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观音桥天气,武汉长江历史上发过什么严重的大水?
1931年的《国闻周报》上刊登过这样一张照片:在汉口市中心最繁华的中山路上,洪水肆虐,漫无边际,街上的房屋、电线杆子都泡在水里,街道上行驶的不是汽车,而是大小不一的船只在往来穿梭。
图片描述的就是1931年长江洪灾时武汉的景象,因为年代久远,原图片不太清晰。但是从《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一书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武汉三镇被淹没在水里长达一个多月,大批民房被洪水冲塌,到处都是因房屋倒塌而形成的瓦砾场。电线和电线杆也被洪水冲断,工厂、商店停业,灾民们挤在高楼的屋顶露宿,两千两百多艘船只在市区游弋,瘟疫四处蔓延。时人描述汉口的受灾情况说:“大船若蛙,半浮水面,小船如蚁,漂流四围。”
1931年8月31日《申报》所刊登的民国政府调查结果显示,武汉三镇共被淹没十六万三千余户,受灾人口七十八万人,被洪水淹死约2500人。此外,每天因洪水造成的瘟疫、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又达千人之多。至于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
为什么1931年武汉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水灾呢?一方面是因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地区的乱围造田,造成长江的行洪能力变差。
清朝中叶以后,因为人口激增和土地兼并,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多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中下游的河道堵塞。据记载,自康熙年间开始,就有大批流民进入到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大巴山区开垦山林。流民们落后的刀耕火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河道里被冲出很多江心岛,江心岛的出现又吸引了大批无地的农民前来开垦;同时长江沿岸的湖泊也被无地的农民围起来开垦造田。多重因素下,长江的行洪能力大幅下降,平时尚好,如遇到降雨集中的年份,就很容易引发洪灾。
另一方面是因为1931年的天气异常,造成长江全流域、长时间的降雨。
这年在江淮流域的多个地区连降暴雨,不仅降雨的范围广,降雨的时间更是长达两个月之久。我国是北半球,季风气候,在平时年份里,长江流域的降水是江南早于江北,下游早于上游,长江干流可以有序的排泄洪水,但1931年的降雨是江南、江北、上游、下游全范围同时降雨。这就造成了长江干流根本无法排泄出这些洪水,再加上沿岸居民的“围湖造田”、“围江造田”降低了长江的行洪能力,洪水冲破了沿岸400多处大堤,淹没了沿江5个省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几十个城市,武汉、芜湖、安庆、九江都被淹没在洪水之中。
此外,当时的军阀混战挪用治水经费和疏于维修水利也是造成洪灾的重要原因。如果说长时间的降雨是天灾,那挪用堤防的维修费用,疏于治水就是人祸了。
大家都知道,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维修非常重要,平时一个不起眼的蚂蚁洞,在汛期可能就会发展成溃坝的管涌。但当时的政府,忙于内战而疏于民生,几乎年年都有军阀混战,战火损坏了水利设施,维护堤防的人也被抓了壮丁,更可恨的是原本就少的可怜的水利经费也被军阀挪用到军费上用来混战。据记载,从清朝灭亡以后,湖北从本省历年的关税、厘金、田赋中抽取堤防维修费,到1931年已经积累了20多年,有2000余万。如果这笔钱用来维修堤防,洪水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将会降低很多,但这一大笔钱没有被用在维修沿江堤防上,而是被蒋介石挪走1000多万,用来做中原大战的军费。上行下效,剩余的近千万元的治水经费被湖北省政府的人用政府的名义存放在川江龙公司(一个以贩卖鸦片为主要业务的公司),结果川江龙公司在收到这笔巨款后借机倒闭,明目张胆的吞没了治水经费。就这样积累20多年的治水经费没用在治水上,却用在了内战上和个别官员的中饱私囊上。
拓展阅读,1931年全国范围的洪灾
全国二十三个省份受灾,被称为是近代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931年8月24日《申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句话:“长江之水未退,黄河之水又增,汉口之难未纾,洛阳之灾又起。
据当时的国民政府公报和有关报刊的统计,1931年全国共有23个省份受灾,自四川以西几乎所有省份都未幸免于难。受灾最严重的省份除了上文所说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五省外,还有河南、浙江、热河三省。
1931年7月上旬,芜湖被洪水淹没,整个芜湖市区成了长江江面的一部分,只有个别高楼露出水面,上面挤着露宿的灾民,往来交通只能靠小船和脸盆。根据灾后的调查,芜湖受灾人口四十一万,大约1万余人被洪水淹死,灾情与武汉相当,甚至比武汉更严重。不过因为武汉是国民政府的“旧都”的原因,时人和政府对芜湖的关注度远低于武汉。
江西九江附近因洪水泛滥,江面宽达30多公里,鄱阳湖和长江连为一体,城陵矶附近仅剩少数几个山头像小岛一样浮在水面上。
河南的唐白河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支流,但给沿岸人民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长江。唐白河流域的新野、南阳两个县全部被淹没,加上临近的邓县(邓州),三县仅被洪水淹死的人口就高达3万多人,因瘟疫和饥饿而死的更是无法统计。
河南的汝南县(今汝南县、平舆县)地处淮河的支流洪河、汝河之间,两条河都在这年溃坝,全县近万人被淹死。
江苏的高邮县,因为洪泽湖的决堤,全县被淹死9000多人,乡村被洪水冲平,城里的水深达丈余。
安徽的凤台县,全县受灾,无一户幸免,全县被淹死7000多人。
据《大公报》调查,仅湖北一省,全县被淹的就达15个县,被淹没一半以上但未完全淹没的县又有32个,等于说半个湖北都泡在水里。
最重要的是,洪灾发生时正处在收获的季节。洪水不仅把当季的庄稼冲进了大海,还冲走了农民的家畜和存粮。洪水退去,返回家园的人们在重建家乡的同时,还要面临饥饿和瘟疫的威胁。
洪水淹没的江淮流域还都是人口稠密的产粮区,这次洪灾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缺粮,此后国外粮食大批进入中国,国外低价的粮食又压低了国内的粮价。本来灾民们想要靠洪灾过后的粮食丰收来重建家园,结果丰收却因粮价低反而成了赔本,对于灾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国外低价粮食对农民的影响可以参考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
灾后中央政府理应进行赈灾,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由于组织能力底下和腐败严重,赈灾的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931年9月7日,宋子文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发行了第一批赈灾公债3000万元。孔祥熙致电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张学良,要求全国唯一农耕正常的地区东北向内地运粮赈灾。另外,冬季将近,灾民需要棉衣过冬,南京政府一方面加紧赶制,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旧衣,消毒后运往灾区。
但是,面对数千万近亿的灾民,三千万的公债只能是杯水车薪。在张学良答应从东北向内地运粮赈灾的10天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被侵占,从东北调粮已无可能。
与南京国民政府的防灾、赈灾能力相对比,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武汉水位超过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但武汉安然无恙,受灾死亡人数和损失不到1931年的十分之一。
茶树什么季节剪枝下肥好?
茶树的修剪肥料这些日常管理和加工的茶叶工艺有关的,比如浙江只采摘春茶的茶园和一年采摘几次的管理是不同的。
这里我以有代表的两种茶园管理方式对修剪下肥的具体操作简单的叙说一下:
第一种是指采摘春茶的茶区,这些茶区主要是两类 一类是杭州附近茶价比较高的地方,一类是茶叶非主要经济收入的茶区。杭州地区来说,西湖龙井茶区是只采摘春茶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茶叶质量,而是夏秋茶价格便宜不合算,在三十年以前西湖龙井茶区是一样采摘夏秋茶的,现在呢,没有人采摘了,因为人工贵了,成本增加了,夏秋茶质量不好价格便宜就直接不采摘了 深层次的原因呢,卖茶比种茶做茶赚钱多了。所以在春茶结束,就中度修剪,一般从谷雨以后就开始修剪,留枝高度群体比较高五十公分左右,龙井43比较低三四十公分,然后等下半年再修剪一下秋稍,有功夫的人是掐芯的,就是去顶端优势。下肥的话,基本上入秋以后 ,用菜饼之类的基肥,不但是长效肥力,而且茶叶的颜色香味都比较好,次一点的就复合肥,在杭州尿素等那些肥料使用的人基本没有,杭州还有一个特点是打药的次数比较多 因为肥料足,夏秋茶发芽多而且嫩,虫子比较多,一般一个星期十来天就打一次。不过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使用的都是低毒的药水,另外十一月份就没有使用了,到第二年春茶有几个月的降解期,比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安全。不是杭州地区的茶区和杭州的区别就是,修剪要重,很多地方是修剪到十几功夫高度,几乎每年的茶枝都是新枝,肥料没有那样讲究,也没有西湖的那样多(我认识有的西湖茶农,一亩茶地五百到八百斤菜饼),其他地方一亩地撒五斤十几斤复合肥就很不错了,同时打药基本上最多一两次,打药也是需要成本人工的,茶叶便宜投入就更少,产量也自然没有西湖那样高。
第二种就是除了春茶采摘以外还采摘夏秋茶的传统茶区 ,在浙江就有早期做龙井 中后期夏秋茶做炒青红茶 等茶叶 因为要采摘夏秋茶,修剪的留枝比较高,基本都是轻修剪,以整形为主,分春茶结束和秋茶结束两次,这里还有一个轮剪现象,就是茶园老化了,需要五年几年重修剪一次,让茶树重新长出来,(植物学的概念 ,新枝条输送能力强,)下肥的话,就是春茶结束以后有一次补充下肥,不多,就是撒点复合肥之类,补充春茶以后得流失,秋茶和其他是一样的,打药的话其实除了夏秋茶做龙井等需要非常嫩的芽茶以外,其他低档茶叶反而是比较少的,芽茶是因为不打药没有嫩度,没有产量。这里说句题外话,网上99块三斤茶叶的夏秋茶敢喝吗?
除了修剪打药下肥 ,茶园管理还有“七挖金,八挖银”的谚语,因为茶树的吸收根是在地面浅表的,就是那些白白的须根,松土以后有利于吸收根的生长。
茶园管理各个地方,各种茶园(茶农的,茶场的)都不完全相同的,具体的看大家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
能否谈谈你对乘飞机的感想?
3.21东航坠机事件后,能否谈谈你对乘飞机的感想?感想吗,到没有多少,谈谈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吧,第一次坐飞机,用一个夸张的词形容一下:激动,特别的激动,不怕友友见笑,上了飞机我又是拍照,又是发朋友圈,好不开心,好不得瑟,安全问题从没想过。
别人告诉我说飞机起飞的一刹那,要么张开嘴捂住耳朵,要么口中含块糖,这一切忠告对第次坐飞机的我这耳听那耳冒了,什么捂耳朵,含糖,哪是别人的事,双眼紧紧盯着跑道,就想看飞机飞离跑道,冲上蓝天的瞬间。
飞机离开地面,冲上蓝天的那一霎,我的心也飞了起来。通过玄窗,看着高楼大厦慢慢变小,高速公路蜿蜒曲折的伸向那望不到边的远方,高山翠绿,河流清晰。蓝天下朵朵白云漂浮在脚我的脚下,飞机穿梭在白云蓝天之间,这如梦如画的现实版世外桃源,让我忘乎所以,如同穿越般来美丽的童话世界。
别的乘客都在呼呼大睡,只有我东张西望看着头上的导航视频,飞机一会儿穿越高山,一会儿越过大海,一会儿拉高八千米,一会儿拉高九千米,把我看的如醉如痴。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行程我都在兴奋中,就连在机场等候取行李的过程中,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这就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从我进入飞机场到登机,这段时间有好多笑话呢,想想第一次坐飞机,自己都感觉到好笑,还有点特别难忘呢。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虽然幼稚无知,但是就是因为幼稚,才觉得那时的自己好可爱呀。
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大家好,我是60后暖男阿木,很高兴在此互动!
一、全球正处于温暖期,今年仍然算暖冬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日趋严峻,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及威胁为世人公认,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重大问题。
今年暖冬与全球总趋势基本一致。据国家气象局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近年来,地表平均气温经历了两次波动,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暖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暖冬形成的原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同时暖冬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
1,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下水质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供水。
2,沙滩受侵蚀,沿海海滩景点遇灾,影响城市旅游。
3,海平面上升,直接使沿海城市居民的生存受到冲击。有许多小岛面临消失。
4,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的适应性,许多植物会被迫转移,有些物种会因此消失,生态链平衡会被打破。
5,温度升高引起降水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产量,部分农作物将会消失。
6,气候变暖会使许多自然灾害加重,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7,极端高温将困扰人类健康,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而且会发生疾病随气候变暖而传播更快。
总之,暖冬将影响大气运行规律,这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土地、健康、农业、等带来巨大冲击,并且造成许许多多目前仍然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暖冬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发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马上行动起来吧!
以上是60后暖男阿木的观点,有同意的请点点关注,或者留言交流!
上海几月份暖和?
4月底就开始转暖了,到了5月你穿件T恤就可以上马路了。上海几月份气温回升是每每冬季的时候大家都会问到的,就以往来看虽2月分就立春了但是4月底就开始转暖了。寒冷是影响上海的自然灾害之一,冷空气影响造成气温下降到5°℃以下的天数,平均每年3. 2天,最多一年13天,最少0天,影响深圳的寒冷一般发生在12月至次年2月之间。其实不需要太厚围巾,不过也要看个人怕寒程度。穿着大多就是加个外套就能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