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idc机房供应商,谁会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好,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不知不觉间我们国家大型基础设施水电煤工程早已接入千家万户,惠及(黑河-腾冲)胡焕庸线以东人口稠密区。
1、西部的电力成本非常低,而且会越来越低。
随着光伏成本继续下降,风机效率继续提高,西部的电力规模会扩大,这点大家都好理解。去年都炒过了。而成本方面,目前以光伏为例,在东部由于选址、土地、运营等等的成本问题,在东部铺设一块板子,在西部可以铺设两块。那么也就意味着西部的电力生产规模会加速扩大,又因为规模化,成本还可以继续降低。这个时候,架设特高压输送电力到东部给数据中心用,就不如把数据中心往西迁。解决时延的问题,解决传输带宽的问题,投入的成本,没有特高压那么大。当然这不是说不搞特高压了,而是说数据中心部分用电,西电东输,不如就近用电,做数据传输。担心传输有问题的,看下华为和百度的示范性项目。所以,一些人认为是土建优先,这是包工头出身吧?你没有解决时延问题、链路问题,你敢去做土建?你建好的厂房,数据传得回来?能满足时延要求?动辄几千公里的链路,用10ms/30ms 时延作为标准搞,这时候把一个机房散热也敢放在传输技术要件之前,谁教的逻辑呢?2、消弭东西部数字基建的水平差异。我们在工业化、互联网经济的两次浪潮中,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这一轮到了数字经济,是可以实现整个国土的均衡发展的。因为生产要素可以走工业4.0模式,不需要集中度那么高。但关键是,数字基建要均衡,你没有数字基建,没有底座,必然让东西部差异继续扩大。所以,这次说适当超前基建,其实指向很明显,就是用东数西算这种超级工程,来反哺西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支持东部发展了几十年,轮到东数西算反哺西部数字基建了。华泰证券认为,东数西算全面启动,意味着数字基建迎来长期(技术)+中期(景气)+短期(政策)三重逻辑共振。重点关注数据中心及其上游的服务器+光模块,基站设备及其上游的PCB。短期来看,数字基建三大模块——数据中心(IDC)、通信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顶层政策已全面铺开。二、再来说说:“东数西算”对最近A股的影响东数西算是目前推进全国大数据中心协同一体化建设的抓手工程。“东数西算”简单的概括就是:
西算:“算”指的是算力,在西部地区进行后台运算。在用电价格相对低(水利风力等比较发达)且租金低很多的西部地区建立数据中心,承接全国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的工作。东数:“数”指的是数据,在东部的数据送到西部去运算,只留下需要实时计算的数据工作再留在东部地区。结合我个人分析总结的投资前景如下:
1、符合国家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新基重要分支)2、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提振经济。3、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加就业(产业园区、长产业链)。4、超强确定性方向。在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中(基建、出口、消费),我今年最看好基建,特别是新基建,确定性超强。那么,这项政策反应到2月21日的A股盘面。表现如下:数据中心板块无视早盘悲观情绪,逆势高开高走,板块指数放大量大涨近5%,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入近50亿。依米康、首都在线20%涨停,奥飞数据、云赛智联、宁波建工、数据港等逾10股涨停或涨超10%。东数西算概念带动多板块共振,使得大盘低开高走,非常强势。随后的2月22日,“东数西算”继续发酵,再次拉起涨停潮,数字中心板块再次逆势大涨6%,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入50多亿。“东数西算”再次引发多板块共振,成为资金焦点!最后,我在这里配上相关概念股给大家参考
三、最后,行深一步:我们来聚焦下西部是否获益的问题?我们要知道,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在2020年已经超过了社会用电量的2%,据测算在2030年可能奔4%去了。而更糟糕的情形是,数据中心为了提供更快的响应,都集中在“东边”建设,所以对东边的能源供给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顺便提下,在这八大节点中,成渝是东是西呢?
八大节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这是东。内蒙甘肃贵州宁夏这是西。分野既不是地理也不是能源,而是“用户数量”。
目前成渝还好,因为是新兴城市。但其他三个,特别是核心城市北上广深,已经承受不住压力,近年来已经开始严控数据中心的建设了。比如北京直接要求除了智算中心不准在城八区新建了,老旧的改造不了就关门大吉。上海每年是批指标,2020年11万机架,到2025年25万机架,一年只给3万指标。深圳广州也有类似政策。
但同时,数据中心大家都知道干啥的,数字经济的根本,没这个玩意不行。所以,东数西算就出炉了,直白点说,就是用西部资源扛下东部的需求。可是,你别说迁西边去,就是从北京迁到廊坊,这帮企业都会死活不愿意。为啥呢?因为有时延要求。
时延也好理解,就是游戏里的Ping值。举个例子就是吃鸡的时候,你在手机上发出举枪发射的命令,服务器啥时候反应过来执行的间隔时间。不用想太多,差个0.1s,可能枪口下的敌人就已经跑了。
其他如直播啊、支付啊很多需要时延小的应用场景,都要求数据中心距离用户越近越好。
那怎么才能把这帮数据中心企业(包括云企业)撵到西边去呢?这就是东数西算工程。东数西算工程是一个行业说法,其引导政策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后面这个枢纽节点就是所谓东数西算了。当然,对于东数西算,我们还要从三个角度看:能源、网络、算力
能源大家都在讲。风光能源的应用也逐渐成熟,到不用担心稳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数据中心的散热,依托西部凉爽的天气,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能效。不提北面三个,在贵州,腾讯的第一个七星级数据中心,是建在山洞里的,就是为了凉快。
网络一方面是刚才说的延时,虽然距离决定时延下限,但更好的网络更少的节点,可以大幅降低浪费在各个交换环节的时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带宽了,水管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多了。
算力也是比较重要,有些东西需要算力但不需要那么极端的及时响应,那么就扔西部去算吧,算好了再送回来就行了。比如AI训练,比如影视一类大数据量存储——你看个电影总不至于要求0.1s响应吧,龙标还要半分钟呢。更别提很久用不到一次的备份、存档的数据等。把这些东西,扔到西部,东部会降低很多很多压力。至于西部,西部不是历来就是卖能源的么,怎么那么多话说?
也没有那么悲观,其实等资本家发现了西部的好,很快就会先把数据中心和运维迁过去,然后把技术、研发迁过去,接着把职能部门品牌公关啥的迁过去,核心城市留几个对外接触上下打点的分公司,甚至办事点,也就够了。而且,西部不见得就只有冷数据需求啊。你们想想,当丁真们可以做无时延的在线直播,无疑可以吸引更多洗涤心灵的朝圣者,这也是发展啊。
总之,东数西算工程的提出完美化解了在疫情危机中带给中国经济发展滞后的隐患。这项工程建设的本质,即是对中国未来向数字化经济转型提供了铺垫,并且解决了当下面临的数据危机。我曾跟国内知名通讯公司的市场总经理聊过这个问题,数据中心,双碳经济,电力互联网这几个概念是要同时开始启动的节奏。数据中心枢纽需要比较大的电能,现在又有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硬性指标要求,西部地区又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所以,东数西算可谓是一箭三雕。
个人认为东数西算要远比5G作用大,5G主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前沿,而东数西算是体现国家协调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战略。真正实施起来,利国利民!现在这个情况下还有创业机会吗?
俗话说,眼高一等,在致富路上非常多见,其实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有创业机会,主要看能否识别到致富机会。识别是创业的开端、也是创业的前提,题主的问题是所有的人都关心的,再如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看到了机会。以及什么可以成为创业机会的。机会识别要进行哪些可行性论证?等等。
一、 机会青睐于特定创业者。
理论界与实践界都一直试图回答为什么是有些人而不是另外的人看到一个机会。这些看到“机会”的创业者有什么独特之处。普遍而言,下面的几类因素:
前期经验。在特定产业中的先前经验有助于创业者识别机会。有调查发现,70%左右的创业机会,其实是在复制或修改以前的想法或创意.而不是全新创业机会的发鹰专业知识,拥有在某个领域更多专业知识的人,会比其他人对该领城内的机会更具警觉性与敏感性,例如二位室内设计师,就比二位计算机工程师对室内设计的机会和需求更为敏感社会关系网。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机会识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通常情况下,建立大量行会与专家联系网络的人,会比那些拥有少最网络的人容易得到更多机会。创造性。从某种程度讲,机会识别实际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不断反复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许多产品、服务和业务的形成过程中、甚至许多有趣的商业传奇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影子,尽管并非导致创业成功的必然、但具备了这些特征。往往较其他创业者具有更多的优势,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二、先有创意再谈机会
创业因机会而存在,而机会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纽约大学柯兹纳教授认为机会就是未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或能力。机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基至瞬同即逝,一旦被别人把握住也就不存在。而机会又总是存在的,一种需求被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又会产生一类机会消失,另一类机会又会产生。大多数机会都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去发现和挖掘。如果显而易见.总会有人开发。有利因素很快消失不见了。对机会的识别源自创意的产生。创意是具有创业指向同时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在创意没有产生之前.机会的存在与否意义并不大。有价值潜力的创意一般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独特、新颗.难于模仿。创收的本质是创新,创意的新颖性可以是新的技术和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差异化的M决办法。也可以是更好的措施另外,新颖还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领先性,不少创业者在选择创业机会时,关注因家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就是在寻找领先性的一项。不具有新颖性的想法不仅将来不会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创收者本人都不会有激励作用。新颖性还可以加大模仿的难度。
2、客观、真实.可以操作。有价值的创意绝对不会是空想,而要有现实意义、具有实用价值,简单的判断标准是能够开发出以把握机会的产品或服务。而在市场上存在对产品或服务的真实需求,或可以找到让潜在消费者接受产品或服务的方法。
3、有潜力的创意还必须具备对用户的价值与对创业者的价值,创意的价值特征是根本,好的创意要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价值。创意的价值要靠市场检验测试。同时,好的创意必颁给创业者带来价值。这是创收动机产生的前提。
三、是不是机会先做市场测试
创业者对机会评价源自初始判断,而初始判断通常就是假设加简单计算。创业者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自己认为好的,则一厢情愿地断定顾客也应该认为好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然而己所欲施于人。也不一定能奏效如何确定顾客的偏好,通常可以采用市场测试的方法、将产品或服务拿到真实的市场中进行检验。市场测试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特殊市场调查,是创业者必须读的必修课程。
此外商业模式设计也是机会识别和论证工作的一部分,尽管创业者在机会初期难以设计出完整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架构,包括说明各种不同参与者以及他们的角色,各种参与者的潜在利益,以及企业收入来源。需要注意不能把盈利模式简单等同于商业模式。例如福建的茶叶贩到俄罗斯再高价卖出是盈利模式,报纸通过低价和好的新闻扩大读者群,吸引企业在报纸上做广告进而赚取企业广告费也是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往往包含更长链条的赚钱逻辑,只有开发出有效的商业模式,才会激发足够多的顾客、供应商参与合作,创建成功的商业机会才更具有可行性。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简单地说,创业是在识别机会和开发机会、经历了产生创意、开发商业概念,市场测试、设计商业模式等环节后、创业者就可以确定创业机会并开始着手撰写创业计划书。
占非洲手机市场份额50?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SHENZHEN TRANSSION HOLDINGS LIMITED(深圳市传音科技有限公司),是TECNO TELECOM LIMITED在中国大陆成立的运营公司的名称,由于TECNO TELECOM LIMITED并无中文名称,所以“传音科技”也就成为了行业内对TECNO TELECOM的中文叫法,现已更名为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27日,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上市公告书称,公司股票将于9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传音控股股票的发行价格为每股35.15元,募集资金总额28.12亿元。传音控股股票代码为688036,本次共发行8000万股新股,发行完成后总股本为8亿股;上市初期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为7156.285万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8.95%。
创始人竺兆江最早在波导公司担任销售员,三年内就成为波导在华北区的销售代表,几年后任常务副经理,2006年7月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传音科技”成立于香港。只用了10年时间,就在非洲称王。在非洲许多国家,10个用手机的人中,就有4个人在用它。2018年传音手机出货量1.24亿部,全部出口到全球新兴市场国家。据IDC数据,传音在全球手机品牌厂商中排名第四,非洲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行业内享有“非洲之王”的美誉。
传音旗下拥有新兴市场知名手机品牌TECNO、itel及Infinix,还包括数码配件品牌Oraimo、家用电器品牌Syinix以及售后服务品牌Carlcare。传音控股在非洲手机市场能成功,是基于非洲本地化需求,创新性地提出非洲式美颜、非洲式充电、四卡四待等服务。比如有:
1.功能机主导的市场
非洲市场消费者的底子薄起点低,很多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文盲在很多国家的民众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在此情况下,主打语音通话的功能机。在非洲更有市场。
2.依据非洲市场的特性设计出的特色功能
在非洲,晚上大部分地方是没有路灯的。所以传音就在手机上加入大功率的手电筒。以提升手电筒的亮度。很多地区并没有很充分的电力供应,所以传音就在手机上用了超大容量的电池,号称可以待机一个月。
非洲人民喜欢音乐,喜欢随时随地载歌载舞,传音就在保障音色的情况下加大了扬声器的功率,并且在手机包装盒中附赠头戴式耳机。
传音还根据非洲地区的市场需求,推出了双卡双待,三卡三待和四卡四待手机。充分满足了市场需求。
3.定制化拍照模式,解决非洲人民的最大痛点
传音的研发团队就专门针对非洲人的肤色和面部特征,开发出了用牙齿和眼睛来定位脸部的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非洲版的美颜和滤镜。
数据中心投资的逻辑是什么?
数据中心投资与建设的热潮,令其成为疫情之后逆势崛起的行业之一,伴随基础设施REITs 试点,数据中心迎来高光时刻。
特约报道丨苏旻
来源丨中国房地产金融
受疫情影响,数据中心这类资产变得更为抢眼,其增长势头有加速迹象。
面对突如其来的在家办公、线上学习的需求,阿里巴巴旗下软件钉钉连续扩容10 万台云服务器,并在短时间内在河源数据中心新增部署了超过1万台云服务器,帮助钉钉成功扛住了巨大的流量冲击,创造阿里云快速扩容的纪录,也验证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对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程度。
河源数据中心,位于广东河源市,距广州、深圳约160 公里,是阿里云自建自维基地,也是华南地区最大数据中心,可部署30 万台物理服务器,目前已部署包括淘宝、蚂蚁金服、钉钉在内的阿里集团业务。河源数据中心是阿里云四个超级数据中心中的一个,其余三个位于张北、南通、乌兰察布。
在众多小学生集体给钉钉“打一星”抗议的同时,钉钉没有崩溃,却有很多软件如B 站、爱奇艺、小米电视、学习通等应用服务崩溃掉线,除了网络的拥堵,更多是因为服务器宕机,这背后凸显了服务器容量短缺问题。
此次疫情加速众多互联网线上服务高速增长,众多企业的业务加入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推动了对数据中心这类新基础设施的潜在需求。3 月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 月17 日,发改委更是强调,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为此,数据中心投资与建设热潮正在席卷中国。
贵州在2020 年重点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重庆市2020 年投资超过67 亿元新投建5 个数据中心项目,山东将在2022 年年底前打造30 个以上绿色数据中心。企业层面,总投资109 亿元的华为成都数据中心日前签约,阿里云宣布未来3 年再投2000 亿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以及重点技术研发,腾讯未来五年将投资5000 亿元,其中数据中心是投资重点,包括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打造全国最大IDC 数据机房等。
在政策支持和大型企业加码的背后,是来自企业对数据增长的需求。一方面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和5G 时代潜在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数据增长需求。另一方面,来自历史欠账的弥补,中国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过低,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从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增长来看, 由2007 年的35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1562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37%,随着5G AI 催生的新需求,未来行业将会继续保持30% 的增长甚至更高。从全球数据中心市场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全球541 个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中国的占比约为9%,与排名第一的美国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需要多少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顾名思义是数据的中心,是处理和存储海量数据的地方,英文全称为Data Center。通常意义上数据中心是指一个物理场所,是用以放置计算机系统和诸如通信存储这样的相关设备基础设施,通俗说法就是机房。
只提供场地和机柜的数据中心一般称为DC(Data Center), 而同时提供带宽服务的,一般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两者有时不作严格区分。从数据中心规模方面来看,按标准机架数量,可分为小型(3000 机架以下)、大型(3000 机架至10000 机架) 和超级(10000 机架以上)。从等级来看,依据数据中心标准组织和第三方认证机构Uptime Institute 行业评判标准,按“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分为Tier1、Tier2、Tier3、Tier4,其中Tier4 为行业最高等级提供容灾服务。
区别于狭义上的理解,数据中心目前广泛应用于通信行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诸多领域。因此不再简单只是信息存储的物理空间,融合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于一体,是集数据、算力、算法三大要素于一身的数字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的行业产业链结构,自下而上分为基础设施设备、数据中心专业服务(运维)、云计算服务商与应用企业。应用企业主要面向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传统电信制造业行业、软件计算机行业。
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2019 年国内数据中心规模达1563 亿元,同比增长27%,近年复合增速达37%,科智咨询等机构预测2020 年规模将超2000 亿元。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资本市场部总裁、中国资本市场部主管叶国平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采访时表示,中国数据中心的发展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从数据中心市场存量看,三大电信巨头凭借其宽带和机房的资源优势,占领了IDC 市场的半壁江山,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正在积极扩张,拓展市场份额。从数据中心市场需求看,传统金融银行业客户、互联网企业、游戏、视频等公司对IDC 的需求不断上涨,同时云计算应用、5G 时代的到来,让数据中心的需求迎来新的增长点。
中国信通院数据,2019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334.5 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快于全球整体水平,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3754.2 亿元。伴随5G 商用的普及,推动用户在数据储存层面,包括用户的视频、照片、文档,特别是视频类应用数据,和5G 设备与边缘计算数据,所产生的存储型服务需求大幅增长。此外,AI 商用将驱动算力部署需求激增,国际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4 年,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27.7 亿美元,2018 年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39%。
中国未来需要多少大的数据中心?一方面看数据中心部署的数量(机柜数),一方面看数据中心的利用率。
根据赛迪集团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为7.4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2016-2019 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逐年上升,2019 年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227 万架。
中银证券分析了34 个主流数据中心企业之后,认为目前数据中心基本上能够满足需求。工信部公布的2018 年数据显示,全国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在60% 以下。但是中银证券也发现,这34 家企业公开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机柜数合计在150 万架,比现有的机柜数量增长67%,接近七成的增长反映了行业对于数据中心投入的热情,这也预示着下游需求将进入爆发式的增长阶段。
某投资机构数据中心板块负责人刘进告诉《中国房地产金融》,从行业测算的数据来讲,都只是反映了当下的逻辑预判,并没有真正反映全部进入5G 时代,面临工业级层面的数据需求,例如以毫秒精准要求的医疗领域、无人驾驶领域,这对数据中心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数据中心长期缺口依然存在。
数据中心的不动产投资逻辑
2014 年3 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5 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来,数据中心发展步入快车道。
从全球数据中心发展阶段来看,中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晚,特别是节点城市。中国互联网的骨干网络结构大致由八大核心节点组成,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武汉、成都和西安,与此相对应大型及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以此为部署中心。
这样的部署策略,有赖于网络的可靠、稳定与延迟较低,另外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制造服务行业也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与核心城市,便于企业日常的管理与运维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刘进介绍,上述企业“热数据”交换处理对数据中心的部署要求、位置要求很高。而以储存为主的“冷数据”则对能源、气候极为看重,如宁夏中卫吸引了亚马逊、阿里、360 建立数据中心,有“云上贵州”之称的贵阳贵安吸引了苹果、腾讯的布局,这些区域无疑都是电力、气温俱佳的地方。
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包含投资、建设、销售、运维四个环节,不同环节可组合出多种商业模式。华泰证券根据数据中心不同投建运模式,总结了三种模式,包括自投自建自运营模式、多方投资建设数据中心企业运维模式、投建运分离模式。招商证券认为,目前国内有五种方式,包括自建(自有土地)模式、自建(租赁土地)模式、代建、租赁、代运营。
电信企业、云计算企业大多是自投自建自运营类型,且占据50% 以上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投建运维模式多样,补充了众多中小型企业的数据服务需求,如: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等企业。
第三方数据中心虽然不如电信运营商拥有互联网骨干网络,但是在数据中心领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专业级面向企业的综合数据服务能力,拥有较强的本地资源。
叶国平认为,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以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为主导,同时一般是REITs 形式持有资产及运营。根据Synergy Research 的统计,Equinix、Digital Realty 这两大第三方运营商占比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20%。
在投建阶段,上述几种模式中,共同的难点在于设立初期的证照发放。叶国平表示,这体现在数据中心的四大证照发放上,包括:发改委立项、节能审查、供电批复、IDC 运营牌照的申请办理及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对外资机构而言,IDC 运营牌照对外商持股比例亦有严格的限制,若能与具备申请各类牌照经验及渠道的机构合作,会大大降低投资数据中心的门槛。
从当前数据中心建设进展来看,在投建基础设施层面,有赖于地理位置和电力能源的配置要求。其投建逻辑往往归为另类投资的一种,与零售地产、酒店等类型资产的投资价值判断点相似,考量地段、租金成本等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数据中心的收益率比写字楼、商业及物流资产要高,稳定运营的数据中心项目Cap Rate(资产回报率)高达8%-13%,但我们也观察到由于越来越多数据中心的投并购出现,Cap Rate 有稍微下调的趋势。”叶国平说。
叶国平指出,从不动产投资角度看,地理位置永远是第一要素,但是由于数据中心对IT 有着极其专业严格的要求,需要软件硬件设备的配合,才能吸引优质客户,及产生收益的最大化。由于数据中心搬迁成本高,时间周期长,因此数据中心租客的黏性非常高,一旦起租稳定运营后,租户的稳定性较高。
“从投资人角度来说,不少投资者对中国数据中心投资非常感兴趣,稳定的数据中心投资项目,对比传统地产投资类别写字楼、商业,甚至物流的Cap Rate 都要高,因此不少投资者希望能参与到数据中心这个新赛道上。”叶国平说。
2019年以来,数据中心的投资市场非常活跃,除了政府、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大举投资外,金融资本、房地产投资机构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据戴德梁行不完全统计,日本伊藤忠商事、中信资本、贝恩资本、新加坡吉宝资本、摩根士丹利、南山资本、GIC、平安海外、Atics、Blackstone、Hill house 等机构,从JV 平台(Joint Venture)、融资或资产层面参与到数据中心投资上来。
2019 年3 月,世联行投资与巨盛网络、中天智慧共同组建的武汉众维亿方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30亿元, 是华中最大的数据中心。2019年5 月,贝恩资本5.7 亿美元投资秦淮数据,并与旗下数据中心Bridge Data Centres 合并成立泛亚洲数据中心平台。2019 年11 月,摩根士丹利、南山资本领投,以260 亿元参与腾龙控股集团的A 轮融资。2019 年11 月,基汇资本牵手中金数据公司建立合资伙伴关系,专注于在中国开发、收购和运营超大型IDC 项目资产包,时隔不到一年,2020 年9 月基汇资本完成13 亿美元数据中心基金的募资。2020年7 月,吉宝资本旗下首峰数据中心基金与碧桂园签订合作,开建惠州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15 亿元。
除了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国内有不少企业转型进入数据中心。宁波建工、城地股份先后收购数据中心公司中经云、香江科技,完成“基建 数据中心”双轮业务驱动的转型;钢铁公司拥有充足能源和土地资源,对于转型数据中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优势,杭钢股份2020 年7 月成立浙云计算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建立高标准的绿色数据中心,与阿里天猫合作,并为其提供数据服务。沙钢股份收购苏州卿峰,间接持有世界第三大批发型数据中心运营商Global Switch51%的股权,借此进入数据中心领域。
叶国平预测未来2-3 年,数据中心领域的投资规模还会持续上升。
数据中心REITs疫情期间表现抢眼
“今年数据中心REITs 的表现,无论是新加坡市场还是美国市场,无疑都是REITs 中的领跑者。”对全球REITs 持续跟踪投资的陆兵告诉《中国房地产金融》。
从全球REITs 市场来看,数据中心REITs 收益水平和估值处于行业较高的水平,目前全球共有6 只数据中心REITs,其中美国拥有6 家企业,是全球数据中心REITs 中最多的市场,其次是新加坡吉宝REITs。
美国这五家REITs 分别是Equinix(EQIX)、Digital Realty(DLR)、Core Site Realty Corporation(COR)、Cyrus One(CONE)、QTS Realty Trust(QTS)。截至发稿时,这五大数据中心REITs市值高达1279 亿美元,占美国权益类REITs 市场规模10% 以上。其中Equinix、Digital Realty 市值最大,分别是688 亿美元、410 亿美元。
ViiNet 董事,Vesta Investment Advisors CEO 陆兵曾在《中国房地产金融》撰文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共同影响下,数据中心、信号塔这一类REITs 尤为出色,投资回报超越了甚至是防御性最强的医疗保健REITs。数据中心REITs 因而成为今年防御性最强的一类资产。
富时NAREIT 美国房地产指数系列(FTSE NAREIT US Real Estate Index Series)自2015 年12 月开始纳入数据中心REITs, 数据中心REITs 的表现非常耀眼,根据NAREIT 统计,除了2018 年外, 其余年份数据中心REITs 回报超过19%,平均回报高达15.35%,略低于信号塔与物流地产REITs。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数据中心REITs 成为少数上涨的REITs,截至发稿时,数据中心REITs 年初至今回报高达25.84%,其中全球最大数据中心REITs——Equinix(EQIX)今年上涨超过45%。
从美国市场表现来看,数据中心从过去不大被重视的专业类别,逐渐成为主流的REITs 资产类别。
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于2020 年4 月30 日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基础设施REITs 试点推进箭在弦上,其中数据中心作为试点领域之一,成为市场关注热点。
“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REITs 政策的出台,让投资者对数据中心的投资退出路径更加有信心,变相加强了投资者对数据中心的投资热情。”叶国平对《中国房地产金融》说。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数据中心属于重资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建好以后存在比较长的上架爬坡期,爬坡期业绩增速较快,可帮助企业实现高增长,一般上架率到95% 就达到成熟期,成熟期项目虽然每年可以贡献稳定现金流,但后续已无法实现太大增长。基础设施REITs 试点落地,对于国内数据中心企业而言,给予成熟项目很好的变现渠道,可以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一次性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用于新项目开发与建设,及大量并购,帮助企业快速扩张。
因此,数据中心发行REITs 将完成重资产的出表,实现降低资产风险、提升ROE 的目标,这种由重到轻的模式能够让企业从重资产业务中脱身,通过代运营方式实现轻资产运营。招商证券指出,数据中心资产走REITs 之路,同时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要求。由于REITs 严格要求资产的完整性,资产涉及土地产权问题、设备归属问题、运营归属等问题,原则上REITs 需要产权方来发行,这就要求必须拥有自有土地、自持物业。因此从当前的数字中心投建模式来看,唯有自有、自持物业才能获得现阶段发行条件许可,代建、场地租赁模式比较困难。
物联网目前发展的怎么样?
之前,我做了一个比喻,物联网的来临将会让我们迎来“寒武纪物种大爆发”,而这次爆发的物种,便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的物。
那么这次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它会怎样爆发呢?
在我的认知里,Roadmap会是这样: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预测未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我们如果类比之前的科技浪潮,我们就能够理解我上面所说的Roadmap是什么意思。
I. 基础设施
当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出来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关于这个技术的“基础建设”。
在最早的信息时代,电报发明的时候,菲尔德,这位美国的实业家,在1858年就萌发了在欧洲和美洲之间连接一条电缆的想法。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耗费几十万英镑,终于在1866年成功连接了爱尔兰与纽芬兰,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也为之后的互联网打下了根基。
在互联网的浪潮里,两名斯坦福的教授在1984年,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发明了在自家的车库里设计和制造出了第一个'多协议路由器',并用于斯坦福大学的网络。这一举措,克服了各种电脑不兼容的问题,成功地连接了斯坦福大学里的5000台电脑,创建了第一个真正的局域网系统(LAN),使得不同机器之间可以交流。
而这家公司就是日后的思科,其股价从上市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高涨幅达1300倍,市值最高达5000亿美金:
我们看到,在最初的电报时代,电缆的连接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联通,在互联网时代,路由器的连接使得不同电脑之间可以联通,而正因为这些基础设施的搭建,才使得之后的一切的应用变得可能。
而在物联网的浪潮下,5G将会是整个物联网的一个基础设施。在5G框架下,我们将会进入一个新的信息高速公路:
1000x的容量提升
1000亿+的连接支持
10GB/s的最高速度
1ms以下的延迟
在5G这个基础设施下,一方面将会使得容量提升,另一方面连接速度以及延迟也会有比4G时代10倍以上的提升,而在这样的速度与延迟下,万物互联才能真正达到。
当然,除了5G这一个基础设施,物联网还会需要很多其他基础设施,比如类似能兼容万物的虚拟的那一个平台,我们看到现在各个巨头都在推出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如谷歌有推出物联网的通讯协议 Weave,以及其物联网平台Android Things,亚马逊推出AWS IoT,而未来谁如果能垄断物联网这一虚拟平台,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II. 万物智能
在互联网时代与物联网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点:物的智能化。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赋予个人电脑,赋予手机智能化,而在物联网时代,我们将赋予万物智能。
这里,最核心的就是智能,而实现智能的途径,就是芯片。
几万年前,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是因为三叶虫有了眼睛,而我们正要经历的新一轮‘寒武纪物种大爆发’,芯片便是新的眼睛。
在过去的互联网浪潮中,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数量从0增长到了现在的约17亿台电脑和46亿台手机的存量,而在未来,我们会看到‘万物智能’。
根据爱立信的测算,在2035年,会有约2700亿个智能物,是目前数量的38倍。
这也势必会带动超前的芯片需求,而其实这样的投资机会,也出现在互联网的浪潮里,我们看到高通在1990年上市到2000年最高点,上涨220倍。
而在物联网时代,整个芯片市场的机会将会是过去的十倍,百倍,那么围绕芯片整个产业链,也将是一块巨大的宝藏。
III. 场景应用
在互联网的浪潮里,我们看到的应用有:
这样的互联网+的应用,基本是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在物联网里,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我相信上面这张表里的很多公司,将会被颠覆。
而在我的认知里,我认为我最先能看到的物联网市场,就是车联网,而这一切其实已经在悄然发生。
现在,一辆汽车里面,已经会用到100多个芯片:
而我们也看到,自动驾驶已经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在2016年的时候在美国也试驾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可以在加州的高速上开到100公里,而当时特斯拉还没有解决的就是识别红绿灯的问题。那么,如果在未来,万物互联之后,车与红绿灯也能通讯,这一痛点也将解决。
同时,未来的车联网也将会把共享经济的汽车出行与自动驾驶更好的结合起来。未来,也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再买车,而是通过共享出行的方式,那么这样,车联网的大脑便可以统筹安排路线,减少堵车,而同时,人类也将会把车祸这一类死亡几率降到最低。
总的来看,我能看到的物联网的寻宝图便是如下:
基础设施: 5G & 物联网平台
万物智能:芯片
场景应用:车联网
而在我心里,每一层的商业化市场将会是上一层的10倍以上,即
基础设施<<万物智能<<场景应用
而我相信,在物联网的这一波浪潮里面,将会诞生很多十倍,百倍的机会,而其实这一切也已经在发生,比如从2015年开始涨了10倍的英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