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首次应用于高铁建设,5G通讯量子传输和北斗导航存在技术融合可能性吗?
当然可以。事实上“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随着北斗全球组网成功正在加速紧密结合,即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新基建和基础设施。
北斗导航可以作为一种赋能技术,通过与5G融合,为5G赋予时空上的新功能。反过来,5G可以增强北斗时空位置服务。
比如借助于“北斗+5G+北斗室内基站”,可以实现室内外无缝的高精度定位,将极大地方便地下管网维护和室内医疗救助等活动;5G+北斗地基增强信号,可以提供基于5G的地基增强时空位置服务,让5G网络不仅可以接收通信信号,还可以利用每个基站的位置信息,加载北斗信号;“北斗+5G+地图”可以构建智能移动计算平台,将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结合起来,实现道路及其周边环境的全时空感控,实现网联车运行全过程感控。
神奇的量子有两个特性: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利用量子这两个特性可以制作出最安全的密钥,让信息传输变得更安全。等量子通信技术成熟,也可以融合进来,使5G通信更加安全。
当乘风破浪的北斗导航遇见了5G、将来在遇到量子,人们的生活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想想都刺激。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斗是谁研发?
第55颗北斗卫星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北斗三号大家族30颗卫星组网全部完成。横跨二十载,中国北斗,服务全球。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候,我们一起重温“北斗”卫星创始人陈芳允院士这首诗,回顾院士光辉一生。
陈芳允(1916.4-2000.4 )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1945年初,到英国无线电厂研究室参加雷达研制工作。1948年5月,陈芳允回到上海,在中央研究院工作。
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某基地,从事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制和建设工作。1976年,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1980年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
1984年,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8年后为国防科工委顾问。
1936年清华物理系合影,图有钱三强、吴有训、周培源等(三排右二为陈芳允)
第三代北斗导航系统有哪些?
第三代北斗导航也叫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2017年11月,北斗三号系统首组双星发射。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
中国北斗导航即将完成全球组网?
预计到2020年,北斗三号共将发射35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为世界用户提供服务。但是在二年内,北斗完全取代GPS是不可能的。
长期以来,美国GPS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占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2012年,北斗系统才正式服务于亚太地区,虽发展迅猛,到2020年,北斗市场规模上升至1000亿元,但是仍远远少于GPS。
目前北斗和GPS的差距主要是:未实现全球组网、使用生态环境差、支持北斗的手机芯片昂贵、相关产业标准化率低。另外,GPS是单向的,只向用户手机发送位置信息,这种机制可以承载很大的终端数量,而北斗定位系统与终端是交互式,用户一多,数据传输速度极慢,容易死机。
打破GPS垄断才是北斗最重要的目标。截止目前,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仅百万辆,装载北斗芯片的智能手机不到5000万部。
我们的北斗导航卫星已经部署完毕?
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的“收官星”。
至此,太空中,北斗三号系统30颗组网卫星全部就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战略任务圆满收官。后续,卫星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等流程,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它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第一,它将承担中国百分之70手机的信息传输,并且再汽车CPS全球定位以及老人的手表以及学生的学生卡被广泛应用。
第二,在交通系统方面,北斗三号系统将承载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
第三,在农林渔业方面,将准确的预测出农业数据和渔业数据,将数据统筹到一起,便于工作人员分析。
第四,就是广泛应用在天气预报,灾害,救援等方面。
总之北斗三号系统将造福我们中国人民,为中国实现中国梦,以及第一个百年计划,保驾护航。将中国引领到一个新的时代。
北斗三号系统是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结晶,它象征着中国的科技大国梦以及对于科学无限的探索。在这里,向所有在一线奋战的工作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