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已致上百人死亡,如何看待巴以边界冲突?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所以一直水火不容,是有历史原因的。要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都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地。当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时,形成了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和以真纳为首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党。甘地主张印度实现“大统一”,而真纳则想“另起炉灶”——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结果两大党派非但没有形成联盟,而且国大党的首领甘地还意外送命——被刺杀。后来,印尼一分为二后,各个地方自愿选择是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而当时克什米尔是印度最大的一个土邦,其居民大多是穆斯林人,他们自然希望加入巴基斯坦,然而土邦邦主哈里·辛格却是一名印度信徒,他希望加入印度。因为军民不同心,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队都加入这块战略重地的争夺战来,结果导致克什米尔地区长期的战争和动荡,四次印巴战役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一大印巴战役。
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大打出手。战争爆发后,先是巴方进驻克什米尔,结果导致克什米尔领主逃往印度,随后印度不甘落后,派大军反赴,双方展开激战。到了1948年,双方进入僵持阶段,到1949年,双方才达成停火协议,当时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五分之二的地盘,而印度占据五分之三的地盘。停火协议也成为克什米尔的黄金分割线,双方就这样在克什米尔地区一分为二。
第二次印巴战役。
1965年,在库奇兰恩地区与巴方的冲突中受的印度因为“不服”,展开了舆论战,在各大媒体和报刊申称这样一个主题:克什米尔是印度的固有领土。
结果这令巴基斯坦“不服”,双方从口水战,最后演变成了“刀枪战”。结果大战爆发后,印度吃了大亏,被巴方攻占了不少土地。后来,联合国出面经过多次调停,并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1966年印巴最终接受调停,双方就此停火——《塔什干宣言》,并退军,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役。
1971年,巴基斯坦自己的内部出现了问题,分成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而一直伺机报仇的印度又到了苏联先进武器的支持,于是主动发起了“武力逼宫”。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在巴基斯坦的东部和西部展开交战。12月17日,印度在孟加拉(东巴)已经独立后,宣布与巴基斯坦本土停火。巴基斯坦的叶海亚总统虽忍无可忍,但也无可奈何,巴基斯坦的军力远远弱于印度,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印度扶持孟加拉国独立。这一战,志得意满的印度将独立的巴基斯坦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实现了在南亚称霸的目标。不过这一次的印巴战争进一步加深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仇恨,宗教与领土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第四次印巴战役。
卡吉尔战争发生在1999年5月12日到7月26日,也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地点同样发生在争议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具体为海拔5000米的卡吉尔地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战争。战争在持续了74天之后,是自1999年以来,印巴冲突交火频率和规模最大的一次。
1999年,印巴为争夺克什米尔边境卡吉尔地区,双方激烈交火近80天,印度损失约500人,而巴基斯坦约700人,最终以印度夺回卡吉尔而告终,这次冲突也被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
之后二十年来,表面上两国平列,但实际上双方冲突不断,尤其是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交火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局面呢?原因很简单,4个字:生存之道。因为克什米尔地区是巴基斯坦战略生存之重地,是无论如何也不失去的,因此才会殊死相争。
为何至今仍然悬而未决?
巴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实控2万多平方公里,巴勒斯坦只掌握着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以及加沙3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实控更是仅有2500平方公里,巴以双方实控面积比例约1:10。
土地对于国家意味着生存空间,离开了土地的支撑,国家发展无从谈起。巴勒斯坦地区的巴勒斯坦人近500万,另有约800万人口居住在外国,如果这些人都回流巴勒斯坦,区区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显然难以容纳。
对于巴勒斯坦来说,因为土地问题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如果不进行抗争,只能憋屈地生活在那片狭小的空间里,而且就这么大点地方,也是朝不保夕。
巴以问题的形成很复杂,本来巴勒斯坦是由英国代管,1947年联合国也进行了划分,以色列占55%,巴勒斯坦占45%。这一决议遭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并趁着以色列建国伊始立足未稳之际,组织四万多联军意图推翻这个国家。
然而经此一役后,非但没能“灭掉”以色列,反而在之后数十年间,始终摆脱不掉“战败的屈辱”,双方发起的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次次是赢家。
由此产生了巴以问题难以解决的第二个矛盾点:历史宿怨。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相比,就是个“小不点”,可是不管巨无霸如何努力,仍然毫无办法,这是有多不甘心啊……
第三点很关键,以色列在摘到果子后,努力同昔日的敌对力量和解,以此分化阿拉伯阵营。
以色列把通过战争获得的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将几块地区主权归还约旦,用土地换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多面围攻的态势,给自己营造出较为安定的局面。戈兰高地是个例外,这里既是战略要地,也是以色列的重要水源地,关系到以国家安全,宁愿得罪叙利亚也是要掌控的。
中东另一支重要力量,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同样是美国盟友,自然不能不顾美国感受直接开撕以色列,顶多是物质接济或是声援下巴勒斯坦。
如此一来,站在巴方一侧的力量愈发稀薄,根本无力同以色列抗衡。
一面是肉已吃到嘴里,占据绝对优势的以色列,一面是日渐孤立无援的巴勒斯坦,这种不平衡令以色列不可能将已经拥有的果实拱手相让。
综上,巴以问题仍将长时间存在下去。
巴以冲突对贸易有影响吗?
巴以冲突对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以色列的中心地带,这使得该地区的贸易与以色列的贸易密切相关。由于巴以冲突的不断升级,贸易和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双方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导致了边境的关闭和交通的中断,这导致了减少货物和服务的交流。
此外,巴以冲突还导致了企业的关闭和减少投资,这进一步削弱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巴以冲突对贸易和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巴以冲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巴以冲突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巴以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供应来源,冲突可能导致能源供应不稳定,进而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
其次,巴以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冲突可能导致贸易中断和投资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和投资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冲突可能引发地区动荡,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进而对我国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产生影响。因此,巴以冲突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怎么看待联合国调查5月14日巴以冲突的议案被美国拦下?
根据法新社5月14日(当地时间)的报道:据外交人士透露,针对“美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搬到耶路撒冷从而引发巴以冲突”一事,联合国安理会5月14日拟发布一份声明,呼吁“对加沙地带的暴力冲突事件展开独立调查”,这份声明被美国拦下。 5月14日,美国驻以新使馆举行开馆仪式
根据法新社的报道,在这份声明中写道,“巴勒斯坦平民在和平抗议过程中死亡,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对上述行为展开独立、透明的调查,以明确责任” 。声明草案中还提到了“对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近期的事态进展表示严重关切”,“各方应保持克制、冷静”。在这份声明草案中还对美国的行为进行了暗中批评:“任何企图改变耶路撒冷的角色、地位及人口构成的决定和行为都不具备法律效力。”以色列军警发射催泪瓦斯
这份草案若是能够获得通过,那可真是见鬼了。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不承认美国有关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地位决定”的决议,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35票弃权获得通过。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莉就公开威胁了投票的各个国家,并在投票结果出来后称,“美国会记住这一天的”。黑莉对投票进行公开威胁
这份草案,不仅对美国的行为予以了否定,还要对引发巴勒斯坦平民死亡的冲突事件进行调查、追责。毫无疑问,针对的就是以色列,打狗还需看主人,这明显就是对美国霸权的挑衅,美国又怎么可能会让其“过关”。巴勒斯坦民众在抗议中受伤
以色列军警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抗议平民,已经造成了55人死亡,2400多人受伤。这就是以色列的正义、民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以色列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称以色列的行为就是“屠杀行动”,并召回了驻美国和以色列大使,埃尔多安总算是做了一件让人称赞的事。以色列的行为也招致了国际社会的不满,法国、阿盟国家都对此次事件表达了愤怒。埃尔多安谴责以色列的行为,并召回驻以、美大使
美国这种形为,无疑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美国霸权的表现: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一己私利搅乱中东,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伤,美国特朗普应付全责,美国应负全责。至于以色列?不过就是美国佬养的看守中东用的“打手”。特朗普在竞选时就说过,“特朗普让以色列更辉煌”,在以色列不少地方都挂着“特朗普和这句话”的图像,而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怎么看以色列都是最大受益者,美国都得排在后面。美以关系就是主仆关系,这是要变天的节奏?谁是主,谁是仆?
美国霸权维持不了多久了,美国与其盟友不再是铁板一块,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国开始有了意见,世界强国也已渐露头角。特朗普的做法只会让美国失去霸权,世界各国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相信美国。特朗普在中东三次出手:空袭叙利亚、退出伊核协议、迁馆至耶路撒冷,使各国更清楚的看到了美国的真面目——世界唯美独尊,其它国家都是美国的棋子。不管未来成败如何,美国多年积累的国际信誉就此丧失殆尽,国家公信力被特朗普败的是一干二净。愤怒巴勒斯坦抗议民众
美国,还能横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