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申请专利,华为备胎如果国内高科技企业配合好研发取代外国软硬件是否是划时代意义变革?
华为的成功,已经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了!
任正非先生前不久说过:“5G技术,他们(国外)两、三年都追不上。”因此,华为的“备胎”系统软件,基本上具备替代安卓系统的功能。如果一旦投入使用,那就是“正胎”了。上周,已经完成注册,取名“鸿蒙”。
这个系统,都是华为自主研发,属于高度机密,不可能让其它高科技企业参与进来。并且涉及知识产权、涉及专利权等,其它国内高科技企业怎么配合?
但为什么感觉有那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有人将华为的研究所类比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认为如今的华为研究所与当年的贝尔实验室一样,大神云集,黑科技层出不穷。
毕竟,从任正非口中我们了解到,华为拥有 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如此强的科研实力甚至远超了绝大多数985院校。
那么,事情真的这样吗,今天就跟科学艺苑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华为研究所与贝尔实验室说到贝尔实验室,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传奇。
美国贝尔实验室是AT&T旗下的研究部门,在这里诞生了很多人类的重大发明: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数字交换机、移动通信网络、数字计算机、通信卫星、有声电影、C语言、UNIX操作系统。
据统计,贝尔实验室自诞生以来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共13名在里面工作过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并且几乎全部是物理学奖及化学奖。
可以说,贝尔实验室开创了商业科研的巅峰,其良好的治学环境、“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优秀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得贝尔实验室成为全球科学家向往的圣地。
与AT&T一样,华为也在国内外建立了不少自己的研究所。
在国内,华为位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的研究所分别有自己的研究定位及业务。如北京研究所主要负责数据通信领域的研发;上海研究所主要负责无线网络,智能手机,海思芯片业务;武汉研究所主要负责于光容量研发和终端研发;南京研究所负责业务软件,数据通信领域的研发。
在国外,华为在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8个境外研究所。
这里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莫斯科的数学研究所,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一流的数学家,该数学研究所吸引了不少顶级的俄罗斯数学家参与华为科研项目,并且在无线领域频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当然,华为也有自己的神秘武器——“2012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包括新一代通信、云计算、音频视频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2012实验室”以世界知名科学家或数学家命名,包括香农实验室,高斯实验室、欧拉实验室、图灵实验室等。
华为的科研实力说了这么多,那么,华为的科研实力到底如何呢?
让我们先看一些数据:2020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10754.06亿元,其中华为一家的研发支出就达1316.59亿元,超过了第二阿里,第三名中石油,第四名中国航天科工、第五名中移动的研发支出总和。
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据华为发布的财报显示,近十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6000亿。
如此巨额的科研投入带来的成果如何呢?是否如雷军曾说过的,华为研发效率太低呢?还是用一组数据说明这个问题。
华为始终认为,人才是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截至2019年底,华为的全球员工总数高达19.4万人,其中科研人员约有9.6万人。2020年华为计划从世界招聘200至300名优秀人才,之前华为招聘的八位天才少年,年薪在百万之上。
截止2019年底,华为在全球持有授权专利高达85000多件,90%以上是发明专利。“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华为以8588亿的营收位列民营企业第一名。
同时,华为加入了300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产业联盟等机构, 并担任超过280个重要职位,提案累计提交多达43000余篇。
华为对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视华为每年将研发费用的20%~30%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这意味着华为每年将200多亿的费用投入基础科学,远超国内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科研支出。
华为为何这么重视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并且招聘了这么多顶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呢?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华为目前在通信领域已经超越了老牌公司,按照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已经进入了“无人区”。
可以说,目前华为研究的部分领域都还没有直接拿来用的理论,华为只能自己找出科技的创新点。
同时,基础科学领域研究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是必须的,在华为各种高科技产品的背后,是无数物理学家、数学家与工程师研究成果的体现。
举例来说,通讯技术方面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就离不开数学算法,尤其是信号处理,华为方面制定的POLAR码方案本身就是一种数学理论,由华为数学家Erdal Arikan教授提出,也因此开拓了信道编码新方向。同时,如今的人工智能方面更是离不开数学算法的支持。
而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则无法绕过物理学的研究了,随着芯片制造工艺进入5nm制程,摩尔定律面临失效的风险,这就需要物理学家去的新的突破。华为正在研发的碳基芯片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对于企业来说,化学方面更是值得关注的领域,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各种技术材料的支持,特别是高科技材料领域。这一点从日本取得的诺贝尔化学奖人数之多以及其在高科技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可见一斑。
对华为基础科研的质疑很多人对于华为自称的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表示质疑,认为相对于我们认知的如门捷列夫、高斯这样的学术类科学家,华为内部人才并不能真正的称之为科学家,只能称之为专家。
正如外籍院士丘成桐所说,华为的700名数学家并不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家,而是通过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学工程师。
当然,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华为毕竟是一个公司,公司的首要目标就是盈利,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在短时间内无法转化成可见的利润,能否用在产品上获得利润,更是无法预测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注定需要由国家财政支持的高等学府、科学院所来完成。
而华为的科学家更多的是偏向工程类的,也就是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即使在创新这个层面,其实还是工程领域的创新,而不是在技术理论领域创新。
总结正如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所说,华为尚停留在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但随着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失效,新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华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与中科院及高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而这些高等学府又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产出的能力。因此,我们国家加大华为等优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做到“产-学-研”的完美融合。
华为的5g专利是私人财产还是国家财产?
个人财产
5g技术由我国华为与其他国家一起研发,而华为自主研发的技术,是具有法定效益的,属于华为个人财产,但如果华为出售技术,是需要向国家申报的,国家有权利阻止并惩罚,所以5g技术即是私营的又与国家是分不得关系的,是需要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才行。
格力等企业是中国品牌争霸世界的企业吗?
这是我在国庆以来发的第一条回答,好了,言归正传。目前,行业上常把“八个一流”作为评判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
即,具有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流的资源配置能力、一流的风险管控能力、一流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一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经营业绩、一流的品牌形象。
那么,中国是否有具备“八个一流”的企业?这个问题我要好好回答下:
我认为有。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都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经过数年的发展至今,像海尔一类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在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八个一流”虽然没有很量化的标准,但海尔的发展与布局符合这个方向,值得中国企业争霸世界去参考。
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
以往,中国在全球以“制造”闻名,而海尔却凭强大的研发实力,逐渐塑造起中国企业“创新”的形象——
海尔拥有全球10大研发中心,可以第一时间触及全球顶尖技术,不仅平均每天诞生1.5个发明专利,布局2个国际发明专利,而且诞生了多项改变世界家电业的颠覆性技术。
诸如采用了无压缩机的固态薄膜制冷技术,发明出被称为“家电界的特斯拉”的全球首款无压缩机酒柜;
冷藏运用精控干湿分储技术,冷冻运用智能恒温技术的行业唯一全空间保鲜冰箱;
以及首次突破温度保鲜进入气体保鲜技术,有着全球首创的控氧保鲜科技和嵌入式设计的卡萨帝F+冰箱;
凭借独创的RFID衣物识别技术,拥有能自动识别衣物纤维特性的“超能力”的卡萨帝纤见洗衣机;
除此之外,还有全球唯一“双滚筒”的卡萨帝双子云裳洗衣机;
在全球首创健康匀风技术的天樽空调等具有颠覆性创新科技的产品。
一流的资源配置能力
依靠这些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海尔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从2009年开放式创新探索开始,海尔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技术创新入口交互平台——HOPE平台,能够吸引企业、资源、产品三元交互,并且将用户纳入其中,从而触摸到最真实的用户需求。
·HOPE平台“触角”:超过380万家一流资源的资源网络,超过10万家资源在平台注册。
·HOPE平台成果:行业首创的免清洗洗衣机、全球首创的控氧保鲜冰箱、专业级储藏母乳的馨享冰吧等多项颠覆性技术,每年交互创意超过6000个。
一流的企业经营业绩
因为有了一流的资源配置能力,海尔也创造出一流的经营业绩。
海尔,33年。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者,不仅在传统家电领域实现套圈引领,在智慧生活方面也“开花结果”,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传统领域“套圈引领”全球第一:
·上半年财报显示,海尔营收增速高达59%,是行业平均增速4倍左右。
·1-37周,海尔冰箱销额增速是行业的近10倍,1-8月市场份额占比30.9%,约等于第2、3、4名份额之和。
·2017年洗衣机增速是行业5倍,以35%的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几乎是第二名的2倍。
·自2009年以来,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销售份额占10.3%,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
智慧家庭全球“唯一”互联互通:
·海尔以7大生态圈、180+种智慧生活场景率先开花结果。
·今年1-8月份馨厨小微实现生态收入1000万,用户的复购率达到30%。
·海尔智慧厨房生态平台运行以来,生态平台收入一直高居行业第一。
一流的风险管控能力
万物具有两面性,海尔在抓住机遇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面对全球产业的扩张所带来的管理问题,2005年,海尔提出了“人单合一”创新管理模式,即每个人都做自己的CEO。这一模式引发全球关注,业内专家甚至将其看成是与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和戴尔的“直销模式”并驾齐驱的管理模式——“海尔模式”。
“人单合一”模式是一种经由“先把大企业做小,再把小企业做大”的创业过程,其让大企业顺应着时代步伐,焕发着创业型企业的活力。这一模式不仅让“庞大”的海尔拥有了更强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机制,也在全球的实践探索中焕发了“魔力”。
·在日本,AUQA分成小微模式后增强用户导向,以75%市场份额,抢占了日本商用社区洗市场的“最大蛋糕”;
·在新西兰,Fisher&Paykel把原有业务单元拆分为10个虚拟小微,扭亏为盈,实现新西兰本土占比43%,稳居第一;
·在美国,GE Appliances去年6月开始试行“人单合一“小微模式,今年已经以3成营收、超4成利润成为海尔业绩的重要支柱。
一流的企业品牌形象
提到“中国品牌”,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海尔都处于领先地位。第23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研究报告9月25日在法国巴黎揭晓,海尔品牌价值1786.76亿,连续16年居首。
而往全球范围看,海尔不仅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一白电品牌”,其旗下各品牌也堪称一流。其中,AQUA是日本最受欢迎的高端品牌之一;Fisher & Paykel被誉为新西兰国际顶级家电品牌;卡萨帝是国际高端家电首选品牌;GE Appliances是北美第一厨电品牌,统帅是年轻人首选时尚家电品牌。
国庆之际,作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海尔也代表家电行业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上,用工业转型和智慧生活领域的成果,将中国企业的风貌一展无余,让13亿中国人看到中国企业几十年来突飞猛进的砥砺探索。
一流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此外,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上,除了展示中国企业风貌,在全球化道路上,海尔也已建立了“世界第一家电品牌集群”,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的第一,也是世界的第一”。
同时,在海外创牌的道路上,海尔选择了一条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道路,与OEM不同,凭借真投入、真能力布局了从研发、品牌到售后等的全流程体系,在全球真正叫响“中国品牌”。
一流的人才队伍素质
此外,一流的人才队伍是企业适应现代化管理和国际化经营的必备要素,而海尔已实现了员工的全球化和创客化。
海尔在全球拥有7.3万员工,其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不同于西方企业传统的股东第一,而是追求员工第一、用户核心,让员工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让员工成为创业者,自组织、自驱动、自演进。
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海尔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四大队伍,在服务全球用户的过程中中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 研发人才遍布全球,仅1项技术1年创造3亿价值
· 108工厂之一美国路易斯维尔工厂的工人仅凭听、看、摸就能判断产品故障点
· 143330个销售网络里的中国无锡“五朵金花”6天内销售72台高端家电,创造销售奇迹
· 10万海尔服务兵,翻山越海总能如约而至!
……
一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追求员工第一、用户核心的海尔,企业发展肯定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海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体现在将每个员工变成“创客”,更在于利用顺逛社群交互云平台、U+智慧家庭云平台、COSMOPlat工业云平台的协同作用,将用户变成“终身用户”,让企业拥有更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在该模式下,大顺逛平台通过社群交互,将全球用户需求与各小微团队实现零距离对接,并在COSMOPlat上获取解决方案。用户在体验了多入口、全场景互联的海尔智慧家电后,又衍生出新的社群交互,成为最具用户活力的智慧生态圈。
华为专利在世界上受保护吗?
受的,只要是被专利受权,并注册过的,都受专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