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援军,杨秀清让李开芳林凤祥孤军北伐?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杨秀清妄图凭借两万人的北伐力量,就想彻底击败清朝政府,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在南方尚未完全落入太平天国之手前,杨秀清就忙着让林凤祥和李开芳领着两万人前去北伐,结果导致北伐彻底失败,而南方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以我认为,从战略角度上来说,急忙着北伐是一种错误的试探,试探的代价就是两万北伐军全军覆没,李开芳和林凤祥两位大将双双毙命。
01五虎上将,一次北伐就毙命了两位。三国蜀汉有五虎上将之说,其实太平天国前期也是有五虎上将的,他们分别是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和罗大纲。
这五个人的地位仅次于前期所封的几个王,是太平天国的骨干力量。这次北伐的三位主帅当中,就有两位是五虎上将的成员,他们分别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在杨秀清的战略部署下,太平天国成功拿下了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在这里建国。此后杨秀清安排林凤祥、李开芳和吉文元带领两万多人从浦口出发北伐。北伐军是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从安徽到河南,直奔直隶,最后止步于天津静海。期间吉文元战死,李开芳与林凤祥分兵两路。林凤祥在前线抵挡,李开芳则前去接应援军。哪曾想援军还没到前线就被清军给击溃了。此后李开芳和林凤祥的两支军队就没有再会合过。
本来人马就不多,他们还分兵两路。李开芳退入高唐州以后,虽多次击败清军,却无法挽回败局。他派人请林凤祥前来会合,打算一起南归的时候,林凤祥大军已经全军覆没,林凤祥本人也被清军抓获。
失去南方援军和林凤祥大军的李开芳,一下子变得孤立无援。他只能想办法突围,结果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已经带领大军前来。
令总兵花里雅逊布屯延津防河,双禄守彰德为后继,而贼酋林凤祥、李开芳已自汜水渡河,陷温县,犯怀庆。讷尔经额檄总兵董占元赴援,自驻临洺关,请增调盛京、吉林步骑。诏授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节制河南、北诸军。---《清史稿》
李开芳在诈降失败后,也被僧格林沁给抓获,三位主帅全部在北伐途中遇难,其中两位还是五虎上将,可见这次北伐的损失有多大。
02南方尚未平息,忙着北伐不是什么好兆头。太平天国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他们并没有占据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在湖南遭遇到左宗棠的抵挡后,太平军是改变了行军路线,才会直奔南京而去。
僧格林沁围林凤祥、李开芳於连镇,久未下,命胜保回军会剿。开芳突出,分股窜山东,胜保亲率轻骑追之,贼陷高唐踞守,围之数月不能克。迭诏诘责,褫职逮京治罪,遣戍新疆。直隶、山东贼既平,予蓝翎侍卫,充伊犁领队大臣。---《清史稿》
其实湖南他们就没啃下来,此后到了南京建都后,敌人居然能在他们的都城旁建立起两座军事大营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这也是千古奇闻。
当时太平军勉强控制的范围只有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湖北东部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是清朝的赋税中地,才会显得很棘手。
对于湖南,其实太平军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问题就来了,只占据了一个东南沿海,太平军哪来的胆子就敢北伐呢?当年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这才想到了北伐。在这些对手还在的时候,朱元璋完全不敢想,甚至称王都不敢。为什么?因为身边的对手,永远比远处的对手要可怕的多。太平军占据的南京看似固若金汤,实际上也是危机四伏。这个时候杨秀清不想着占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却想着要先北伐,这本身就是战略上的一个错误。
他应该先部署大军灭了湖南的曾国藩和左宗棠,再考虑北伐的事情。毕竟北伐需要准备的事情太多,物资、粮草、兵马器械、车船等等都需要准备好。
03孤军深入,物资供给完全不够。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具体的细节,立刻就能明白这次的北伐到底有多么的荒唐。
细节一:林凤祥大军打下商丘后,没船渡过黄河。林凤祥一路北上,从安徽直奔河南,打下了河南重镇商丘以后,击败了清军5000多守军,缴获的器械更是不计其数。
眼看着就要渡过黄河了,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北伐军忘记准备船只了!上万人马,在黄河南岸一路朝着西边走着,一直到了巩义以后,这才渡过了黄河。
期间耽误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这也给了清军足够的时间调集人马,前来镇压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既然想要北伐,为什么不准备船只?难道不想打过黄河吗?
细节二:林凤祥大军在天津受阻后,杨秀清才想着调集援军支援。北伐军主力只有两万多人,想要消灭清朝大军谈何容易?杨秀奇在部署这次北伐的时候,当然要考虑什么时候派遣多人马合适。
可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杨秀清在派遣援军方面显得十分被动,甚至有点赌博的成分在里面。他似乎认为这两万多人马就是碰碰运气的,赢了他们就可以直接灭了清朝,输了他们也只是输了两万人马罢了。
所以当林凤祥的人马直奔天津而来的时候,在这里遭到了清军强烈的阻击。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隔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杨秀清这边才派遣了7500名援军北上支援。
这是干嘛?玩呢啊?林凤祥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援军。最后只能从天津撤军。也正是这一撤军的行动,让他彻底输了。
细节三:林凤祥困守连镇,没吃没喝。撤军以后,林凤祥和李开芳就兵分两路了。林凤祥在连镇继续支撑着,而李开芳则带着一部分人南下高唐州去寻找援军的下落。
结果好了,林凤祥到了高唐州才发现,原来只有7500人的援军,而且还被清军给击溃了。此后林凤祥就一直呆在连镇,没吃的没喝的,物资供应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行军步伐。
结果林凤祥的大军,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坚守了足足9个月。我很难想象,这9个月杨秀清和洪秀全在搞什么鬼,难道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北伐军?显然是这样的。
总结:这次北伐,是杨秀清的一场豪赌。从后期杨秀清对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支援态度来看,杨秀清对这次北伐并没有抱有太大的信心。
我甚至觉得这就是一场豪赌,拿两万人的性命,赌能否灭亡清朝。如果北伐军能够一路北上灭了清政府,那杨秀清可就赚大发了。
但是这种几率实在是太小了,在物资供应不上,援军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北伐军被清军围追堵截,根本就不堪重负。
最终北伐军全军覆没,我认为杨秀清或许也不会很伤心。因为他只是觉得这一场赌博失败了而已,证明了两万多人孤军深入的确不适合北伐。
参考资料:《清史稿》
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陈式非常苦逼,他被魏延和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又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处死,可悲至极!相比于演义中的悲催结局,陈式在正史中的结局就好得多了!
自大爱吹牛的陈式
陈式在三国演义中的首次出场,是在汉中之战时。当时夏侯渊正率领曹军向黄忠挑衅,陈式主动请战,于是黄忠命陈式出战,结果陈式过于自大,直接中了夏侯尚的诱敌之际,被打得大败,惨遭活捉,幸亏黄忠及时出兵,陈式才趁乱捡回一条性命。按照常理来说,经此一败,陈式应该长点记性了,谁料在接下来的作战中,陈式自大爱吹牛的毛病又犯了!而且这一次,他可被魏延和诸葛亮给坑惨了!
被魏延坑惨了的陈式
按照常理来说,陈式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是非常好,是不应该受到重用的,但由于夷陵之战后,蜀军将领损失惨重,陈式毕竟也算是刘备时期的猛将,所以诸葛亮北伐时期,仍然对陈式委以重任了,谁料陈式这么多年下来,一点长进都没有,很快就落入了魏延的圈套中!
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算是公开的秘密了,只不过刘备活着时期,一直保护着魏延,所以魏延和诸葛亮之间,一直相安无事。但随着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始掌权,魏延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
诸葛亮本身就不喜欢魏延,因为他认为魏延是一个两面三刀之人,当年魏延先背叛刘琮,后背叛韩玄,直接令诸葛亮生厌,于是在魏延立下大功时,诸葛亮不仅不给予嘉奖,反而当众宣称魏延有反骨,想要将魏延诛杀。幸亏刘备爱惜人才,最终保下了魏延的性命。这么多年过去了,魏延以为他和诸葛亮之间的误会消除了,结果这个误会并没有消除,只是被诸葛亮一直埋在了心底!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献出子午谷奇谋,准备出奇兵进攻长安,一举拿下咸阳以西之地。但是诸葛亮却认为此计太过冒险,拒绝了魏延的提议,在诸葛亮看来,蜀军进攻陇右,逐步蚕食曹魏才是正道。诸葛亮是主帅,魏延是大将,胳膊拧不过大腿,魏延只能听从诸葛亮的命令,可是在街亭之战中,两人又发生了矛盾!
当时魏军援兵来得非常快,而蜀军还未完全占领陇右,所以蜀军急需一人去守卫街亭,挡住魏军!魏延作为五虎之下第一人,按道理来说,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马谡虽然是参军,但他并没有一线作战的经历,缺乏统兵经验,所以严格来说,他并不是理想的守卫街亭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当年刘备早就对马谡下过定论,认为他并不是一个能够重用之人,所以诸葛亮的这个举动,令人非常疑惑!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会放弃魏延而选择马谡,就是因为马谡是他的亲信,他想要借此栽培马谡,只要马谡守住了街亭,那将是大功一件,之后马谡的提拔便是顺理成章之事!而且为了提高马谡的成功概率,诸葛亮还专门把擅长防守的王平调给了马谡,哪知道马谡就是一个扶不上墙的烂泥,他最终还是把街亭给丢了,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蜀军众人被迫进行大撤退……
明眼人都知道,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就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导致魏军威胁到了蜀军的后路。而马谡本就不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员,也就是说,其实诸葛亮的胡乱用人,才是街亭丢失的根本原因!于是蜀军众将对此议论纷纷,都开始质疑起诸葛亮了,而这其中质疑诸葛亮最厉害的人,便是魏延!
在魏延看来,当初诸葛亮若采用他的子午谷奇谋,长安早就打下来了,哪里还有第一次北伐的溃败?而且街亭之战若诸葛亮不用马谡,反用魏延,哪里还会有如此大败?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之下,魏延对诸葛亮越来越不满,再加上第二第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这彻底加剧了魏延对诸葛亮的不满,于是魏延开始撺掇同僚对抗诸葛亮,而魏延选中的人,就是陈式这个倒霉蛋!
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命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箕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斜谷,双方会于祁山,而后诸葛亮亲率大军进发。正当魏延这支队伍向前行进时,诸葛亮又派邓芝前来传令,让大家都小心一点,防止被魏军偷袭。这个时候,陈式率先站出来反驳,说诸葛丞相何必这么多疑,魏军怎么可能预料到他们的行程?邓芝见有人敢顶嘴,立马说了这么一句!
原文:芝曰:“丞相计无不中,谋无不成,汝等安敢如此?”式笑曰:“丞相若能计谋,不致街亭之失!”
陈式的胆子也是够大的,竟然当众顶撞邓芝,而且专门揭诸葛亮的短,说诸葛亮要是真的计无不中,怎么可能会有街亭之失?陈式的这一番话,整合魏延心意,也让魏延感受到了之前诸葛亮对他的种种不公,于是魏延也站出来帮陈式说话,支持陈式!
原文:魏延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也?既已令进兵,今又教休进。”
见魏延也帮着自己,陈式更加嚣张,不断回怼邓芝,最终邓芝只能狼狈撤退,前去向诸葛亮复命。而陈式则执意进军,最终遭到魏军的伏击,被打得大败!
作战失败,是要负责任的,于是陈式被带到了诸葛亮面前。诸葛亮心中知道,陈式是一个神经比较大条之人,他自己一个人,绝不敢主动对抗诸葛亮,这背后必定有人在唆使,于是诸葛亮开始发问。一番审讯下来,诸葛亮明白了其中的来龙去脉,是魏延在背后撺掇陈式干坏事,陈式是被人当枪使了,魏延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可是魏延乃是蜀军第一大将,实力强悍,没有充足的理由,诸葛亮没办法给魏延治罪,所以最终诸葛亮只能让陈式来当替罪羊,让他为魏延背锅!
就这样,神经大条的陈式,被魏延坑害,成为了诸葛亮的刀下亡魂!演义中的陈式如此悲催,那么正史中的陈式结局又如何呢?
事实上,正史中的陈式,结局比演义中好得多!
正史中陈式的结局
在史书中,陈式共出现了三次。他第一次出现在史书,是在汉中之战时,当时刘备仍然活着,可见陈式乃是刘备时期的老将!陈式第二次出现在史书,是在刘备伐吴时期,众所周知,刘备伐吴,损失惨重,大量的蜀汉精锐于此战折损,然而陈式却躲过了这一劫,可见陈式的能力和运气还是非常不错的!陈式第三次出现在史书,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期,此时的陈式,已经成为了独领一方的大将!
《三国志》: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蜀军将领那么多,但诸葛亮偏偏选中陈式去进攻武都和阴平,可见当时诸葛亮是非常器重陈式的,而且陈式的能力和资历应该都比较好,那么自此之后,陈式又有何战绩呢?结局如何呢?
很遗憾,史书并没有记录陈式的结局,不过我们从历史记载中的只言片语,还是可以大概推测出陈式的最终结局!
首先,陈式肯定没有战死,否则史书肯定会有记载!能够三次被记载于史书中,且受到诸葛亮重用的名将,若真的战死了,肯定会留下只言片语,所以说陈式并未战死。其次,陈式后期的战果也并没有多么值得夸耀!诸葛亮器重陈式,让陈式领兵进攻武都、阴平,若陈式的军事才能真的非常突出,打出了不小的战果,史书中肯定会有所提及,但翻遍史书,并无此记录,可见陈式的后期战果很可能一般,并不值得史官夸耀!
说白了,正史中的陈式,能力是肯定有的,但不足以惊艳一方,他就是个老老实实执行任务的军官!所以说,正史中的陈式,其最终结局很可能就是老老实实作战,最终告老还乡,算是得以善终了!
结语
总的来说,演义中的陈式自大爱吹牛,结果被魏延坑害,不仅当众质疑诸葛亮,而且轻兵急进遭遇伏击,落得大败,最终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斩杀,悲催至极!而正史中的陈式,结局就好多了,他虽然军事能力不足以惊艳一方,但也能够妥善完成领导的任务,所以他最终得以善终,并未死于战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
保卢斯元帅兵败斯大林格勒?
德国二战时期,第一个投降元帅是保卢斯元帅。开始,保卢斯不想投降,可他没办法,面对一系列复杂的情况,保卢斯元帅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自杀,另条路投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保卢斯确定投降,全保自己性命。
问题来了,德国面对投降保卢斯,他们采取了十分处罚措施?
今天,我们来探讨下这个话题。
没什么存在感保卢斯保卢斯 ,出生于1890年9月23日,和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三位传奇名将属于同龄段。
1939年,49岁保卢斯成为少将,获得少将对于从军数十年保卢斯来时候绝对是兴奋的事情。
当年8月,保卢斯被任命为第10集团军的参谋长。在这里,他和第10集团军司令:赖歇瑙配合得十分完美,德军闪击波兰、进攻法国、比利时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攻占华沙后,第十集团军改为第六集团军)被晋升为中将,距离元帅只差两个级别。
保卢斯确实有一定能力,要不然也可能在极短时间从少将晋升为中将。
1940年8月,保卢斯调任德军副总参谋长,负责德国陆军组织和训练,这一期间,保卢斯人生达到了巅峰。
可就算如此,保卢斯内心还是有些不甘,因为,他是一个将军,他希望能带领军队在战场上杀敌,要不然就能算是个真正的将军。
机会很快来临,1941年12月初,老领导赖歇瑙元帅迅即向希特勒推荐保卢斯接替其第6集团军司令,他的军衔也从中将晋升到上将。保卢斯十分高兴,他认为苏德战场是是自己大展抱负好地方,所以他希望能在这里建功立业。
1942年5月,保卢斯率部在哈尔科夫一带包围20万苏军,据称俘虏苏军24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2026辆、大炮1249门,保卢斯因此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然而,保卢斯高光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他便迎来了人生中最黑暗时刻。
1942年7月,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群划分为A、B两个集团军。命令A集团军进攻高加索,B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然而,这时候德国碰到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国内资源完全没能满足战争机器。
希特勒决定将有限资源先满足A集团军,这样一来,B集团军面临极为严重问题,那就是燃油补助,自己部队已缺少燃油,部队形势缓慢,因而他们到达斯大林格勒时,已经8月中旬。
德国本就异国作战,战略物资匮乏,本该速战速决,苏军统帅朱可夫不愿给他们机会,他们利用本地优势,让战事陷入相持阶段。
苏联作为东道主自然熬得起,保卢斯为首德军就熬不住了。
保卢斯想要突围,希特勒不答应1942年10月中旬,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得十分激烈,保卢斯为首第六集团军多次朝苏军攻击,可他们进攻一直被苏军阻挡。
双方正在焦灼状态,苏联天气帮了苏军大忙。
寒冷天气,德国人难以承受,燃料、后勤供应不足,保卢斯第六集团军陷入危机状态,想要获得胜利,已经非常难。
状况糟糕,打,打不赢,跑,会丢德国尊严。
保卢斯为首第六集团军高层陷入困境中,斯大林又调动了一百万大军,打算给第六集团军致命一击。
随着战局恶化,保卢斯已经看清楚局势,他知道自己军队不是被打败,要不然就是成为战俘,或者就是死亡。
底下将领希望突围,保卢斯认为该项决议符合部队实际情况,所以他同意了底下将领意见,将这个决议告诉希特勒,希望他能同意自己突围。
希特勒直接回复:不行,承诺一定会给予足够后勤补给。
一边是底下将领建议,另一边是最高领袖命令,保卢斯陷入了两难。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保卢斯觉得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所以,他决定听从最高领袖命令,他的决定让部下们陷入了悲惨的深渊。
原本,曼斯坦因想要帮助第六集团军,然而,苏军火力过于强大,没能成功。
没法突围,那只能拼命死战。
保卢斯希望投降,希特勒不允许1942年12月,苏军击败德国增援部队后,第六集团军突围梦想彻底破灭,这时候他们眼前只有两条路:投降或者死战。
苏军希望保卢斯能投降,毕竟这场战役已经打了好几个月,保卢斯见包围圈越来越小,决定和底下将领商讨,大家觉得这时候最佳选择是投降。
保卢斯很快将这个决定告诉希特勒,希望,希特勒可以批准他投降。
希特勒又一次拒绝了保卢斯的建议。
保卢斯又一次听从希特勒命令,让自己部队继续抵抗,几天后,苏军发动了总攻,经过一番血战后,第六集团军已无法支撑。
1943年1月26日,保卢斯最后一次向希特勒生气,希望能批准他投降,希特勒又一次拒绝,并要求他坚持到最后一人一弹。
五天后,希特勒给予保卢斯元帅军衔,保卢斯只是平静说道:“元首真是慷慨,”可以说,这时候保卢斯已陷入绝望。
随着时间流逝,保卢斯手下一个个投降,最终,保卢斯在无可奈何之下,选择投降。
就这样,第六集团军,保卢斯元帅和二十四名将军,九万多官兵投降了苏军。
投降后的生活保卢斯成为战俘后,曾经荣誉化为云烟。
苏联军希望保卢斯可以宣扬反对德国法西斯,反对希特勒侵略,开始,保卢斯拒绝,毕竟希特勒给予他发挥才华之地,所以他不愿被迫希特勒,但随着时间推移,保卢斯看透了希特勒行为,于是,他加入了反对法西斯联盟。
希特勒十分生气,将保卢斯家人全部抓起来。
战争结束后,保卢斯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证明德国侵略行为属于违背道德行为。
1953年,保卢斯离开苏联战俘营,本以为可以过上正常生活,定居于苏联控制东德的德累斯顿。
1957年2月1日,保卢斯结束了自己传奇一生。
以上我们可以得知,保卢斯一生可以分为两面:
1、他渴望自己能建功立业,因而他十分渴望能在战场上发挥自己才华。
2、保卢斯对生充满渴望,他不希望让自己和底下人在没有结果失去上付出生命代价,所以他才会选择投降。
至于,保卢斯投降后,德国内部对于他的处罚只能是逮捕他的人家,因为,他已经没有机会返回德军。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答我来回答。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天下大乱,很多的地方豪强也趁机起兵反隋,真是趁你病,要你命啊!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也在太原起兵,以很短的时间攻入长安,随后建立大唐,开始了统一战争。
大唐在秦王李世民的东征西讨下,慢慢的统一了全国,可以说李世民确实为大唐立下了太多的战功。李渊也在起兵初期对李世民说过事成之后立你为太子,但是等天下平定后,李渊却犹豫不决,还是让建成为太子。李建成则因为忌惮李世民的战功和能力,所以和四弟元吉结为同盟,一起对抗李世民。
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资治通鉴》
而李世民手底下的猛将如云,并且李世民因为战功被加封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到了后来没法再封赏的情况下,李渊又不能让他当太子,只能封了一个天策上将,地位和权力很大。李世民的秦王府自然也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势力对抗太子李建成。据说当时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下达的命令并行,下面的人只能以收到命令的先后执行。
各方势力冲突不断,李世民虽然握有战功和威望,但是建成为长子并且无过错,还得到了元吉的支持,所以李世民在皇位争夺中是处于下风的。
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的境况是很差的,他的手下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被太子李建成向李渊进谗言下放外地了。另外很多武将也都被调往外地,当时突厥要和大唐发生战事,元吉趁机请求挂帅出征,并且还以出征为借口把秦王府的猛将都调来一同出征。这样李世民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此时,长孙无忌等人一直劝说李世民要先下手为强,但是李世民则以不愿意兄弟相残为借口,下不定起兵的决心,其实李世民主要是怕失败,因为如果计划不好,李世民会死的很惨。
李世民在建成那里的卧底王晊听到了建成和元吉密谋,要在为将士出征送行的时候斩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这时候可以说才有了起兵的想法,但是为了起兵能够顺利,他要进行周密的计划。李世民先告诉长孙无忌等人,建成要杀他的计谋,以便统一手下人的思想,一起发动政变。
李世民还派尉迟恭和长孙无忌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接来,一起谋划怎么发动政变,房杜二人怕死,不敢前来,李世民直接让尉迟恭拿着自己的佩刀去请二人,二人看到了李世民的决心,于是化装成道士回到秦王府。
李世民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并且还说建成要杀死自己,李渊说明天就审问他们。李渊的妃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建成和元吉,元吉的意思称病不能去,而建成的意思要去打探情况,大不了威逼李渊。因为这时候建成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他有两千亲兵,可以随时进宫,并且建成还自信守门的禁军也是自己的心腹。
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资治通鉴》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带领十个将领和亲兵埋伏在了玄武门,并且当值的玄武门将领常何名为太子亲信,其实他是李世民的人。于是建成和元吉放心的进入玄武门,李世民突然发难,建成和元吉一看不对,吓得要跑,结果建成被李世民射死,而元吉被尉迟恭射死。这次政变,李世民胜出,成功控制李渊,威逼李渊立他为太子,不久继位。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其实李世民之所以可以胜出的原因就是出其不意,建成和元吉大意了,再加上玄武门的将领常何也是关键,建成要知道常何是李世民的人,真不敢直接入玄武门。另外,跟随李世民的十个将领也肯定出力不少,比如尉迟恭等人。那么这十个将领最后结局怎么样呢?
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人员其实是有争议的,有说十二个人,也有记载为十个人。就是《旧唐书》中都有出入,在《太宗本纪》中是十二人。但是在长孙无忌的传记中是十个人,到底哪个可信呢?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其实我觉得还是个人传记可信,毕竟除了长孙无忌全是武将,而本纪中像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文官,怎么冲杀。但是仔细一想,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出谋划策的人,算在里面也可以。这样除去重复的,一共有十九人之多,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比较出名的。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长孙无忌幼年丧父,是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小时候长孙无忌就很有悟性,比较有谋略,并且与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关系很好。舅父高士廉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所以长孙无忌还与李世民是大舅子和妹夫的关系。
李渊起兵后,长孙无忌就来投奔李渊,李渊让长孙无忌辅佐李世民,随后在统一战争中为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立了不少功劳。正因为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关系,所以他可以说是李世民最亲近的心腹,绝对的靠谱。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无忌是最积极的,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封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并且还征讨过罗艺。
贞观初年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并称他为第一功臣,封齐国公。在唐太宗一朝,长孙无忌可以说盛宠极隆,最后做到了司徒的高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一。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继位后,一开始还很器重长孙无忌,但是后来武则天上位,长孙无忌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自然得罪了皇帝和皇后,被流放黔州,被逼自杀。但是后来李治还是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位,陪葬昭陵。
尉迟恭尉迟敬德是鲜卑族人,年少时以打铁为业,早期投靠隋朝平定叛乱。刘武周起兵后,尉迟敬德因为很有名气,所以被刘招到麾下。
尉迟敬德一直是刘武周的心腹爱将,为刘武周也出了不少力,但是后来刘武周被李世民击败,尉迟敬德被李世民劝降,又成了李世民的重要将领。
其实起初,很多人都觉得尉迟敬德比较莽撞,并且刘武周的很多降将都反叛了,李世民身边的人建议把尉迟敬德关押,甚至杀了他。但是李世民确实是个好领导,他再三开导尉迟恭,并且还给他很高的封赏,尉迟恭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所以当李世民遇到危险的时候,尉迟恭数次救他于水火,最出名的就是从单雄信手里救了李世民,这件事还被小说演义的很神奇。
尉迟恭的武艺也很厉害,敌人用马槊刺他,他都可以躲避,甚至还可以夺取敌人的马槊。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确实立了很多战功,并且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时更是替李世民射杀了李元吉,帮了李世民的大忙。李世民论功行赏,把齐王元吉的家产都送给了尉迟恭,甚至连同王府都给了尉迟恭。
尉迟恭在后来也有过自负功高的情况,但是李世民的警告下,有所收敛。贞观十一年(637年),拜上柱国、鄂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不问政务,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贞观十九年(645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公元658年12月25日,一代名将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李世民追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
房玄龄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从小就博览群书,有很才能。十八岁时,齐州举进士,晋阳起兵后加入李世民的阵营,屡次为李世民出幕划策。
玄武门之变时,房玄龄位列五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称帝后,让房玄龄担任中书令。在这之后,房玄龄一路升迁,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到了公元648年,接近70岁的房玄龄病逝,也即获得了一份善终的结局。房玄龄死后,李世民为他废朝三日,陪葬昭陵。
杜如晦杜如晦也是唐初的著名宰相,和房玄龄被称为“房谋杜断”。杜如晦也是晋阳起兵后跟随李世民一起打天下,并且杜如晦善于判断军事形势,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都能够准确出击。
玄武门之变时也位列五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后,杜如晦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可惜的是杜如晦死的比较早,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就病逝。
杜如晦死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三天不理政事,并且以后李世民常常梦到杜如晦,想起以前在一起的日子。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三。
侯君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早年人比较浮夸。据说是弓箭学的不好,还经常以勇武自称。加入秦王府后,侯君集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玄武门之变时,侯君集也是最积极的,屡次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五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自然受到重用。
侯君集后来跟随李靖讨伐过吐谷浑,自己挂帅灭了高昌国,也因为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虽然李世民赦免了他,但是他从此开始觉得李世民不地道,屡次想要谋反。李世民不计前嫌,让他位列二十四功臣第十七名。
公元643年,侯君集因为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大案,被李世民处死,儿子流放岭南。据说抄家时,从侯君集家里搜出两个食人乳的美女,可见侯君集也挺会享受的。
程知节程知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在演义中,程咬金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什么十八路反王的头头,八卦宣花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其实正史中的程咬金使用的是马槊,一开始程咬金跟随李密加入瓦岗寨,瓦岗寨失败后,投王世充旗下。后来程咬金因为不耻王世充的为人,和秦琼一起投奔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时,程咬金也参加了。李世民继位后程咬金屡次升迁,先是贞观元年(627年),程咬金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泸、戎、荣三州诸军事,后来又都督六洲军事,并且封为卢国公,位于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九名。
李世民死后,程咬金也得到了李治的重用,公元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长安城私宅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
秦叔宝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小孟尝”秦叔宝,也就是秦琼。虽然演义中和正史中记载的出入比较多,但是不可否认秦琼确实是个猛将。
秦琼一开始是隋朝的官员,跟随来护儿镇压过瓦岗军,后来兵败不得已投降了李密,成为了瓦岗寨的一员。李密失败后,秦琼也短暂的投降过王世充,而后投奔李唐。李渊把秦琼安排在李世民手下,李世民听说过秦琼的威名,很重用他。
当时李唐和宋金刚大战,秦琼立功最多,李渊因此赐给秦琼金瓶。并且李渊对秦琼说:“你不顾妻子和儿子投奔我,又立功最多,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一些赏赐呢。”于是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而后秦琼又在灭王世充,扫平窦建德,平叛刘黑闼时,都有立功表现。
玄武门之变时,太宗本纪中记载了秦琼参加了政变,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秦琼并不是李世民的嫡系,而秦琼是忠于李渊的,并不一定真的参加了政变。并且由于秦琼位列二十四功臣最后一名,和他的威名对应不起来,所以怀疑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由于战场受伤太多,所以经常生病。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其他的人员基本上也都是善终张公瑾,贞观六年(632年)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
高士廉也是唐朝初年的宰相,被封为许国公,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在贞观二十一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陪葬在昭陵。
刘师立,贞观十四年(640年)去世,追赠豫州都督,谥号为肃。
公孙武达,贞观初年,任肃州刺史。永徽年间死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
独孤彦云,攻打东突厥颉利可汗,英勇牺牲,陪葬于昭陵。
郑仁泰,唐高宗龙朔三年去世,时年六十三,追赠代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
李孟尝,乾封元年,暴卒于长安静安坊府第,时年七十四。
宇文士及,贞观十六年(642年),病逝,追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谥号为纵,陪葬昭陵。
段志玄,贞观十六年(642年),病逝,获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忠壮,陪葬于昭陵。
屈突通,贞观二年(628年),拜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卒于任上,终年七十二岁。
张士贵,唐高宗显庆二年,病故,享年七十二,追赠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综上所述,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将领大部分还是结局比较好的,除了个别的因为谋反被杀,还有长孙无忌被李治逼死,其余的基本上都可以善终。李世民对待功臣还是比较好的,很多人都拿李世民和朱元璋作对比,其实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善待功臣,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半个多天下都是李世民打的,李世民在军队的威望大于任何皇帝,也大于任何武将,所以李世民不怕武将造反,因为他“镇的住场子”。普京视察梁赞地区动员工作?
普京在当地时间20日,亲自去视察了俄梁赞州西部的一处训练基地,了解部队的动员人员准备情况和作战协调情况。国防部长绍伊古也一同随行,和普京一起来到了训练场。
有关军官向普京介绍了将要发给新兵的装备,包括头盔、制服、防弹衣,还有秋冬的靴子。普京在这中间发现了装备的许多问题,上周他还感慨一些官员在俄罗斯的部分动员行动中表现得“愚蠢”。
毕竟以普京特种兵的出身,这些错误在他眼里,都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另外,普京还亲自检查了射击训练和实战战术等,以及士兵们背包里的装备,包括食物、弹药等其他必需品。绍伊古为普京汇报了动员人员的军事训练进度。
在视察了射击训练后,70岁的普京还亲自带上护目镜和耳机,进入战壕的伪装网,试射了SVD狙击步枪。真可谓是“风采不减当年”啊!
泽连斯基早已躲进地下掩体 甚至可能已经离开基辅
普京虽然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但是还能亲自拿起狙击枪,这和正处在壮年的泽连斯基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泽连斯基早已经在俄罗斯空袭乌克兰的时候,躲进了地下战壕,还有传言说,泽连斯基已经离开了基辅,所以他发视频需要用到好莱坞的专业团队绿幕拍摄,然后进行剪辑,“显得”他在基辅。
近日,泽连斯基还被特朗普的儿子嘲讽,说他只会在家躺着赚钱,只会动动嘴皮子,源源不断地向西方要钱就行了,西方不给还抱怨,结果激怒了拜登。拜登反过来警告泽连斯基,别抱怨了,否则仅有的援助也不给了。这行为和普京可实在没法比……
普京这次到部队视察,必然是抱着30万援军未来对乌军狠狠反攻的决心。而他再次亲自端起狙击枪,证明了他这个“硬汉”未老,端的起俄罗斯这个大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