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短枪,运钞员为何偏爱使用霰弹枪?
运钞员押运钞票时,没有用精度更高的步枪,改用霰弹枪,而运送高考试卷却用步枪,难道试卷比钞票还金贵?押运员说出原因,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经过银行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运钞员押运钞票时,手里拿着霰弹枪。运送钞票可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巨大的诱惑下,随时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手里有枪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财产安全。也许有人就要问,步枪的精度和威力都要比霰弹枪强,为何运钞员不用步枪呢?
霰弹枪从射击原理来说,算是一种古老的武器,用火药当作能源,将钢珠发射出去,造成较大的杀伤力,这是早期霰弹枪的特点。
那个时候火药技术传到西方,各种类型的霰弹枪诞生,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这种枪也有缺陷,就算威力再大,也只能装一发子弹,若是打不中威力也发挥不出来,反而自己会陷入危险的处境。
经过改造升级,又有新的霰弹枪被研发出来,“雷铳”最具代表性,枪身缩短,前面的枪口呈喇叭形状,更容易装弹,将大的铅丸改成小弹丸,装弹数量增加,精度和杀伤力与手枪没有太大的差距。
霰弹枪的结构相对简单,在紧要关头可以快速射击,常常用于近距离作战的伏击战,安保或射击比赛等场景。
任何武器,只要能看到它的身影,说明就有存在的意义,霰弹枪的特点就是射程不远,大概只有20米~50米,距离太远没有射击的意义。只要能命中,产生的火力就足以对目标造成较大的伤害。
为什么霰弹枪打不远,因为枪内的动力将子弹推射出去,在空中是以抛射的轨迹运动。一旦距离太远,抛物线的面积更大,想将射击精度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有难度。
喜欢玩射击游戏的年轻人,对各种武器的性能十分了解,他们觉得霰弹枪拿在手里就是累赘,放在地上都没人捡。
但是在特警部队里,霰弹枪被定义为武器的角色,每次执行任务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好比催泪弹和震撼弹,在某些场合甚至比步枪和冲锋枪更加适用。
如今世界上有一批知名的霰弹枪问世,比如SPAS-12多功能霰弹枪,温切斯特M1897霰弹枪,甚至还有半自动和自动霰弹枪。
霰弹枪的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也有缺点在狭窄的空间内,使用霰弹枪几乎没什么优势,主要源于枪身的长度,换成手枪,在杂乱狭窄的环境下更加灵活方便。
枪身短了,就意味着装弹数量要做牺牲,比如一支14寸以下的霰弹枪,装弹数量有可能4发都不到,而且在射击时产生的后坐力也能以让人承受。
用弹匣装弹的霰弹枪,与枪身长度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回填子弹时也要消耗时间,况且在容量上也没有优秀,并没有成为主流。
在使用霰弹枪时,就要保证足够的空间来施展肢体,才能吸收部分后坐力,防止伤到自己。如果周围的空间不够,射击时的动作都没办法完全施展开来,产生的后坐力和噪音能让人感到极度疲劳,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与敌人对抗,想获胜都很难。
最近几年,枪弹防护系列的产品升级,比如重要的人物穿上防弹服,哪怕遭到霰弹枪射击,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穿甲能力与步枪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我们常见的霰弹枪,被人们称为“扫把枪”,意思就是打出来的子弹像扫把一样,可以横扫一片,但是想其中某颗子弹有极高的命中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霰弹散布的大小,与枪管长度和弹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每把霰弹枪相同。以全尺寸12号霰弹为例,在7~9米的距离射击时,散布的范围还没篮球那么大。
也就是说霰弹枪在近距离射击时,瞄准对精度提升并没有那么大,命中率就是软肋不值一提。
国外曾有人做过统计,警员在外用霰弹枪执行任务时,在合适的射程内,命中率仅为58%,如果在所有的距离上统计,并不能保证首发就能打中,对方趁机逃跑的概率更高。
所以在现代战术体系中,时间就是生命,在近距离的情况下不能先命中敌人,那么就处于弱势,想活命的机会并不大,这也是战术突围中不使用霰弹枪的原因。
能让霰弹枪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射击距离保持在15~20米为宜,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有利于子弹散布,可以弥补瞄准的误差。
在和平年代,霰弹枪作为防卫武器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又能将对方制服。
运钞员不用步枪,为何偏爱使用霰弹枪押运钞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作为押运员来说,他们手中的枪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成为合法持枪的人。每年高考时,运送试卷的人员也有配枪,用的还是步枪,那么问题来了,运送钞票的押运员为何不用步枪呢?曾经有一位专业的运钞员说出原因,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一,银行运钞员只是普通的安保人员
一般来说,银行的奖金需要转移时,就需要请押运公司全程保护,将资金运送到指定的地方。参与钞票押运由一个团队组成,至少包括运钞员、司机和解款员。
解款员身上没有配枪,只与银行的工作人员交接,为了安全,会穿上防弹背心。
司机只负责开车,也会戴上钢盔,穿防弹背心,有的没有配枪,但有条件的押运公司,也会给司机配上一把54式手枪防身。
大多数情况下,运钞员至少有两名男性组成,站在车门的两边,手里拿着霰弹枪,保证资金安全。
押运公司的安保人员虽然有配枪,但他们并非专业的武警或警察,大多是从社会招募而来的退伍士兵,经过培训以后才会上岗。
这类押运公司,只是给公司或个人提供防护、巡逻、守押等服务,通过申请,只能使用普通的霰弹枪,服装也是安保服,与警用制服有一定的区别。
第二,押运公司的安保人员不适合用步枪
霰弹枪的火力没有那么猛,在合适的距离内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不至于造成伤亡。银行的位置大多在街道的中心位置,周围的人流量比较大,如果万一发生交火冲突,霰弹枪的火力可以最大限度防止误伤。
押运公司的安保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会以霰弹枪来实操,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时没有那么复杂,很快就能上手。
使用步枪时,握持的位置和力度也有讲究,瞄准的时候用右眼通视觇孔,形成三点一线才能提高精准度,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如果安保人员将霰弹枪换成步枪,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在执行任务时不注意,极有可能发生走火,伤到自己或路人,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武警。
另外一方面,步枪的威力非常大,不论是射程或威力,能给目标造成较大的破坏,并不适合用来安防。
第三,没有必要使用步枪,霰弹枪就能完成任务
银行运钞员工作时,大多是在车辆周围活动,射击的距离不会超过20米,这么近的情况下,使用步枪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步枪的射程可以达到500米,有些狙击步枪甚至可以达到上千米,用于押运防护完全就是资源浪费。
步枪的射程远,威力也更大,如果有歹徒抢运钞车,距离一般不会超过30米,用步枪朝歹徒射击时,周围正好有行人从那里经过,子弹威力太大发生贯穿,极有可能对路人造成二次伤害,这样就得不偿失。所以说在密集的闹市区,近距离防护用霰弹枪更为合适,操作简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让歹徒失去反抗能力,不会造成过度伤害,避免伤及路人。
第四,押运安保公司不允许配备制式步枪
在大家的印象里,押运安保公司的运钞员,看上去很威风,荷枪实弹不苟言笑,有一些神秘的感觉。
其实对于专职守护的押运人员,用枪也有严格的规定,年满20周岁的公民,身体健康,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没有污点处罚的记录,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向上级申请,批准以后才会发放持枪的相关证件。
押运人员使用枪支有严格规定,最常见的就是97式的防暴枪,杀伤范围有限,子弹的穿透力也没那么强,可以避免二次伤亡。
运钞员用得最多的就是霰弹枪,还有催泪弹和布袋弹,属于有限防卫的自卫武器,一般不会配备威力更大的制式步枪。
写在最后运钞员使用霰弹枪,操作简单方便,要求没那么高,就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二次伤亡,相对来说在运钞场景使用更加合适。步枪的威力虽然大,但职责和性质不允许使用。
电影里手持双枪射击的人?
使用双枪作战有没有实战意义?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是,使用双枪作战并不意味着持枪者每次都使用两支枪同时射击,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在实际作战中,人眼的功能决定了人眼无法同时为两支枪瞄准,如果使用两支枪同时射击,要么是盲射、瞎打一通;要么,射击精度将大幅下降,远不及单枪射击时的射击精度……所以,像一些“神剧”中那样,拿着两支枪同时开火的情况,在实战中其实是非常少见的。那么,使用双枪作战到底有什么实战意义呢?
▲双枪李向阳(剧照)
双枪交替开火而非同时开火这样的场景是“神剧”中经常会看到的,敌后武工队队员手持双枪向小鬼子射击,这也是事实存在过的情形。但真实情形并不像一些“神剧”里那样,两支枪同时开火,而是交替射击。这样的使用方式有两个优势:一、使用两支压满了子弹的手枪,有效解决了手枪弹容量不足的问题,避免了在作战中因弹药耗尽而不得不更换弹夹或重新压弹所造成的火力间断。二、双枪交替射击,在近距离作战时,增加了“有效防御面”。简单说,如果只是右手持枪,左后侧忽然冒出一个敌人,用右手的枪去射击会非常麻烦,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转身射击,无形中增加了反应时间。而双手持枪,只要转过头去用左手开一枪即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时候半秒钟的延误都可能是血淋淋的牺牲……因此,双手持枪还是有其优势的。
▲双枪李向阳(剧照)
游击队自制武器的无奈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红军出于民族大义考量、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主力红军被编为了第八路军、不久之后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是,抠门的老蒋为了抑制八路军的发展规模、只给了八路军三个丙种师的编制,也就是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的正式番号。而抗战之初老蒋给八路军的弹药补给、军饷等等,都是按照十二个团的标准来发放的。换言之,别说是游击队了,连八路军后来扩编的正规部队都得不到老蒋一毛钱的补给!
▲改编为八路军的主力红军(尚未换装)
八路军自己的黄崖洞兵工厂等因为生产能力有限,所生产的武器也大多优先配给正规部队,大量在敌后坚持抗日的游击队只能使用缴获日伪的武器。可缴获毕竟有限,小鬼子的“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还中看不中用、用不了多久撞针就可能断掉!即便如此,游击队的武器依然不够……只能自制一些土枪来使用。比如一种叫“撅把子”的自制手枪,每次只能激发一颗子弹,打完必须重新装弹。
▲游击队自制武器“撅把子”
“王八盒子”撞针容易断、自制的“撅把子”每次只能打一发子弹,一旦“王八盒子”的撞针断了或者“撅把子”的一发子弹打完,而敌人却没有被打死,等待游击队员的将是什么?不言而喻!所以,配备“王八盒子”或“撅把子”的游击队员在执行任务时往往会多带一把枪,以备不测。这种双枪的使用并不是为了“刷酷”,而是无奈……
▲撞针经常断的“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
一枪射击、一枪备用还有一种情形,也是敌后武工队中存在最多的情形,那就是配一把有准星的手枪和一把磨去了准心的手枪。“双枪李向阳”的原型郭兴将军当年使用的就是这种双枪。有准心的手枪用于远距离杀伤敌人,磨去了准心的手枪别在腰间,如果与敌人近距离遭遇,随时可以拔枪射击,不会因为准心卡住腰带等情况导致手枪无法拔出、造成延迟。换句话说,“双枪李向阳”使用的双枪并不是用来同时开火的,其用途不同、两支枪使用的场合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只使用其中一支,除非是需要更大弹容量、或者近距离作战的情况下才会两把枪一齐使用。而且,依然是交替射击、不是同时开火。
▲“双枪李向阳”的原型——郭兴将军
综上所述,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队员使用双枪绝对不是为了“耍酷”,而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当然,使用双枪不代表用双枪同时开火。在实际作战中,像“神剧”里那样两支枪同时开火的情形并不多见,更多地还是双枪交替射击或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两支枪中的其中一支。
▲双枪李向阳(剧照)
请注意,李向阳这时使用的并不是双枪,而是双枪中的一支
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辽西歼灭战后,廖耀湘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一件破棉袄,赶着一匹小毛驴,带着寥寥数人借着伪装一路往沈阳方向突围,途径黑山县中安村时,伪装被负责驻守这里的民兵识破,这位战功赫赫的国军高级将领最终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
廖耀湘老蒋的神操作1948年10月2日,老蒋在辽沈战役打响后第一次飞到东北战场,他这次来沈阳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督促国军东北军执行他将主力撤出沈阳,全力驰援锦州的作战计划。
乍一看,这个作战计划没有任何毛病,毕竟锦州地理位置特殊,是东北前往华北的大门,老蒋想趁着东野围攻锦州之际,兵分两路夹击东野主力。可是当时在东北的国军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随着东野的快速壮大,国军处境可以说是岌岌可危,防守都成问题,更别说主动进攻了。
当然,老蒋也不傻,他也知道当时东北的局势,他想的无非是占着廖耀湘第9兵团的精锐在撤退前狠狠打击一下东野。想法是好的,但老蒋又犯了他的老毛病,想当然。当时东北的国军虽然是精锐,但廖耀湘想的却是快速撤出东北,保存有生力量,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决战的准备。
老蒋卫立煌就更别说了,和我军的关系如此微妙,来到东北后他就消极应对,就算是锦州被围了他都选择按兵不动,可见卫立煌是铁了心要咸鱼到底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了解情况的老蒋突然空降下达了如此让人匪夷所思的命令,实在是令人窒息的神操作。
这下好了,唯一主张撤退的大聪明廖耀湘在东北职务最低,他的意见根本就掀不起浪花,最后只得服从老蒋的命令,让第9兵团向锦州靠拢。不得不说廖耀湘的军事素质还是可以的,如果真按他的想法快速撤出东北,那这支拥有新1军、新3军、新6军、第49军、第58军、第71军又1个师10余万人的精锐将会是解放军接下来一块难啃的骨头。好在老蒋突然“神兵天降”,亲手葬送了自己的这支精锐。
卫立煌廖耀湘的想法既然老蒋下令了,那么廖耀湘肯定是要执行的,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和靠近葫芦岛港的东进兵团能随时从海路撤退不同,廖耀湘自始至终想的都是如何撤退,根本就没想过要去锦州,所以一路上磨磨蹭蹭,东进兵团都在塔山和东野部队接上火了,廖耀湘兵团还在彰武徘徊不前。
老蒋见状在10月13日严令廖耀湘部星夜渡河进占新立屯,再向锦州推进,“如再延误将以军法从事”,廖兵团才又开始推进,可惜两天后锦州就被东野解放了。廖耀湘闻讯后算是松了口气,以为锦州失守后,老蒋怕就不会头铁了。
结果谁能想到老蒋这个时候依旧让廖耀湘兵团继续朝锦州进军,老蒋认为此时东野刚刚占领锦州,损失肯定不小,而且还是疲劳之师,这个时候反攻锦州的成功率会很大。不得不说老蒋的脑回路确实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为了督促执行这一作战计划,老蒋甚至又亲自跑到了沈阳坐镇。
锦州战役廖耀湘看到的就和老蒋不一样,廖耀湘在东北和东野交手多次,深谙东野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消灭国军有生力量才是东野的目的,所以廖耀湘认为此时锦州已经丢失,东野主力已经腾出手来收拾他了。
而且锦州被攻占,双方的士气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东野将士士气正高,而国军士气低落,这要交起手来,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廖耀湘根本就没打算去锦州和东野死磕,他拿过地图,看了老半天,他发现锦州被攻占后,他的兵团就只有营口这个地方还可以从海上撤离了。
而南下营口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渡辽河南下营口,这样虽然是直线,但途中要渡四条河,这就很不利于大兵团行军。第二条是经黑山、大虎山南下营口,走这条路最多也就两天多的时间就可以抵达营口,而且黑山、大虎山这两个地方不管是进攻锦州还是南下营口都是必争之地,所以可以给老蒋制造出进攻锦州的假象,让老蒋也挑不出刺来。
老蒋可是让廖耀湘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完美的一个计划,老蒋竟然和卫立煌、杜聿明等人整整考虑了5天才给予答复,真的是够了。另一边的东野得知老蒋让廖耀湘兵团驰援锦州后也是一脸懵,这还敢来送死?既然来送,那要是不吃掉就有点对不住老蒋了。
战略上藐视对手,但战术上重视对手,这是我军一贯的风格,对于廖耀湘兵团,东野还是很重视的,立即就作出了“除以一部守备营口外,主力由东向西配合锦州我军作战,准备全歼廖耀湘兵团,攻取沈阳”的作战计划。至此,解放军的作战重心也转移到了黑山和大虎山。
辽西大围歼一面倒的战斗老蒋批复廖耀湘攻占黑山和大虎山的作战计划时整整比东野晚了一天,正所谓兵贵神速,战机这种东西一步慢,步步慢。10月21日,廖耀湘率部来到既定位置并对黑山、老虎山的东野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与第3纵队第3师硬是在阵地上面对廖耀湘重炮部队的狂轰滥炸坚守了三个昼夜,仅凭这一点,廖耀湘部就没得打。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与第3纵队第3师的成功坚守,为东野调动主力四处穿插,最终合围廖耀湘部争取了宝贵时间。
林帅当廖耀湘反应过来自己被围后,他就知道老蒋想要反攻锦州已是天方夜谭了,于是他第一时间就下令全军往南,向营口方向突围。要说这廖耀湘的运气也实在是不怎么样,10月25日,廖耀湘部南撤途中与东野独立第2师遭遇,双方发生战斗。独立2师是东野刚建立没多久的部队,不管是战斗力还是战斗经验都有所欠缺,廖耀湘如果下定决心从这里打开缺口,那还真就有可能被他给跑了。
巧的是,早在三天前,林帅下令让独立2师攻占营口,并让苏静带着率领1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前往支援,结果独立2师在25日与廖耀湘部遭遇,这个榴弹炮连炮火一响,就把廖耀湘吓得不轻。廖耀湘凭借着以往和东野战斗逢重炮必有主力的经验,他认定这里有东野主力,于是他放弃了撤往营口,改而向沈阳方向撤退。
这是廖耀湘最后一次有可能逃脱,结果就这样被他自己葬送了。只能说他廖耀湘选择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注定在劫难逃。
苏静将军另一边,东野为了能吃掉廖耀湘兵团,林帅采取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打法,掐头断尾打中间,10纵负责在前阻击廖兵团前锋部队,7纵负责断廖兵团后路,其他力部队则向中间穿插攻击。结果让人更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几次穿插后,廖兵团各部在混战中被打乱了指挥系统和战斗部署。
再一次证明了廖耀湘确实没有做好和东野决战的准备,各部队之间就没建立好通讯联系体系,廖耀湘联系不上各军军长,军长找不到师长,师长甚至连自己的部队在哪都不知道,这仗打得跟过家家似的,以至于最后各部队失去指挥, 迅速溃不成军。
更好玩的是在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时候,还发生了许多乌龙事件。据时任5纵司令万毅回忆说,自己的部队和3纵竟然打起来了,原来是因为廖兵团实在是不堪一击,以至于5纵在战斗过程中缴获了大量国军的棉衣,穿上后就被3纵以为是敌人,结果双方都大喊着“缴枪不杀”战到了一处。好在国军没有这样的口号,双方最后都发现原来闹了个大乌龙。
灰头土脸的廖耀湘不仅如此,这操作甚至连国军都被迷惑了,分不清谁是谁。有东野老兵就曾回忆起这么一件战场趣事,当时是大晚上,国军把穿着国军棉衣的东野解放军当成了自己人,黑压压的来了一大群人,开口就问解放军是哪个部分的,一个年轻调皮的解放军战士说是新6军的,国军士兵一听不疑有他,说自己是新1军的,总算找到你们了。
结果一近身就被解放军用枪顶着,直接被俘虏了。天亮后,东野战士们都傻眼了,大晚上的也没听见枪声啊,怎么就多了这么多国军士兵......
10月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基本结束,从堵截合围到全歼廖兵团,东野仅用了两个昼夜,廖耀湘兵团十余万人全军覆没,廖耀湘及3名军长被俘,唯有第52军一部约1.5万人自营口水路撤离。随着廖耀湘兵团的精锐覆灭,沈阳也就没了悬念,11月1日,仅一天时间,解放军就成功解放了沈阳。
廖兵团是老蒋最精锐,最忠贞的嫡系部队,此役被东野全歼,不仅折了老蒋一翼,奠定了东北战局,还对华北战局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若廖兵团成功撤离东北,在华北战场上绝对是解放军的一个大敌。
廖耀湘结语老蒋的一番神操作亲手葬送了自己的一个精锐,是真的厉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廖耀湘在国军中也确实算得上一个能打的高级将领了,抗战过程中,不管是国内困守南京、昆仑关和雪峰山痛击日军,还是远征缅甸,廖耀湘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一个抗日名将。被俘后,在功德林改造期间,由于军事学院初建,教员匮乏,刘帅甚至点名让还在改造的廖耀湘前往讲课,可见其军事素养还是挺高的。
古代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什么?
中华武艺博大精深而且种类繁多,很多人会将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器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虽然,但并不完全一样。
十八般兵器指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子、流星,而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很多,不过最常被人们接受的还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镐、殳、叉、钯头、索套绵绳、白打。
一、弓弓,指的是弓箭。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毫无疑问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南宋华岳撰写的《翠微北征录》中就提出:“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很多人会质疑弓箭手的近战能力,其实不然:由于需要开弓射箭,这些弓箭手个个膂力惊人,真要是近距离肉搏,倒霉的多半是对方。很多古代的大将都是神射手,比如李广、养由基等等。
二、弩弩,又称弩箭、弓弩,是由弓箭发展而来。
相比弓箭,弩有着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杀伤力,使用起来也更简单、省力,大型的弩机发射出来的箭矢甚至可以连人带马射成两半,但由于弩的制作工艺繁琐、成本又高,并不适合大面积地装备军队,再加上平均射速不高,所以在战争中的使用率远不如弓箭。
三、枪枪是“四大兵器”之首,被称为“百兵之王”。
枪是由矛发展而来,虽然同样是柄长刃短,但枪的刃更短更小,也就是这一点,让枪在铁矿资源匮乏的古代更受欢迎,因而被军队大规模装备。此外,习武之人中还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枪法的练习非常艰苦,可一旦学有所成,威力便非常惊人,比如岳飞、杨再兴等人,都是大杀四方的猛将。
四、刀刀也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称为“百兵之帅”。
近战武器中,也就只有作为十八般武器之首的刀,才能和枪一较高下。古往今来,习武之人还是用刀居多,也由此而形成了许多的刀法门路,但却都万变不离其宗,绕不开刀中八法(扫、劈、拨、削、掠、奈、斩、突)。刀法重势,施展开来后大开大阖,变化虽少但威力却惊人,再配上灵活的步法,所过之处,望风披靡。
五、剑剑同样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称为“百兵之君”。
都说剑乃君子之器,是很多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走江湖的招牌,《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也曾说过:“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不同于刀的“单锋弯型刃”,剑是“双锋直型刃”,所以剑的攻击方式通常是砍、割和刺,使用起来更加的轻灵飘逸,也正是因为剑法的轻灵飘逸,使得它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六、矛矛,就是枪的前身。
矛和枪一样,都是柄长刃短,但相比枪,它的刃一般扁平,形似短剑,所以它的使用方法中又多了挥砍一项。三国时期就有许多用矛的武将,张飞的丈八蛇矛更是吓得对手望风而逃。可惜矛却有着自身的短板:穿刺能力不如枪、挥砍能力不如大刀,所以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淘汰了。
七、盾盾,又称盾牌、藤牌,是十八般武艺中唯一的防御性武器。
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用滕编织而成的盾牌,所以又被称为“藤牌”。盾在古代又被称为“干”,也就是“干戈”一词的由来。盾牌原本是防御性的武器,到了明朝的时候,经过改进成为了攻防兼具的武器,还被人们取了很多响亮的名号,如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等等。
八、斧斧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工具,战场上常出现的多为长斧、板斧。
斧法风格粗犷,比之刀法更有甚之,但由于其体型的笨重,相应而来对使用者的负担也更大,使用者如果不能掌握用斧的技巧,在战场上反而会被对手所趁。三国时期的徐晃、唐朝的程咬金以及《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用斧的好手。
九、钺钺,形状像斧,但比斧大,有枪刺。
很多人分不清斧钺,但其实二者差别巨大。首先,钺虽然像斧,但却比斧大得多,刃部宽阔,还有枪刺;其次,由于枪刺的存在,钺法一般以勾、刺为主;第三,钺的地位崇高,它是中国古代权力的象征,常作为一种礼兵之器。
十、戟戟亦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称为“百兵之魁”。
戟中最出名的当属方天画戟,虎牢关前吕布一杆方天画戟在手,揍地十八路诸侯没脾气。可惜由于分量过于沉重,使用起来很困难,无法大规模推广,只适合膂力较强的人使用。正史或野史中,通常使用戟的武将,都是万人敌,比如吕布、典韦、薛仁贵等。
十一、鞭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铁制成,软鞭多由皮革编制。
硬鞭有单双軮硬之分,不过还是以单鞭为主,手法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绞为主;软鞭有七节鞭、九节鞭和十三节鞭之分,民间对软鞭有“鞭是一条绳,全靠缠得清”的说法。
十二、锏锏与硬鞭相似,但必双锏合用。
锏长而无刃,边具四棱。双锏合用时,锏的分量非常之重,普通人根本无法使用,只适合膂力惊人的武将使用。不过,由于双锏的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战斗时还有将锏抛出制敌的用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手锏。
十三、镐古代的镐与现在的铁镐形状不同,柄端安有铁质的大拳,拳中握有一笔。镐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它的重量不亚于斧銊,所以一般都是势大力猛的武将才会使用,随着时代的推移,镐的形状经过改良,已经成为了一种农具。
十四、殳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而无刃,起撞击或前导作用。
十五、叉叉是中国古代长柄武器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角叉”。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
十六、钯头钯头,其实就是耙、钯。
钯头是古代长柄兵器的一种,由农具演变而来。钯头的顶端横有一块长方形铁板,上有七至十一个七寸长的锐齿。《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就是钯头的一种。
十七、索套绵绳索套绵绳是古代的一种软兵器。
索套绵绳用棉纱或兽筋皮制成,非常柔软,棉绳的两端镶裹铁球,掷出时一手抓住绳子一端,另一手摇绳顺势滑出,绳索柔软,着物即盘,一拽即倒。绵绳套索携带方便,也是古代对垒时常用的武器。
十八、白打白打即徒手搏击。
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际,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徒手搏击的现场实用性虽然不强,但在武术练习中却颇受重视,“空手入白刃”更是对习武之人的巨大褒赞。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远非上面的十八条所能涵盖,还包括棍法、棒法、杵法等等。
其实功夫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习武之人为的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争强好胜的胜负之心是万万要不得的。
手枪50米外就打不死人了?
大家好,我是军武视界。手枪在50m外就打不死人的说法比较夸张,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一旦射程超出50m,手枪的射击精度与杀伤能力均无法保证,要想击中人本身就很难,更甭提杀伤人员了,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手枪交火很少在近距离范围内进行有数据显示,大部分的手枪交火事件都发生在15m以内的距离,其中,交火双方更喜欢在直径8m的范围内交火,这样的话,双方击中敌人的可能性大大加强。毕竟,越近的距离,射击精度越高,这是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7年前,警方曾经在某市击毙1重大案犯,期间,双方累计开枪7次,一枪毙命的时候,警察与犯人之间只有1m的距离。
射击方法及精度问题正是因为手枪交火大都在近距离的情况下进行,各国军警普遍注重提高自身的近战能力,以我国为例,我们就有3331以及777快速射击法。前者要求相关人员在3到10米的距离内发射3发子弹,用时不能超过3秒。后者则强调军警必须在7秒内打出7发子弹。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手枪精度,很多人射击时往往会安装枪托,如果没有枪托的话,即便是军警也只能保证在20m范围内的射击精度,想要击中50m外的目标,那只能靠运气。
无法保证枪弹威力另一方面,手枪弹打到50m开外的距离时,其威力已经下降了很多,速度也慢了下来。此时,如果想保证杀伤力的话,只能使用大口径手枪,不过,后者在50m外存在子弹散布比较大的问题,其精度根本无法保证,54式手枪、M-1911式手枪就有这个问题。就连最著名的手枪格洛克也只能保证25m的射击精度。当然了,小64手枪在50米外的精度比大口径手枪强一点,不过,其威力就会被削弱很多了。
结论事实上,由于手枪交火很少在远距离的情况下发生,各国军警并不会训练用手枪击中远处目标的能力。毕竟,要想击中远距离目标的话,军警们还是喜欢用突击步枪,如果太远,干脆直接用上狙击步枪了,此时,手枪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军武视界原创,严禁搬运或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