一张的话就是二十到三十不等的价格,这个利润吓得惊人。如果没有那么高的利润当初就不会大街小巷都是手机贴膜的专业人士了。
第五,美容行业。如果你接触过一些爱美的女性,你就会知道这个行业有多么的赚钱。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她一到周末就要去洗脸做美容的,一做就是一天,做之前还得预约,要不然自己的专职美容顾问不在就做不了。做着的时候就会推销好多内容产品,爱美爱保养的都不会介意钱的了,都会舍得去花这个钱的。她们每个月辛苦赚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这个内容里面去了,美容院专门赚爱美女人的钱,而且都是大钱,成本低,只要有手艺就可以创造出100%利润的生意。
第六,母婴行业。现在二胎的普及和现在的人注重产后保养,很多人都找母婴类的产品了。比如奶粉,尿不湿等这些都是利润比较高的商品。母婴产品注重的健康,所以现在的很多年轻的宝妈都会往母婴店寻找合适自己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往往成本都不高,这样就会给这种母婴店创造更大的价值了。
第七,小吃行业。烧烤,铁板烧,酱香饼,炸鸡,鸡蛋煎饼,牛杂串串,臭豆腐等小吃行业也是非常暴利的。你看学校门口,广场附近,美食一条街,市中心,旅游景点都离不开这种店铺。这些都是成本低廉的商品,可是就会卖得比较贵。我吃过两次比较贵的,一次是在旅游景区,吃了一个小碗的牛杂就要15块钱,我想说这个成本其实5块钱都不用,而这个卖了15块钱。第二次是在市中心,卖了一个鸡蛋煎饼15块钱,平常吃早餐就是3-5块钱的一个,换个地方就升职几倍去了。可想这些是多么的暴利的,简单的一点小吃吃出一个大商机。
暴利的行业有很多,不过得适合自己的才行。生意不是要单看它的暴利利润点,而是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客流量,回头客,长期顾客等都是要自己去评估的。有些人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是要抓住关键的客源,保质保量的提供。利润再高,地方不对,客源没有,品质没有那么也是等于零。
做生意事要综合看各方面的数据的,要综合评估才去做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瑞幸咖啡一年送多少杯咖啡?
大家好,我是粥粥.首先根据大数据来说,瑞幸咖啡2018年销售了大概9000W杯,其中送出大概4500W杯.2019年销售了大概1.5亿杯,另外送出了3400W杯。这里我们可以来看看一下瑞幸咖啡的心路历程
1)门店数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第一家门店在北京联想桥开业。
2018年2月,瑞幸咖啡宣布5月底门店数要达到500家。2月28日《北京商报》发表《百天要开500家店,瑞幸咖啡底气何在》,借“业内人士”之口断定“结合人力、选址等因素,基本没有可行性”。
结果,瑞幸咖啡在100天内开出500家新店,在1年内开出2000家新店。“业内人士”不知作何感想。
2)单店销量
门店是瑞幸咖啡开展业务的“据点”,咖啡销量与门店数正相关。
2018年前7个月,瑞幸咖啡总销量1800万杯,全年总销量约9000万杯。可推算出前7个月每家门店每天出货270杯咖啡,前三季度日均290杯,四季度343杯,全年平均值320杯。
服务业的门店都有一个培育的过程,从开业到火爆需要一定时间,少则数周多则数月。320杯是把刚刚开业的新店与“老店”混为一谈搞平均得到的。“老店”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瑞幸咖啡没有真正的“老店”。
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以2间门店开始试运营,5月8日以400间门店宣布正式开业。到年末,2073家门店有半数开业不到4个月。
3)单杯收入
2018年,瑞幸咖啡总收入7.63亿,销量约9000万杯,单杯收入8.5元。
假设9000万杯中有4500万杯是配合新店开业的一次性促销赠饮,其余4500万杯享受“充返”等形式的补贴后售价为17元/杯。
由于没有披露与轻食相关的数据,我们可以把轻食视为与咖啡一同出售的附属品,也就是说17元/杯的价格包括轻食。
按照这个比例,每间门店每天出货320杯中有160杯为赠饮。这是全年平均数,其实算上最初几星期赠饮的比例远大于50%,预计开业一两个季度之后大大降低。
4)亏损
已知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3.75亿,成本8.08亿,期间费用4.24亿,亏损8.57亿。结合期间新店开业情况,可推算出每间门店日收入、日亏损分别为3000元、6400元。
剔除开办及运营费用(经推算约为3400元),单店日销售亏损为3000元,差不多是卖90杯、赠200杯的效果(假设2018年每杯成本15元)。
2019,目标4500间
根据瑞幸咖啡零星披露的数据,对2019年做以下估计:
1)开店速度
假设上半年每月新开210间,下半年每月新开200间,全年新开2460间,2019年末门店数4533间。
开业6个月以上的门店由于人气的逐步积累成为“出货”的主力,而且由于开店成本摊销完毕、赠饮基本取消,这些门店开始为瑞幸贡献毛利润。预计2019年12月,瑞幸咖啡开业6个月以上的门店数将达3122家。
2)补贴、赠饮及销量
开业3个月以内,平均每天赠饮150杯,销售150杯。
开业3~6个月,取消赠饮,每天销售300杯。
开业6个月以上,每天销售500杯。
开业3个月以上的门店,轻食销售金额相当于咖啡的20%。轻食毛利润率按30%计算。
3)成本、毛利润
假设补贴后售价为15元,轻食不再视为附属。由于规模效益,单杯成本降到12元(注:成本包括食材、门店租金、人工、折旧、能源、纸杯)。
假设一次性开办费用为18万(包括装潢、设备等,不含房租),在门店开业6个月内每天摊销1000元。日常管理费用(含房租、人工、水电费等)已摊入单杯成本。
咖啡售价15元/杯,毛利润率3元,轻食毛利润率20%。
2019年毛利润约9亿元
共享单车最大的问题是无论规模多大都不可能有毛利润。因为用户每次骑行愿意支付的金额不超过1元钱,而平台运维、车辆调度、购置成本摊销合计超过2元。
咖啡零售是“暴利”行业,一杯售价超过30元的咖啡,里面的咖啡豆只值2元钱!其它是奶、糖、纸杯、房租、人工、水电费及连锁企业的利润。
瑞幸咖啡的定价策略是比星巴克低一大截还常年有补贴。这与民航的策略有几分相似:机票价格不菲却常年有折扣,节假日减少甚至取消折扣,乘客还无从抱怨民航涨价。
尽管常年补贴,瑞幸卖出去的每一杯咖啡都是有毛利润可赚的。
1)咖啡及轻食销售额
根据上文假设,2019年瑞幸将卖出4.1亿杯咖啡,按每杯15元计算收入61.9亿。补贴后15元,保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轻食销售额为咖啡的30%,全年收入18.6亿。咖啡、轻食合计80.5亿元。
预计到2019年12月,瑞幸咖啡单月销量可达5410万杯,赠饮280万杯,合共5690万杯。
以年末4500间门店为分母,每店每天连卖带送合共出货408杯,这是相对知足的估计。
(注:2月份营业天数按15天计算)
由于初具品牌知名度,加之2000多家店已于2018年开业,2019年赠饮退居次要促销方式,全年赠饮约3400万杯。
2)毛利润
瑞幸咖啡主要成本包括咖啡(包括食材、房租、人工等),轻食成本及门店开办费摊销。2019年,三大成本分别为53.6亿、13亿和4.63亿,共计48.06亿元,毛利润近9.3亿。
3)经营亏损
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支出是成本,可花可不花的是费用。比如饭馆的食材是成本,发代金券的相关成本是市场费用。
假设补贴必不可少,赠饮是“临时促销”,则应把补贴视为成本,或将补贴后的净收入列为销售额,赠饮成本则列入市场费用。
假设2019年瑞幸咖啡市场费用为10亿元。其中,广告费6亿、赠饮成本4亿。6亿广告不算少而且遍布目标城市的4500家门店都是“户外广告牌”。如此算来,“补贴+广告”的力度相当大。
假设2019年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或有债务融资)合计不超过5亿元。
满足以上所有假设的前提下,瑞幸咖啡2019年经营亏损约为6亿元(9亿毛利润减15亿费用),经营亏损率约7.5%。
但是随着瑞幸咖啡的财务作假丑闻爆出,它在2020年的形势十分的不容乐观.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农村里10元1斤的茶能喝吗?
农村里10元一斤的“茶”能喝吗?有什么作用呢?结论能喝没有副作用,更不会闹肚子,也没有细菌和病毒感染。茶不在便宜或者贵,也不在于我们对茶的傲慢和偏见。即便是看不到茶叶的茶叶沫子,茶本身的味道,你也是可以品到的,不会因为茶变成了渣子,就没法喝,或者喝起来有怪味和恶心。
相由心生,更多是我们自己主观觉得。
别人喝10元/斤的茶的人穷、清苦。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大爷的快乐我们想象不到,真要我们到大爷的年龄,一样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包容。
未必你天天喝1000元/斤的茶你就快乐!有一种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题主无非说10块钱一斤的“茶”看起来并不像茶,更多是边角料或者明显不入流的茶,本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惯性思维,一般正常茶叶的价格按两计算,普通茶叶也要10元/两!而且茶叶可上不封顶,动辄千万上亿的云南古普洱。或者明前茶也要500-1000/斤。
茶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品,茶的品种、档次、价格有天壤之别。10/斤的茶叶更多是茶叶的细渣,过了好几道的茶边角料。
茶不像其他食品,会变质,会因为过于细碎而不可以冲泡,细末茶有细末茶的好处,喝茶喝的是水、味道,氛围和意境。
以前的茶肆和现在的水摊,赶集的茶摊,是为了给过路人行方便的。本身服务和茶不值钱,就是人间烟火气。
记得《天道》中,丁元英的妹妹想让丁元英劝爸爸,给自己的茶馆上的茶涨价,丁元英却拒绝了,丁元英说老爸做了一辈子茶馆生意,能赚多少,他心里有数,你把价格提高了,门槛也高了,人流量减少,本身薄利多销的生意就被搞坏了,再者说,你即便有千金一杯的茶和服务,也遇不到一掷千金的客人。
同样,百姓喝茶,喝的却不是茶的品牌,更多是习惯,和氛围。
老百姓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一样很惬意!
很多人觉得路边摊不干净,不卫生,看起来水壶和茶壶都包浆了,也不洗洗。
正如紫砂壶中的茶垢一样,茶垢一样是茶保持好风味的独特存在,你洗掉就丢失灵魂了,况且,茶垢也不脏,只是我们觉得脏而言,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理解逻辑有问题。
同样,你觉得10元/斤的茶叶,即喝不出味道,也没有什么感觉,是因为你融不到这个圈子,你没有经历过他们经历的人生,谁的钱也不是风刮来的,10元/斤的茶,你也是花钱买的,一分钱也不少,别人无缘无故也不会送你。
况且,老一辈子人幸苦赚钱,把钱一掰几瓣用,别总觉得自己赚钱容易,就把自己的世界强加给别人。
准确说,喝这样的茶,不仅不会拉肚子,还神清气爽。精神矍铄。况且喝茶,品茗,即便再苦涩,再酽的茶也有人喝。因为习惯,因为喜好。以前村子里面流水席,会支一个茶摊,老人坐在炉子旁边,烧火烧水,喝茶聊天,炊烟缕缕,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
当然,茶有五种,绿茶、红茶、白茶、黑茶、普洱茶。
而茶的档次和茶的价格也从下往上。
最便宜的还是茶饼和茶砖,一般一个家庭一年有一块,一块还喝不完,茶也是中药也是食材,可以保护和清理我们肠道,以及肠油。
有些人不适合和绿茶,是因为鞣酸。但老人更应该喝红茶,养胃。用茶叶做菜的习惯很多,煮肉、炒菜、甚至做扣肉,都有茶香。也可以做茶叶蛋,还有其他用途。
况且10元/斤的茶,不等于劣质茶,低等茶,或者压根儿不能喝的茶,茶树冲泡的,茶是会浮沉的,茶泡开之后,都会在杯底,不会喝的你满嘴的渣,而且再细碎的茶也是干净卫生的,因为制作过程严格消毒并且熟制。
即便是茶沫,本着不浪费,依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习惯,也不会扔掉,而是每天冲泡喝掉它,过个茶的茶水也可以浇花,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前我也不懂,父母这般节俭为哪般!
回来才发现,不是我们岁月静好,而是有人负重前行。
别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事,这是不仅正常还合理,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还有思维逻辑和包容的态度。
凡事看开一点,不遂人愿十有八九,人家既然那么喝就有那么喝的习惯、理由、文化,和不可名状。
非得觉得我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能力去理解,我们理解不了的事还多的很呢,别和别人较真,学会和自己赛跑。
无端猜测和揣测是不好的,要不然你亲自试试,看能不能喝,实事求是地讲,而不是想当然,觉得哪个茶不是给人喝的,给什么都不吃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人和人才有这么大差异。
也不能排除题主钓鱼执法,借用反讽的修辞,针砭时弊,觉得吃瓜群众对于社会现象的控诉只停留在皮毛之上。这一点就有点大写的尴尬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没有茶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习惯!
每个人都习惯喝茶,建立几千年的茶文化,保护着我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这可不了的。
每样东西都在门口挂上原价卖?
你是一个开小超市的,因为地理优势,或人员密集,生意一定不会很错吧。
人都有一个特性,看着你发财,总会有人跟着你去干。所以,他就在你的旁边也开了一个小超市,并且挂牌注明价格,一律是进价销售想一次来打压你,作为你应该怎么办呢?
因为你干的时间长了,童叟无欺,价格公道,和当地的群众关系已经很好了,所以他尽管也开了一个超市,群众仍然是在你这里买东西的多,去她哪里买东西的少。无奈之下,他只能出此狠招,无利润销售,把人吸引过去。
面对这个情况,你应该怎么去应对呢
第一,跟他打价格战。他按进价销售,那你就去他那里拿货,也是按进价销售。他去远地方进货,你在她那里进货,他的运输成本要比你的大,过不了多长时间,她就会被你打垮。
第二是打情感战。你在这里干了很长时间了,和这里的客户彼此都已经成了熟人,朋友了。同样的价格,他们还会来照顾你,使他那里的人气,很难抵过你的。
第三是进行品种置换。和他相同的货,你还可以有,也可以按进价卖。此外,你可以扩大销售范围,多进一些他没有的产品去卖。这样,你有的他没有,可以按正常的价格去卖,获得利润。他有的你也有,没有利润也要卖,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败下阵来。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沟通一下,不要打价格战。否则,对你们两家都没利,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相安无事,和气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