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舰接近台湾东部岛屿81公里,有低吨位战舰战胜过高吨位战舰的案例吗?
普遍来说,高吨位战舰能搭载更大型和更多的武器系统,且马力大、航程远,能支持更距离和时间的战斗,故而它们的战斗力更强。
换言之,军舰不是为了“大”而造得大,它们是为了匹配任务能力,以武器系统的搭载要求而设计出来的。
上图.战斗机多到爆的美国“尼米兹级”航母
例如航空母舰,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吨位论的军舰,它们的设计思想就是“高机动飞行甲板”,航速快、航程远,能打能跑,通过甲板起飞舰载机攻击敌人。载机越多、甲板能起飞的载机越重,单位时间内升空的速度越快,航母的战斗力就越强。
上图.10000多吨的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航母只有几架可怜的“鹞式”
试想一下,一艘2万吨级,只有一条窄甲板和十几架飞机的轻型航母,能与10万吨级、四条弹射器跑道、核动力能源、载机近百的超级航母相提并论么?
上图.开火的“衣阿华级”战列舰
航母以外的军舰也是这样,比如战列舰,它们的特色是无坚不摧的巨炮和厚重到变态的装甲。那些威力奇大质量也奇大的巨炮普通军舰根本扛不起,没有船身巨大的吨位,它们连开炮都做不到,更谈不上为船身贴上厚厚的装甲、防鱼雷舯部和布满甲板的副炮、防空。
上图.美军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上的MK41发射单元
就功能性来说,大型军舰也比小型军舰更适合执行多种任务,比如现代驱逐舰,拥有更多发射单元的大驱可以面对更多的目标,打出更多的导弹,能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弹型完成从防空到反舰再到对地、反导、反潜等多项任务。
上图.伯克级赖以称雄的资本是其搭载的先进电子系统
它们还具备更充沛的动力,以支持更多的战术系统,如相控阵雷达、信息化能力等。中小型逐舰虽然也能做这些事儿,但战斗力仍然逊色几个档次。
上图.曾经曝光的“电磁炮”,它并不只有炮塔巨大
别的不说,就说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电磁炮”,这东西目前就不是小船能玩的。如果没有充沛的动力和较大空间的电容安置,电磁炮根本无法发挥力量,只能变成打一炮就喘半天的老汉。
上图.唯一存世的“部族级”,加拿大多伦多的“海达人”号
那么有低吨位军舰打高吨位战舰的例子么?当然有,有些小型舰艇就是为了干掉大舰设计出来的。比如英国二战时的“部族级驱逐舰”,它们就是为了对付像日本“吹雪级驱逐舰”这样的大型驱逐舰而设计的。
此外,还有活跃在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雷击舰”,这些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手段的小型舰艇堪称大舰的克星,诞生了不少以小博大的战绩。在日俄战争的硝烟中,日本人正是靠着白天主力舰交战,晚上雷击舰偷袭的方法打败了沙俄的舰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地区就诞生了一次经典的雷击舰袭击巡洋舰案例。
1914年日英联军围攻胶州湾,青岛要塞的德军防守不住,命令舰艇自行突围。晚上0时15分时,一艘撤退的老旧雷击舰S-90(310吨)偶然探到日军用于封锁青岛的巡洋舰“高千穗”号(3650吨)。
上图.日军铁甲巡洋舰“高千穗”,这艘船与北洋水师曾经交战
德国人当即借着黑暗慢速迫近日舰,从500米处开始冲锋,以15秒间隔连射鱼雷两发,到300米时又射一发,日舰当即中雷两发,被引爆了弹药,瞬间炸出100多米高的火云,全舰271人遇难,幸存者13人。
顺带说一句:“高千穗”属于“浪速级”,而“浪速”便是丰岛海战击沉清军“高升号”运兵船的那艘。
不过呢,像雷击舰这些鱼雷艇,主要靠的是浑水摸鱼或者趁黑灯瞎火偷袭,算不得真正的战斗,许多时候它们能取得成功,都有赖于良好的时机和运气。
历史上倒是有另一起战列巡洋舰追着航母暴揍,而小驱逐舰跑去硬撼的事儿。
1940年6月8日,英国皇家海军“光荣号”(满载22690吨)航母因为燃料匮乏,脱离与“皇家方舟”号航母组成的编队返港,一行只有两艘小驱逐舰作为护卫。德国人察觉到英国人的行动后,派出了大批军舰进行搜寻,随后战巡“沙恩霍斯特”与“格奈森瑙”号(皆为36000吨以上)在挪威以北北纬64°附近发现航母的踪迹,他们随即发动了炮击突击。
上图.1940年“光荣号”最后的照片
为了节省燃料而关闭了一半锅炉的“光荣号”对德舰的来袭表现的非常迟钝,开战之初就因为甲板中弹而丧失飞机起飞能力,而越来越近的德国战巡丝毫没给它逃生的机会,迅速靠近了距离。
上图.“阿卡斯塔”号驱逐舰
这时候A型驱逐舰“阿卡斯塔”(Acasta)号勇敢的拦在了航线上,它与同级舰“热心号”(Ardent)一起迅速拉出烟雾遮蔽德舰视线,然后直接迎着两艘德国最高级的战列巡洋舰冲了上去,2个小时的血战中,它们对德舰打出了多枚炮弹,并且用鱼雷重创了“沙恩霍斯特号”,如果不是“光荣号”的甲板被打坏,很可能吃亏的会是德舰。
上图.“热心号”驱逐舰
两艘驱逐舰的英勇并没能挽救“光荣号”,很快“阿卡斯塔”和“热心”纷纷沉于德军战巡的副炮下,德国战巡仅一发280mm炮弹打中“阿卡斯塔”,就几乎屠尽了它的军官。最后航母也被追上的“沙恩霍斯特”击沉。两艘驱逐舰有800多人葬身大海,“热心号”存活船员38人,“阿卡斯塔”只活了1人。
上图.“朱诺”行动前在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上拍摄的“格奈森瑙”,后面舰艏正对的是“沙恩霍斯特”
因为这次对沙恩霍斯特号的重创,德军在挪威海域的后续破交行动反而受到影响,让大批盟军运输船得以通行,两艘驱逐舰勇斗战列巡洋舰的精神也成为英国海军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世界战争史上都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神操作?
说起印度人,坊间流传着一句话:虽然没亲眼见过三哥,但江湖上处处流传着三哥的传说。
关于印度人的传说,真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的开挂本领。百米高空舍命自拍,铁皮火车百人接力,上完厕所徒手吃饼……额,好像有哪里不对,但不管怎么说,在世人眼里,印度人就是开挂的代名词。
辣么,这么牛逼的印度人,在战场之上是不是同样战斗力爆表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印度人尽管在许多地方都能开挂,但似乎就是忘了点亮战斗天赋,简直堪称战场战五渣。
一战时期,德国仗着自己实力强劲到处约架,这让旁边的英法两国很是不爽,于是联合起来计划给德国一些苦头吃。
恰好当时德国在非洲有四块殖民地,更巧的是这四块殖民地刚好被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所包围,更重要的是,德国的这几块殖民地上只有土著的警备部队,战斗力非常弱。
这对英法两国来说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德国在欧洲疲于战斗,根本无力调兵保护殖民地,于是英法两国计划进攻这些殖民地,将德国人赶出非洲。
一开始计划很顺利,当地土著警备队根本无力抵抗英法军队的进攻,很快德国的三个殖民地吐寇兰、喀麦隆、和德属西南非全部失守,只剩下德属东非还在苦苦支撑。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英法两国最终却在这里栽了个大跟头,而且是栽在了一通骚操作上。
和其他三个殖民地不同,德属东非的守将是德国名将佛贝克,他很早之前就征集了很多的当地土著,将他们训练成合格的军人,而现在正是需要他们守住阵地的时候。
相反英法军队这边,很多士兵是临时召集的印度人,因为英法不想牺牲自己国家的士兵,于是就从殖民地印度抓壮丁,这样的军队纪律性和战斗力如何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这些印度士兵一登陆非洲,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很多人不适应非洲炎热的天气而纷纷中暑,一枪都还没开就已经倒下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以基本是奄奄一息,毫无战力可言,而在同一时间,对面的德军充分发挥了地利优势,他们甚至设法激怒蜜蜂去攻击英法的士兵。
被蜜蜂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印度士兵还没回过神来,就发现德军已经率先发起了进攻,而那些非洲土著更是一边冲锋一边发出恐怖的声音。
就是这些奇怪的声音吓得印度士兵魂都没了,纷纷四散逃跑,像是见了鬼一样,完全不顾指挥官的命令,其中很多人甚至吓得直接跳海。
最终,十二名下级英国军官被印度兵给打死,而这一战英法的士兵伤亡800人,而德军毫发未损,更讽刺的是,开战前英法军队握有八比一的人数优势。
更搞笑的是,当时那些印度人逃跑后留下了很多的枪支弹药,这些装备都成了德军的重要补给。据说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发现德军大量使用英国的各种装备,都是印度士兵丢下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印度人,德军可能会更早弹尽粮绝了,这简直是真正的神对手,猪队友啊。
怎么看这次台海军演?
由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一意孤行,蓄意破坏中国的和平稳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执意窜访了台湾。
对于这次佩老太不轨之行,中国政府提出了严厉的警告和抗议。但是佩老太却对中国的正义主张置若罔闻,还是心怀鬼胎地窜访了台湾。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为了狠狠地打击美国的霸权行径,在台湾问题上,给中国添堵,制造混乱的险恶用心和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周围展开了大規模密集的军事演习。
不但如此,中国政府还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对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这样的做法可谓是大快人心。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强大意志和决心。让对中国图谋不轨的国家,心惊胆战。让台湾当局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佩洛西老太窜访台湾,尽在我方的掌控之中。由于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动。不然的话,佩老太早已见上帝去了。
其实这才是中国的高明之处。你无理在先。在以后的博弈中,我们就站在了道义和法律的制高点上,游刃有余,彰显了超高的智慧。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这个过程,就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请君入瓮。
这次佩老太的窜访台湾,一时激起千层浪。在台海问题上,我国政府逐步由被动转为了积极主动。
由于佩老太可耻之行,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自然遭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这样我们就针锋相对的,顺理成章的,出台了很多的反制措施。这样我们就师出有名。完全站在了道义的立场上。现在全世界有一百七十多个国家支持我们的正义主张。我们得到了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这次台海军演,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类型舰艇,飞机,导弹等尽数亮相。彰显了各兵种之间娴熟的作战能力,统筹能力和协作能力。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岛屿作战的能力,强大的两栖作战的能力。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威力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让那些对中国图谋不轨的敌对势力心里受到了严重的震撼。台独势力受到了严重的遏制。
通过此次军演,我们在台湾问题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随时随地地绕台展开演习和巡逻。海峡中线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完全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台湾完全是中国的内部问题。在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上,已经又前进了一大步。
将来,无论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解放,我们都是主动的。我们也是站在了道义和法律的立场上。台湾问题纯粹是中国的内部问题。内部问题任何外国人无权干涉。
通过此次演习,台湾在回归祖国的问题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真是大快人心。
毛主席曾经说过,看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从佩洛西窜访台湾的过程来看,表面上中国很被动。但经过后续的过程来看,中国已经变被动为主动。现在下的往往是先手棋。在以后的博弈中,中国都是主动的那一方,都是中国说了算。
在佩老太窜访台湾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了亮剑。让那些对我国有心存不轨的敌对势力心存芥蒂。通过这次演习,彰显了我国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政治实力,外交实力,军事实力等,让那些对中国图谋不轨的敌对势力汗颜,让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让祖国在复兴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让祖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又前进了一大步。
祝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为什么二战时期日本军舰舰桥设计得那么高?
高雄级是被烟囱的烟道给顶上去,才那么高的……
高雄级重巡洋舰是二战前日本联合舰队设计建造的一款相当成功的重巡洋舰,首舰高雄号1927年开工建造,1932年服役,以日本京都的高雄山来命名(并非台湾高雄)。该舰舰长192.5米,舰宽19米,标准排水量985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15490吨。主要武器为5座2联装50倍口径203mm舰炮(五十口径三年式二〇糎炮),最高航速35.5节。高雄级重巡洋舰外观最大特色就是其前部高耸的巨大舰桥,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非常时髦,颇有现在美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这些宙斯盾舰的一体化舰桥。但这可不是本子二战时期就像搞什么C4I信息化指挥中心,也不是一贯爱好的建宾馆饭店。完全是被烟囱的烟道给逼上去的。
为了能够实现能够跑出35节的高航速,高雄级巡洋舰动力配置跟大和级战列舰一样水平,12个舰本式锅炉驱动4台蒸汽轮机。所以高雄级锅炉舱占用的体积非常大,舰桥下面就是锅炉。所以舰桥下面的锅炉通过弯曲的弯道,斜上方通向外面。舰桥内一半左右的空间实际上都被烟道给占据,他的一体化舰桥实际上是与烟囱一体化。高雄级重巡洋舰前甲板剖面图,整个舰桥下面都是楼梯和烟囱,因而指挥塔需要建在上面。高雄级重巡洋舰舰桥各舱室,舰桥下三层基本没有利用。
二战时期时期,日本联合舰队那帮海军马鹿们是出了名的喜欢搞违章建筑,目的是为了方便进行远距离炮击战,所以特别喜欢建造桅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而为火炮提供更高、更稳定的火控观测平台。著名的违章建筑—扶桑级战列舰
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对于郑成功为什么能收复台湾,这个问题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是郑成功而不是别人,他凭什么能收复台湾?
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首先离不开郑氏家族的强大,其次是他个人才华的展现,同时还离不开来自本土台湾人民的支持。但在这几个条件中,其家族背景更为重要。
01 强大的海上郑氏家族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势力东侵,逐渐在东亚形成了以日本长崎,中国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台湾为中心的三个沿海商品贸易区。
欧洲商人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量手工业品运往欧洲出售,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同时,在外来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中国东南沿海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于是,一批专门从事海上贸易的新兴民间势力也因此而诞生了。
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王朝历来“重农抑商”,再加上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这批新兴的海上贸易民间势力为了对抗明朝政府的压制,他们建立起了自我保护的海上武装集团。
这支以商业性为目的海上武装力量,不仅与明朝军队对抗,而且为了自身利益还与西方殖民势力在海上角逐。
明末像这样的海商集团有好几个,其中以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郑氏家族最为强盛,也就是郑成功的家族集团。
据郑氏家族资料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唐朝时从河南迁徙到福建,分散居住在今福州、莆田、漳州,甚至潮州等地。郑成功家族在第十世郑士表时,生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等四兄弟,之后因正妻去世,又续娶了大富豪女儿,为之后郑氏家族出海经商创造了条件。
郑芝龙在17岁时就投奔了在澳门经商的舅舅,1612年又东渡日本平户,在那里结识了当时最有名的华人大海商李旦,此人与长崎、平户两地的权贵往来甚密,并负责为他们运送货物至中国的江南、福建甚至台湾。
当时的李旦就配备有一支武装船队护航,他是最早与台湾土著进行贸易的商人,同时还把台湾出产的鹿皮贩卖到日本。郑芝龙曾多次往返于日本平户与台湾进行贸易,因而对台湾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因此与当时霸占台湾的荷兰人有了往来,学会了荷兰语,时常为其充当翻译。
从1624年到1631年,郑芝龙在为荷兰人担任翻译期间,亲眼目睹了明朝与荷兰殖民者的海上争斗,对海战有了初步认识。
由于深得李旦信任,能力出众,郑芝龙逐渐有了可以自己独立运营的船队,并在1625年建立起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武装船队,并在台湾海域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年8月,李旦病逝,郑芝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吞并了李旦的大部分财富,收复人心,成为海上武装商业集团的领袖人物。之后郑芝龙从福建南安老家引入自家的亲族子弟,将他们安置在重要岗位,逐渐形成家族式的统治,并干起了海盗式的海上劫掠生意。
1626年,郑芝龙的船队经常进犯海防重镇,在海上劫掠过往商船,甚至触及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的商业利益。但是郑芝龙并不惧怕,他的船队数次击退明朝的水师,多次挫败荷兰战船的进攻。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郑芝龙有意攻城略地,但并不派兵驻守,甚至在抓了明朝官员之后还特意放还回去。很明显,他通过这些行动在向明政府示好,希望被招抚,这样一来,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控制沿海贸易,而且有明政府作为后盾,更便于与荷兰殖民势力抗衡。
1628年九月,郑芝龙的梦想实现了,他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并以剿灭沿海其他海盗为条件,担任了海防游击一职,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明朝水师的名义先后消灭了出没在福建、广东、浙江海上的武装力量,如钟斌、李魁奇、刘香老等海贼,甚至三次打败了荷兰舰队的来犯,一举粉碎了荷兰用武力强迫与明朝通商的企图。
当然了郑芝龙从中也获取了巨大的利益,首先他的官职得到了升迁,一路升到了福建总兵官,掌管了地方军事防务,并凭借自己几百艘战船的水师条件,掌握了东南闽粤沿海的制海权。
其次,据史料记载,当时往来海上的船只,都要向郑芝龙缴纳一定的税银,以此换取海上通行的令旗,同时大家也把郑芝龙视为靠山。
一时之间,郑芝龙家族的海上商业也达到了他人生中的巅峰。可以想见,郑成功在继父亲之后再次成为海上霸王,其家族对他的影响力是深厚的。那么郑成功又是在何时出生的呢?
02 从明末贵公子到国姓爷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也就是其父郑芝龙跟随李旦时的城市。明天启三年(1623年),29岁的郑芝龙与其母田川氏成亲,婚后第二年生下了郑成功。
但是郑成功出生时,郑芝龙并不在日本,而是在中国澎湖给荷兰人充当翻译,所以,郑芝龙在郑成功七岁前并没有参与他的生活。
郑成功的原名叫福松,在他幼年成长中,接触更多的是日本的武士精神,六岁的他曾被母亲送到武士家中学习了东瀛刀法。
郑芝龙在接受明朝的招抚后,相继迎娶了四位妻妾,也先后又孕育了五个儿子,但留在日本的郑家长子始终是他的牵挂,一直希望由长子继承他的家业。
但是想要接回滞留在日本的妻儿也并非易事,因为当时的德川幕府规定,严禁任何妇女出海离开日本,所以郑芝龙几次提出接回妻儿的请求都被拒绝了。最后,他只好放弃同时接回妻子和儿子,改为只接回儿子福松。
郑成功回到中国后,被安置在安海(福建晋江东南部),父亲按照家谱起了名字,叫郑森,字明俨,别号大木。
明末的安海非常发达,不仅海上贸易发达,而且也是各路学说云集之地,二朱理学、道学、玄学以及佛教都对此地有所影响。作为一介武夫的郑芝龙,为了培养郑成功,不惜花费重金为儿子聘请了多位名师,让他全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郑成功读书也很用功,脑子很灵光,受到了老师的青睐,还得到了四叔郑鸿逵的格外教导。郑鸿逵曾考取了明崇祯十三年的武进士,还做了江防水师总兵。在四叔的影响下,他不仅习文,也兼修了武学。
在安海学习的八年时间里,由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志向和民族气节,这也导致了他后来与父亲不得不分道扬镳。
在他15岁时考取了南安县学生员,21岁时作为官宦子弟被选送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南京拜了名儒钱谦益为师,但是在南京学习并不太平,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已逼近北京,历史已来到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不久,李自成挺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灭亡,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又赶走了李自成,正式成为北京城的新主人。1644年五月,南明成产,由明神宗之孙福王朱由崧监国,年号“弘光”。
弘光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仅在一年便被 清军剿灭。目睹了国破山河碎的郑成功,在战乱时回到了家乡。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大明的残余势力又拥立唐王朱聿(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的八世孙)来监国,改元隆武。
1645年,郑芝龙将唐王迎入福州官衙,福州也就此作为临时都城。由于郑芝龙掌握着福建全省的军政大权,所以这个政权基本被郑氏家族所左右。郑芝龙被加封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氏旧将郑彩为永胜伯。也因如此,郑成功得以有机会与隆武帝结为了所谓“君臣”之间的“莫逆之交”。
郑芝龙有次领着郑成功进宫拜见了隆武帝,才华横溢见解独到的郑成功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喜爱,赐了他国姓“朱”,正式改名为“成功”,因此海内外人士习惯称他为“国姓爷”。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习惯叫他“郑成功”呢?实际这个称呼是后来清政府官员对他的称呼,之后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尽管隆武帝勤政,但两手空拳头也无法有任何发展。他想北上收复失地,但郑芝龙只想拥兵自重,没有实质性的作为,最后被清政府招降也并不意外了。
但是郑成功与父亲不一样,他一心致力于“忠君报国”,也曾为此投入与清军的战斗中,但清军来势汹汹,形势变化太快,他也只能先图自保再谈报国。
郑芝龙降清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高官厚禄,反而一直被软禁,清军还将他作为招降郑成功的筹码。郑成功在父亲投降后,在叔父郑鸿逵的支持下,暗中调出了一支军队,秘密逃往金门躲避。
后来他听说父亲遭到软禁,从日本接回的母亲田川氏也在战乱中被杀,国难家仇更加坚定了他抗清的决心。从此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抗清斗争。
郑成功在东南沿海转战数年,与清军对抗作战各有胜负,也曾攻下不少地方,但都得而复失,始终无法对清军形成有效的打击。后来虽然建立了以厦门、金门为基地的大后方,但随着清军的强势攻击,以及北伐的失败,抗清形势被迫转入低潮。
但更为严峻的是,来自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强烈冲击。自1646年郑成功抗清开始,为了维持庞大的军政开支,除了征派粮饷外,他利用沿海地区有利的客观条件,以及郑氏家族长期积累起来的海上贸易经验,开展起了海上贸易活动,以赢利来补充军费开支。
从1650-1662年的十二年间,郑成功每年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约有46-50艘,其中专门与日本往来贸易的船只占到了约30艘,其余十多艘则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且他还开通了一条“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的三角贸易航线,缩短了贸易航线,提高了效益。据估计,郑成功从事的东西洋贸易所获利润总和每年约白银234万--269万两,这个费用占到军政总开支的62%左右,为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清政府为了遏止郑成功的海上贸易,曾实行“海禁”政策,但都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荷兰殖民者也将郑成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他们是仅次郑成功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因此成为郑成功的最大贸易对手。荷兰人东进就是为了控制日本和东南亚的市场,以及垄断中国的对外贸易,但由于郑成功的存在,荷兰人的梦想很难实现。因此,荷兰殖民者也不断地找郑成功的麻烦。
在内外夹击之下,出于战略形势的要求,郑成功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抗清基地。所以1661年郑成功亲率大军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既有建立新的抗清基地的考虑,也有保护对外贸易、巩固通洋之利的关系。
03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自古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高山族和汉族移民,世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明末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对台湾、澎湖的防卫力量削弱,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这个外敌就是荷兰,自从通往东方的新航线被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为争夺殖民地,纷纷东沓而来。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成立,随即加强了对东方各国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台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642年成为了荷兰的殖民地。
当郑成功决定攻打台湾时,荷兰殖民者已经在台湾统治了38年之久,对台湾人民的统治极尽残酷。他们成片地焚烧土著居民的房屋,将各社族人“斩首示众”,强迫土著居民“宣誓服从”,随意地驱赶和占用土著人的土地。尽管台湾人民也曾为此反抗过,但均以失败结束。因此,当郑成功有意进攻台湾时,当地居民是抱着热烈欢迎的态度。
但是攻占台湾困难重重,首先内部意见不一。郑成功提出东征台湾这个想法后,就遭到了内部不少将领的反对。台湾未经全面开发,山林瘴气弥漫,瘟疫流行,刚到台湾的汉人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生病的状况,
其次,大军入港也是一个问题,荷兰殖民者在入港近处有重炮把守,船只根本无法靠近,这也是棘手的问题。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多年的海上行军经验,对海上气候的了解,以及对敌方情况的掌握,郑成功从抗清的大局出发,最终决定收复台湾。
1661年三月,郑成功集结东征大军二万五千人,战船四百余艘,从料罗湾向台湾进发。一路上困难重重,首先遭遇了海上恶劣的气候,为风暴所困,大雨不断导致海上阴雾弥漫,几乎无法行船。
其次军粮短缺,原计划几日可抵台湾,只要夺取荷兰粮仓,就有了足够的粮米供给。但因风阻而打乱了计划,为了筹备食物,不得不折回澎湖向百姓征购粮食,但所征食粮还不够大军一餐之用。
在此严峻时刻,郑成功当机立断,下令冒风起航,于四月初一抵达了台湾的鹿耳门港外,此地号称天险,船只极易在此触礁沉没,因此,荷兰人在此并没有派重兵把守。
那么郑成功的水师不怕触礁吗?原来他们此前从当地渔民了解到,由于多年雨水和潮汐的冲刷,鹿耳门海底的沙石慢慢松动,海水也逐渐加深,形成一条可以通行大船的航道。并且这种说法也经过了卧底的实地勘测,再加上三、四月的交替间多有大潮,水师大军可以利用海水高涨之际,乘机驶入,这也是郑成功选择三月出兵的原因之一。
郑成功的大军一入港,就有台湾的汉族百姓前来接应,想尽各种办法协助郑军登陆,甚至土著人也拿起手中的武器向荷兰殖民者发起了进攻。
郑军突然兵临城下,令荷兰殖民者大为惊恐。首先他们认为,当时北风季节已过,南风盛行,郑军逆风渡海的可能性不大;其次鹿耳门岛只有南面可通行大船,且有重兵把守,郑军也不可能轻易进入。但郑军就是来了,而且还选择了他们意想不到的进港口,这可怕的现实令荷兰人一度陷入了混乱。
郑成功与荷兰人分别在海面与陆地上进行了战斗,郑军都取得了胜利,水师战船逼近荷兰人的两个主要城堡,基本控制了赤嵌城与热兰遮城之间的海域,切断了两处荷兰人的联系。
当时驻守赤嵌城的荷军有六七百人,粮食、火药都严重不足,用水也维持不了几天,最终赤嵌城的荷军迫于郑军的强大攻势而选择了投降。夺取赤嵌城后,郑军全力对付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堡易守难攻,郑军攻打热兰遮城的战役进行得非常惨烈,也极度艰苦。此战一直打到了1662年2月,双方签订了十八条协议,荷兰人才退出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重大,首先沦陷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荷兰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奴役结束了。
其次,他为祖国开疆拓土,遏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扩张。所以郑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东方世界的英雄。
第三,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大力开发台湾,为振兴台湾经济,特别是在海上贸易的开展,也做出了贡献。
然而不幸的是,在正式收复台湾几个月后,郑成功便病逝了,终年38岁。此后由其子郑经继承了他在台湾的事业,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将台湾纳入大一统之下。
郑成功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一个末世英雄,他无法挽救明朝,但他成功拯救了生活于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收复了台湾,为祖国统一大业留下了一记重彩,后世子孙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