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美国人的英语怎么读?,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去了对方国家就交流无障碍?
苹果、香蕉、梨子都是水果,但是彼此的味道各不相同,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也都不一样——它们之间可以类比,但是也同样是各有千秋。
英语,是目前公认的世界语言;而英国和美国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当中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一个语言标签,叫做“native speaker”(说母语的人)。
因此,从理论上讲,两国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互相交流应该没有障碍;但是,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这几个字,即“受过正规教育”;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来自英语国家,也有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移民;有老移民也有新移民,有会说英语的,也有大量(大约百分之十)的人根本就不会说英语,比如来自拉丁美洲说西班牙语的美国人与来自东亚日本的美国人之间就无法交流;
那么,如果都是受过正规教育的英国人与美国人之间有障碍吗?同样存在障碍——
比如英国人无法与美国人就英国王室的一系列特权与美国人交流,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君主立宪”,所以现在的美国人也不明白“爵位”对英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同样,都是热衷于体育运动的两国人,对“足球”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英国人了解的足球是soccer,而美国人说的足球是football,即我们眼里的“橄榄球”或者“美式足球”;而英式橄榄球则是“Rugby”;它们的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
除了“足球”的理解不一样以外,还有不少;比如朋友之间见面打招呼,美国人一般不分男女老少是否是熟人,都可以用“hi”;而如果一位美国留学生在英国对英国教授用完“hi”来打招呼,会被理解成“不礼貌”,目无尊长!
还有,即使是受过正规教育,英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在文字表达上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英国人非常注重语法的正确性,比如“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而美国人则比较随意——常常用“一般过去时”来代替;
除了词汇,语法不尽相同以外,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语音方面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受过正规教育的英国女王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的口语是不一样的——伦敦腔与纽约腔常常互掐!
这么说吧,如果英国首相、大文豪丘吉尔能够活到现在并且有幸与美国现任总统川普会面,他们两人之间的交流肯定会有诸多不便,障碍重重——
丘吉尔不明白为什么“门”(gate)会困扰着川普(电话门、通俄门);而川普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丘吉尔赢了战争却丢掉了“相位”?
在美国有语文课吗?
凑巧,最近阅读过一篇曹勇军老师谈美国“语文”教学的文章。作者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在赴美访学期间曾在一所中学亲身体验了美国的语文教育和阅读教育。
答案是:
美国有“语文课”。教师可以自己选教材,阅读中重视精读、批判和探索。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支持他们的教学探索,即使是同行也不是个个都理解,加上州统考的压力等等,都让他们苦恼。他们也有压力,也有阻力,也在挣扎。”我猜想,题主可能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或者也可能是一名高中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大概是对我们当下语文考试和教学,特别的阅读教学中主观题答案客观化、标准化,甚至唯一化的现状感到困惑。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今天我正好又看到一篇报道,题目是《高中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得6分……》。
原来,就在最近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文章摘选自作家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而由于最终的标准答案太难,有学生考后通过微博直接联系上了作者王亚,并请她作答。而王亚按要求答题后对照标准答案,20分的题目,她仅仅得了6分。新闻下面网友纷纷吐槽:
“顺其自然”写道:以我高中三年的学习经历来看,语文阅读理解题多数就是钻牛角尖。因为作者的文意其实往往也是模棱两可的,尤其是散文。但是考题就是要考生选边站队,非白即黑。这也契合了我们社会对人的评价一样,非好即坏,请问光用“好坏”两个字如何真实的概括一个人?所以作者本人都“不能”理解文章就很正常了,报道也不止是个例。
“行者安迪”:很遗憾,看不到原作者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对比;更遗憾,高考依然如旧,语文依然如此,让教改看起来总像一个笑话;最遗憾,所谓的“思维训练”,到底把孩子们的思维训练成什么样?有孩子看文章看哭了,孩子不懂得欣赏文章吗?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毛病吗?病的恐怕不是孩子!
有资深语文教师辩解,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标准答案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而按照这样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同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经多年在中学执教,最近两年又教小学的语文,可以说对此也感受颇深。我看到的是,为了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本不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训练思维,而是在练习套路化答题,甚至是我前面提到的“将主观题答案客观化、标准化,甚至唯一化”。其结果,不是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不是引导其“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不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是令他们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为问,这样的阅读教学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昨天(1月19日),王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替编写阅读题目的教师辩护,但同时她也承认,作者理解自己的文章只能拿6分,“主要还是在答题技巧上没有掌握好,规则不一样”。
您看到了,是“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则”在左右着得分。可是这些与阅读、与文本究竟有多少关系呢?脱离了“皮”,你在“毛”上面做个“毛线”?!
期待有志于语文教学的同仁,能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语文,让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读书和思考!
共勉!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不说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中美教育最直接的区别就是——体育教育。
之前有一篇题为《中美教育之间最大的差异,大概是:体育》的文章火热与留学圈和网络,文中说明了在美国有体育特长更容易成功,介绍了美国家庭对孩子体育锻炼的重视,也说出了中国家长的迷茫。
当然,如其他各位答主的所说中美教育也存在许多细节上的差异。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首选去美国读书,一是为了避开国内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竞争压力,二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但每年二、三十万的留学费用,不是普通家庭都能够承受的......。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整个社会对体育能力的认可使得学校体育在教育系统中能够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以至于无论美国学生对体育运动是否有足够多的兴趣,他们都要去参与锻炼,除非他们不想升入理想中的大学。
而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大学,孩子们不得不远离体育。因为体育占用了备考时间,更因为高考不考、不能选考。
我们肯定奥运成绩,我们理解运动员的不易,可我们就是不认同体育是一种能力。
新一轮的中考改革中将体育纳入必考科目,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考什么?如何考?怎样做到科学、公正?高分易拿、项目枯燥、占用其他科目复习时间、增加中考备考负担等等,哪一个理由都足以使中考体育的初衷大打折扣。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规定语数外必考,其他学科选考,却没有人敢将体育纳入选考范围,归根结底,一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考、该怎么体现公平;二是不知道如何说服公众,冲破思想藩篱。
之前媒体报道有中国家长每年30万读英国寄宿小学,想多上点儿体育课。也有媒体报道问学生:大学毕业,你有校园体育记忆吗?
针对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体质的情况,甚至有省份把体育分数占比一再加大,但依旧无法有效提高当下中国学生对运动的关注。衍生而出的是,很多校外培训班已经开设针对于体育中考设置的培训项目,所谓的“假期补体育”愈演愈烈。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依旧堪忧《中国校医》2017年4月刊给出数据,就南京市为例,2010~2014年7~17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依然呈上升态势,男、女生均值分别上升了 3.7%、2.1%,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依然小幅上升,男、女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上升了 1.0%、0.05%,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上升了 2.3%、0.4%。
检测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50m×8 往返跑(7~12岁学生)、800m跑(13~17岁女生)、1000m跑(13~17岁男生)、视力。各项数据均显示,大部分体质素质指标呈现下滑趋势。
不仅如此,从朱小桢等在对江西省2010到2014年7~18 岁学生体质状况比较,李静等对北京市海淀区1985到2010年中小学生肥胖变化趋势分析等,都在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群体(7~18岁)体质健康都在呈现出一个下滑的趋势。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
不过随着国家教育发展,愈发关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加强运动锻炼,缩短中美体育教育差距。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也一再指出,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各地各校要大力推动足球、篮球、冰雪运动等项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校园活动时间。
小G老师,希望各位老师家长,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差异,更能明白“智”的培养更离不开“体”的支持!
美国的名字是音译还是意译?
“美国”的名字是音译,它的全称是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即“美利坚合众国”,简称 “America ”,汉语简称“美国”。
而“米国”其实也是中国对America 众多的音译名之一,这样的叫法至今仍保留在朝鲜和日本。为了详细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美国这个国家名字的来历说起。
一,America最开始指的是美洲大陆。美国的领土位于北美洲,而美洲的英文名就是America 。可见,美国国名的来源于大洲的名字。而美洲的英文名又来源于 十五世纪意大利的航海家和银行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用拉丁语表示就成了America。
我们都知道,古老的美洲大陆一直在悠久的岁月里与亚欧非大陆隔绝,不为人知。
十五世纪时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了欧洲与亚洲的陆地商陆,欧洲各国为了打通与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中国和印度的商路,开始从海上寻找到达东方的航线。
1492年8月,意大利人哥伦布驾驶着3艘帆船,带着西班牙国王写给印度和中国皇帝的国书以及八十多个水手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在大海上寻找《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的富庶强大的大元帝国和盛产香料,黄金无数的印度。
到了1492年10月12日拂晓,这群被大海折磨的半死不活的探险家们终于看到了一片陆地,这就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他们虽然发现了当时不为人知的新大陆,但已有的知识告诉他们这就是亚洲。登陆后哥伦布一群人很失望,他们没有找到遍地黄金,只遇到了一群头上带着羽毛装束的近乎原始的本地土著。哥伦布认为自己应该是到了印度,所以称呼这些本地居民为“印第安人”。之后又与当地居民接触,依旧没有找到传说中的中国大汗,只看到了原始结构的印第安部落。多次寻找无果,这群探险家只得带了十多名印第安奴隶和香料等特产返回西班牙。
而哥伦布也高兴地向西班牙王室报告:他到达了亚洲的“印度群岛”,到达了“日本”。 虽然没有找到黄金和强大的东亚帝国,但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已经找到了通往亚洲的航线,包括哥伦布自己。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更大的探险活动,为了寻找传说中的财富,一批又一批的航海家沿着哥伦布的航路前往“亚洲”。他的同乡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就是其中之一。
从1499年到1504年,他对哥伦布发现的大陆进行了四次考察,依旧没有找到印度和中国,而且发现了更加辽阔的陆地和漫长的海岸线。于是他开始怀疑这片辽阔的土地并非亚洲,而是一片之前人们不曾知晓的新的大陆。回到欧洲后他将这一发现公布,人们这才知道,原来中国和印度没有找到,找到的是一片全新的未知的大陆。
正是这样的惊天大发现,使得欧洲不久以后出版的世界地图将这块新大陆命名为:“America ”,也就是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名字的拉丁语读音。
二,美国国名的由来。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各国意味着财富和机遇,对于美洲土著则意味着毁灭。经过上百年的屠杀与奴役,美洲大陆原本的主人已经成了濒危物种。而美洲这片辽阔的大地则成为了欧洲各国殖民主义者和探险家的舞台。
北美大片土地则成为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片大地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也有许多在英国本土犯罪而流放的犯人。欧洲人用枪炮彻底解决了与印第安人的矛盾后,内部间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殖民地的人民与英国殖民政府的各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到了1775年,英国在北美洲的十三个州的殖民地上的百姓们聚众起义,高呼独立口号,对抗英国的军队,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1776年7月4日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而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就命名为:““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汉语直接翻译的意思就是“ 位于 美洲大陆的联合王国。”
独立战争打到1783年,英国王室实在伤不起了,只得于当年9月3日,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和约,和约规定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美国建国的时候,正是中国清朝乾隆四十一年。这一年乾隆帝也很开心,因为四川大小金川的叛乱总算平定了。这又是自己的一大丰功伟绩,而世界另一端的大陆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这对于闭关锁国的大清天朝来说是完全不知道的。
三,众多的汉译名称。独立之后的America 对于东方的财富是向往的,他们也积极的要打通与中国的贸易。1784年2月,美国派出“中国皇后”号商船驶向中国,船上满载着人参、皮革、毛衣、胡椒、棉花以及铅等商品。8月下旬,“中国皇后”号到达澳门,取得了一张清廷官印的“中国通行证”,获准进入珠江。
8月28日,商船抵达广州的黄埔港。进港时,“中国皇后”号鸣礼炮十三响(代表当时美国的十三个州),并在船上升起了当时的国旗 ——十三星条旗。这就是中美的第一次接触。
“中国皇后号”在广州进行了四个月的商业贸易,并采办了大量中国茶叶,丝绸等特产返回美国。
当时的中国人对这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国家也觉得很新鲜,它在哪?国家有多大?这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但是传统的惯性思维告诉当时的中国人民,这大概是哪个海外的番邦蛮夷吧!
经过与商船翻译的沟通,官府知道这个国家的名字叫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用汉字 音译就是 “咪唎坚国”,至于“United States”实在太长,也懒得去找那么多类似读音的字来翻译。所以在清朝官府的记录中就是:“乾隆四十二年,西洋蛮夷咪唎坚到广州与天朝贸易。”
民间的百姓才记不住这么绕口和奇怪的名字,他们商船挂载的星条旗看着花花绿绿的,干脆就叫做“花旗国”,他们卖的人参则称之为“花旗参”。
此后美国国名被翻译还有许多版本,如:
咩哩干国、美理哥国、弥利坚国、
育奈士迭国,亚美利加兼合国,
美理哥兼摄邦国、美理哥合省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朝上国终于迈进了近代屈辱的时期,1844年7月3日,美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清朝的统治者这才开始注意这个此前不起眼的洋夷。
在《望厦条约》中,清朝称“中华大清国”,清政府将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翻译的名称作为正式称呼,写作“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我们后来把美国的全称译为:“美利坚合众国”,很大部分就是根据《望厦条约》中的翻译。
裨治文觉得这个翻译不够完美,于是后来又将美国国名重新译作“大美联邦”。作为一个精通汉文的传教士,这个翻译确实做到了翻译中的“信达雅”。也表明了美国是联邦形式的国家,同时这个译名也影响了后来的翻译。
1848年,清朝人徐继畬将美国的名称译为“米利坚合众国”,简称“米利坚”。“米利坚国”的称呼又传入同是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和日本,于是大家都简称为“米国”。
古老的中华帝国由于自大闭关,在近代史中一败涂地,这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前认为是海外蛮夷的西方列强,在这一波自我反思的浪潮中,受尽屈辱的国人对西方的强大产生了赞美和羡慕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翻译西方国家的名称就开始了,于是大洋彼岸的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最终被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我们不能批评那些先辈们没有骨气,毕竟那就是当时的时代局限,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崇拜它所拥有的科学和力量,这本就是人之常情。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中摆脱了被奴役和殖民的命运,成为与西方列强齐驾并驱的东方列强,自然对美国不会有多大的羡慕之心,朝鲜则在近代化中被日本吞并,故此在这两国的称呼中仍然是米国。
二战时候日本被美国打残,这个东方列强才正式成为美国的奴仆,对美国羡慕崇拜不已。然而“米国”的称呼早已家喻户晓,也就只能接着这么叫了。
总结:“美国”这一翻译名称,确实有赞美的含义在里面,不过那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重新叫回“米国”则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这只是一个称呼,美国到底美不美,咱们中国人眼睛雪亮着呢!
america读什么?
“美国”的英语读法:America
读法:英 [ə'merɪkə] 美 [əˈmɛrɪkə]
释义:n. 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洲);美国
South America南美洲
Central America中美洲
America Online美国在线
Northern America北美地区
例句:
1、I may go to America or I may not,it all depends.
我也许去美国,也许不去,要视情况而定。
2、This event long antedates the arrival of Columbus in America.
这件事的发生远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
扩展资料与之相对应,又相区别的:American
读法:英 [əˈmerɪkən] 美 [əˈmɛrɪkən]
释义:
1、n. 美国人
2、adj. 美国的
短语:
1、American University美国大学
2、American English美国英语
3、American Airlines美国航空
4、Anglo American英美资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