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官员否认巴以双方将停火传闻,以色列如何一步步蚕食阿拉伯国家领土?
有关以色列的话题很难用几百字来解释清楚。木叔就写的稍微长一些吧。这篇可能有快2000字了,把一些有关以色列的基本历史概念,和从中延伸出来的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大家交流一下。这样有助于国人相对全面地认识巴以问题,特别是对未来如何发展的趋势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避免被网上很多错误和谣言误导。
简而言之,以色列的复国历史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就是根基未稳的独立战争时期;第二就是以战促和时期;第三是右翼掌权强硬对外时期。
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以色列也称为独立战争。因为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要消灭以色列,刚独立第二天的以色列就被迫开战,独立战争的名字确实很符合。战争初期阿拉伯人占据了大量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划给以色列的土地,但是后期阿拉伯人顾此失彼,以色列又夺取了大量土地,包括占领了耶路撒冷西部。
(图为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示意图)
这一阶段本质上以色列是正义的,因为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战争,保卫的是联合国决议划分的领土。战争中以色列获得的其他领土是战争行为,甚至可以被视为是阿拉伯人发动战争的一种结果和惩罚。就如同历史上任何侵略战争失败后要被割地赔款一样,以色列在1948-1967年间与阿拉伯人的战争状态,使得领土获得有一定的认可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单纯要求以色列做让步,在某种意义上,是对1948年阿拉伯人发动侵略战争的无视甚至支持。因为没有当年阿拉伯人开的第一枪,也没有随后的领土争端。
第二阶段从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开始一直到2005年。这期间以色列主动发起了几次战争,获得了大量领土,但也在今后的几十年内,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一系列外交运作,退出了不少土地,甚至准备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换和平”计划。但最终因为内外原因而出现波折。
比如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据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后来随着以色列和埃及签署和平条约,西奈半岛还给埃及。两国至今还有比较好的合作,如共同封锁加沙地带。2005年沙龙单方面宣布以军全部撤离加沙,拆除加沙地带所有犹太人定居点。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示好行为。然而加沙人的噩梦真正到来了——哈马斯恐怖分子占据了加沙地带,这里就成为骚扰和侵袭以色列民众安全的恐怖分子大本营。和平当然不能以这种方式实现。
(巴以政治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期间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因为签署奥斯陆协议,推动“土地换和平”计划,还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来拉宾遇刺,巴以冲突再起,使得“土地换和平”计划夭折。
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以色列的政策是“以战促和”,只要能和平,战争中获得的土地不是不可以归还。西奈半岛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阶段是最近十多年。以色列右翼成为政治主流,巴以和谈长期停滞不前。以色列建国后至1977年,以色列一直是中间偏左的工党曾长期连续执政。本-古里安、梅厄、拉宾、佩雷斯等多位总理均来自该党。
后来随着巴以冲突的加剧,国内遭遇右翼政党的挤压,工党在以色列政治版图中影响减少。比如2009年工党在第18届议会选举中获13席,只是第四大党。2013年在第19届议会选举中工党获15席,也没能组织政府,依然是反对党。
而以利库德集团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则长期执政或者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色列社会也日益右倾化,中左翼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一个例子是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担任总理的时间长度,很快就会追上开国总理本-古里安。这也让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第二位总理。这期间右翼的政策是推动犹太人定居点建设,而不再向以往一样与阿拉伯国家打大战。定居点确实有蚕食巴勒斯坦土地的意味,不过以色列政府也不是无端进行这项活动,而是找出各种历史和现实的依据,通过法院判决来实施。
(以色列军警拆除非法的犹太人定居点,和不愿意撤走的犹太人爆发冲突)
其实很多犹太人定居点就类似国内的住宅小区,只是一下子建设几百套住宅而已。毕竟整个以色列也才北京市这么大的面积嘛,所以定居点确实如一个封闭式小区那样大。
而且很多犹太人定居点建设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就如同国内你不能随便在一片地上盖房子一样。以色列法院获得很多巴勒斯坦人的起诉后,都将一些定居点建设给驳回或要求取消。以色列警察就将这些定居点拆除,闹得很多犹太人也不高兴。所以这与一般的蚕食土地还有本质区别,毕竟有法律来审查。
因为历史上巴以地区从来都是多民族聚居区。一个地方确实是好几个民族都生存过,所有权可能就很混乱。不是如今你住的地方就一定是在法律上属于你的地方。这就需要房契地契或者诸多证据支持。
由于犹太人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再加上极端犹太势力的股东,犹太人定居点就成了右翼政府笼络民心的手段。所以这其实还带有政治问题。
欢迎各位网友对此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谈谈你所认知的巴以问题。
以色列那么强为什么不把骚扰他的哈马斯歼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哈马斯很难被消灭。
诚然,以以色列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杀入加沙地区,将哈马斯所有中高层官员干掉,将底层成员和武装分子全部打死或者抓捕。
但这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因为哈马斯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根植于巴勒斯坦人中间。
巴勒斯坦地区无论是加沙还是约旦河西岸,支持极端派哈马斯的巴勒斯坦人都远远高于支持温和派法塔赫的。
甚至在以色列控制的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他们已经有了以色列的永久居住权,仍然支持哈马斯。
就像塔利班一样,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组织,而是根植于群体之众。
为什么塔利班打来打去还是存在?他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部落武装,民族武装,除非美军把普什图族人杀光,不然塔利班就会存在。
因为他不但受到普什图族人支持,他的那套极端理论在阿富汗也有很大的市场。
今天以色列出兵将哈马斯斩尽杀绝,没多久又会出现另外的极端组织,甚至类似于伊斯兰国,比哈马斯更夸张。
单单加沙300多平方公里,就有150万人口。这150万人口至少百分之九十支持哈马斯。
那么,以色列总不能将150万杀光。
只要杀不管,歼灭哈马斯也就没有意义。
以色列总理敢拒绝拜登停火呼吁的底气在哪里?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敢于拒绝美国总统拜登停火呼吁的底气在哪里?在于美国国内犹太人的支持,当然不是全都支持内塔尼亚胡,但是即使有大部分支持,以色列也敢于拒绝美国的停火呼吁。
其实,内塔尼亚胡敢于拒绝拜登的停火呼吁,还在于拜登的停火呼吁本就是虚伪的、软弱的、假惺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一边期望巴以停火,一边又全力支持以色列的行动。比如,在17日拜登与内塔尼亚胡的通话中,拜登一方面呼吁停火,一方面又“重申对以色列针对不加区别导弹袭击自卫权的坚决支持,并欢迎为打击群体间暴力和平息耶路撒冷所做的努力”。19日,拜登又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了电话,拜登“支持”以色列从当日起减少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冲突。看看,只是“支持”减少冲突,而不是要求或呼吁“立即停火”。但内塔尼亚胡未对此要求进行正面回应。他仅“感谢拜登支持以色列保障自身安全”。巴以交火以来,面对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双方“停火”的舆论压力,美国政府却多次表示支持以色列武力打击哈马斯,保障以色列安全。
那美国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就在于美国犹太人操纵着美国政坛,美国总统、国会议员们不但不敢得罪以色列,而且还得支持以色列,他们才不管以色列屠杀多少巴勒斯坦人,而是只管自己能否获得美国犹太人的支持。
为什么以色列周边的国家不联合起来攻击以色列?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当时由英国托管的迦南地区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人的以色列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国(约1.15万平方公里)。犹太人顺应了联合国的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在联合国划定的地盘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国,而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联合国这一分治方案,阿拉伯国家联盟委员会还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
犹太人则组织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双方的冲突由此愈演愈烈。到了1948年5月15日凌晨由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就向前一天才刚建国的以色列发起战争。阿拉伯联军面对才刚建国一天以致还没来得及组建正规军的以色列可谓占尽优势。这时在美国的建议下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自以为占尽优势的阿拉伯联军同意暂时停火。
以色列方面抓住这一缓冲时间扩充兵员、采购武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组,而阿拉伯联军方面却陷入到互相推诿扯皮的处境。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这次选择主动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一直持续到7月18日。在以色列备战的时期阿拉伯国家之间却爆发了内部的纷争,这回轮到阿拉伯人在以军面前节节败退了。内讧中的阿拉伯国家各自分头和以色列开启了停战谈判。
1949年3月10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以色列取胜而画上句号。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正式成为联合国第59个会员国。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同英、法组成联军与埃及争夺苏伊士运河通行权:以军先以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随后出动10个旅的地面部队,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在5天之内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相比之下作为以色列盟友的英、法两国遭到了埃及军民的顽强反抗。
国际上对英、法、以这次军事行动的谴责之声也越来越强烈。11月6日英、法、以方面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从西奈半岛撤军。这场战争在军事上是埃及战败、英法以战胜,然而埃及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空军采取迂回战略开始对埃及发起突然袭击。在第一轮的190分钟空袭中埃及的189架作战飞机被炸毁,到了当天晚上埃及又有109架飞机被炸毁。空袭只是整个战略的一个环节:这天上午8点15分以色列地面部队开始执行代号为“萨迪姆-阿多姆”的作战计划。三个以色列陆军师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在当天就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此后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1973年10月6日下午2点埃及、叙利亚同时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在此之前埃及总统萨达特早已在为战争制造舆论攻势。以色列方面尽管无法确定战争爆发的准确时间,然而总该多少会有所防备才是。奇怪的是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以色列却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原来埃及方面在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内安插了一名双面间谍。
这个双面间谍在平时是效力于摩萨德的,然而实际上他却是效力于埃及方面的。多年来埃及方面有意识地把一些情报泄露给这名双面间谍,从而使其越来越被以色列方面所信任。在战争即将爆发的这最后一个月这名双面间谍一直在向以色列方面传递错误的情报,从而使以色列方面误以为埃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做好战争准备。战争爆发的当天埃及集中了250架飞机和4000门大炮向以军阵地发起猛攻。
20分钟后以色列在西奈的军事指挥部、空军指挥部、雷达中心、导弹基地、炮台等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开战6小时后约8万人的埃及主力部队渡过运河攻占了以军前沿阵地。埃军在突破巴列夫防线后从17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西奈地区渗透。一星期后埃及就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公里的地区。这一军事行动一举雪洗了因1967年埃及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因西奈半岛被占领所蒙受的耻辱。
埃及成功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的部分失地,打破了以色列自吹自擂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埃及为这场战争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可谓完美,以致于令以色列人感觉这场战争彷佛从天而降,被打得措手不及的以色列军队开始节节败退。然而当埃及军队初战告捷之时却并没乘胜追击,这就为以色列方面提供了喘息之机。以色列方面的反击行动很快就展开了。
以色列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打败了埃及的盟友叙利亚和约旦,然后以色列把主力部队转向西奈与埃及军队展开了为期四天的坦克战。萨达特之所以在战前精心设计了对以色列的欺骗迷惑就是因为他对埃及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心知肚明。萨达特就是用通过出其不意打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当以色列方面站稳脚跟之后形势就开始逆转了。
在双方为期四天的坦克战中埃及方面损失了200多辆坦克、600多名士兵。萨达特精心策划的这场战争尽管在早期阶段赢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整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仍是以埃及的失败告终。1973年10月22日埃及与以色列停火。在整场战争中埃及损失坦克1100辆、飞机223架;埃及的盟国叙利亚损失坦克1200辆、飞机118架。埃及和叙利亚在这场战争中死亡的士兵合计8446人。
从1948年到1973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先后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屡战屡胜,阿拉伯国家屡战屡败。阿拉伯国家见打不过以色列就纷纷转而与之和解。1977年11月19日埃及总统萨达特首次作为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元首访问了以色列。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这次访问并没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然而这次访问的标志性象征性意义却是巨大的:阿拉伯世界最强大国家的首脑向敌对了30年的以色列递去了橄榄枝。
在此之前阿拉伯国家始终是以消灭以色列国家为目标的,而这次访问标志着有史以来阿拉伯国家首次承认了以色列国家的生存权。1978年9月6日在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下美国、埃及、以色列三方在戴维营举行会议;9月17日埃及和以色列签署《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重要文件。次年3月26日埃及与以色列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
埃及与以色列由此结束了持续30多年的战争状态。当时整个阿拉伯世界除了苏丹、阿曼、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对萨达特的耶路撒冷之行持反对态度,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其他阿拉伯国家也纷纷效法埃及:结束了与以色列的战争状态进而与其建立外交关系。以色列逐渐成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认可的主权国家,不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未就此消除。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短短几天时间内以军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1982年9月29日以色列单方面撤军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这第五次中东战争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场中东战争,然而战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纠葛依然客观存在。
尽管从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至今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没再爆发过大规模战争,然而双方围绕巴勒斯坦问题的纷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以色列的蚕食导致目前巴勒斯坦政府实际控制面积只有3220平方公里。这连当初联合国分治方案中划分给巴勒斯坦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就是这连原分治方案三分之一都不到的领土还被以色列用隔离区、公路网分隔成一块块分散的飞地。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起先后与阿拉伯国家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只是一个战略纵深有限的弹丸小国,而阿拉伯国家则在人力资源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为什么能在过去几十年间与国土面积和人口是自身几十倍的阿拉伯世界对抗且屡战屡胜呢?其实正因为以色列战略纵深有限,所以这个国家是没任何退路的。五次中东战争的失利并没动摇土地面积广阔、人力资源充足的阿拉伯国家的基础。
然而以色列尽管打赢了五次中东战争却依然没改变自己恶劣的地缘环境,因为以色列这个国家只要败一次就有亡国之危。别看以色列连续打赢了五次中东战争,可只要一场失败就能抹去五次胜利。战略纵深上的先天劣势使以色列必须永远保持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技术代差。7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使以色列国防军成为中东地区国防预算最高的军队之一,同时以色列国防军也被认为是世界上训练最为精良的军队之一。
尽管以色列的常备军只有20万人左右,但在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下还拥有40万人预备役部队,所以一旦战争爆发就能在短时间内拉出一支60万大军。以色列工业体系的一大鲜明特色就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融合:以色列的军工技术带动了冶金、电子、材料、制造工艺、信息、生物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民用产业发展,同时这些技术在战时状态下同样可以转化为军事技术。
以色列尽管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却建立了完整齐全的军用和民用工业体系。在和平状态下以色列的工业技术就为改善国民经济服务,在战时状态下就成为国防建设的支柱。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却在国际军售市场上与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一样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以色列的空军在历次冲突或战争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色列也深知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空军在开战的第一天就摧毁了绝大多数阿拉伯飞机。在整个战争期间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基本被全部消灭。以色列仅仅付出损失10架战机的代价就获得了摧毁451架敌机的战果。在此后的历次空战中以色列同样是力压群雄。以色列空军现有220余架F-16C/D/I战斗机和83架F-15C/D/I战斗机,另外还有从美国订购的50架F35“闪电”隐身战斗机。
以色列空军战机以三代机和四代机为主,而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国几乎没空军可言。此外以色列空军在历次的空战中还摸索出了一套先进的作战经验,培养了大批素质过硬的飞行员。过去几十年的冲突中以色列至少有39名飞行员获得了击落5架战斗机的辉煌战果(其中有10名至少击落了8架敌军喷气飞机)。以色列自身过硬的军事实力是赢得五次中东战争至关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以色列对手的阿拉伯国家却是一盘散沙:逊尼派和什叶派已斗争了上千年。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甚至不惜与异教徒结盟打击对方,由此可见同属伊斯兰信徒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仇恨丝毫不亚于对异教徒的仇恨。除了民族宗教上的对立之外阿拉伯各国之间围绕现实利益的争夺也是颇为激烈的。这点集中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尤其是对水和油气两类资源的争夺)。
水是中东最稀缺的资源,这就导致中东国家彼此之间对原本就相当稀缺的天然淡水资源的白热化争夺。油气倒是中东地区储量丰富的资源,不过这已是中东国家对外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往往边境上的油田、气田就会成为国家间纠纷的焦点。1938年伊朗首先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后来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波斯湾沿岸国家陆续发现了大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中东地区从此变得不再平静:民族宗教的冲突和现实利益的博弈纠葛在一起使中东国家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甚至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部族、教派之间也是彼此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沙特孤立卡塔尔......这些都反映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阿拉伯国家在对付以色列时正如当初合纵抗秦的六国:彼此之间各有各的小心思,而对手则往往利用这点实现各个击破的效果。
一方是在退无可退的状态下向死而生;一方是各种勾心斗角推诿扯皮。更何况作为外部第三方势力介入的美国还是站在以色列一边的:长期以来犹太精英阶层对美国政界、商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以色列也是美国在中东重要的一枚棋子。美国在武器装备对以色列的出口上一点也不吝啬:每当美国有新装备出口时以色列都是第一批获得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支持以色列,同时为以色列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
以色列的许多军事行动都得到了美国的默许,所以美国往往在国际舆论上为以色列提供支持。参与五次中东战争的阿拉伯国家都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等国,然而海湾地区的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几个产油土豪国却从未参与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湾地区那几个产油土豪国都是美国的盟友。尽管这些国家平时也会指责以色列,然而真到动手时无一例外全都置身事外。
伊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关系如何?
伊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关系怎样?他们会一同对付以色列吗?
谢邀。
巴勒斯坦分为两大派别,哈马斯和法塔赫,哈马斯属鹰派,提倡武装夺回领土,走建国之路。法塔赫属鸽派,提倡以和谈为主走建国之路。哈马斯一直受到伊朗的援助,他们对伊朗的关系亲密,感情较深,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观点较一致。法塔赫一直得到沙特的援助,与沙特的关系较亲密,与伊朗基本无交集。哈马斯一直崇尚武力,针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提倡以暴制暴,并发动多次对以色列的武装袭击,和人肉炸弹袭击,被美国和以色列曾定为“恐怖组织”。哈马斯的历任领导人曾多次遭到以色列无人机和导弹的定点清除。伊朗正是看中了哈马斯组织不畏强暴的特点,才给予“无私"的援助和鼓励。成为反对以色列同一战壕的战友。
近年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加强了防范和打击。使哈马斯的袭击严重受挫。哈马斯靠伊朗等国支援的少量火箭弹或短程导弹对以色列袭击,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只能起到对以色列稍扰的作用。往住赢来的是更残酷的报复。
5月中旬,是巴勒斯坦的大选日期,哈马斯将与法塔赫展开竞争,谁赢得大选,将由谁牵头组阁巴勒斯坦政府。也可以说这是伊朗与沙特代理人的较量。如果是法塔赫赢得大选,伊朗代理人哈马斯的势力短期内不会得到大的进展。如果是哈马斯赢得组阁,伊朗在巴勒斯坦代理人的势力将会有所扩大。
以色列国总人口85o多万,其中巴勒斯坦人入籍以色列就占近10O几十万,他们更希望巴以局势平稳。即使哈巴斯大选获胜与伊朗联手反对以色列,作用也不会很突出。因为伊朗与巴勒斯坦相隔遥远,形不成地缘合力。以色列的国防除自身武器较突出外,美国也不会坐等外部势力对以色列的颠覆而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