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约旦遭禁,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有什么恩怨?
2018年2月13日,在土耳其与欧盟因塞浦路斯问题发生争吵之际,希腊与土耳其巡逻船再次在爱琴海上的一座争议岛屿附近相撞。这是两国在一个月内发生的第二起撞船事故。希腊指责事故原因在于土耳其船只的“危险操作”,希腊海军船只在事故中受损。
事故发生在无人居住的伊米亚岛附近,这座小岛靠近土耳其沿岸,该岛的归属是土耳其和希腊之间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希腊互为邻邦,但历史积怨很深。时至今日,两国在爱琴海岛屿归属、大陆架、领空和塞浦路斯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甚至还爆发过几次战争。
争议岛屿罗生门,爱琴海2500个岛,为何多数属希腊,土耳其很少?
头条文章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765071421082173960/
土耳其和希腊的古色古香地图
希腊地图
希腊-爱琴海
壹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几次战争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历史恩怨复杂。
土耳其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有过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自15世纪起,希腊地区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统治,直到1822年希腊获得独立,奥斯曼土耳其统治长达300多年。统治期间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等遭受严重的摧残。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希腊宣布独立。1830年4月,土耳其在压力之下,宣布承认希腊独立。
古希腊地形图
历史上,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直接或间接爆发了3场战争,此外另一场土耳其语意大利的战争也跟希腊获得爱琴海岛屿有关。
第一次希土战争行动
01第一次希土战争
第一次希土战争
1897年希土战争或称第一次希土战争,三十日战争,指的是于1897年,爆发在希腊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两国之间的战争。其直接导火索是克里特岛的归属问题。此次战争以希腊的战败宣告结束。1897年12月4日,希腊土耳其双方缔结和约。希腊向土耳其支付巨额赔款,并且割让色萨利亚的部分地区。土耳其军队则需撤出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成为国际保护地,1898年,克里特岛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1913年,克里特岛与希腊合并。
0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民族地图-俄语1867
1830年希腊王国独立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至于沙俄帝国也一直为了夺取地中海出海口,而发动第十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求和,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当中获准塞尔维亚、黑山独立,罗马尼亚则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合并,另外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波斯尼亚获得“自治”,实际上由奥匈帝国托管。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的领土变更(1913年4月)
在俄国支持下,泛斯拉夫主义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巴尔干半岛诸国也积极扩军及进行外交工作,谋求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希望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结盟;5月、黑山和希腊也参加;组成巴尔干同盟。
巴尔干民族(1877)
1912年10月8日,门特利哥罗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0月14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联合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10月17日土耳其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宣战,18日希腊向土耳其宣战,结果土耳其战败。
原属土耳其的马其顿被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及希腊瓜分,塞萨洛尼基则被并入希腊。希腊获得了爱琴海除格克切岛、梅斯等小岛之外所有的岛屿。
意军飞船攻击奥斯曼军队地面目标
03意土战争
意土战争,土耳其称为的黎波里战争,是一场于1911年意大利王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战争爆发于1911年9月,至翌年10月结束。其后土耳其战败,双方签订了条约。条约使得意大利得到了北非的的黎波里及昔兰尼加的领土,于是这块自16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的北非沿海地区自此落入意大利的手中。刚独立的十二群岛很快为意大利占领。
二战后十二群岛成为了英国军方的保护地,在1947年2月10日意大利正式签订条约,在土耳其的反对下把十二群岛的主权交予希腊,正式结束了十二群岛达740年的外国统治。
战争期间,希腊步兵在盖迪兹河冲锋
04第二次希土战争
1919年至1922年的第二次希土战争,指的是在1919年到1922年期间爆发在希腊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两国之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希腊对小亚细亚地区的领土要求。
在这次战争中,协约国一方支持希腊。最后战争双方达成《洛桑条约》,列强承认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及土耳其在东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主权,但放弃了塞浦路斯的领土。
希腊总理座机在本国领空被土战机欺负了
贰爱琴海及其岛屿、大陆架、领空的争端爱琴海卫星图
2019年3月25日,希腊总理亚历克西斯·齐普拉斯搭乘直升机抵达爱琴海东部小岛阿加索尼西以庆祝希腊独立日期间,土耳其战斗机骚扰他搭乘的直升机。
地形图上的希腊
爱琴海被两个国家所环绕,东面是土耳其,西面是希腊。两国除在北部有部分领土接壤外,其余大部分隔爱琴海相望。爱琴海海岸线非常曲折,港湾众多,面积约21.4万平方千米,海上有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其中2400多个属于希腊,只有60个属于土耳其,并且希腊的岛屿靠近土耳其海岸,最近不足3海里。爱琴海属浅海,70年代以来经过考察发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爱琴海位置图
爱琴海的岛屿可以划分为七个群岛:色雷斯海群岛、东爱琴群岛、北部的斯波拉泽斯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萨罗尼克群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克里特岛。爱琴海的很多岛屿或岛链实际上是陆地上山脉的延伸。一条岛链延伸到了希俄斯岛,另一条经埃维亚岛延伸至萨摩斯岛,还有一条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经克里特岛至罗德岛,正是这条岛链将爱琴海和地中海分开。许多岛屿具有良港,不过在古代,航行于爱琴海并不是很安全。许多岛屿是火山岛,有大理石和铁矿。
爱琴海
克里特岛是海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东西狭长,是爱琴海南部的屏障。克里特岛上有大面积的肥沃耕地,但是其它岛屿就比较贫瘠了。
克里特岛米诺斯神殿
土耳其和希腊在爱琴海领空、一些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和爱琴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上存在分歧。
希腊在爱琴海拥有的岛屿,北起萨莫色雷斯岛,南至罗得岛绵延数百海里。这些岛屿距希腊本土约10—200海里之遥,而距土耳其仅有10 海里乃至1海里。由于领海界线有6 海里,希腊海域占据了爱琴海面积的43.69 %,而土耳其海域仅占7.46 %,其余48.85 %属公海区。希腊岛屿紧靠土耳其海岸线,目前存在的中间线过度地限制了土耳其大陆架宽度,仅给土耳其留下一片十分狭窄的大陆架。对此,土耳其一直持有异议。
希腊和土耳其
爱琴海中希腊岛屿面积不超过5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超过50万,而土耳其延伸大陆架具有较大区域面积,其岛上有80万人居住,这种人文地理状况使土耳其在划界中更具有理由要求扩大其大陆架面积。由此土耳其在谈判中主张排除岛屿因素,遵循大陆一大陆基线划出一条新的中间线。
希腊大部分岛屿分布在爱琴海,直接关乎国家领土、主权问题。对土耳其而言,爱琴海是其从北部和西部出入地中海的通道,保证爱琴海航海和航空自由权,对土耳其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希腊,西土耳其,阿尔-尼,克利特的老地图
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曾分别于1936年和1964年宣布各自的领海宽度为6海里。到了1974年,希腊提出了12海里的领海主张,因此两国在爱琴海岛屿归属、领空、大陆架划分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一国的领海范围可达12海里,这更加坚定了希腊拓展本国领海的决心。1995年5月31日,希腊议会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成为该公约成员国的希腊重申它有权利将本国领海扩大到12海里。爱琴海几乎成了希腊的内湖,这是土耳其无法接受的。
6海里和12海里示意图
由于两国针对岛屿归属以及海域划分存在巨大的分歧,两国关系和地区局势因此长期高度紧张,多次大打出手。自从1974年以来,土耳其和希腊在爱琴海领空和领海问题上的争议导致这两个北约成员国间爆发了3次武装冲突。其中在1987年和1996年,两国就因岛屿争端两次爆发濒临战争的严重危机。而无人居住的伊米亚岛则是希腊和土耳其长期以来划界争议的历史性引爆点。
希腊地形图
叁希腊、土耳其岛屿争端,不止是伊米亚希腊岛屿面积排名
伊米亚群岛是爱琴海东部的群岛,土耳其称卡尔达克岛,希腊与土耳其均主张拥有该岛群的主权,属于十二群岛的一部分,由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4公顷,岛上无人居住。伊米亚岛距土耳其博德鲁姆港仅7公里,西距希腊卡利姆诺斯岛10.2公里,西北距希腊卡利娜诺斯岛4.6公里。
伊米亚群岛位置图
1996年,两国因该岛主权归属爆发冲突,双方分别在附近的两座岛屿上集结军队,武装冲突一触即发。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双方随后撤退了军队。
伊米亚群岛
奥斯曼帝国从15世纪开始占领希腊,此后长达近4个世纪的统治给希腊民族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和仇恨,被希腊人称为400年黑暗时期。另一方面,土耳其统治集团内部昏庸无能,军事专制制度严重制约希腊迅速发展的经济。同时,土耳其境内暴动、反叛活动此起彼伏,这一切都给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伊米亚群岛
1822年1月,希腊宣布独立,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承认希腊独立。独立后的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
伊米亚群岛地图
1913年5月,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利的奥斯曼帝国被迫签署《伦敦和约》,将克里特岛割让给希腊,爱琴海东部萨莫色雷斯、利姆诺斯、莱斯沃斯等岛屿的归属则交由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6个欧洲大国裁决。同年11月,六国根据《伦敦和约》作出决定,所有被希腊实际占领的爱琴海岛屿,除格克切岛、博兹卡达岛和梅斯岛外,均划归希腊所有,前提条件是希腊不得在这些岛屿上构筑防御工事或者将它们用于军事目的,并撤出其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军队。
希腊主要岛屿地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一方作战,最终战败,并与协约国签订《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协约国在签订该协定后便开始侵占奥斯曼帝国领土。希腊自西面登陆伊兹密特并向内陆挺进,而法国和亚美尼亚亦分别自南、东两面进入小亚细亚。而在协约国阵营中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法国及意大利于战时、战后进行了多次磋商,逐步确定了它们从奥斯曼帝国获取的利益。1920年8月10日,土耳其同协约国签下了苛刻的《色佛尔条约》,条约直接将土耳其瓜分殆尽,还需要支付高昂的赔款。
在色雷斯及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军民则发起反抗,并成立“护权协会”。1922年,土耳其在对希腊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协约国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并于瑞士洛桑重新展开和谈。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希腊被迫将东色雷斯、伊姆雷斯岛和特内多斯岛归还土耳其,发动战争的希腊前首相古纳里斯等6人被判处死刑,主战的国王康斯坦丁一世被迫让位,流亡国外。
爱琴海
《洛桑条约》被迫在领土方面也作出很大让步。《洛桑条约》确认了《伦敦和约》和《1914年决定》的有关规定,并将土耳其在爱琴海的领土范围限制在了3英里以内,这意味着只有距离本国海岸线不超过3英里的爱琴海岛屿才属于土耳其,该条约导致大部分爱琴海岛屿都归属希腊。
帕特莫斯岛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同意大利签署了《巴黎和平条约》,其中对《意大利和约》规定将意属多德卡尼斯群岛,包括罗得岛、科斯岛、锡米岛等14个有名字的岛屿及其毗连小岛割让给希腊。该和约虽未涉及土耳其,但由于多德卡尼斯群岛紧邻土耳其本土,而条约并未对所有岛屿尤其是小岛和岩礁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
目前,土耳其对没有任何条约明确划定归属的爱琴海岛屿,如普塞里摩斯岛、富尔诺伊岛、西里纳岛、阿盖瑟尼西岛等,都属于主权归属待定岛屿。希腊坚决反对土耳其的主张,称爱琴海所有岛屿,包括无名小岛和岩礁的归属都由《洛桑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作出了明确规定,所为主权未定岛屿是土耳其为了觊觎爱琴海岛屿和挑战国际法而杜撰的,它所说的一些爱琴海岛屿主权问题无需、也不容谈判。
莱斯博斯岛
土耳其还对位于希腊克里特岛西南约30公里处的盖维德斯岛和盖维德普拉岛提出领土要求。土耳其声称,这两个小岛原属于奥斯曼帝国,没有任何条约表明它们曾被割让出去,因此它们理所当然属于土耳其,希腊则认为,两岛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便处于希腊控制之下,目前仍在希腊治下,它们的主权无可争议。
肆土耳其和希腊在塞浦路斯岛上的恩怨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希腊
除此之外,两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也存在的巨大的分歧,至今仍在岛上对峙。
1878年被英国占领,英国开始对塞浦路斯长达82年的统治。1925年沦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59年2月,英国、希腊、土耳其签订《苏黎世-伦敦协定》,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三国签订《联盟条约》。希、土、英3国保证塞浦路斯的独立。
希腊、 土耳其、 塞浦路斯及 北塞浦路斯在地图上的位置
1960年8月16日,宣布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组成希土两族联合政府。1963年底,希土两族因制宪问题发生严重流血冲突。在1974年,为使塞浦路斯与希腊合并,塞浦路斯的希腊族人发动了政变;作为回应,时任土耳其总理的埃杰维特向军队下令,对塞浦路斯发动了军事干预。1975年2月,土耳其族在塞浦路斯北部自行宣布建立“塞浦路斯土耳其族邦”。1983年,土耳其族在塞浦路斯北部自行宣布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不获国际社会承认。
匈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匈奴这个族称始见于战国晚期。从战国晚期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南北朝初期(公元五世纪初),它在我国北方存在了约七个世纪。匈奴这个族称虽然始见于战国,但这个族体却有长期形成的悠久历史,与商周时期北方存在的游牧民族有族源关系。当匈奴这个族称于南北朝时消失之后,这一族体一部分又以稽胡、部落稽、吐京胡、山胡、卢水胡等族称存在于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
在匈奴存在的时期,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有时为“敌国”,有时为“藩邦”,有时为中原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它对我国的历史,特别对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都发生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具有开创性和阶段性。
一、匈奴的起源1、匈奴族源
匈奴之称始见于战国晚期。有关匈奴的最早记载是赵武灵王(当政时间,为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变俗胡服之后。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置云中、雁门、代郡;秦昭襄王灭义渠等,置陇西、北地、上郡;燕开东胡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即赵、秦、燕)边于匈奴”,并都筑长城以御胡(即匈奴)。
其后,约当赵孝成王时(当政时间为前 265 年至前 245 年),《史记》又记有赵将李牧与匈奴之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再后就是秦王政之时(前 246 年至前 222 年),秦叛将樊将军亡于燕,燕太子丹欲以谋秦。丹太傅鞠武曰:“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日:“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见于史书的匈奴第一位单于(国君)是头曼。他是战国末年人,主要活动于秦王政亦即秦始皇当政时期。
匈奴之称虽始见于战国晚期,但这一族体却不是这时才形成的。它有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代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日獯粥,改曰匈奴”;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时日猃狁,秦日匈奴”;韦昭云:“汉日匈奴,荤粥其别名。”
匈奴作为与夏族或华夏族俨然不同的族体,当然不可能源于夏后氏,为夏桀之后。但它的某些成员来源于夏族,换句话说夏族的某些成员跑到北方和融合于北方民族,则是完全可能的。出于夏后氏的淳维,即便存在,也只能是夏族的成员融合于匈奴的事例,而不可能作为匈奴族体的来源。这与越王勾践传说是夏之苗裔,吴王夫差传说是周太伯、虞仲之后,属同样的情况,即夏族的部分成员融合于越族。
根据考古资料,匈奴主要分布的地区在新石器 时代是细石器居多的文化;在青铜器时代,有名曰夏家店上层文化和鄂尔多斯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时间当于西周和春秋,鄂尔多斯文化时间当于晚商至 春秋。其后,即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青铜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并向铁器时代转化了。细石器居多的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和鄂尔多斯、夏家店上层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发展的文化。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匈奴,当然与它们有着渊源关系。根据文献记载,匈奴的主要分布区,唐虞之时(即传说时代尧舜时期)“有山戎、猃狁、荤粥 ”;夏时有畎戎;商时有土方、昌方、鬼方、狄;西周时有严狁(猃狁)、犬戎;春秋时有戎、北戎、狄、白狄、赤狄、长狄;战国时有北狄、胡。
这些族称,有的是对北方民族的泛称,有的是指北方民族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这些部族都与匈奴有族源关系。据考证,商之土方和 昌方,是“居住在今山西、陕西北部直到内蒙河套以北的游牧民族”,而“鬼方距商更远,游动在今陕北、内蒙及其以北的辽阔地区"。它们与商周文献记载的严狁为同族关系,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族称。
2、见诸史籍的匈奴起源
西周时的俨狁、薰育、犬戎,都是居于今陕西、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区的族体。《史记·周本纪》和《孟子·梁惠王》,都记有周之祖古公亶父受北方薰育或狄人所迫,自豳(又称邠)南迁岐下周原,豳被薰育或狄人所据有。豳或邠在邻州或邠州新平县,今 陕西旬邑县境。这表明,当时的薰育居于陕西以北地区,南部已达今陕西中部的旬邑县地。薰育又称严狁。
周文王时,为了北抚 俨狁,“城彼朔方”,周宣王为了“薄伐俨狁,至于太原”,说明今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区都是严狁的游牧区。犬戎的所在,《穆天子传》有明确记载:“天子北征于 犬戎。犬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顾实疏:“当水即今山西、直隶之沙河及唐河,而下流日豬龙河者也。” 穆天子即周穆王,沙河和唐河在今河 北定县、唐县以西北至山西的地区。后来,犬戎与申侯联军伐周幽王,并诛幽王于骊山,引起周平王东迁,大概其势力和居住区已至陕西北部了。
《史记》载,春秋时期,“自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 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左传》载北戎、狄、赤狄、白狄、长狄。《史记》所载“百有余括部分东北地区的民族东胡系统。属于北方狄族系统的匈奴这个族体或其先民,定在“百有余戎”之中,是它的一部或一支。《左传》所载的狄,则与战国时所称的胡和匈奴有密切关系了。狄是北方民族的总称或统称,其中的白狄、赤狄、长狄,则是区分北狄中的不同的族体或部落体。根据《左传》注疏,长狄以身高体大得名。“谓之赤白,……盖其俗尚赤衣白衣也”。
《潜夫论·志氏姓》:“隗姓赤狄,姮姓白狄”,表明他们的姓氏不同,亦或表明他们部落体的区别。白狄主要居于今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地区。它的支属鲜虞(在今河北正定)、肥(在今河北藁城)、鼓(在今河北普县),则已达河北石家庄一带了。赤狄主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和与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它分有许多支,其中东山皋落氏居今山西昔阳、和顺一带;甲氏居今河北曲周县境;留吁居今山西留屯一带;铎辰居今山西长治一带;潞氏居今山西潞城地区;唐咎如居今山西平顺县东和与河南交界处。
3、北狄与匈奴
赤狄这些支属所居地区,原都是夏族的居住区。它于春秋之时,还继续向南向东侵犯,灭邢、灭卫、灭温。但到了春秋后期,这些赤狄支属,皆被“诸夏”所灭,特别被晋国所吞并了。长狄居住区没有明确记述,但据它与鲁、与宋、与晋发生战争关系,表明它游动性很大,其中心点也可能在太行山区及其以东。长狄在春秋时,亦属,皆被“诸夏”所灭,特别被晋国所吞并了。长狄居住区没有明确记述,但据它与鲁、与宋、与晋发生战争关系,表明它游动性很大,其中心点也可能在太行山区及其以东。长狄在春秋时,亦被“诸夏”所灭。从赤狄、白狄、长狄的居地和发展情况看来,后来的匈奴可能与白狄有关系。
到了战国,对北方民族除称狄和戎之外,又开始称胡。胡,最初指东胡、林胡、楼烦,史称三胡,后来便泛指北方民族,而且主要指北方民族了。苏秦说秦惠王(当政时间为前 337 年至前 311 年)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赵欲伐齐,苏秦为齐上书说赵王(即赵肃侯,当政时间为前 349 年至前 326 年)日:“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绲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赵武灵王(当政时间为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为了强国而“胡服”之举,就更多地提到北方胡狄了。例如,其臣肥义日:“王虑世事之变,权兵甲之用,念简襄之迹,庆胡狄之利乎?”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启胡翟之乡。……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虽殴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又曰:昔“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
同时,有人上书燕王,也谈到胡曰:“胡与越人,语言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助救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后秦赵燕夺取西戎、北狄(胡)和东胡之地置郡县,并修长城以拒之。
《史记》云:“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从以上北方民族族称的变化和分布,说明匈奴这一族体,与商时甲骨文中的土方、鬼方,与文献记载中鬼方、严狁、薰育、犬戎、狄和白狄、赤狄等具有渊源关系,或即同一民族不同时的不同称谓,即使有民族的差别,也应属同一族系。至于战国时的胡、林胡、东胡,它们的民族成份就比较确定了。林胡指居于山西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但后来他们显然成为匈奴的一部分。
4、胡与匈奴
东胡指后来所称的鲜卑、乌桓等族。胡之所指则主要是匈奴,而且自战国到秦汉,胡与匈奴几乎成为同义语。如上面《史记》所记,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筑长城以拒胡,则与“三国边于匈奴”是同样的含义。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 燕人卢生奏录图书日:“亡秦者胡也。”始皇即遣蒙恬发兵北击匈奴,略其河南地。亦表明胡与匈奴为同义语,指的同一民族。匈奴自己也自称胡。如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匈奴狐鹿姑单于遣使遗汉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天之骄子也。”
《史记·匈奴列传》在记述匈奴的历史发展时,言道:“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这就是说,匈奴在北方民族集团中,即在北狄民族集团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才形成为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匈奴民族。
北狄民族集团,内部是很复杂的,不是单一民族,而包括了许多民族成份。匈奴在北狄民族集团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和居于什么地方呢?西汉元帝时,郎中侯应奏云:“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其地,攘之于幕北。”
《汉书》云:匈奴与汉武帝战不利,汉将降者赵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毋近塞”,单于从之。当河西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和又经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亲率十八万骑至朔方,遣使告单于日:“今单于即能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幕,有的书为漠,指今内蒙与蒙古之间的一大片沙漠地区,从上述记载,表明当时幕北与幕南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幕南优于幕北,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成为匈奴活动的“苑囿”。
5、匈奴活动的地域与考古验证
再据与匈奴有族源关系的夏商周时期所存在的上述北方民族,也主要活动于幕南地区,这都说明匈奴是在幕南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民族,而它活动的中心地区则是阴山一带。当匈奴强盛之后,它东征东胡,西逐月氏,北服居于北海及其周围的丁灵、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族国,方使匈奴的势力居住区远至漠北,并把与匈奴为同一族系的民族和部落,皆以匈奴命名之。
这样一种看法,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我国北方以细石器居多的新石器时代的游牧民族的文化,不仅在我国境内(如山西等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找到了它的源头,现发现的遗址和遗物也以当时的幕南和幕东地区居多。从商末至周朝,在欧亚草原存在和分布着多种名称的游牧民族的青铜器文化。其中与中原夏族青铜文化关系密切和发展较高的青铜器文化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和鄂尔多斯文化。
这两种青铜器文化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都分布于漠南和漠东地区。据考古学家研究的结果,多数人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是山戎、东胡族系的文化,鄂尔多斯文化是土方、鬼方、犷狁、薰育、犬戎、胡与匈奴的文化,亦即北狄族系的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以最初和较多地发现和出土于鄂尔多斯地区得名。
鄂尔多斯地区即今内蒙河套一带,属于阴山山脉区域的一部分。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既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与存在于公元前 1300 年至前 1000 年(当于商后期和西周)的北方卡拉索克青铜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又较多地受到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少商周文化的器物和特征。这证明,匈奴这个族系的发展,与商周(即夏族)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明,它必然与商周接近和毗邻,必然居于今内蒙古地区以及山西、陕西北部。
截至今日,在我国北方和蒙古、苏联贝加尔湖地区发现和发掘了许多匈奴墓葬。从墓葬的遗物和时间看来,早期的匈奴墓,即从春秋晚期至西汉早期,多发现于我国境内,特别是临近阴山和河套地区。在这一地区,已在内蒙杭锦旗桃红巴拉、阿鲁柴登、准格尔旗玉隆太、西沟畔、凉城县毛庆沟发掘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匈奴墓近百座,在准格尔旗西沟畔和东胜县补洞沟发掘了西汉初期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匈奴的器物。
早期匈奴墓的发现和它们多分布于内蒙地区,也有力地证明了匈奴形成于漠南地区,阴山和鄂尔多斯地区是它形成的摇篮。
二、匈奴社会组织属性的形成与建国1、匈奴的社会组织属性
匈奴族的形成及其建国的过程又是怎样呢? 这个问题比较难以考查,谈清它也不容易,但据文献的记载和考古材料,可以勾画出一个轮廓。
当夏族或华夏族建立夏国或夏朝、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仍处于原始社会。商朝代夏而立,使夏族的奴隶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北方民族依然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
不过,在众部落之中只开始形成一些比较强大的部落组织,如土方、鬼方。“方”即“邦”,是国家之意。这虽然是商人或夏族对他们的称谓,不一定就是国家组织,却反映了比较强大的部落组织,比较强大的人们族体。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土方经常侵犯商朝西北部的诸侯国。对土方用兵的规模也相当大。如武丁三十年七、八、九三个月,因迎击土方,连续登人(即征兵用兵意)七次,中有六次为三千人,一次为五千人。
商末至西周时期,北方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根据文献记载,这时活跃于北方和与商周关系密切的族体记有薰育、狄、严狁、犬戎等等。商末武乙时,周人之先古公亶父因受薰育或狄人的逼迫,自豳南迁岐下周原。
对这件事,《孟子·梁惠王》《史记·周本纪》《竹书纪年》都有记述,《孟子·梁惠王》云:“昔者大王(指古公亶父)居邠(即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又云:“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下居焉。”又云:“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矣。”
《史记·周本纪》云:“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古公……乃与积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这些记载说明狄或薰育势力强大,迫使周人南迁,而且在孟子的观念中,周是小者,薰育是大者,故言“以小事大”。周文王至宣王时,北方民族严狁相当活跃。
《诗》云:“赫赫南仲,严狁于襄。”“赫赫南仲,俨狁于夷”,“靡室靡家,俨狁之故;不遑启居,俨狁之故"。“俨狁孔炽,我是用急,王子出征,以匡王国”。“严狁匪菇,整居焦蒋,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薄伐俨狁,至于太原”。“显允方叔,征伐俨狁”。这都表明犷狁之强大,对周侵犯时发,甚至侵到“洛之阳”,逼周之镐京。
关于犬戎,《史记·周本纪》记有文王“伐犬戎”。《国语·周语》记有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周本纪》记周幽王废申后,去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平王),“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于骊山下”。平王东迁,也主要迫于西夷犬戎的威胁。
据《国语·周语》记:穆王将伐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今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韦昭注:“大毕、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树惇”,“言犬戎立性惇朴”。犬戎的这种“君长”,虽然还难以明确释为“国君”,但据他的势力、世袭制度和对周“来王”的关系,已具有了“国君”的成分。从此或可认为,犬戎的社会已处于从原始制向阶级制、从部落状态向国家形态过渡的阶段了。
到了春秋之时,我国北方民族虽然仍是分散的,不统一的,但其中的白狄、赤狄不仅力量强大,也应认为已进入了初期阶级社会。白狄分布于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它的支属肥、鼓、鲜虞已深入到华夏族地区,即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关于肥、鼓、鲜虞的社会情况,《左传》记有:昭公十二年(前 530年)秋八月,晋“灭肥,以肥子系皋归”。杜预注:“肥,白狄也,繇皋其君名。” 昭公十五年(前 527 年)秋八月,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食竭,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肥、鼓既有城池,又有君民之分,“肥子”“鼓子”之子,为周时五等之封的“子爵”。可见作为白狄支属的肥、鼓等,已不再是部落状态,而是国家形态了,有如同时华夏的诸侯国。白狄支属鲜虞,虽无具体记载,但从晋归鼓子鸢鞮,叛晋而服于鲜虞,表明鲜虞比鼓的势力还要强大,表明它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会低于鼓。
事实也是这样。由于鲜虞强大,晋虽多次对它用兵,始终没能把它灭掉。它一直存在于战国,并日益华夏化了。肥、鼓、鲜虞的社会发展情况,虽然不能代表整个白狄,但白狄主体部分的社会发展,也不会相差太远。赤狄也进入华夏族曾经居住的地区,它灭了自夏朝以来就存在的黎等诸侯国,达到今晋东南部和与河北、河南交界的地区。它的支属很多,有皋落氏、潞氏、留吁、甲氏、铎辰、靥咎如等。赤狄于春秋之时经常侵犯太行山以东的华夏诸侯国,曾灭卫、灭邢、灭温,还参与了周王室的争权斗争。这反映了赤狄势力之强大。
赤狄的社会情况,《春秋左传》有如下的记载。《左传》云:宣公六年(前 603 年)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晋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
白狄、赤狄,当然并不等于匈奴,但匈奴应属于它们的一部分,特别属于白狄的一部分,至少它与白狄有着同族的关系,社会发展情况也不会相差太远。
进入战国时期,北方民族一般称胡。战国后期便正式书有匈奴的名称。何以名北方民族为胡,冯家升谓“胡系匈奴之急读”,日人白鸟库吉认为胡系匈奴首音之省略,也有人认为“胡为匈奴之异写”。从后来秦汉称匈奴为胡,和匈奴亦自称胡,也证明胡与匈奴是同族异称。战国时的匈奴有了很大的进步。
截至现在,已发现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的匈奴墓约一百多座。这些墓葬及其殉葬品反映了当时匈奴的社会情况。1979 年在内蒙古凉城县毛庆沟发掘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匈奴墓 79 座,墓穴有大有小,殉葬品有的丰富,有的很少。1973 年在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发掘一批春秋晚期的匈奴墓,殉葬品中有牛马羊,少者三四具,多者达四十多具。1973 年在杭锦旗阿鲁柴登发掘的两座战国晚期匈奴墓,殉葬品相当丰富,有极为精致的金冠饰、大型虎牛争斗纹金饰版、虎纹和羊纹饰版和饰件、鸟纹金扣及项圈等。1976 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发现的一座战国晚期匈奴墓,殉葬品亦相当丰富。
从匈奴墓中殉葬品的多寡和形制的大小、质量,明显反映了财产的私有制、占有的不平等,存在着穷人和富有者,存在着贵族和平民阶级。在上述墓中,不仅殉有大量的牲畜、陶器、青铜器和金银饰品,还有铁制品,如长铁剑、短铁剑、铁鹤嘴斧、铁镐、铁马衔等。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匈奴已开始进入了铁器时代。
上面已经谈到,到了战国后期,秦、赵、燕三国皆北邻匈奴,并皆筑长城以御之。赵派大将李牧防御匈奴,曾“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这都表明,这时匈奴已形成了相当大的人们共同体,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国家。
2、匈奴国家化
秦始皇统一“诸夏”之后,他在与四方民族的关系中,首先考虑的和摆在最重要位置的,是北方的胡,即匈奴。这说明匈奴之强大。他使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南地,并修长城以御之。这时的匈奴单于名头曼。他因不胜秦势而北徙并丢失了河南地,但匈奴的实力却没多大损失,仍雄据北方。到头曼之子冒顿继为单于之后,他“乘诸侯畔秦,中国扰乱”和楚汉相争之机,以兵东击东胡,“大破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与汉故河南塞”。“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其后,匈奴又“北服浑庾、屈射、丁灵、鬲昆、薪 犁之国”,汉文帝时又西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至此,匈奴就在我国北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大帝国,也是它达到了鼎盛时期。北方和西北方“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当地的游牧民族皆统一于或役属于匈奴了。它的最大版图,东临朝鲜、夫余,西包西域(今新疆等地)地区,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至河套地区与汉界于故塞。
匈奴的人数没有明确记载。在它最盛的时候,即在汉朝的初期,中行说云“匈奴之众不能当汉之一郡”,贾谊云“匈奴之众不过县一大县”。汉初没有郡县的人口统计数字。按西汉最盛时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统计,汉之大郡汝南郡为“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颍川郡为“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河南郡为“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
中行说是文帝时随汉宗女陪嫁匈奴单于的宦者,甚得单于的亲幸。他之比喻虽不确切,却有一定的可信度。史书记载匈奴最多的兵力是高帝七年(前 200 年)单于冒顿围高帝于平城白登之役。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史记·刘敬列传》:“高帝罢平城归。……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汉书·匈奴传》:“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书·娄敬传》:“当是时,冒顿单于兵强,控弦四十万骑。”
匈奴虽寓兵于牧,“全民皆兵”,但仍存在性别和年龄之分。若以五人出一精骑或精兵,则其总人口当在150万至 200 万之间。这与中行说所说也大体相合。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
有的,我发现以上回答的人基本是没去过巴基斯坦,或者是道听途说。
事实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包括尼泊尔和斯里兰卡,都存在严重的种姓制度,否则,印度的大部分贱民早就信了佛教或者伊斯兰。
事实上,种姓制度深根于南亚社会,因为它某种程度上使社会变得稳定,而并不是以宗教划分。斯里兰卡信佛教,他们的高种姓被称为瞿维种姓Govigama。而在巴基斯坦,高种姓被称为阿什拉夫,asraf ,低种姓被称为阿贾尔。
说伊斯兰教和佛教没有种姓,是骗人的。
在印度建立的其他宗教如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都难以避免地有着种姓观念的烙印,尽管这些宗教本来就是在反对婆罗门教-印度教、反对种姓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
锡克教拒绝种姓制度,但当初加入锡克教的不同的贾特仍往往具有传统的贾特地位,各个贾特仍旧根据种姓观念进行婚配。
耆那教也有不同的团体,各个团体都只在内部通婚,不会和其他团体通婚。
佛教徒也和穆斯林、基督教徒一样,分成高低两个阶层,各阶层的地位都和他们当初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联系。
这是南亚社会的死结,与宗教无关。
利比亚伊拉克的政权被美国推翻了?
现代国际社会,美国再霸道,想出兵一个主权国家,或者颠覆一国政权,也是需要找到几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萨达姆政权--~有侵略科威特的政治污点,在国内实行家族专制统治,屠杀库尔德人,生活腐化奢靡,政治搞独裁专治,迫害其他教派等等。加上美国在联合国展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样本”,打着“人权”,“民主”、“颠覆暴政”也算没有离题,到还说的过去;
利比亚的卡扎菲有洛克比空难的前科,造成了189名美国人死亡,国耻家仇一块算,也可以接受;还有阿富汗,那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大本营,911始作俑者的基地,打着反恐的旗号名正言顺。
中东地区,因为宗教问题、部落纷争和恐怖主义势力,局势非常复杂,美国能拿出来说事的素材多了去了,可以放开了合纵连横。
然而,古巴和委内瑞拉两国基本就是在国内自己折腾,既没有入侵他国的“前科“,也不存在血腥镇压国内人民,奴役屠杀少数民族的等“暴政”,甚至连一个可以利用的比较有群众基础的反对党派都难寻觅,跟恐怖主义更是扯不上边。
尤其是古巴,国内人民被紧密的团结在红旗下,国家组织力、凝聚力强,美国连个缝都插不进去;而且美国每次打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失败收场,估计阴影还在。
所以,美国瞅着再不顺眼,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没有可利用的反政府势力,也是不能随便说打就打的。
此外,两国属于美国后院,谁也不想把战火烧到自家门口。加之,这两个国家跟俄罗斯有着不可不说的关系。
一旦美国真动了武,俄罗斯定会毫无悬念的帮助古巴。美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俄罗斯/苏联家门口“搞事情”,把俄罗斯周边搅得鸡犬不宁,像乌克兰、格鲁吉亚这种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被忽悠的一屁股做到了西方怀里;要是能在美国家门口打打杀杀,那不得把俄罗斯高兴坏了。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认怂“以后,俄罗斯就天天盼着再有机会在美国后院整个军事基地,部署点导弹,搞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再有,就是历史遗留的规则与承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认怂”。苏联从古巴撤掉导弹核武器的前提之一就是,美国承诺苏联不入侵古巴和从土耳其撤掉自己的核导弹。
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讲信誉的,否则总是出尔反尔,次数多了也难以服众。如果打古巴破坏此协议,也就是彻底不给俄罗斯面子,俄罗斯还会遵守同美国的其它协议吗?
再看古巴。除了“猪湾事件”搞得挺激烈以外,古巴对美国并没有往死里撕破脸,以“虐囚”事件而闻名全球的关塔那摩美军基地也一直让美军用着。平时反美的主要日常多体现在口头上的各类狠话。而美国主要的对抗是背地里对卡斯特罗频频的暗杀活动和经济上的封锁,也没公开出过一兵一卒。而且,美国普通民众对古巴的印象也不算差,古巴是个旅游胜地,美国很多城市都开通直飞古巴首都哈瓦那或者圣克拉拉的航班,美国人挺喜欢去那边度假。
敌视古巴人群的主要是革命后,那些被没收田产的流亡者和他们的后代,他们对古巴政权那是恨之入骨。这些人的主要集聚地迈阿密和佛罗里达两个南部州,也是大选的重要票仓,所以政客们为了仕途,必须得喊喊口号,但千万别当真。
加之,一旦有战事,大量拉美难民迁徙的首选地点自然是美国。这两个国家都人口密集,出生率高,一旦如此,美国将受到比现在的欧洲难民潮更大的冲击,可不是像现在修个墙,围起来这么简单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打仗也要讲究性价比。对这两个国家搞军事行动难度大,还不像中东那样容易捞到油水,性价比低。
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其他拉美国家的抵触情绪,非常不划算。而且,美国政府都因为缺钱“停摆”了一个多月,此时再花钱打仗,就彻彻底底的得罪了美国的纳税人,这个后果非常严重,毕竟美国是个民选政府。
最后一点是,实际上,对这两儿国家,采用经济、外交手段效果已经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在军事上折腾。比如,通过严格的经济封锁和经济制裁,让他们服软。能靠国际规则搞定的事,自然不需要花钱打仗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为什么有些人说明代陕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震惊了当时的西方世界?
位列“世界四大名碑”之首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仅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物,有着重大的世界文物价值,而且它是由我国的道教宗师吕洞宾亲手所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2年1月,此碑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世界四大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名字听起来很奇怪,让人以为梦回秦朝了,其实,“大秦”是我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种、一个分支,也就是说,“景教碑”是块记录早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石碑。除了现在珍藏于中国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另三大世界名碑分别是: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埃及罗赛塔石碑、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约旦摩押碑、藏于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的阿兹特克授时石刻。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通过它,可以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为今天研究古埃及历史提供了依据。摩押碑,高1.1米,宽0.7米,厚0.4米。刻有34行希伯来文和摩押文,记录了摩押王米沙(Mesha,约前9世纪)驱走以色列人的事迹。它是对基督教《旧约圣经》进行考证的重要文物资料。阿兹特克授时石刻,是一块直径 3.65 米、重 25 吨的巨型石刻,于1760 年在墨西哥城出土,上面刻有阿兹特克的历法,故称之为“历法石”或“太阳石”。现存放在墨西哥城的人类学博物馆。中西合璧的“景教碑”“景教碑” 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有盘龙浮雕之碑额,中为碑身,下有龟座。碑质为黑色石灰岩,顶呈半圆状,上部较尖。碑额上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9个大字,额上三角处、莲花座上刻十字架图案。碑上刻有两种文字:汉字和叙利亚文。同时,它又是以汉字在讲述西方的基督教。可见,这是一块实实在在的中西合璧的碑刻。此碑作者景净,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传教士,波斯人。来中国后,任景教教父、乡主教、长老,曾参加佛经翻译工作。唐建中二年(781年)写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共三十行,一行六十二个字,这些汉字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东罗马山川、河流、特产,以及自唐贞观年间,传教士阿罗本从古波斯东来,得到唐太宗接见,准予他在中国传教,自此后景教在中国传播近150年的情况。其中,在碑侧及碑身下部又刻有70多个叙利亚文字,记录的是景教僧名及其职称。更为难得的是,碑文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1780个汉字中,直接引用《易经》《诗经》《春秋》之处分别达到30处、30处、20处,而涉及经书、史书、子书之处则分别达150处、 100处、 30处……并且,这些典故被很自然地以对仗等修辞手法融入到碑文之中,让中西方文化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可见,为了传教,传教士们也是拼了,他们一定也是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来学习中国文化,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传道。总之,精神可嘉。“景教碑”由吕洞宾亲手书写在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故事中,吕洞宾是一位潇洒风流、法力无边的神仙,其实,在历史上,吕洞宾确有其人,他就是唐朝的吕秀岩,洞宾是他的字。他是全真五阳祖师之一,山西芮城人。此碑额题及碑文中的汉字均为楷书,这迹秀丽而劲健,用笔灵动而不失庄严肃穆,结构疏密得当,艺术水平很高。从字体来看,明显带有初唐褚遂良的书法风格,不失为我们学习书法的上好范本之一。看来,吕洞宾不仅道术了得,一手书法也是铁划银勾,颇有褚遂良书法神韵。“景教碑”的传奇经历公元781年2月4日,也就是唐建中二年正月初七,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但60多年后的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开始对佛教进行整顿,史称“唐武宗灭佛”, “景教碑”受到殃及,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掩藏,景教也从此沉寂。直到明天启三年(1623年,一说天启五年),“景教碑”沉睡地下近800年后,在西安西郊出土,被移入金胜寺(唐代称崇圣寺)。清末时金胜寺正殿及碑亭毁于战火,但碑石幸存,其后此碑孤零零遗弃在郊野之中。当时间来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时,丹麦人何乐模(Frits V. Holm)听闻此碑后,密谋偷龙转凤,以同样石料同样尺寸重新刻制一块“景教碑”,而将原碑碑盗往伦敦。幸而在安排搬运的时候,消息走漏,陕西巡抚曹鸿勋及时将其制止,保住了原碑,但允许其将复制碑运走,此复制碑最后被教徒购赠梵蒂冈。而曹鸿勋马上派人将原碑移至西安城内碑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方才得以保存下来。“景教碑”的重要价值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性文化遗产。此碑出土近400年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有关该碑的书籍和文章多达上百部(篇);碑文被译成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日文、拉丁文等各种文字。对其研究之广泛,时间之长,著作之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之大,是任何其他碑石都无法比拟的。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