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ink和华为云会议,这些增长行业你能说出几个吗?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并不会因为一场疫情就改变了市场规模,但会改变市场格局。有些企业将会提前离场,有些企业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另外一面想,现在是市场份额扩张的最佳机会。那崛起的企业背后,在营销角度做对了什么呢?
首先,即便是没有此次疫情,企业依然要面临周期性产业危机。就是企业在第一曲线达到失速点之后,如何跨越非连续性,破局出第二条新生命曲线。而外部危机会加速这个过程。
其次,每一次重大危机,通常都会加剧行业洗牌的过程,加快行业的品牌集中度。
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
1936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危机,IBM崛起。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危机,三星崛起。
2000年网络泡沫危机,腾讯和阿里巴巴崛起。
2003年阿里员工确诊SARS,导致全员隔离。正是在这期间,阿里发现了社会真需求,那就是在线购物。
2003年呷哺呷哺凭借吧台式小火锅定位和“一人一锅,非典染不上”的卖点而成功渡过危机,并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餐饮企业。
2012年速成鸡事件,让土鸡的老乡鸡崛起。
很多案例,不胜枚举。
虽然我主张危与机并存。但是我依然提醒各位朋友们要认清一个事实:
虽然漫天直播都在教学如何自救,都在讲危机中的机遇?但静下心来思考,真的都能够自救吗?真的能够在危机中崛起吗?很多人都听过可口可乐被火 烧掉品牌还能重建的段子,因为它有品牌价值,能够快速找到资本,这次西贝的“故事”也是,这就是品牌资产。所以,品牌力才是企业最大的免疫力。城市能被封锁,但认知不会。这就是为什么西贝哭穷收到4.3亿,海底捞收到23亿。
如果换做我们自己呢?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平庸的品牌身上,有可能会招致灭顶之灾。讲的就是品牌的脆弱。如今的时代,蚂蚁可以撼动大象,小品牌可以博弈大品牌。没有一个品牌强大到不可以挑战,没有一个品牌弱小到不能去竞争。像钟薛高冰激凌、AKOKO曲奇,都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场景时代里面,从0成为一个网红品牌的。
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地考虑如何强化品牌、进化品牌。只有成为真正的品牌才能抵御风险。
那些崛起的企业做对了什么?那就是看到了除了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之外,比疫情本身影响更大的是疫情之后的消费变化。
疫情之后的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决定了企业现在做什么,才能有未来。抓住消费需求变化,才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根本。这个时候,如果企业只是想着如何应对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对疫情之后的消费变化“不知不觉”,或者缺少准确预判,才是疫情给企业带来的“灭顶之灾”。
IBM在1936年的危机后将目标转向了全球的消费市场,得以度过危机。1997年,三星基于市场变化主动求变,喊出“除了老婆孩子,一切可变”,得以度过危机。2003年阿里巴巴满足了在线购物的需求而度过危机。呷哺呷哺首创吧台式小火锅“一人一锅”满足了顾客安全健康的需求而度过危机。
这次的新型肺炎疫情,正好发生在中国经济“最虚弱”的时候。一个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中美贸易战也只是暂时休战,面临太多不确定性,二是春节期间大放假,正是整个中国经济最脆弱的休养生息阶段。当下疫情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确有着非常大的冲击:宏观层面,会降低需求、生产、消费、出口,短期内增加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中观层面,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巨大冲击,而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微观层面,民企、小微企业等受损程度更大。但是该来的依然会来,那我们一起看一下未来会有哪些变革?
1、技术变革——运算能力成为企业根本能力
技术是变革的根本。
美团全国高峰期每小时执行约29亿次算法,每天调度全国60万活跃骑手,可完成超过2000万订单的配送,平均配送时长从41分钟缩短至30分钟。
抖音AI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式,实现让内容找人而非人找内容,把最合适的内容推给最匹配的人,这正是“抖音有毒”的秘密所在。淘宝,2019年双11订单达到每秒54.4万笔,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
而对于纯线下的企业(传统企业)来说,可能要经历连续几个月的萧条期。纯线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脆弱的,外界环境稍微一变化,就处于被动地位。
2020年是5G全面商用之年,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将给很多的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每个企业必须思考:你的企业算法的逻辑是什么?你是如何找到用户的?你是如何给你的用户匹配最合适的产品的?
2、场景变革——线上商业进一步成为主流
线上商业成为主流。“线上行为替代”,即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加速替代,线上办公软件,尤其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是未来的趋势,工作不再受地理空间限制。多人协作任务管理工具、线上业务流程管理、在线教育等等领域,这些行业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原本线下的行为转移到线上。可能最开始的契机是因为躲避疫情,而一旦成熟后,发现可能这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就好像当年的电子商务一样,一开始只是因为“非典”无法购物,但时间一长发现,确实这是一个更有效率、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慢慢地,带来了万亿级的电子商务产业的二十年黄金发展期。
整个服务产业,包括餐饮、娱乐、教育等,更加的线上化、品牌化。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行业会强势崛起,未来的服务业里没有服务员。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将遇到空前的发展机遇,乃至会井喷;各种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平台,比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清洁/保姆/搬家等各种上门服务进一步成为主流。
3、健康变革-----提高免疫力是未来人的最大竞争力
我们研究国内外的产业发展,发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食品、生活习惯的改变,除了人均GDP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外,最关键的是重大事件的发生。这会带来大量的产业改变,包括饮食结构、体育锻炼、社交方式、康养保健等等行业。健康成为全民更关注的事情。私人医生,私人心理医生,以及各种线上咨询服务有望快速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心理需要抚慰。医药健康,养生保健行业继续保持高昂的增长势头,人们挣得钱更多的用于购买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
同时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会带来食品营养、健康、精准的革命。农产品食品品质的管理,更强化可追溯性。现在农业农村部推行的农产品的合格证制度、部分区域试行的身份证制会得到强化。就是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化的控制,会更加严格。
4、关系变革——角色重组,“关系链”变成“价值链”
这次疫情使得很多传统商业处于停滞状态,让很多人意识到谋生方式需要多元化。这将催促个体经济和自由职业的加速崛起,将使很多“消费者”变成“消费经营者”。在传统的经济模型当中,研发者、生产者、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是有清晰的边界,而今天这些身份之间的边界也变的越发模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了消费经营者,而这些人反过来影响研发者和生产者,按照他们的意愿和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再由他们组成的“扁平化渠道”实现“精准化营销”。传统企业的结构将被拆散,需要以价值为中心,进行一次关系重组
网红带货,网红为粉丝定制产品,就属于这种模式。未来很多网红/大V/意见领袖/明星,都拥有自己的固定消费群,乃至于自己的品牌。
这次疫情之后,人与人的关系将变的更加独立,并且走向网络协同,也因此传统的办公方式,传统的公司架构都将受到影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体,通过价值确认的方式,记录每个人对整个价值产生的贡献度,从而进行价值分配,产业链将由原来的“关系链”变成“价值链”,人与人之间看似更加松散了,但是协同性也更强了。
5、品牌变革——蚂蚁雄兵,海量小众品牌崛起
传统的商业格局是按“商品”划分的,不同的商品划分到不同的场所,然后人们要围绕这些场所去转,比如美食街,家具城,小商品市场,服装一条街等等。未来的商业格局是按“人群”划分的,商品和服务要围绕人群去转,整个社会都是以“人群”为中心,或者说“社群”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单位。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创自己的品牌,就像一个蜂王一样,配合的团队就像雄蜂一样,紧密配合蜂王,而数量众多的粉丝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网红,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会有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团队,独立运作自己的精众品牌,只服务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一小部分精众群体(他们愿意为品质买单,愿意为情怀买单,愿意为圈层买单)。而围绕这个品牌聚合起来的一个“蜂群”,又会形成一定的自运营和自裂变机制。不论是网红IP还是精众品牌,其本质都是IP的人格化和品牌化,具备人格化的品牌才能牢牢吸引一批忠实的用户。也因此,中国经济将出现一大特征:那就是海量小众品牌的崛起,这也是明显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小众品牌,借助小红书、抖音等媒介迅速攻占年轻消费群体的心智,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在中国哪怕抢占1‰的市场,也有庞大的1400万群体,也足够让一个品牌活好、做强。
6、传播变革——寻找“超级传播者”
这次疫情爆发之初,钟南山院士就曾提醒,一定要谨防“超级传播者”。这个逻辑在未来的商业传播上同样适用。互联网已经从早期追求点击量的“流量思维”,升级到了追求粘性的“存量思维”,也可以说从“公域流量”到“私域留量”的升级。
所谓“公域流量”,追求的是平台对用户的数据采集,形成越来越清晰的用户画像,再进行广告推广和引导消费,本质上还是依赖于“用户主动找内容”,在此前提下触发的相关广告推荐。而天猫、京东、美团的这种模式,强化了平台的“中心化”作用,但是高昂的流量获取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商家望而却步。
“公域流量”好比大江东去浪淘尽,你只能在江边饮一瓢,再多的流量其实跟你是没有多大关系。而“私域留量”是你在江边开一道水渠,引入江水到自己的池塘当中,虽立潮头,看大江东去,却有了自己的池塘,你就可以养鱼养虾养蟹了,经营好这一池塘,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如何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是每一个企业或品牌都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前提就是做好品牌文化建设、卖点建设、价值建设,密切关注“超级传播者”。
7、城市变革——疏大于堵,智慧城市到来
这次疫情,我们不得不采用“封城”的措施,去抑制住疫情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因为一次病毒而封锁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第一次发生。
未来,在防控、防灾、应急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服务14亿人口,让大家更好地增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带来一系列的产业机会。5G相关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和服务这14亿人,所以在社会整个治理体系升级方面,中国有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5G首当其冲,如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医疗体系、农产业供应链、物流效率、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等;在产业链上,体现为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科技能力升级,包括更全面的数据化、智能化、更大范围的系统平台、甚至具备人工智能的灾备预测等等。
如何评价华为提前通知提前复工?
感谢邀请!我看了一下下面很多人的答案,很多都没有完全清楚情况。这个问题外面的自媒体哪里知道答案,只有华为自己人和我们这些和华为有业务关系的人大概知道情况,所以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免得大家以讹传讹。
其一、华为属于通信行业,通信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我们看看华为企业的性质,华为本质上还是一家通信企业,通信是我国的基础设施,所以这个性质决定了华为至始至终始终会有人在岗。而且各地的延长假期的通知都是把“通信”这个单独列在外面的,比如下面的这个苏州的通知,明确写了通信行业除外。
也就是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是需要华为来保障的,无论任何时候,华为都有人加班保障通信的稳定运营,就像在武汉当地,华为都有150人的队伍忙着保障武汉各大医院的通信设置正常以及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附近的通信设施建设。
所以不光是华为,运营商也有很多在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也有很多人在2月3日复工,而且即使是部分地区延迟到2月9日上班,很多运营商员工都是要求2月3日在家办公随时待命的。
而且对于华为来说,有很多海外的合同需要按时交付,这些合同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华为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华为有部分人在春节值班,还有部分人会提前复工。
其二、华为复工也是符合国家和政府的要求,需要向政府报备前面说了,虽然华为在通信行业具有其特殊性,但是华为复工也是要向政府报备的,是合法行为。即使是2月3日复工,也是关键岗位的复工。
政府不傻,华为更不傻,华为自己很明确,一旦管控不好,出现了一例问题,对华为的影响当然是非常巨大的。
据我所知,各地政府并没有无条件同意华为完全复工,由于华为的远程办公的能力十分完善,很多华为人是在家办公,每天进入华为园区的人是严格控制的。因为很明显,对于华为自己来说,大规模的复工,一旦出现了问题,对华为自己的的影响也绝对是巨大的。
所以好像是政府每天会给华为一定的配额,满足复工要求的人(关键岗位、无武汉旅游史、无武汉接触历史,没有生病等)才允许进入华为园区,而且这些人都要向政府报备,进门都i得测体温等等。
所以,华为的部分岗位的复工,是经过政府同意的合法行为,建议一些朋友不要再有所怀疑了,这点华为比你们要紧张多了。
其三、华为即使复工,也会严格做好防疫工作华为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在2月3日复工。华为的复工分为几批,大概是在春节值班、2月3日、2月9日(视各地政府的要求)。在这一阶段会严格遵守防疫要求,大家之前可能看到华为的Welink的免费提供的打卡和视频会议功能,其实应该早就在内部使用了。
华为内部会严格统计是否有武汉居住史,会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请相关的同事在家隔离,而且华为貌似更严格,即使没有武汉接触史,哪怕是普通感冒咳嗽没确诊前也不建议上班,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据说,华为复工的人,除了测量体温之外,餐饮、工作都会严格隔离,尽量避免群体性聚集,而且办公室消杀也比较到位,这点大家要放心。
非常时期,建议大家君子坦荡荡一些我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朋友到底如何想的,我还是希望请你们可以坦荡荡一些,华为自己比你们更重视这个疾病,因为华为一但有一例,那么对华为的影响会难以估量。但是华为是通信行业,即使是在武汉,华为依然有人在一线保障,所以我觉得大家共渡时艰,就不要无畏猜测了。
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
俗话说上天关上了我们一扇门,肯定会给我们开启一扇窗,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的中小企业因为坚持不下来都纷纷倒闭了,到2009年坚持下来的企业过赚的锅满盆满,这些企业过完了熬过了2008年的寒冬腊月,迎来了2009年的春天,所以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华为松山湖欧洲小镇如何预约?
华为松山湖欧洲小镇不用预约,直接通过华为员工带入进去就可以。。
华为小镇也称华为欧洲小镇,它位于东莞松山湖,斥资100亿建造,小镇由12个建筑组团,按照松山湖的自然地型,因地置宜的分别模仿了欧洲的牛津、温德米尔、卢森堡、布鲁日、弗里堡、勃艮第、维罗纳、巴黎、格拉纳达、博洛尼亚、海德尔堡、克伦诺夫十二个小镇。
疫情中什么行业最火最赚钱?
1.口罩.消毒液.等医用物资,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的健康出门必须带口罩,消毒液现在各个家里.社区.单位等公交场所都会定期消毒的,医用物资主要是一线人员需求量大些。
2.电商线上直播带货.百货商品类,主要是疫情中出门逛街的少,实体店的房租.工人等费用高,转为电商直播带货是一个切口。
3.线上教育.疫情期间学校没开学,高年级的孩子竟争大,成绩稍落后点的孩子想通过线上上课让自己的成绩拔高,而学习好的孩子更是线上上课让自己更强。
4.外卖.很多出门有限制的.怕被传染的都是通过外卖采购生活用品等。
如果有补充的请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先谢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