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始祖,河图洛书是做什么用的?
古文字书籍上写有伏羲画八卦,是依据河出图洛献书,才画出来的。后世又说记成河出图洛献书,才划出来的。
注意,一说是画出来,一说是划出来。
划,出来的呈,一划天地开,二划万物来,三划鬼神惊,可见八卦威力。
画,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不咋地了。
因此,再后世以讹传讹,终于把易与卦混同了。自此无易,仅有八卦了,这就是涉及易,都用八卦体现的现象。
再后世,河图洛书被定成下图式:
此图应是尚天文星象时,点组图案年段的产物。这一年段,在现河南省禹县莰具山上,仍有众多岩凹穴点的人工刻划遗迹存在。如图:
由此可见星星为点,把各点连成图案,就成星象的星图天象。而与河图洛书的用点数,组图一致一样。却与八卦及易无关。
究河图洛书啥样,可从仰韶考古的彩陶纹样上,窥见一斑。有图如下:
(水涡纹是阴阳图旋转的源图)
(网格纹)
网格的网纹纹饰,就是经纬格,经纬线是机织布时的经线纬线的表述词,在人体上被医学用于经脉经络。农业时代里被用于田亩划分。
这应是河图,因为仰韶地址在伊河流入黄河的经过处。河出图处的河,应是伊河的河意思。
而洛出书的洛,应是现洛阳龙门石窟前的洛水的洛,也是洛神赋的洛水的洛。
另一说,是河马负图,洛龟献书。这与三山经用异物画像说论是一致的。
马负图,被读书人释成马驮着书,又有解成马纹纹样的皮毛花纹为负图的。
(马蹄掌铁,钉于马蹄上的护趾用)
(真马蹄踏土地上留下的印迹,此痕迹应是阴阳鱼弯曲状的出处源头)
(马蹄金)
(猪前的两红色瓣,就是二爻卦的掷爻形状,抛硬币是一爻卦式)
老农民仅认定马蹄印,为马负图。因为二爻卦就是两豆瓣型,单瓣呈马蹄印式。
而龟献书,被读书人释为白神龟,龟甲图案为书。
实际上古代的书字,不是图书.书籍的书意思,而是写字.划字.刻字.刻划图案时的写划动作的表述词。
现在考古出土的玉龟夹板刻纹,应是龟献书的本体式。如图。
(此应是龟献图的本式)
这一式的河图洛书是八卦形状在实物上的来源出处,或依据.根据.凭据。对解释阴阳图案及八卦叠落式,具根源出处的意义。
(龟板边孔,与书上点组河图一源,此图早于那图的)
事实上,八卦仅是展示演示易形的式样的形式方式而已,并不是易本身形态。
而,易源于数,这在周公八卦书内写的清清楚楚的。不明这个源数的数是啥,怎涉易。因而只有八卦硬扯到易上,而呈不涉半点易,全讲论八卦的现象。
并且,只讲论周公的六爻卦,并不是伏羲的三爻卦。
周公六爻卦书皮图案上置伏羲三爻卦形,书里内容通篇全六爻卦,三爻卦无文字书籍存世,仅民问口传心授的流传着的。
(不论几爻卦,都源于古中国筹码算术)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台州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要说起台州,的确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历史上出了数不尽的名人才子,详细给大家介绍10个我所熟知的台州历史名人。
林森火(1933——1950年)林森火1933年出生于台州玉环县教场头镇,9岁时进入坎门西头小学读书,但因家境贫困和日军侵犯,中途多次辍学,16岁时才插班毕业。
1947年4月,林森火加入坎门少年先锋队,并被选为队长。坎门儿童团在支部领导下,配合地下党和游击队传送情报、侦察敌情等活动。
玉环解放初期,坎门经常受到国民党骚扰,林森火带领儿童团与民兵一起为部队当向导、传送情报。
1950年11月20日上午,吕渭祥部队偷袭玉环县和坎门,林森火协助老师疏散同学后,到解放军炊事房帮忙烧水做饭,结果国民党将炊事房用炮弹炸毁,林森火中弹牺牲。
中共玉环县委为林森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号召全县青少年向林森火学习,将他生前生活的菜场巷改名为森火巷。1955年9月,林森火被批为革命烈士,次年6月,迁葬于玉环烈士陵园。
1985年3月,共青团将林森火列为全国现代少年英雄之一,两年后全国妇联主席为他的塑像题写“少年英雄林森火”。
革命烈士——王天祥(1906~1937年)王天祥,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宁溪乡的商人家庭。因为父亲王仲华钦佩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以给儿子取名天祥,希望他像文天祥一样精忠报国。
王天祥从小读书刻苦勤奋,琴棋书画可以说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书法。1923年王天祥高分进入清献中学,毕业后,他先后考进了浙江省军官团和黄埔军校第六期。
1928年6月,即将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王天祥又考上了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为了展现自己翱翔蓝天的斗志,他给自己取别名"天翔"。1932年,王天祥从中航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短短几年接连被提拔,三年后就升为了第三大队副大队长。1937年8月13日上海沦陷,第二天王天祥与大队长高志航一起飞袭上海日军阵地,打得日寇措手不及。王天祥凭借锐不可当的气势,击毁敌机1架,全大队共击毁敌机6架,沉重地打击了日寇。这一仗遭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8月15日,因高志航受伤,王天祥和战友共同击落3架敌机,在他统领之下,空军第三大队创造了三天击落48架敌机的骄人战绩。8月22日,王天祥再次奉命率17架轰炸敌人上海阵地,但没想到敌军却早已将此包围,遭到了敌军的偷袭,王天祥从容还击日寇,一连击落两架敌机。敌人发现了王天祥是指挥战机,便将他包围火力攻击,但终究是寡不敌众,王天祥的战机中弹,壮烈殉国,年仅32岁。陈能孝(1917——1943年)陈能孝,1917年出生于台州玉环县。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了永嘉青年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1月,任中共永嘉县委工运部部长,次年7月,任永嘉城区区委组织委员。1940年9月,任永嘉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兼郭溪区委书记,11月,秘密转移已暴露的中共党员。
1941年7月,以教书为为掩护身份,秘密开展地下党工作,他执教的龙桥小学成为我党临时隐蔽场所和中转站,多次与变节人员进行坚决斗争。
1943年10月,陈能孝在前往平阳山门寻找特委途中,不幸被叛徒发现并逮捕。被捕后的他痛斥叛徒,不屈不挠。12月12日,陈能孝和管钟庆、徐汝森、孙鸿奎、吴明寿、林显森、陈显春7位共产党人,在温州三角门外水心村被枪杀,史称“双十二血案”。
1986年10月,陈能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3月,迁葬于玉环烈士陵园。
林存邦(1925——1949年)林存邦,1925年出生于台州玉环县楚密区。15岁时从私塾转到东方小学读书,并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2年考入温岭中学,两年后因发动同学开展抗日民主斗争被学校开除。1945年2月,参加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第三中队任文化教员,3月又任政治指导员。
1947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括苍支队第三中队中队长。1949年2月,任括苍支队第一中队中队长。3月10日晚上,指挥袭击虹桥镇翁碧如联防大队,在走廊上向顽敌劝降时,颈部中弹牺牲。
1950年7月,林存邦被批准为革命烈士,1959年6月迁葬于玉环烈士陵园。
金寿兴(1902-1955年)金寿兴,1902年出生于台州椒江。
1951年在第一大队17号当跑船驾驶员,金寿兴不仅能掌舵驶船,还总是热心帮助初到海上的战士,做工事时他力大无比,扛沙袋时一个顶俩。出于金寿兴出色的表现,成为船上的领头人。
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金寿兴驾驶的跑船击毁敌地堡5座,掩护突击部队成功登陆后,又支援另一个登陆点。
在离敌军200米处遭到敌人的猛烈打击,金寿兴前额中弹不幸牺牲,战后被追记三等功。
颜守民(1898~1991年)颜守民,1898年出生于台州温岭泽国镇颜家村。118岁时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逮捕,在蔡元培等人的解救下被释放。
1921年6月,响应《新青年》编辑杂志,宣传进步思想。1924年被派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专攻儿科学。1926年留学归来后,就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和儿科主任。
1929年创立中国第一个儿科学教室,将小儿科从内科分出,开设儿科门诊部,并亲自编写教材,指导临床实践,从此儿科在中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颜守民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科医学,发表多篇儿科医学论文,并著有《哺乳儿养育法》、《小儿体表病态诊断学》等。
王启东(1921年9月27日-2019年7月29日)王启东,1921年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18岁时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全面爆发,上海形势十分紧张,王启东随父亲转到了浙江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专业。
1943年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47年公派赴美留学,仅用一年就取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爱荷华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
1953年,王启东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1978年——1984年,又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78年,任职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1984年——1993年,任浙大顾问。
王启东还从事冲天炉强化、铸造高速钢和金属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镧混合稀土——镍贮氢金属材料》、《混合稀土金属——镍中加入锰或铝的伪二元合金的贮氢特性》等论文。
2010年,王启东退休。于2019年7月29日在杭州因病去世,享年99岁。金永洪(1896—1933年)金永洪,1896年出生于台州仙居县溪口新罗村的猎户人家。15岁时打伤地主家丁,被抓去受尽酷刑,却不肯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族人想尽办法才将其赎回。
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被编为第13军3团独立中队队长,在多场战斗中以血性无畏精神被称为不怕死的神队。同年9月,带领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1年8月7日,迅猛作战击毙敌军19人,使敌人闻风丧胆。1932年5月,金永洪率部帮助百姓重建茅篷,筹钱为他们买粮食、安排他们的生活。
1933年8月20日,陷身于金坑口的山洞,击毙敌军1人,击伤1人。9月10日在皤滩殉难,就义时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地对敌人高呼:杀我不要紧,共产党人是杀不尽的!
杨哲商(1883—1911)杨哲商,1883年出生于台州临海旧仓头,幼时在三台书院读书,擅长作诗作画。
1907年赴上海继续读书,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并结识了许多革命党人,经吕公望介绍加入光复会,在上海、杭州和绍兴之间奔走,常与秋瑾等革命者联络。
同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被害,秋瑾也于15日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杨哲商返回家乡继续宣传革命思想。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王文庆结同杨哲商、屈映光等人,准备在上海起义,杨哲商主要负责炸弹制造部工作。随后杭州、上海相继光复,炸弹的需求量剧增,杨哲商和同事连夜制作,经常通宵达旦。
11月6日凌晨,杨哲商因过度疲困,误触炸弹后爆炸,当场牺牲,年仅28岁。
1935年,临海各界在城东湖侧建杨哲商烈士墓,并将其遗体移葬于此。1984年,临海人民政府重新为杨哲商摹刻墓碑。
郭凤韶(1911-1930年)郭凤韶,1911年出生于台州临海县城关。父亲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家庭进步民主思想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反对封建礼教,拥有拯救祖国和民族的雄心壮志。
1925年,郭凤韶考入临海女子师范读书,五卅惨案发生后,郭凤韶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争斗。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小组长,随后又担任中共地下交通员,为我党传递情报和消息。
同年四三惨案爆发后,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爱国学生进行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郭凤韶奔走联络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并在街头宣传先进思想。
这一行动使反动当局十分痛恨,1930年4月8日,郭凤韶所在学校被查封,她被秘密转移到无锡,以教书为掩护继续进行地下工作。
同年9月,郭凤韶返回南京营救被捕的同志,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她受尽严刑拷打,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她始终不屈不挠、视死如归。
1930年9月26日,郭凤韶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19岁。
台州历史上还有数不尽的名人,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是人才辈出,成为台州人的骄傲。你还有哪些非常熟悉的台州历史名人呢?欢迎留言补充!
中国的殡葬习俗是怎样发展来的?
中国殡葬史
中国境内流行许多葬礼,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汉族为代表葬礼是土葬,在古代,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故夏,殷等朝代都用土葬,《周礼》对土葬有极详细的规定,甚至有人殉。土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土葬之习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渐为火葬所取代。
1.三代
《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韩诗外传》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诗经·信南山》描写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的场景:“我仓既盈,我瘐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孔子认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乡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墨子·节葬》云:“秦之西有仪渠国(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荀子·大略》云:“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孟子·滕文公》云:“上古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盖归反筐里而掩之”。
赵晔《吴越春秋》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与江,令随鸱夷以终。”,意思是西施被沉江,故《管锥藏经》卷六百一十五皮日休五绝《馆娃宫怀古》有“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2.秦朝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载述:秦始皇动用72万人为自己建造坟墓,“坟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余,号曰‘皇陵’,至今尚在。”
3.汉朝
徐天麟《东汉会要》有“禁厚葬”一章,辑录了自光武帝至安帝关于禁止厚葬的诏书,又采王符《潜夫论》中对东汉厚葬陋习的批评。
建安十三年,曹冲病重不治,去世时年仅13岁。曹操十分难过,曹丕宽慰曹操,曹操道:“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也”。曹操欲求合葬于司空掾邴原亡女,邴原以“嫁殇非礼”(《周礼·地官·媒氏》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拒绝,后与甄氏亡女合葬。
4.南北朝
李延寿《南史·扶南国传》载:“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太平御览》卷47载梁陈间顾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5.唐朝
玄奘前往印度,亲见印度人的葬俗,《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载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条令,规定官民丧葬所使用的扛夫、挽歌人数,明器数量。(《唐会要·葬》)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下令,民间丧葬祭奠不能用金银、锦绣做饰物,不得陈设音乐。
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规定官民出丧时使用的扛夫、挽歌人数,明器件数,“如用乐,则责罚伶人”。(《宋史·礼志》)
6.五代
《周书·异域传下》(卷50)记载突厥人,“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
7.宋朝
建隆三年(962年)三月,宋太祖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来,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续通典·礼典》)
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禁丧葬之家不得用道、释威仪及装束异色人物前引”(《宋史·礼志》)。
司马光说火葬是学习“羌族葬法”(《续通典》卷八十二引司马光《仪书》)。司马光又说:“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监登闻鼓院范同上奏,说“今民俗有所谓火化者,生则奉养之具唯恐不至,死则燔爇而弃捐之,何独厚于生而薄于死乎?甚者焚而置之水中,识者见之动心。”“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并建朝廷立义地令贫民葬亲,“贫无葬地者,许以官地安葬”。次年(1158年)户部侍郎荣儗上言,以为有穷人葬不起,客死他乡者的后人也难于尽使亲尸返里,建议“除豪富士族申严禁止外,贫下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其便”。宋高宗批准。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第二有云:“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焉。”
文惟简《虏廷事实》中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采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8.元朝
元朝规定土著汉人一律土葬(《续通典·礼典》)。
9.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禁止浙江等处的水葬和火葬,违者治以重罪。
《明律·礼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杖一百。”
《明律·刑律·盗贼》则强行规定:“其子孙毁弃(即火葬、水葬)祖父母、父母及奴婢、雇工人毁弃家长死尸者斩。”
《明史·礼志》也规定:“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阔闲地为义冢,俾之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昆之。”
明嘉靖《尤溪县志·地理卷·谣俗》记载,“普通民众去世,尸体积柴而焚之”。
10.清朝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朝公布“丧葬则例”,官民人等“有愿从旧制焚化者,听之”(《清世祖实录》卷三十八)。
《大清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体烧化或置水中,杖一百”;“若私自火葬或水葬父母,按杀人罪论死刑”;“旗人、蒙古丧葬,概不许火化”。
清初江南昆山人顾炎武在《日知录·火葬》中讲:“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钱宝廉说,“乡民无知,坚持蚕桑为重,营葬即有碍种桑之见”,故有“火葬之举”(《禁火葬录》)
同治时,有些杭州、嘉兴、湖州府人对已经土葬亲人发冢开棺,把尸体烧化,叫作“明葬”;如果尸体业已腐烂,就烧棺材,叫作“暗葬”;有的尸首僵化了,就用斧头劈开了烧化。火化时请僧道念经,并宴请亲友(《禁火葬录》)。
许瓒曾《东还纪程》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洞穴,有个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
11.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并且提倡骨灰以寄存等占地少的方式(相对于埋葬)保存。
近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倡导生态葬,但相关部门在各省强制进行“殡葬改革”运动,引起民间的争议。
花果山水帘洞是谁留下来给猴王的?
在我们印象里,孙悟空的老家是花果山,住在水帘洞,水帘洞是孙悟空的。重读原著,我竟然发现水帘洞并不是孙悟空第一个发现并入住的,他是后来者,因某种机缘占了水帘洞,而且产权是永久性的。
是谁那么好,把自己的洞府让给了孙悟空?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试着解开这个秘密。
孙悟空出世后,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一天,一群猴子在山涧中洗澡的时候,看见涧水奔流,就起了玩心,要去寻源流。这群猴子很快就到了源流处,回头一看,这瀑布竟远远通往山脚下,和大海连着。于是又说,谁能钻进去寻个源头,不伤身体,我等拜他为王。喊了好几次,孙悟空忽然跳出来说,我进去,我进去。
这群猴子很有意思,明明已经到了源流之处,目的达到了,他们还要钻进瀑布。这说明什么?说明猴子们是知道瀑布后面别有洞天的,自己又没进去过,害怕,才说出,进去不伤身,拜王的话。
这里又出现两个问题,第一、猴群是怎么知道瀑布后面有洞的?第二、怎么知道猴群没进去过?
我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猴群之前是没进去过水帘洞的,来看孙悟空第一次从水帘洞出来后猴群的问题:“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怎见得是个家当”,以及进洞后猴群的表现:“一个个强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般得力倦神疲方止”这些表现足以说明猴群之前确实没进去过水帘洞。
那么猴群是怎么知道有水帘洞的呢?这不明摆着是有人告诉他们的吗。是谁呢?水帘洞的真正主人。那这群猴子究竟在干嘛?他们是在特意为自己寻找一位大王,猴群喊话,谁能进去,不伤身,便拜为王。这话连着喊了好多次,明明就是在喊给这个特定的“人”听,你出现我便不喊了,你不出现,我就接着喊。看孙悟空是怎么出现的,是从“丛杂”跳出的,并“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说明这群猴子在说这件事的时候,孙悟空并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猴子玩心强,跑一边耍去了,直到猴群喊了好几次,才听见,才现身。
孙悟空刚一答应,作者就写了诗: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道。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都没进去呢?怎么知道要显名,怎么说有缘入仙宫。这不明摆着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吗?只是时间到了,大伙过来帮着演下戏罢了。
猴群就是一群群众演员,引导孙悟空找到水帘洞,顺利当上美猴王。猴群是知道有水帘洞的,但却是没进去过。看孙悟空第一个进洞后发现了什么: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浑然像个人家。明明就是洞主刚吃完饭的迹象,连猴子都能看出来,这里有人。但是人哪去了?吃完饭出去遛弯了?那怎么后来不回来了,怕这群猴子啊?怎么可能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原洞主,正在吃饭,忽然听到洞外吵闹,于是仔细一听,原来是孙悟空来了,按照原来的约定,该走了。
那这个约定是怎样的呢?显然这个约定是和猴群之间的:等待时机成熟,让猴群带孙悟空来寻水帘洞,这天生石候将来前途无量,可保猴群日后无虞,先叫猴群带悟空找到水帘洞这个藏身之处,并拜孙悟空为王。而自己主要充当建设洞府和前期守候洞府的角色,一旦猴群发出信号,自己就可以离开了。信号就是猴群在洞外的吵闹和说话声。这个协议猴群显然是会接受的,既有了家,日后还能得到保护。同时,洞主的任务也完成了。
想的如此周到的洞主是谁呢?和孙悟空什么关系?具体是谁还真的不得而知,但我们联系前文,可以推测一二,因为孙悟空刚出世就得到了玉帝的庇护:“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这个洞主很可能是玉帝的亲信,是玉帝派下来办这件事情的,这洞主肯定也是天庭大神级别的人物。
湘西的神秘感体现在哪里?
感谢邀请
谈到湘西,不知道你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湘西这片地方苗族居多,赶尸作为苗族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赶尸,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
什么是赶尸?
赶尸主要流行于清朝。
在明清时期,湖南西边的四川在战乱中人口急剧减少,后来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使得很多湘人背井离乡来到四川生存发展,以至于很多人到死都不能再回故地。可中国古代又有落叶归根的习俗,这让很多移民感到难过。
填四川的不止湖南一家
所以“赶尸”肯定也是结合了湖南当地特色的...
丧葬市场的巨大需求刺激着人们提供解决方案。
从四川往两湖运尸体,最自然的方法还是长江水运。但由于要途径三峡,而三峡的水流湍急,暗礁丛生,船只渡过三峡便九死一生,运载尸体的船更让人感到晦气,运尸的船主受到了活人乘客的抵制。这个生意怕是做不了了,人们只能从陆地上想办法。赶尸就开始在这个奇特的小众市场里生长出来。
最早对于赶尸的传说,是在远在神话时代。
相传几千年前,苗族的祖先阿普(现意为:公公)蚩尤率兵与敌人在黄河边厮杀了数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后,阿普蚩尤命令阿普军师要将战死的弟兄都送回故里。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士兵中间,用魔咒“唤醒”了尸体,跟在"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这便是赶尸的最早版本。
不论如何,现代赶尸术已经在流行文化的渲染中变得神乎其神,职业赶尸匠(行话叫老司)也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
赶尸人内部按照老司的能力,又分为3个等级:最基础的就是由人背着尸体走路;而高一级的老司会将尸体尸解后,取其头颅和四肢,用朱砂等药物处理后,装于木制方盒中,带到目的地;最厉害的,当属由老司作法,身挂铃铛,手持阴锣,敲锣为引,让亡者自行走到目的地。
据说在解放前,只要你于湘西的山野小村投宿,夜深时,外出便可能在雾气浓厚之地看到尸体在路上行走。沈从文先生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看着跟活的似的,但可能很快就要死!
现代的湘西赶尸被认为是上古苗巫的支脉。据说它是生苗(原生苗族)结合“巫”与“术”而创生的一种法门,源自历史十分悠久的“造畜术”。
所谓“造畜术”,就是老司(又称赶尸匠)以符咒将尸体变作猪羊之类的牲口,在路上驱赶行走。这种术法在民间传说中也是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相传蚩尤创立了祝由派,而皇帝创立太平派,祝由养魄,太平养魂。两派关于何者优先一直争斗不休,但“造畜术”却是两派共同认可的术法。
湘西造畜术供奉的是民间常说的地五仙,即“狐(狐狸)黄(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倘若老司想要平安的将术法完成,必先开祭坛,行法事祭拜这五位地仙。有了这几位大仙的加持,赶尸工作就能顺利展开,让亡者平安到家。
但这显然是封建迷信的说法,老司们是如何完成委托的至今都还是难以解开的谜题。一方面各家老司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这个特殊的行业有比其他行业更严格的技术保密原则。外行想要一探究竟只能通过科学研究和当事人走访的方法尽可能还原了。
第一种说法听上去比较无趣:尸体其实是人扛起来的。赶尸时,老司会用一根细长的竹竿,从尸体腋下穿过,并将手臂捆绑在竹竿上,尸体穿着宽大的寿衣,遮住了竹竿,而赶尸人则扛着竹竿走。由于竹竿受力后弯曲,带动尸体晃动,在夜里看上去就像是直立的尸体双手平举在跳跃一般。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如果要保证尸体如直立般跳跃,那老司、徒弟以及尸体的高度就要相仿,否则就不能达成;其次一般尸体都有多具,竹竿是否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也未可知。即便竹竿能承受,老司和其弟子要背负几百斤的尸体从四川跳回湘西,似乎并不现实。
第二种说法,尸体是分尸后搬运的。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就曾经讲述过湘西赶尸,在节目中称赶尸人会将尸体的四肢和头颅保留,躯干抛弃,然后用稻草做一个假人,为了避免他人看出,会给尸体裹上一层厚厚的黑色纱布。虽然是国家科学频道的解析,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没有解释清楚尸体为什么会跳,且每次是多个尸体同时行走的问题。
第三种说法,说尸体其实是干尸。因为尸体太重,翻山越岭不太实际,因此赶尸匠会将要运输的尸体全都成干尸,这样就减少了质量与体积,运输起来相对简易。但是这种说法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的理论,而且以当时的技术,短时间类完成多具尸体到干尸的转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别的不说了,其实到底是什么情况也说不太明白,但是必须承认这么一种文化在历史上的存在,才是后人可以做的。这是一种存在几百年甚至上干年的习俗,彰显了我国传统的孝之美德,是湘西人落叶归根,恋土爱家的崇高精神。
而今天,在湘西凤凰古城,每当夜幕降临,赶尸作为一项民俗用舞蹈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当神秘的色彩被科学荡涤,我们会发现湘西赶尸这楚巫文化的延伸是那么的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