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古生物交流,为什么说汽油柴油来自远古生物?
古代生物成油说,绝不是指动植物的尸体直接变成了油田,但很多人确实是这样想的,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地解读一种观点,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某种观点。
就好比问题中的“古代生物成油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简单概括的说法,其实并不严谨,而要做到严谨,需要很多生物学等学科上比较专业的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讲,不太容易理解专业性的东西,所以只能用通俗的方式来诠释,而通俗往往意味着不太严谨!
如果你对生物学和地质学稍有了解,应该知道深埋在地下的泥土中有大量有机物,动物植物还有各种微生物死亡之后留下的很多有机成分被泥土收集起来了。
泥土的厚度是不断增加的,在增加的过程中,地质结构不断运动,富含有机物的泥土被越埋越深,泥土中的有机物和泥土本身才是产生石油的根本!
地球古代历史真的有如此多的生物吗?
当然有那么多,人类寿命不过几十年,而大部分动物的寿命都远低于人类。数十亿年的地球历史诞生了无数代动物。如今全球一年生产的肉类就达到3亿吨,注意这仅仅是人类生产的肉类,没有被人类利用的动物尸体还有更多。最重要的是,还有无数的森林草原等,地球上的微生物分布更加广泛!
24000年前的冰冻古老生物被复活?
北极挖出史前“生物尸体”,5.7万年前种雌性亚成体小狼、2万至5万年前幼年“披毛犀”,80%的尸体保持完整,又出现24000年前的冰冻古老生物,属于“复活”状态等等,这一系列的北极远古生物出现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问题,那就是气候的演变正在对人类发出一种警告,警示,如果人类不进行对地球气候进行维护,“地球的潘多拉魔盒”就可能彻底释放。
这一切的发生也就“顺其自然”了,对人来说,可能也是“顺其自然”的终结了,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也是生物圈的一个部分,就算是生活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但是没有生态系统的维持,依然会让跟其他生物一样,可能逐步走向消失,人类需要生态系统的支撑,才可能生存下去。那我们下面来看看,为何说这些发现是对人类的一种警告,警示。
24000年前的冰冻古老生物被复活这是来自俄罗斯的科学家发现的,根据CNN指出,一种在北极永冻层中沉睡2.4万年的微型生物“复活”了。这是什么生物,是冰冻古老生物——“蛭形轮虫(Bdelloid rotifers)”,该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之中,但是这次的发现——是它存在难以置信的生存能力,它是在永久冻土之中发现。根据《当代生物学》杂志指出,一般情况而言,轮虫的存活时间可达10年,而这次新发现。
俄罗斯科学家们通过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法确定,他们从永久冻土层中找到的生物已被冻结了大约2.4万年。然而在发现的时候,大家都不太敢想,这种生物在冰冻状态下存活,事实告诉了我们,这是真的,该生物确实“复活”了,也就是释放出来之后发现并没有死亡。所以该研究指出,一旦轮虫解冻,这种生物就能够繁殖。
所以一这相当于生物在永久冻土之中处于“假死存活”或者是“存活”状态,等待解冻之后,就可以直接活过来。如今针对这种生物,我们知道是什么,要是我们发现的生物不知道是什么,就可能对人类带来威胁,因为在永久冻土之中,还存在很多人类未知的微生物,我们也不知道它们是都对人类都没有影响,但是这次的发现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警示,之前北极挖出史前“生物尸体”也是警示。
为什么对人来说,是警告,警示?上面我们也简单地提到了,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死亡多年但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尸体,最典型的就是:已经灭绝的洞熊、猛犸象,人类在冻土融化之后,将其挖出来了,但是这个是建立在如今人类面临的巨大问题上,那就是“气候问题”,就是因为气候变化,一些地方的永久冻土正在融化,导致了人类对远古生物的发现,并且将其取出。
我们也说了,很多都是人类已知的生物尸体,但是也存在很多微生物属于未知的,这就值得警惕了,有些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感染力,并且具有传播效应,可能对人,动物等等都带来威胁,曾经科学家们在北极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之中,就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影响的微生物,所以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一旦气候持续发生巨变,那么人类未来就可能看到更多微生物、远古生物尸体等释放出来,无论是有没有影响的都会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之中,这就看人类是否能够好好改善环境吧。
地球“潘多拉魔盒”开了?从这些发现来看,地球的气候巨变可以说正在引发“潘多拉魔盒”的开放,如今人类还是没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做出任何的调整,还在持续加强之中。2021年5月,地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再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升到近419ppm,这说明什么?人类根本还没有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逆转”,同时不仅没有减弱,减少,反而在持续加剧之中。
所以地球是不可能出现“降温”,反而会持续升温,这就形成了明显的趋势,那么地球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地球按照科学理论,已经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过程,如果出现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那与人类的关系可能就大了。
虽然如今正在提倡火星移居,就算是地球出现了问题也不怕,但是至今人类都没有一个合理的办法,完全将火星改变,所以移居火星还是一个比较长远的事情,火星要变成“第二地球”比我们现象要难很多,我们还是好好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吧。
这些远古生物放在现代海洋里面和虎鲸竞争?
我个人认为是「邓氏鱼」。
邓氏鱼是一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类,在古鱼类当中属于顶级猎食者的邓氏鱼,它的名气与巨齿鲨不相上下。邓氏鱼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海中霸主的:邓氏鱼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是什么原因让邓氏鱼灭亡了?邓氏鱼与现代动物有着什么样的直接联系?对我个人而言,我对古鱼类这个神秘的物种特别感兴趣,因为越往古代,古鱼类的样貌就越陌生、越异形。它们生活在一个原始蛮荒的远古世界,邓氏鱼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史前顶级猎食者,我对它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憧憬。史前海洋的超级掠食者在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非奇虾莫属,这是一种长相奇怪有点像虾的生物。图源:网络|图解:奇虾与人体体积比例寒武纪之后的奥陶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位置就让给了直壳的鹦鹉螺。直壳的鹦鹉螺在奥陶纪时期身体可以长到五六米,前端部分与乌贼的长相非常相似,都是具有很多条触手的怪样子。作为当时海洋中的霸主,直壳鹦鹉螺的猎物是各种各样的小生物,虽然鹦鹉螺只有一小部分残存至今,仍然生活在海洋中,但是它们已经不属于顶级猎食者了。图解:鹦鹉螺与奥陶纪超级掠食者——直壳鹦鹉螺(右)奥陶纪之后的志留纪,顶级猎食者的宝座移交给到了外型更加奇特、更加凶猛的海蝎子,或者叫做鲎。虽然同样称它为鲎,但是它和现代的鲎是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只能算作为近亲。志留纪的海蝎子体型一般比较庞大,捕猎当时海洋中为数不多的鱼类作为食物。图解:志留纪「海蝎子」海蝎子志留纪的海蝎子、奥陶纪的直壳鹦鹉螺以及寒武纪的奇虾,这几个时期的顶级猎食者都拥有一个相同的特征——无脊椎动物。泥盆纪,一个属于鱼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鱼类开始出现了,这个时期的鱼类长相都非常不可思议,比如体长只有5厘米的曙鱼,长相奇特已经无法形容这种鱼了,但是它们长得确实可爱,身体前半部分是钝圆的,连头部都是圆头圆脑的,位于头部前面像是一个张开嘴一样的部位并不是它的嘴,这是曙鱼的鼻孔以及脑垂体的一个开口。长相这么可爱的曙鱼肯定不能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因为它们没有可以上下自由开合的颌,在很大限度上影响了它们的捕食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它们的呼吸能力,氧气不足导致它们的体型较小,游泳的速度提不起来,因此它们往往只能成为直角鹦鹉螺和海蝎子的猎物。图解:「曙鱼」脑内颅的三维虚拟重建图志留纪,一种全新的有颌鱼类出现了,这种有颌鱼类在演化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们甚至爬上了陆地演化成各种各样的颌脊椎动物,比如鳄鱼、猪、狮子等等都是有颌鱼类的后代。有颌鱼类的出现标志着鱼类具备了问鼎顶级猎食者宝座的资质,因为上下自由开合的颌大大增加了鱼类的捕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呼吸效率,身体获得了充分的氧气,体型就越长越大,游泳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此它们就有了捕猎其他动物的资本,食谱当中包括了之前捕猎它们的无颌类动物。图解:志留纪时期最大的捕猎鱼类——钝齿宏颌鱼的体长可能在1米左右和邓氏鱼比起来是相形见绌有颌鱼类有四大类群:硬骨鱼类、软骨鱼类、棘鱼类、盾皮鱼类、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是很常见的,比如属于硬骨鱼类的锦鲤鱼;属于软骨鱼类的鲨鱼。棘鱼类就比较少见,比如属于棘鱼类的腔棘鱼。而盾皮鱼类就更加让人难以理解了,比如属于盾皮鱼类的邓氏鱼。图解:有颌鱼类四大类群虽然盾皮鱼类与甲胄鱼类的分异度相差不大,但是盾皮鱼类和甲胄鱼类是完全不相同的种类,因为盾皮鱼类是身披厚重的甲胄、并且长有颌;而甲胄鱼类同样是身披厚重的甲胄、但是没有颌。比如属于甲鲶鱼的清道夫鱼。盾皮鱼类的邓氏鱼和甲胄鱼类的甲鲶鱼外型十分相似,甚至邓氏鱼胸鳍前端有一对尖刺这个特有的特征结构,甲鲶鱼身上也长有。但是邓氏鱼和甲鲶鱼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因为邓氏鱼是有颌的盾皮鱼类,而甲鲶鱼是没有颌的甲胄鱼类。图解:盾皮鱼类虽然盾皮鱼类和甲胄鱼类都是从不同的方向演化过来的,外型上演化成一样,只是身体结构上有那么一点不相同,但是确实是一个十分经典的趋同演化现象。绝大多数的盾皮鱼类长相都很像甲鲶鱼,只有一小部分的盾皮鱼类形态逐渐向着其他方向演化,活动的范围从底栖的海底区域向着中上层水域扩展。食物也变得多样性了,原本只能吃底栖的小动物或者食泥的动物,到了中上层水域后可以捕猎一些小鱼小虾了。这些离开海底进军中上层水域的盾皮鱼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胴甲鱼;这个时候的盾皮鱼类开始走上了问鼎顶级猎食者宝座的道路。图解:胴甲鱼长有像螃蟹一样的腿与鱼类的鳍不同海中霸主·邓氏鱼邓氏鱼属于脊椎动物→有颌类→盾皮鱼类→节甲鱼类→短胸节甲鱼类→厚甲鱼形类→邓氏鱼类当中的一支。我们中国是没有邓氏鱼的,作为邓氏鱼的近亲,或者说是邓氏鱼祖先的居当鱼它们存活在距今大概四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尽管居当鱼栖息在海底,体型也不大,但是居当鱼已经是食物链中很凶猛的猎食者了。图解:邓氏鱼的祖先——居当鱼(绿)邓氏鱼的名字由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纪念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大卫·邓克尔,而取的名字——邓氏鱼。除了有与邓氏鱼长相相似的甲胄鱼之外,还有与邓氏鱼长相差不多的恐鱼。恐鱼和邓氏鱼之间存在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当中涉及到一个叫做“正型标本”生物学概念的问题。后来经过对标本的重新鉴定,其实大部分远古时期的恐鱼都是属于邓氏鱼的。但是有一小部分恐鱼的正型标本,确实是和邓氏鱼完全不一样的,因些生物学上把邓氏鱼和恐鱼区分为两种不同种类的鱼类。图源:图虫创意|图解:恐鱼模拟图邓氏鱼的体型有多大?目前复原最完整的邓氏鱼化石骨架,这条邓氏鱼的体长可以达到5到6米,这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复原的比例不一定是正确的,虽然邓氏鱼的化石骨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但是肉质和皮质的尾巴是没有保留下来的。甲鲶鱼的尾巴是很长的,假如参照甲鲶鱼的尾巴比例,邓氏鱼的体长就不止是6米了。综合一些还没有复原的邓氏鱼化石骨架,它们的体长有可能会超过10米,或者存在体长更长的邓氏鱼。即便是体长的只有4到6米的邓氏鱼,它们的体型都已超过了现代的大白鲨,仅仅凭借体型邓氏鱼就可以压倒很多凶猛的猎食者了。图源:邓氏鱼捕猎构想图邓氏鱼凶猛表现的表现从以下两点可以体现到邓氏鱼的凶猛表现:1.咬合力邓氏鱼的整体结构是为了产生强劲的咬合力而演化的,根据模拟的结果,邓氏鱼的咬合力达到6000牛,差不多相当于是600公斤的压重。虽然邓氏鱼的咬合力还远远不及最大咬合力的湾鳄3510公斤和大白鲨的1857公斤,但是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动物。比如“万兽之王”狮子的347公斤和老虎的307公斤。可能没有咬力最大的动物,比如短吻鳄那么大,但是超过大部分动物。2.同类相残很多邓氏鱼的化石都有着很深的伤痕,当时并没有其他动物能够对它们造成威胁,再加上邓氏鱼咬合力这个因素,造成这些伤痕的只有是自己的同类,这两点证明了邓氏鱼是会同类相残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邓氏鱼是盾皮鱼,那么它们的长相就会与甲鲶鱼之类的很像,它们的行动也一定是很缓慢的,捕食的方式是将自己埋藏在海底的泥沙之中,等待猎物游近之后再伏击它们。尽管邓氏鱼生活的泥盆纪是一个很原始的时期,通过化石我们可以看出,邓氏鱼的身体构造已经非常发达了,而生活的习性也不像人们猜测的那样。通过化石骨架可以大致复原出邓氏鱼的模样,它们的形态与现代的鲨鱼有几分相似,例如鼬鲨、大白鲨、虎鲨等等。图解:邓氏鱼与鲨鱼对比图在生活习性方面,邓氏鱼主要活动于中上层的水域,在这个海域活动的鱼类的游泳速度自然就不会低,这一点就可以反映出邓氏鱼的游泳速度是极快的,拥有了足够的游泳速度,邓氏鱼就会主动出击捕猎猎物。曾经有学者提出一个论点,认为邓氏鱼的颈部关节可以让邓氏鱼像蛇类那样张开大嘴,在海底伏击猎物,当猎物进入攻击范围内,邓氏鱼就会合上嘴巴,把猎物吸进去再咬住。这个论点是经不起科学论证的,因为邓氏鱼的咬合机制是与脊椎动物一样的。同时邓氏鱼具有非常发达的斜方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咬合力和猎食能力。举例说明:我们人类在吃啃嚼食物的时候,颈关节也会参与啃嚼这个动作,以啃咬玉米为例,我们啃咬玉米时,脖子的肌肉也是参与用力的。我们的脖子也有斜方肌,邓氏鱼颈背上同样也有这块肌肉,所以邓氏鱼在啃咬猎物时,斜方肌也会参与进食。还有学者提出另外一个论点,认为邓氏鱼是没有牙齿的,它只能用颌骨来充当牙齿咬住猎物。这个论点既没有错,也没有对。早期的邓氏鱼祖先是有牙齿的,邓氏鱼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把牙齿退化掉了。因为早期邓氏鱼的牙齿和人类的恒齿情况一样,都是无法更换的,一旦断掉或磨损之后就不会从新生长了。因此邓氏鱼为了生存所需,不能让自己处于生存竞争的劣势中。于是它们就演化出了一套新的系统,把牙齿退化掉,采用不断生长的颌骨代替牙齿的功能。这套新的系统让颌骨在上下咬合的同时,颌骨间可以互相磨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咬合的部位保持一定的锋利度。举例说明:无论是猛禽老鹰,或是家里养的鸡,为了保持喙的锋利度,它们会在石头或者树干上摩擦。同归“鱼”尽在泥盆纪的某一天,一条栉棘鲨正在海洋中悠哉悠哉地巡游着,一个血盆大口突然向它袭来,栉棘鲨发愣了,发现袭击它的是一条邓氏鱼,回过神来的栉棘鲨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邓氏鱼拦腰咬住了。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局,结局一般都是曲折离奇的:最终栉棘鲨死掉了,邓氏鱼也被定格了,从邓氏鱼的姿态来看,它当时是非常痛苦地挣扎了一下身体就死掉了,然后慢慢地下沉到海底,被沉积物掩埋起来。3.6亿年后,人们发现了一块邓氏鱼头部的化石,一根尖刺深深地嵌在邓氏鱼头部的化石中一根很大的刺,这根尖刺直接插进了邓氏鱼的脑颅,甚至嵌进了它的脑子里,这对邓氏鱼来说是致命伤。而这根刺是栉棘鲨的,作为邓氏鱼猎物的栉棘鲨利用一根刺深深地刺入邓氏鱼的脑颅,直接装邓氏鱼杀死了,狩猎者和猎物双双阵亡——同归“鱼”尽。图解:双双阵亡邓氏鱼还有一些生活在海洋中的亲族,霸鱼就是其中一种,这种鱼的体型与邓氏鱼一样庞大,但是它们的颌骨咬合力是很弱的,甚至比不上我们人类,它们并不会猎食猎物,它们的进食方式是滤食,这就和像现代的鲸鲨、姥鲨一样。邓氏鱼时代的落幕作为泥盆纪顶级猎食者的邓氏鱼,自从登上了宝座之后,就没有其他动物可以对它们造成威胁,那么它们是如何灭绝的呢?历史上地球遭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邓氏鱼在第二次大灭绝中彻底消失了,时间段是晚泥盆纪末,这一次大灭绝并不是一次性灭绝生命的,而是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3.7亿年前的弗拉斯期与法门期之间;第二阶段是在3.6亿年前的晚泥盆纪末,中间相隔了1000万年;在这1000万年间的两次事件,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绝对不会像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那样,可以确定的是晚泥盆晚纪末的海洋环境发生了两次翻天覆地的巨变,整个海洋系统受到了重创,造成包括邓氏鱼在内78%的海洋物种灭绝了。但是尽管它灭绝了,但是古生物学研究很多时候在寻找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时,邓氏鱼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有意思的遗产:首先,所有后面的有颌鱼类都是演化自盾皮鱼类当中的一支,所以我们是盾皮鱼的后代,2013年发现的初始全颌鱼,就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颌骨很可能就和邓氏鱼的颌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每次我们吃东西时,都要感谢邓氏鱼给了我们可以上下咬合的颌骨。虽然我们和邓氏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但是我们的很多身体结构可以互相比较,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远古巨型生物能够生长除了氧气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史前动物并不都是巨大的。例如马已知的最早祖先始祖马与泰坦蟒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大约有狐狸那么大,比今天的马小得多。尽管许多史前生物确实变得非常非常大,但它们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最大的恐龙,如食草的蜥脚类恐龙还有巨型食肉兽脚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大约6500万到2亿年前。五百万年前,地球开始看到一波巨大的哺乳动物,包括巨犀、猛犸象和大象大小的地懒。它们最终消失在12000到500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河时期。
在此之间,地球经历了巨大的灭绝事件。这些大规模死亡事件之一6550万年前消灭了恐龙,还有另一个3400万年前灭绝了大多数大型哺乳动物。当这些大规模灭绝发生时,大型动物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它们适应和进化得更慢,因为它们比其他动物寿命更长,繁殖速度也更慢。
在大规模破坏之后,巨型动物可能需要几百万年才能重现——恐龙死后,巨型哺乳动物需要1500万年才能出现。上一次重大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12000年前,还不到现在真正大规模动物的新物种出现的时间。当今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美洲野牛、大象、犀牛——不是新物种,而是那场灾难的幸存者。理论上,我们没有理由在将来再也看不到恐龙大小的动物。
毕竟,我们已经和有史以来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分享了我们的星球。为什么一些史前动物会变得这么大?没有人确切知道,但是有很多理论。古生代的蟑螂也许可以长得像家猫一样大,部分是因为大气中有更多的氧气。变大可以提供许多进化优势——更大的动物更不容易受到掠食者的攻击,并且可以更果断地争夺资源。更大食草动物的存在也意味着食肉动物必须生长才能成为有效的猎手。一个物种的大小也会随着环境因素而变化。在寒冷的气候下,庞大的体积对温血动物来说是一种优良资产——它们越大,保存热量越多。冷血动物的情况正好相反——在温暖的气候下,更大的质量可以帮助动物隔热,防止过热。在英国《与恐龙同行》节目中一位古生物学家认为,一些食草恐龙可能长得很大,因为那个时代的树叶非常坚硬,更大的身体框架意味着更长的消化道和更多的时间让细菌完成它的工作,让恐龙从每一口食物中获取尽可能多的营养价值。
最后,有些生态特征虽然不一定刺激增长,但可能有助于支持古生物生长。
10种最吓人的远古生物?
1、史前巨鱼 - 轻易撕裂 鲨鱼2、沧龙 - 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
3、奇虾 - 地球上的第一批霸主
4、远古蜈蚣虫 - 蜈蚣的祖先
5、械齿鲸 - 原始鲸类
6、帝鳄 - 猎食恐龙
7、魔鬼蛙 - 能吃小恐龙
8、白垩刺甲鲨 - 顶级海洋掠食动物
9、无齿翼龙 - 会飞的爬行动物
10、泰坦蟒 - 猎食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