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英杰传刘备传攻略,三国英杰传转职和人物分配?
1. 张辽:推荐转飞将,不过飞将比较吃资源一些,需要比较多的要求,如果对自己不是那么自信的玩家可以选择转职蛮骑,也是非常不错的。
2. 刘备:推荐转骑策,前期比较好用的状态,只需要开出技能就可以了,为后排增加状态,所以所以前期非常的好用的只要狗住能开出技能即可。
3. 关羽:转上将,在前面的关卡中用来输出非常的不错,是前期使用非常推荐的一个武将
曹操不敢受帝号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就将朝廷的军政大权抓在手里。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拥有了优势。这使得他的敌对者攻击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是曹操直到去世,也没有称帝。他在接到孙权拥戴他为帝的信时,还摇头拒绝。那么,曹操为何到死也不敢接受帝号呢?
一、从汉之忠臣到汉之权奸的曹操。曹操原本并没有想成为汉朝的掘墓人,他在自述中谈到,自己原本只是想当汉朝的忠臣,死后的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满足了。而曹操的早年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以汉室江山为重,一心效忠汉朝,想要匡扶汉朝。在董卓把持朝政后,曹操拒绝了董卓的封官拉拢,回到家乡召集人马,号召天下诸侯勤王。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身先士卒。在荥阳之战时,董卓在洛阳烧杀掳掠后撤往长安。可是讨董联军却不思进取,只是整日召开酒宴,寻欢作乐。曹操在劝说其他诸侯进军不成后,毅然独自率军去追击董卓。在荥阳地区,曹操和董卓的部下交战。由于敌众我寡,曹操遭到了惨败。不但曹操的军队遭到严重的损失,曹操也受了伤。曹操此时的手下,都是他从家乡带来的子弟兵,很多人都是他的亲族。这些人的伤亡,让曹操十分心疼。在曹操痛斥联军诸侯后,联军也宣告解散。从此天下陷入了群雄逐鹿的状态。曹操经过这一番变故,对汉朝的命运也心灰意冷。他也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在群雄征战中崭露头角。在汉献帝带领他的朝廷返回关东的时候,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奉迎汉献帝来到许都。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初的曹操,他马上得到假节钺和录尚书事的权力,牢牢把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此后的战争中,随着曹操的势力扩大,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从他奉迎汉献帝那一刻起,就有人开始向他灌输取代汉献帝的思想。曹操虽然不明确表态接受,但是他也并不表态反对。因此,他的手下那些企图攀龙附凤之徒看准了曹操的心思,把拥戴他称帝的活动搞得愈演愈烈。最能够暴露曹操称帝野心的举动,就是他晋位王公加九锡了。当时曹操想要加九锡,就遭到了他的亲家,多年生死与共的战友荀彧的反对。这是因为晋位王公和加九锡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是为下一步受禅登基做准备的。创造这个仪式过程的就是王莽,他就是以这套仪式篡夺了西汉江山。对于荀彧的反对,曹操十分气愤,他十分果断地软禁了荀彧,并逼死了他。曹操最终还是进位魏王并加了九锡,离受禅登基就只剩一步之遥。但是,这最后一步曹操终究没有迈过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二、曹操为何没有称帝。有人说曹操没有称帝是因为心中有愧,觉得对不起荀彧这些旧臣。荀彧是曹操最亲密的战友,他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曹操多次身陷险境的时候,都是依靠荀彧的帮助才转危为安。曹操为了感谢荀彧的情谊,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曹操最信任的战友,在曹操想要称帝的时候,明确表现了反对意见。在曹操想要晋位王公加九锡的时候,荀彧公开表示反对,让曹操心意难平。虽然曹操逼死了荀彧,也晋位王公加了九锡,可是当曹操一想要称帝的时候,就会想起荀彧这些昔日的战友。对于这些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战友,曹操心怀愧疚,因此他放弃了称帝。也有人说,曹操没有称帝是因为生命太短,没有时间。曹操的一生是四处征战的一生,他以武力起家,对军权十分看重。在他的阵营,除了几位他十分信任的亲族将领,没人能够统领大军。因此,在重要的战争中,曹操不得不亲自担任军队的统帅,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曹操一生征战,直到关羽战死后,方才有了安定的局面。但是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伤病缠身,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出入已经只能依靠车辇了。在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不久,曹操也随之病逝。由于曹操的寿命果断,使得他没有能够活到称帝的那一天。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其实曹操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是时机不到。其实曹操并非没有称帝的机会,必然在荆州之战后,孙权出兵夺取荆州,消灭了刘备在荆州的主力,擒杀了关羽。此时刘备兵力守在蜀中,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且写信拥戴曹操称帝。可以说,此时曹操称帝,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他的。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曹操也没有称帝。他拿着孙权的信件对手下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曹操的性格的话,就会发现他有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绝不做图虚名而受实祸的事情。孙权拥戴曹操称帝,背后是包含祸心的。孙权利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出兵夺取了荆州。他为了防止刘备的报复,主动向曹操投降。这样,孙权就促成了曹操和孙权共同对抗刘备的局面。不过,孙权对此还不满足,他为了把祸水引向曹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并且拥戴曹操称帝。这样一来,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就成为了曹操。而且曹操称帝,也迫使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的刘备必须做出反应。如果刘备出兵攻打曹操,就会减轻孙权的压力。孙权就可以在一旁坐山观虎斗,从中渔翁得利。曹操自然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用心。他以王侯之礼安葬了关羽的首级,并且拒绝了孙权称帝的建议。孙权的计谋未成,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在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中,孙权虽然获胜,但是自己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和刘备两败俱伤。不过曹操虽然破解了孙权的计谋,自己也错过了称帝的最后时机。在不久之后,曹操就病逝了。曹操苦苦等待了一辈子,到最后也没能等到称帝的时机。他只能安慰自己做一位周文王的人物,把禅让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曹丕了。结语:曹操原本想做汉室的忠臣,但是随着势力的增强,他成为了汉朝的掘墓人。他把持汉朝军政大权,还晋位王公加九锡,离受禅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他始终也没有迈出这一步,主要因为他对荀彧等人心怀愧疚,并且年纪已高,没有等到合适的时机。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不愿意因为称帝而受孙权的愚弄。最终曹操始终没有称帝,作为汉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哪个达人能教我如何保住关羽?
关羽不会死,在以后的剧情里关羽在刘备攻击曹操的关卡里会突然窜出来刀劈徐晃,然后徐晃死了,关羽加入了 ,另外给关羽准备套装备,他老人家和周仓关平都是裸奔
另外别一下就赢,慢慢触发麦城之战的剧情
大家怎么看郭嘉?
笔者认为郭嘉世之奇才,奇谋无双,对人心、人性的理解之透彻已经不能用人来形容,是为(鬼才)。
他可以说是三国里最让人哀叹、心痛的人物,没有之一。
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让郭嘉释放了属于自己的光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郭嘉的个人魅力与无双计谋彻底的征服了曹操。
曹操曾一度的对郭嘉是言听计从,无论郭嘉的想法与计谋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多么的让别人无法理解与接受。但是曹操选择了信任与实施,结果换来的当然是巨大的成功。
郭嘉成就了曹操,曹操亦是成就了郭嘉。凡是对郭嘉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郭嘉是一个不拘于世俗之礼法的人,他嗜酒如命,有时候甚至彻夜的喝酒。
若是换成别的君主或许真的忍受不了郭嘉的这些小毛病,但是他幸运的遇到了曹操,曹操不仅没有因为郭嘉的小毛病怪罪于他,反而是十分的欣赏。
果然是印证了一路古话,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有人描述郭嘉就像是三国这个大世界里的精灵,其实笔者也觉得很有道理。
郭嘉那一双如星星般闪亮的眼睛,仿佛世间的一切在他的目光之下都无所遁形。天生郭奉孝,或许真的是老天爷让他来为三国增添一份这样的精彩吧。
如果没有郭嘉,还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吗?个人认为如果没有郭嘉的出现,曹操绝不会成为后来三足鼎立里实力最强的一方。
甚至曹操能不能活到那时候都是一个未知数,有时候我真的觉得郭嘉若是再活十年,甚至更短,或许曹操真的就统一天下了。
我毫不怀疑郭嘉有这样的实力,因为他是鬼才,因为他是天生郭奉孝!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谈论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说实话哈,我看到这样的话心里真的很开心,很为郭嘉感到自豪。
但是即使我喜欢郭嘉,亦不会相信这样的无稽之谈。诸葛亮还是很有真才实学的,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将三分。
这一点说明了诸葛亮还是有很准确的大局观的,推测出了天下的走势。诸葛亮之所以没在郭嘉死之前出山,那是因为他和郭嘉一样是个清高的人,同样心里没有确定辅助谁。
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最后用眼泪带走了诸葛亮。其实刘备的眼泪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刘备的身份,刘备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诸葛亮又是忠于大汉的,把匡扶大汉当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想证明自己,所以才被刘备哭走了。
但是诸葛亮和郭嘉之间到底谁更厉害,谁更聪明?我个人觉得毫无疑问是郭嘉,郭嘉的战绩我就不列举了有心的可以去查查看。
诸葛亮让我觉得厉害的地方就是内政和外交方面,他在军事和谋略方面完全就是个二流水平。或许诸葛亮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之前说过的大局观。
不过诸葛亮在这方面就是一个空架子,只能说出个大概方向而已。所以,诸葛亮和郭嘉比起来逊色了不止一筹。
而且诸葛亮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第一就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用人不淑,魏延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就是谨慎的过了头,不然也不会被司马懿活活耗死了,这样的诸葛亮我更觉得他适合守江山。
读者们认为是怎么样的呢,欢迎评论关注一起讨论哦!!!
三国为什么会落入司马懿之手?
三国历史终结于司马氏(统一三国的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所以才有了三国落入司马懿之手这个结论,说到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1、主观上,司马氏家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客观上,三国归晋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
一、主观原因。1、知识就是力量,打铁还得自身硬。
司马懿年代已经是儒家开始横行的时代,熟读儒家经典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与杨修的那一场争论也是奠定了自己被曹操看上的契机。
司马懿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特别是担任曹操秘书的十多年,学会了不少曹操的韬略,很多颇有见地的意见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
只不过是当秘书,虽然有才气的表露,但很难有决断的作为。但从曹操晚年曾做过“三马同槽”的梦来看,曹操对司马父子三人是极端相信和倚重的。
(司马懿)
2、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司马懿每次做事,都会前思后想,毕竟帝王家不等于自己家,很多时候得要看着皇帝脾气说话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虽然辅助曹丕居功之伟,最后还是会被曹丕猜疑。
在影视剧中,曹丕为什么会猜疑司马懿,部分也是因为司马懿太过于完美了,一点缺点都没有,这样的人是容易遭受帝王猜测的。
司马懿在低调方面是做得有点过头了,看上去全部是一心为国,这样的人到哪去找?又不贪色,又不贪财,貌似也不贪权,那只能想着当皇帝了。
曹丕不放心啊,所以直接搞了个绝色美女看住司马懿,只可惜如同吴国一样,只不过曹丕是陪了夫人没有折兵,不过却送了一个聪明的谋士到司马懿身边。
若不是皇帝讲究平衡之术,不能让宗亲一家独大,又不能让世族独大,两相权衡之下,还是需要制衡的,不然估计司马懿就危险了。
(曹操)
3、最主要的原因,司马懿活得够长。
司马懿比曹操、刘备要年轻,比诸葛亮、孙权要年长,在曹操活跃的时代,司马懿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什么作为。
许多人都以为司马懿隐忍避祸,这确实算一个方面,更多的,其实三国初期英杰辈出,司马懿在其中不过是庸中佼佼。
司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在魏明帝曹睿手上登上政治高峰。魏明帝登基时不过是二十岁左右的毛头青年,可后来一晃多年过去,魏明帝也熬不过司马懿。
结果,荀彧、郭嘉早早死了,荀攸、贾诩等也跟着死了,老一辈的英杰几乎都凋零了。这时候,司马懿越来越露锋芒。
等到司马懿出手时,他的对手是曹爽,曹爽放在三国前期,那时根本不入流的货色,可就是这样的曹爽,硬是压制了司马懿十年。
(曹操和司马懿)
二、客观原因1、曹丕上位后,为了稳定江山,通过由陈家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从而继续得到士族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是推举制度,官员的晋升需要上司举荐,这些上司就是士族,司马家族本就是当世的一流士族,其先祖就是项羽分封十八诸侯中的殷王司马卬。
司马家族的崛起,与士族的权利膨胀有关,而能压住士族势力的曹丕死得早,司马家族自然获得最后胜利。
(曹丕)
2、司马氏家族施政方针上要优于曹氏,得到了众多平民的支持。
用东吴张悌的话说:
“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徳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同时代的人看得明白,曹氏执政严苛,而司马执政平和,所以即便有针对司马家的动乱,也发动不了群众。
3、司马氏能够选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大事,一人一姓是难以成功的,恰恰司马家能够容得下,且笼络得住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尽心尽力的发挥作用。
如伐蜀的钟会、邓艾等,伐吴的羊祜、杜预、王睿等,以及在朝的一些其他能臣武将,都能各司其职,为司马家尽忠尽力。
(司马炎)
总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大局已定,这才有了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司马炎继承晋王的位置以后就顺理成章的取代了魏国,建立了晋国。
综上所述,三国之所以会落入司马懿(司马氏)之手,是司马氏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加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大势所趋。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