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后军资箱,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
事实上,在诸葛亮的 “空城计”中,安排手下在门前扫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若没有这一环节,那么空城计必定失败,诸葛亮很可能要被司马懿活捉!这一点,我们从司马懿所说的话便可以看出来!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掌控了蜀汉的大权,一扫蜀汉的阴霾,使得蜀汉国力蒸蒸日上,大家又重新充满了斗志。而曹魏则认为蜀汉经过荆州之败、夷陵之败,已经无力北伐了,所以放松了对蜀汉的戒备。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并成功地打进了陇右,逼降了陇右三个郡,使得曹魏震动!
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忌惮司马懿,所以专门使出了离间计,让曹魏众人对司马懿产生了猜忌,所以诸葛亮北伐前期,司马懿其实是赋闲在家的。
原文:华歆奏曰:“不可付之兵权。可即罢归田里。”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
诸葛亮搞掉了司马懿,非常开心,立马着手北伐,而听闻诸葛亮动兵了,曹魏这边则派出了大将曹真,结果曹真并非诸葛亮的对手,被打得大败,于是曹睿又被迫启用了司马懿。等司马懿做好准备,开赴战场时,正好诸葛亮派马谡去守卫街亭。马谡为人自大,毫无实战经验,最终被司马懿轻易击败,而当这个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身边时,诸葛亮深知大势已去,直接着手安排了撤退计划。
就在诸葛亮安排撤退事宜时,司马懿快速奔袭而至的消息又传来了,令蜀汉众人大惊!当时诸葛亮的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臣,五千士兵,而且这五千士兵还划走一半,让他们搬运粮草去了,所以说诸葛亮能指挥的兵力其实只有两千五。按照正常情况,在得知司马懿率军奔袭而来,蜀汉众人是要尽快撤退的,但这么多文臣根本无法快速撤退,一旦脱离城池,他们很容易被司马懿的骑兵追上,所以为了保护众人的安全,诸葛亮不能撤,只能兵行险着,于是“空城计”的故事便出现了。
原文: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诸葛亮命令手下偃旗息鼓,大家都藏在店铺之中,不准随意走动,不准大声喧哗,要保持城内的安静,违者立斩!在安排好城内之事后,诸葛亮又命令手下装扮成老百姓,去打扫街道、城门,做出一副不知道魏军到来的模样。在这里,三国演义原书说的是二十个军士扮演成百姓,不过在电视剧中,为了节约成本,只让了四个人去城门口打扫,本质上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目的都是伪装给魏军看。
在安排好所有的手下后,诸葛亮亲自登场了,他跑到城楼上,凭栏而坐,开始焚香操琴,给魏军众人营造出一副城内无伏兵,欢迎来打的画面,让人感觉非常神秘,于是大家只能请司马懿前来定夺。刚开始司马懿还不相信,结果当他看到这幅画面后,他也犹豫了,最终选择了撤兵。于是空城计最终成功,诸葛亮以区区数人,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人的故事便流传了下来,令人惊叹!
空城计中,诸葛亮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安排。一方面,诸葛亮自己亲自在城楼弹琴,让魏军看到诸葛亮的真人,令魏军忌惮。这一步骤非常重要,根本省不了,因为诸葛亮不亲自现身,很可能震慑不了魏军和司马懿。另一方面,诸葛亮让手下偃旗息鼓,在城内暗中埋伏,给敌人营造出一副空城的模样,这会令魏军胆寒,再没有经验的人,也会被这种场景吓一跳,肯定会认为城内有伏兵。结合这两方面的安排,其实足以让魏军相信,城内有伏兵,足以震慑魏军,使得他们不敢进攻了。那么为何诸葛亮还会安排第三步呢?为何诸葛亮还会安排百姓去城门打扫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就诸葛亮的前两个安排,已经足以吓唬住魏军了,根本没必要安排人去门口打扫卫生了,若是这些人稍有慌张,还可能露馅,被司马懿察觉出猫腻,最终功亏一篑。不过在本文来看,其实诸葛亮安排手下去打扫卫生的这个操作,才是神来之笔,才是整个空城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若是没有这一环,空城计很可能失败,诸葛亮很可能被司马懿活捉!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假设一下,若是诸葛亮没有安排人去打扫卫生,剧情会如何发展?
没有安排人在门口打扫,只有诸葛亮在城楼抚琴,其余人在城内埋伏,于是在魏军众人看来,这就是摆明的空城计,城内有伏兵,他们不敢进,必须得请示司马懿。当司马懿到来后,也会很轻松地摸清诸葛亮的套路,认为城内有伏兵。但当时的西城并不算大,所以在魏军众人的商讨建议之下,司马懿极有可能派出先锋军队对城内进行试探性的攻击!
这一点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司马懿手下有十五万大军,而且他们快速奔袭而来,就是为了活捉诸葛亮,若无意外情况,司马懿完全可以让手下做试探性的进攻。而试探性的攻击开始,魏军很快就能发现蜀军兵力不足的这个特点,所以最终西城很可能被攻破,诸葛亮很可能被活捉!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所以他才会做出第三个安排,让手下去门口打扫!
若没派人去城门打扫,司马懿会确认这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在经过兵力推演和计算后,司马懿会命手下做试探性的攻击,测试诸葛亮手中的兵力。可若是诸葛亮安排人在门口打扫后,司马懿就不会再派人做试探性的攻击了,因为一旦有人出现在门口,就直接将空城计拆穿了,直接暗示了司马懿,城内伏兵不多,司马懿你别来打了!
为何这么说?我们从魏军的反应便可以看出来!当时魏军先锋首先杀到了西城城下时,都被眼前这幅景象惊呆了。因为按照正常逻辑,若是诸葛亮要设置伏兵吃掉魏军,他完全没必要把城内搞得安安静静的,搞成正常模样,岂不是更能引诱魏军上当?若是诸葛亮想震慑魏军,直接把打扫的人撤掉,做出一副空城的模样,岂不是更有威慑力?哪有一边偃旗息鼓一边让人在门口扫地的设置?这到底是震慑敌人呢还是引诱敌人攻击呢?太不伦不类了!于是魏军先锋只能停住脚步,上报司马懿。
原文: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司马懿刚开始听到手下的报告,反应是笑而不信,为何他是这种反应?因为诸葛亮的这个设置太奇怪了,你想震慑魏军,就别让人打扫,你想引诱魏军上当进攻,就别把城里面搞得偃旗息鼓的,你两方面都做了,岂不就是破绽百出?而诸葛亮又是个深通谋略之人,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所以说司马懿刚开始根本不信,他不认为诸葛亮会干出这种愚蠢之事。
可是等到司马懿亲自前往战场观看后,他发现手下所言非虚,于是他开始揣测诸葛亮背后的意图。这么一个破绽百出的空城计,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有问题,然而他明知有问题有破绽,却还是要故意摆出来,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他在向司马懿传递某个信号!这个信号是什么呢?
司马懿经过一番思索,想到了诸葛亮北伐之前,用离间计坑了自己一把,导致曹睿不信任自己,把自己一撸到底,直到曹真战败,无人能抵挡得住诸葛亮,司马懿才被重新启用,于是司马懿顿悟了,原来诸葛亮是想提醒他:狡兔死,走狗烹!若是没了诸葛亮,那么他司马懿也不会好过,他也会被一撸到底,最终被迫告老还乡,失去大权!明白了诸葛亮释放出的意思,司马懿便说出了这么一番话,然后匆匆撤退了!
原文: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生平谨慎,不会做冒险的事情,然而今天的这个空城计,却破绽百出!若是诸葛亮想要伏击魏军,那么城内就应该表现如常,不会偃旗息鼓;若是诸葛亮想要震慑魏军,那么就不应该安排人去门前打扫,这是多此一举。按照诸葛亮的谨慎行事风格,子午谷这种奇谋他都不愿意采纳,怎么可能在西城摆出如此漏洞百出的空城计,这只能说明诸葛亮的背后有更深的意图,而这个意图便是提醒司马懿,他俩是一损俱损的,诸葛亮完了,司马懿也别想有前途了,所以司马懿必须撤退,放诸葛亮一马!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中,让人在门前扫地,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若是没有安排人在门口打扫,极易引起司马懿的误判,到时候司马懿真的打过来了,西城根本挡不住!而安排了人在门口打扫,则使得整个计谋破绽百出,这会让司马懿仔细揣摩诸葛亮背后的意图,因为诸葛亮生性谨慎,不会用出这么烂的计谋!所以说,司马懿的那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其实已经暗示了诸葛亮为何会安排人去城门打扫,他这是在有意提醒司马懿,他俩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诸葛亮完了,司马懿也会跟着完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抗倭英雄有哪些人?
1,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是明朝有名的抗倭名将,同时他还是一位发明家,在抗击倭寇十余年中发明不少对付倭寇的武器,像戚氏军刀,狼筅,火炮等等。同时也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2,俞大猷
俞大猷,今福建泉州人,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他带领的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在对倭作战中俞大猷招募训练一支水师,并选用福船与倭寇在海上战斗。在战术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战,无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众击寡,以大铳打小铳。实战过程当中,俞大猷建立的水军与戚继光的陆军相互配合,有效的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3,唐顺之
明朝南直隶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他并不是武将出身,而是书生出身,是唐宋派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与归有光、王慎中两人合称嘉靖三大家。而他亦善武,通兵法,晓武术。
在他担任兵部郎中时,主动率兵船出海打击倭寇,唐顺之率领船队前往倭寇停泊在孤悬大洋中的三片沙,在海上较量了一仗,大获全胜,消灭倭寇120人,击沉其兵船13艘,缴获无数战利品,这是当年在海上御寇少有的一次大捷。
4,胡宗宪
浙直总督胡宗宪,是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上司,他善于用人,精通谋略,冲锋陷阵,冒死报国,功绩在主持抗倭的诸位大员中当推第一,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势力侵扰做出了杰出贡献,作用颇大。
5,谭纶
谭纶,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是明代有名的抗倭名将,也是史上亲手斩杀倭寇最多的英雄,他与俞大猷,戚继光并称当时抗倭三大名将,但是论在后世的知名度,谭纶恐怕是最小,但论行政职务,他却是最高,就连戚继光和俞大猷曾都做过他的下属。
6,徐渭
徐渭,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在军事方面他喜出奇谋,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担任胡宗宪的幕僚时,协助其抗击倭寇,并参与制定诱降海盗汪直、徐海等人的计谋。
6,汤克宽
汤克宽(今江苏邳县)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是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后随俞大猷入粤,为破倭寇,留驻广东。
7,邓子龙
邓子龙,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魁伟敏捷,骁勇善战,在明朝对外战争邓子龙先后参与了,抗倭战争,在抗击倭寇达十余年,先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大小数百战,屡立战功。还有万历11年的缅甸东吁王朝不断发动侵袭云南边境,邓子龙率军三千驰援云南,邓子龙到达云南前线以后,积极进行防御作战,先后取得了姚关偃草坡、攀枝花、湾甸、耿马三尖山等战斗的胜利,并配合随后到达的刘 部乘胜追击,长驱而入,攻下缅甸副都阿瓦,沉重打击了缅甸东吁王朝侵略者的气焰。
8,李如松
辽东总兵 李成梁长子, 明朝名将,他指挥了中国最早的抗倭援朝战争,率领明军指挥了平壤鏖战斗,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9,麻贵
麻贵,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是明朝著名军事将领.在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在积蓄好力量后,再次倾举国之军力,派遣15万大军入朝,这次朝时李如松在与蒙古军队作战时阵亡,因此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率军赴朝作战。
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
郭子仪,被唐德宗赐谥号“忠武”。85岁去世,唐德宗怀着悲痛的心情以国家最高礼节朝拜五天表达哀悼,他的坟墓被加高十丈,按照规定,一品官员坟墓只能为一丈八尺高,足以可见他对大唐的贡献。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慌忙逃往蜀地,太子李亨逐北上灵武称帝,此后宦官鱼朝恩得到重用。于此同时,郭子仪等武将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尤其是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堪称首功。然而,郭子仪显赫的军功却刺激到了太监鱼朝恩,其先后数次诋毁郭子仪,甚至数度陷朝廷于危难,由于始终无法扳倒郭子仪,鱼朝恩便泄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鱼朝恩与郭子仪之间的恩怨,皆因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战功而起安史之乱爆发后,眼看长安不保,唐玄宗李隆基便带着杨贵妃等人出逃蜀地,后在马嵬驿发生兵变,此后唐肃宗李亨北上灵武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召集兵马平叛的同时,一直侍奉在李亨左右的李辅国、鱼朝恩等宦官开始得到重用。
鱼朝恩先是被委派为李光进的监军,后又被任命为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与李辅国经常伴随唐肃宗李亨左右不同,鱼朝恩得到重用之后长期在军中任职,这也是其迫切需要军功,并忌恨郭子仪战功的源头。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八月,在郭子仪、李光弼等武将赶到灵武之后,唐军开始对叛军展开反攻,然而在宰相房琯率军在陈涛大败之后,唐军损失大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唐肃宗只能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此后,郭子仪先是平定河曲,继而克复两京,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时,河东、河西、河南等地大多已被收复,郭子仪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乾元元年(758年),朝廷开始向叛军大本营河北地区发动进攻,唐肃宗诏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然而唐肃宗却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为这二十多万大军(后增至60万)设立元帅,反而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成为这路大军的实际统率。这是鱼朝恩第一次统率大军,但也是他和郭子仪恩怨的开端。
面对朝廷的大举进攻,安庆绪一再败退,最终被围于相州。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从范阳率军南下救助安庆绪,攻下魏州后自封“大圣燕王”。李光弼等人建议分兵攻击魏州,阻止史思明的援军,然而却遭到了鱼朝恩的反对,他认为朝廷大军占尽优势,已经是胜券在握,故而并不愿意手下的节度使们染指指挥权。
结果,在鱼朝恩的干预下,朝廷六十万大军因互不统属、部署混乱,在相州遭遇兵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后,唐肃宗为了确保洛阳安全,任命郭子仪为东都留守,东京畿、山南东道、河南等道行营元帅。然而,鱼朝恩本就嫉妒郭子仪的战功,此时为了推卸兵败责任,逐将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导致郭子仪被解除职务,召还京师。
郭子仪战功越大、鱼朝恩忌恨越深,诋毁不成便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正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但仍让其留守长安。同年九月,在百官的一直要求下,郭子仪被任命为诸道兵马都统,命其率英武、威远等军以及河东、河西诸军攻取邠宁、朔方、大同、横野,然后再取范阳。结果,因为鱼朝恩的阻挠破坏,郭子仪最终未能成行。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兵败邙山,史思明随后率军再度攻陷洛阳。次年,即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李亨驾崩,唐代宗李豫继位为帝,是为唐代宗。唐代宗继位后,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会集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十余万于陕州,打算以郭子仪为副帅,以进讨史思明,收复洛阳,结果又因为鱼朝恩、程元振的谗言而未能成行。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进犯泾州,不久逼近京师,由于程元振隐瞒军情,再加上之前唐代宗猜忌将领,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来瑱又被谗杀,结果导致京师没有防御力量,外军又不敢轻易入关勤王,唐代宗无奈之下逃往陕州,长安竟然再度沦陷。此时,雍王李适和郭子仪虽然均被启用,奈何长安附近大乱,两人根本无法及时召集军队。反倒是鱼朝恩率领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唐代宗,结果护驾有功,唐代宗对鱼朝恩更为宠信,被任命为天下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
这次立功,使得鱼朝恩顿时飘飘然不知所以,结果还没等他高兴多久,收拢军队后的郭子仪便收复了长安,重返长安的唐代宗逐赐郭子仪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这令鱼朝恩再度愤恨无比由于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唐代宗也认识到了郭子仪的重要性,鱼朝恩眼看无法扳倒郭子仪,逐泄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然而,心系社稷的郭子仪在外患迭起的情况下,不愿再引起内患,不仅没有追究鱼朝恩的责任,反而说“臣掌管军队,不能禁止士兵盗墓,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不是人祸”。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宰相元载密奏请杀鱼朝恩,鱼朝恩最终被缢杀。
大历三年,郭子仪十分痛心,他父亲的陵墓被盗,他速速赶回长安,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朝代和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极度受伤。当把这件事向唐代宗说起时,郭子仪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委屈之情,不禁老泪纵横,嚎啕大哭。
曹操为什么不多造钱反而要去盗墓呢?
曹操这样做也是万不得已的,他为何要这样做?这个锅应该甩给董卓。
东汉末到三国,当时主要流通的货币是铜钱,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五铢钱。董卓乱政,迁都长安时,曾大肆发掘洛阳皇陵,抢夺珍宝。到长安之后,董卓颁布了一项命令,直接导致了汉末到三国初年这段时间内货币无法流通,以物易物的现象。
这道命令就是:“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董卓强制废除了流通数百年的五铢钱,自己铸造发行了一种小钱。为了铸造小钱,董卓把他控制区域内的所以铜制物品全部收回用来铸造钱币,而这小钱无论从价值上和质量上都非常的低劣,所以导致关中地区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
老百姓买一斛谷物得用车拉数十万的钱币去换,这场景大家应该不陌生——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用一麻袋钱去买一盒火柴,这样的政权也就基本玩完了。董卓因此聚敛了大量财物,但老百姓则被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董卓和王莽一样,因为货币改革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命呜呼。董卓虽死,但小钱的恶性通货膨胀没有降低,东汉政府发行的货币已经没有了信誉度,所以人们买东西也就不用钱了,直接以物易物得了。
后来的曹操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状况,原因大概如下:一是汉末战乱频仍,短时间无法完成统一。无法统一,就不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流通区域,这块地方今天是我的,明天是你的,易手频繁,所以铸造货币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长时间的战乱、饥荒、瘟疫,导致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不高。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当时的人们第一需求是吃粮食,而粮产量不高,所以也没必要铸造货币。造多了,又会导致通货膨胀,还不如不造。
三是董卓小钱基本摧毁了东汉政府的货币信誉,也基本耗尽了可以用来铸造钱币的铜制品。老百姓不敢用钱,所以只能退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的阶段。
而曹操最初起家的时候,正值董卓发行小钱,货币贬值时期。董卓为了充实军资,去盗墓。曹操也只能跟着做,通过盗取金银财宝来充实军资,度过难关。
曹操也曾尝试恢复五铢钱,但不了了之,老百姓还是喜欢简单粗暴的以物易物。
所以曹操也只能顺应这种情况。比如,粮产量不高,曹操搞屯田,屯田民用粮食交租;曹操消灭袁绍后,规定“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老百姓可以拿布匹、丝绢交租。逐渐,布匹或者丝绢则成了民间用来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比如:
文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三国志·曹洪传》曹丕在当太子时曾向曹洪借钱,当然,借的不是钱,而是丝绢。此时已经是217年了。
曹操死后,之所以下令薄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盗墓的原因,埋的东西再多,也要被后人挖走,有何用处?
曹丕继位后,曾想恢复五铢钱,但没能成功。直到曹叡继位后,曹魏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才逐渐繁荣起来,五铢钱得以流通,以物易物的情况随之减少。
刘备和孙权也搞过和董卓类似的货币政策。刘备降服益州后,将刘璋府库的金银大肆赏赐给将士,导致财政困难。刘备采取刘巴的建议,回收五铢钱,铸造“直白五铢”,也就是新货币相当于旧货币的一百倍,解决了财政危机。
孙权中后期生活奢侈无度,为了满足需求,孙权铸造“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的钱币,即面值相当于旧币的五百倍和一千倍,聚敛了大量财富。
当然,三国各自的货币是不流通的,只能以物易物,或者用金银等贵金属交换。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就是蜀锦,这是可以当做一般等价物在三国流通的,蜀锦可以说是蜀汉的支柱产业。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
战争是残酷的,但对于战败方来说,战争更是残忍无道的,这突显在方方面面上,例如土地、人口、金银等等,那么,战胜的一方,为什么往往是屠城或者说烧杀抢掠呢?
窃以为,是出于六点原因。
首先:是为对战败者造成极大的震慑
这一点自古有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最终靠的还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血战,战胜的一方往往要以强大的武力和残忍的手段,来震慑自己的对手,让他们不敢与自己反抗。
比如蒙古的西征时期,曾经将战败方的人头砍下来,摆在了一起,有人说这是观赏,未免太过于残忍,实际上,这是想要震慑对手,将对手吓破胆子。
其次:是因为战胜者一方,不仅要在实际上战胜对手,更要在心理以及尊严上征服、打垮对手
这一点,最大的突显,就是战败的一方,妇女的遭遇,女性应该远离战争,此话不假,因为在战争中的女性,他们受到的伤害,往往是相当大的,战胜者的理念在于,不单单要夺得你的土地,更要夺取你的女人,这是赤裸裸的羞辱,是对战败一方的尊严的践踏。
第三:是战胜方出于激励士卒、凝聚军心所用
为了所部战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额凝聚军心,甚至在战败之际为了让自己一方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统治者或用兵将领往往许下承诺,允许抢掠金银,侮辱女子,比如,安史之乱时期,唐朝为了平定叛乱,收复两京,许诺回纥士兵,夺取两京后,土地归属大唐,女子钱帛归属回纥。
又如在战胜之后,军纪不好的存在便是会大肆掳掠,将领们为了让士兵替自己卖命,也是纵容或者说默许。
第四:与统兵将领的残暴、跋扈与病态心里,息息相关
比如项羽,在攻打秦国和外黄的时候,由于对手强烈抵抗,楚军损失惨重,项羽大怒,声称打下城池之后,便是要屠城来泄愤,又比如明末的四川总兵邓玘,因为朝廷长时间将他滞留在北方,又调派他到河南清剿起义军,邓玘心生不满,纵容所部大肆的劫掠百姓,又比如左良玉、白光恩等等,纵容所部,劫掠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第五:还与当时的特定情况分不开
秦末汉初之际,新安一夜,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长平之战时,武安君白起屠杀了四十万赵军,他们是刽子手,虽说有着处于保护自己一方的现实考虑,但是这样的做法,未免太过于残暴不仁了。
第六:最大程度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人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战争潜力,所以,上兵伐谋有的时候,的确过于理想化,想要让对手臣服,必须要最大程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伊阙之战等将这一点完全的突显了出来,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窃以为,从心理上、现实因素上以及军事作战需要等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全面一些,希望这个答案对您有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