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龙,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老子一生心血的凝结,凝住了他毕生的学识、智慧和思想,要理解这部深奥晦涩的书,首先要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引子,方可窥探到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本质。
这句话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浓缩成一个成语就是——道法自然,换句话来说,自然是“道”的最高形态。
要理解“道法自然”,首先要弄清楚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
一,“道”的本质和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出现三个“道”,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道”都是一种形而上的名词,指的是同一种事物。第二个“道”为动词,意思为说、解释、阐释。
以我的理解,按照老子的思想观来看,他所说的“道”,应该指的是宇宙万物在运行、活动、生老病死的状态下,所遵循的法则和规律。这些法则和规律无处不在,在天地混沌初开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它跟大自然是一同来到世上的,是万物的根本。
说得直白一些,“道”无穷大,它既是宇宙万物的起点,促使万物生成、发展和壮大,又促使万物回归到起点,即使万物会消失,“道”永远不会消失。
二,“道法自然”的含义。
在老子的思想里,地比天重要,地哺育了万物,给万物提供了生活的空间。人又比地大,人是世间万物的主宰,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万物,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道”又比人重要,因为“道”给万物提供了规则和标准,让万物在生命区间内有规律可循。试想一下,世界上如果失去“道”的制约,世界秩序岂不是乱套了。
自然又比“道”更加重要,自然在混沌初开之际就已经产生,它给“道”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换句话说,“道”是宇宙万物的信仰,万物在信仰里各司其职,和谐生长和运行。
宇宙万物实际上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自然最大,包括天地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大自然里的一个小部件,只有小部件保持完好,运行良好,整个自然大道才能和谐地运行和持续下去。
“道”离开大自然,就像水离开了源头,树木失去了根,根本难以存活下去。
“道法自然”里的“自然”,除了指代大自然之外,它还有一层意思,即自由自在的状态。
“道”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状态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强迫,才能体现出最大价值。就像一个人的本心,若强迫改变,就会适得其反。
三,“道法自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和自然中,都不是孤立而存在,每个人要以身作则,敬畏和热爱大自然,遵守社会的规则和秩序,不做任何破坏规则的事情。维护大自然的秩序,也就是维护自然大道的秩序,体现利人利己的精神。
一个人生下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尊老爱幼,遵法守纪,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最终做一个大写的人,把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是人的“道”。
如果每个人能在自己的“道”上发光放热,温暖他人的同时也在温暖自己,何愁缺乏幸福。
老年人丧偶之后找了一个老伴但是不想办结婚证?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老人再婚也要合理合法,丧偶了找老伴,就要登记结婚,不能不登记就同居搭伙过日子,这样的生活不会长久,各揣心腹事,都有私心,不能请情投意和,一心一意过日子。老人再婚把登记结婚有以下不利因素。
一、婚姻不稳定,想再婚就要有诚意,有诚意就要登记结婚,登记结婚有法律保障,两个人,才是真正的夫妻关系,最后相互依靠,都有责任。
二、随意性太强,好了就过,不好了就分手。老人再婚,都是有很多矛盾,再婚孩子干涉,双方财产分割,经济分配,最后剩余另一半养老等,
三、不能相互制约,都会有戒备心里,没有长期过日子准备,年龄越来越大,都考虑自己家孩子,不会去考虑两个人今后不能自理时怎么来办理,相互推诿,不会用真心去对待另一半。
老人丧偶了,想找老伴,就要名正言顺,为了更好的过好后续生活,就在婚前进行财产公证等,以免在今后的生活中都有想法。虽说再婚,也要保证自己有法律保障,老了也要有尊严,为了一时快乐,盲目结合,就会带来更多不和谐因素。
所以,奉劝那些,再婚老人,不要不登记就同居,这样能满足各自的心里需求,不能解决今后的实质婚姻大事。还是遵章守法,登记在结婚,才能让老年婚姻美满幸福长久。
数字二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二竖为虐 二姓之好 二龙戏珠 二惠竞爽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二桃杀三士 二一添作五 二分明月 二虎相斗 必有一伤 二三其意 二桃杀三士 二龙腾飞 二把刀 二八佳人 二分明月 二缶钟惑 二缶锺惑 二话不说 二惠竞爽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二龙戏珠 二满三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 二三其意 二竖为虐 二桃杀三士 二童一马 二心两意 二心三意 二姓之好 二一添作五 二者不可得兼
神思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它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理论专著,本身只有37000多字,研究它的论著却有一二千万字,是可媲美红学的显学。
因为其理论体系甚为严密,普通读者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大众认知度较低,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先河,影响极其深远。它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
导语
想象力作为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在艺术构思中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康德说,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独立的《神思》篇来对艺术创作这种精神性劳动进行了多种视觉、多种角度的阐述,虽然这些研究大多都是运用直觉领悟和引喻化的经验性描述与分析,但是《神思》篇从创作原理上确立了刘勰创作论的整个体系,揭示他的创作论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
因此,《神思》就可成为我们通向刘勰整个创作体系的一道隐秘之门。笔者中学时可算个文青,受语文老师口若悬河般引经据典的影响,怀揣作家梦,大学时对这一问题有过研读经历,作出如下回答,不当之处,留言点评。
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全书共10卷,50篇(上下部各25篇),论及的文体有59种。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思想(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对文学的本质及特征的认识,开创了研究形象思维的先河。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
鲁迅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织,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具体说,《文心雕龙》的价值体现在:
1.文学史的观念:刘勰认为文学的变化终归受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2.内容与形式:主张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和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3.方法论:提出“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内容与风格是否协调;二观置辞,文辞表达在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是否有继承和变化;四观奇正,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公允的品评标准。
《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戚良德先生所言:“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中国文章写作之实用宝典,又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培育的教科书;既是中国文艺学和美学之枢纽,也是中国文章宝库开启之锁钥。”
《文心雕龙.神思》的文学价值
对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称为“龙学”,早已成为显学,不但我国学者,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为之倾注了大量心力。这既是因其体大思精,包孕丰富,文辞精美,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与其成书距今一千五百年、采用骈俪文体、今人不易彻底读懂有关。
学界一般将《文心雕龙》视为我国古代最有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相当于今天的文学概论。有的学者还称之为一部古代美学著作。王先生则赞同范文澜先生所说“《文心雕龙》的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指出《文心雕龙》原来的宗旨是指导各体文章的写作,谈论作文的原则和方法,是一部文章学、文章作法的书。
汉魏以来,诗赋创作日益发达,而写景状物是诗赋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与抒发情志密切结合在一起,而此种情况也鲜明地反映于批评家们的言论之中。《文心雕龙》之言心物交融,正是此种言论的体现、升华。
最早对“神思”展开全面论述的是陆机的《文赋》,其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文赋》对刘勰的影响是很大的。刘勰对陆机有关创作构思与想象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精到形象的阐述。他在《文心雕龙》中设专篇详论“神思”,由此确立了“神思”在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之词,且缺乏理论之说明。惟有刘勰,才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深度的理论阐析,并将其列于创作之首位。至于《神思》以心物交融为中心的艺术构思论,又显然是继承和发展了陆机的《文赋》而来的,不过刘勰比陆机讲的更集中,更深入,也更系统。
“神思”之“思”在中国古代语言中不仅是我们现在说的思维的意思,而且有有想念不在目前的事物的意思。即近于现在所说的想象,并且经常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在刘勰看来,这种“思”也是与情感分不开的。明代徐祯卿云:“朦胧萌坼,情之来也,汪洋浸衍,情之沛也;连翩络属,情之一也。”
当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意象、塑造形象,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
被研究最多的《神思》是《文心雕龙》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的构思问题。刘勰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以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总纲。
在《神思》中,刘勰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足见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理论有可贵贡献。
刘勰把构思的情况描述成:“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就是说,艺术构思是凭作者平时“博观” 所得的基础,通过想象,把没有实体的无影无形的意念,给以生动具体的形态,并把它精雕细刻出来。所以,这完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刘勰对艺术构思的论述,基本上说明了这种特点。艺术构思的过程,离不开主观之“神”,客观之“物”以及“神”附于“物”的自由无拘地“游”的自然结合。三者交融,缺一不可。
李建中先生认为对神思比较好的解释就是把它和佛教思想联系在一起,佛教主张的“神不灭”认为,形体可以覆灭,神是永远不灭的。中国古代有很多“离魂”的爱情故事,像《倩女离魂》《牡丹亭》等。这应该是刘勰“神用象通”的一个来源,也就是我们本节题目的来源。这里的“神用”,就是这个游荡的灵魂,“象通”就是游魂找到的寄托物。神的这种游荡,一旦和象联系,就变成了一种言说形象,这就是刘勰讲的“神思”。
综上所述,刘勰在《神思》篇中讨论的文学构思,实则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一种是创作灵感支配下的艺术想象,另一种是以文本建构为指向的理性运思。由于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往往是想象在前,运思在后,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文学构思过程的两个阶段。某种意义上讲,刘勰以“神思”作为文学构思的主概念,即是以“神”代表灵感和想象,以“思”表达创作运思。
感悟及反思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思是说,要积累学识来储藏珍宝,明辨事理来丰富才学,研究阅历来进行彻底的观察,顺着文思去引出美好的文辞;然后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正像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向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
参照刘勰的讲法,我认为“积学”很重要,即要写好文章你就应该先在“肚子里”吃进许多好文章才行,这些好文章时间久了就会沉淀到你的无意识之中,形成你的“好文章之本我人格”,这样即使不懂文法技巧你也能自然而然地写出一手好文章了,因为那些好文章久而久之早已潜移默化、内化为你的主体写作能力了,它会在暗中支配和引导着你的写作。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文学与文化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新的思想时代。因此今天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学思想史、文艺理论方面的纯学术意义,还具有为解决当下文学艺术问题提供某种参考的现实性意义。相信古老的“龙学”研究,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再次展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讲,一定程度上,刘勰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限制了其生命趣味的舒张。但正如我们在《神思》篇所看到的,他同样坚持了自己的真实体验,热情洋溢地描述了灵感和想象的重要意义。也许,正是刘勰浓厚的文学趣味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心雕龙》成为如此深邃透彻、周密客观的理论著作。
他对文学的热衷与造诣,令其见解独到而精深,且不至于沦为某种文化符号乃至政治口号;其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则保证了其著述的格局与高度,不至于成为繁琐细碎的写作技巧汇编或自说自话的文学经验谈。《文心雕龙》这种理念与实践兼顾、感性与智性并存的理论品格,正是中国早期文学独特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极具风范的楷模。
参考文献:
1.杨明,王运熙先生“龙学”研究的贡献;
2.李金坤《文心雕龙·神思》创作要义新绎
3.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听过最落寞的一句话或诗句是什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这首名词,会背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多数人看到的,是词句的美,是词句中渗透出来的点点忧伤。而填词时那种压抑在内心深处且难以启齿的隐痛有多痛?所要表达出来的忧伤有多伤?怕只有李煜自己知道了……
我们不是李煜,我们没有当过一国之君,我们更没有从一国之君落入到一个“囚徒”的经历。所以,我们也只能够从词句的字面上理解一下。如果我们把李煜的经历也经历一遍的话,我们或许就会知道这首词有多么的落寞了!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第二年,李煜即位登基南唐皇帝。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李煜当上了皇帝后,更是殷勤侍奉宋朝。除了岁贡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都会以礼相送,以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同时,不仅沿用了北宋年号,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掉南汉以后,李煜更是谨小慎微的下令去除了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由于李煜没有像随后降宋的吴越国王钱弘俶一样“纳土归宋”,还希望能够保全“宗庙”,“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赵匡胤最后还是出了兵。公元975年,李煜国破人降。
公元976年,李煜被解到东京。待人相对宽厚的宋太祖虽然封给他一个带有侮辱性封号“违命侯”,但生活上却没有难为他。谁知好梦不长,太祖驾崩。有着“烛影斧声”之嫌疑的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即位,成为了宋太宗。
这个糟人一上台,便违背了哥哥的做法不说。生活上的刁难除外,还给李煜的精神上带来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摧残。大周皇后去世后,其妹嫁与李煜,成为小周皇后。小周皇后不仅长得漂亮,且才华出众,与李煜感情甚笃。垂涎已久的赵光义当了皇帝后,不仅强幸了小周皇后,还要隔三差五的接到宫中住几日。
一代才华横溢的君王,此刻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也许李煜已经预示到自己命运的结局,用血和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虞美人》!
这首词写出后,引起了赵光义的强烈不满,终于痛下杀手,毒死了年仅42岁南唐后主李煜。
看完了如上所述,您说,还有比这首《虞美人》更落寞的词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