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服务器一年租金,如何理解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1.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
在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中:有一个来源是翻译自GE的Industry Internet,而工业互联网也是翻译自Industry Internet。从这个意义上,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是一致的。但产业互联网还有几个其他的意义:
相对于消费互联网而言,更强调2B产业,这个意义上,产业互联网更多指代的是B2B电子商务。我理解的互联网+更多的也是企业联网。产业互联网解决的是供应链的难题,很多人将供应链管理理解为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无论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概念如何区分,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现在概念非常多,包括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4.0、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等等概念,这么多的概念其实都有共同的特点,是在大融合的背景下,不同背景的机构、企业、专家从自身的背景、利益出发,对未来融合的环境提出的自己的定义,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些概念最终都会符合未来的商业特点:1、设备联网2、数据通过联网汇聚在一个平台上3、利用平台上数据形成智能,创造价值4、在平台上形成生态5、向服务转型。
从最近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理解看,工业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工业互联网是从技术维度研究,更多是从共性技术讨论;而产业互联网是从需求维度,更多的是从应用讨论。下图是还是看IBM的物联网生态图。
这个图中,最重要的是物联网平台服务和物联网(应用/商业)服务这两部分。我将物联网平台服务,称为水平平台,更多的是技术赋能;物联网(应用/商业)服务称为垂直平台,更多的是产业赋能。水平平台是从技术维度研究,而垂直平台是从应用维度研究。
2.国内外的工业互联网
公元2000年前后,全球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受到了沉痛的打击。尤其是大家吹嘘的高科技产业,泡沫最大,遭受的打击最大。相反,工业和制造业在危机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抗打击能力。于是,各国开始重新对工业制造业引起重视。
首先是德国。众所周知,德国是欧洲老牌工业强国,一直都以发达的工业科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著称于世。德国对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德国就提出了自己的国家级工业革命战略规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人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巩固自己的领先优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这个项目得到了包括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全力支持。德国政府掏了钱,但只有2亿欧元。
另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对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出了反应。它的反应其实比德国人还要早一点,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11年、2012年先后提出《保障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以及《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这两份报告,里面提到了“先进制造伙伴(AMP,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计划”。到了2014年10月,该委员会又发布了新的报告——《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该报告俗称AMP2.0。美国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先进制造布局的理由,那就是保障美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力。美国这场工业革命的排头兵,是通用电气公司(GE)。2012年末,通用电气就提出,产业设备应该和IT技术相融合。2013年,通用电气公司正式提出了工业物联网革命的概念。这也是工业物联网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来。通用电气的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 R. Immelt)说:“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会把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2014年,通用电气(GE)、AT&T、思科、IBM和英特尔这五家巨头级的公司,在美国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面对德国、美国先后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作为传统工业大国、亚洲制造业龙头、世界工厂,中国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中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并不能称之为工业强国。中国在工业制造业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和真正的强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举个例子,2017年,中国企业设备数字化率,只有44.8%,即使是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也只有39%,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陈旧,在财力和人才储备方面,都不足以支撑自动化改造。也就是说,连工业3.0甚至2.0都没达到。
德国的特点,是工业硬件基础好。所以德国的战略,是以硬件为本,从硬到软。而美国的特点,是软件基础好,信息技术领先,所以美国的战略,是以软件为本,从软到硬。此外,德国的工业4.0比较封闭,讲究专业化制造,比较适合大企业。美国人更讲究开源创新,喜欢小而美,适合小企业,这也是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工业基础其实是有点想学习德国的,毕竟工业制造业大国,Made in China,技术水平并非领先,但规模庞大。但是中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生态,生态链充足,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所以,软件上的实尚可。
经过研究之后,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很多人以为“中国制造2025”是说中国在2025年能制造出很厉害的产品,其实这是不对的。“中国制造2025”关注的是工业和制造业本身的“转型”。这个战略有三个重要的目标节点: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说白了,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将会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总而言之,这就是工业4.0、先进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由来。明白了吧?其实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都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只不过各个国家的叫法不同。各国第四次工业革命名称如下图。
3.产业互联网的未来
工业互联网更多的是从水平平台入手研究未来的商业生态,而产业互联网是从垂直平台研究未来的商业生态。无论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研究的目的都是为这一轮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巨变服务。而商业中最大一部分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理论是供应链管理理论,所以很多人将产业互联网理解为供应链是说的通的。而供应链管理中现有的成功案例可以固化到产业互联网中,供应链现有的难题,将通过互联网化来解决,供应链现有的难题,就是产业互联网的机会。
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相护促进。一般而言创新有两方面促进因素:技术驱动创新、需求驱动创新。而在技术突破一个大瓶颈的阶段,创新已技术驱动为主;而在大部分条件下,创新以需求驱动为主。过去云计算突破了技术的瓶颈,打开了物联网、、人工智能、通讯等多种技术的发展空间,所以现在技术创新为主。而工业互联网从技术研究互联网对工业的影响。但是这些技术对产业如何影响,还要从产业面临的难题入手研究,这就需要通过产业互联网来研究传统产业的难点。工业互联网为产业互联网技术赋能,但在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一个领先的产业作试点,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
年哪些行业在由盛转衰?
谢谢头条君的邀请!今年最明显的就是实体店倒闭的越来越多啊,虽然前两年就已经显示出一些不好的苗头,但是今年好像是集体爆发了一样,大街小巷不论是市中心的还是郊区的,很多店面都难以为继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大部分不懂得什么经济规律或者什么楼市泡沫之类的,但很明显我们走在街上,街道两边的店面是开了关,关了开,很多门上都贴着门店低价转让,然后随便一个生活网站一点开都有许多这类信息,然后上面写着因为生宝宝或者另有打算,忍痛底价转让,接手就挣钱,其实有多少是真的挣钱还舍得转让的,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应该都清楚。
不说一些小店,就是请明星代言风靡一时的什么达芙妮,美特斯邦威还有沃尔玛这些大店面,一个接着一个倒闭啊!
不过也不是绝对,有一个实体行业今年是赚到了,那就是房地产!那是抢着买啊!但是商铺还是比较难卖。
还有就是也有不少实体店照样生意很好,那自然有他们的生存之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网络是一个正常现象,现在很多人连卫生纸都在网上买了,社会越发展,竞争越残酷,无法阻止的事情。还有全球贸易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实体经济想要做大做强,的确不容易!
怎样才能经营好一家书店?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为701亿,而线上渠道零售就有365亿,超过了线下实体零售。而电子阅读的盛兴,导致市场上大批实体书店的倒闭。新时代,实体书店要如何做?帮人创业、开店的邦主列举几个书店案列,看看面对改革升级,这些书店是如何做的。
1. 茑屋书店。
在电商冲击下,日本85%的书店面临倒闭,但茑屋书店却逆势增长。茑屋书店发行的会员卡有6000多万张,占到日本总人口的一半,跨界覆盖日本100多万家商铺,在170+万商户拥有会员数据,虽然在电商方面较弱,但大数据方面很有优势。而它是以图书作为生活方式的入口,包含书店、图书馆、家电、文化等4个品种的集合店。
它把场景陈列做到了极致化。角度、位置都精心计算,没有生硬感,给用户最好体验,方便用户随意拿取、阅读、消费。在咖啡区域也有引进星巴克,但与书店浑然一体。总而言之,一切的书籍、商品、食品都围绕用户的感官体验,在人在放松愉悦的情况下,购买书籍以及相关产品。
而17年12月,茑屋书店也推出了“书店公寓”,想把阅读和生活结合到一起。它提供书店、咖啡馆、工作室、女性聚会地等各种体验,而陈列的书籍也会定期更新。
为什么说“也”?因为2015年在日本开出家很有名的“可以住的书店”BOOK AND BED TOKYO。它在之后2年又开了2家,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从纯粹的书店,到商场内书店,优化住宿环境和提供的服务等。而第4家分店,则加入了酒吧。不过这里不卖书,但可以付费读书。
2. 西西弗书屋。
1993年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拥有超110家实体连锁书店。旗下拥有6个子品牌,涉及图书零售、咖啡饮品、文化创意产品等等多个文化领域,以阅读体验式书店为主要经营形态。
现在实体书店除了精选书籍的基础阅读要求,对空间场景也开始追求布置和特色。书店内不仅仅提供书籍,还要有咖啡等饮品,文创概念的美学产品,包括文具、餐具、首饰等,能和谐的融合进书店,追求用户的体验。而多元化经营,加入饮品和周边等也可为实体书店增加营收。书店已经不是只是读书的地方,而开始形成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
3. 新华书店。
这家拥有80年历史的老牌书店,伴随了几代人的记忆,大家都不陌生。在大家都快要把它忘了的时候,17年底,阿里云宣布与新华书店全资子公司新华互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建立“智慧书店”,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
最后,共享书店、无人书店、快闪店等书店亮相,借助智能技术不断探索新形式。但技术的提升可以加持、优化运营效率,提高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要围绕“人/消费者”而言。书店的转型变革也是因为消费者偏好发生的变化。新的主力消费人群是更重享受、品质、服务、个性化、精神体验的85后,90后等,甚至是00后。能解决他们的需求,就是最好的形态。
开淘宝店真的是暴利吗?
淘宝行业暴不保利不能需要看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在现在社会互联网购物日趋普及的发展中,网购无疑被广大消费者所亲睐,而淘宝作为网购交易平台的领军不言而喻备受关注。至于淘宝卖家的盈利和经营情况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在现在日趋发展的时代中,网购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网购的便利实惠和现阶段的发展,——网上的消费者变得数倍增长,购买力量变大,淘宝卖家营收增强。
第二:互联网行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和线下相比首先没有门店费用,其次网上销售面向的客户群是全国,而不被当地区所局限。
第三:根据平台的优势和网络的推广,自主的品牌比线下销售的认可度翻倍提升,从而提升了卖家的利润。
第四:在淘宝上销售的成本比线下要减少好多,销量增长了很多,从而增长了不菲的收入。
阿里巴巴的基本年费从1000多涨到6000多?
阿里巴巴诚信通前2年的价格是3688元,2017年是涨到了6688元,增长翻了一倍。如果说从1000多直接涨到6000多,那已经不叫不合理,简直是在打劫。阿里巴巴诚信通的年费不是一下子暴涨到六千多,而是逐步涨价的。
阿里巴巴也曾经为涨价付出了代价。2017的数据统计,阿里巴巴涨价后的市场份额跌至36.7%,同比下降了6.3%,可能大部分商户都是被高昂的年费给吓跑的。
一方面,当初马云创阿里巴巴时,就是用免费入驻的策略吸引了商户。后来阿里的电商平台渐渐火了起来,流量暴增,商品卖的火爆,入驻的商户越来越多,阿里才开始收费。一开始收费的时候,商户们也是一片反对声,谁都不愿意付出突然增加的成本。
但最后商户只能妥协了,为了能够继续使用阿里的电商平台。现在阿里的电商平台收费涨价,就跟房租涨价、猪肉涨价一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只要在商户们的承受范围内就行。这就是市场化的结果,也说明阿里电商平台推广得很成功。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现在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确实存在一定的垄断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崛起,电商业务很容易被复制,阿里的电商平台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京东、唯品会、拼多多都不同程度地瓜分了国内的市场份额。阿里电商平台用户数量增长也到了瓶颈,这个版块的收入肯定也受到影响,这也许是阿里诚信通年费涨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6688元的年费对规模比较大、客群固定的商家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平台上占大多数的还是中小型商家,除了交这六千多的年费,还有推广和运营的成本,加起来的钱说不定比一年的收入还多。加上这两年全球整体经济都不太景气,实体经济更是不好做,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幅度涨价确实不不合理。
总而言之,现在核心电商还是阿里巴巴的主要收入来源,2019财年中阿里的收入大概有3768亿,其中电商的业务占到了3234亿,按理说这年费不该有这么大的涨幅。很多小规模的商家交不起费用,被迫跑去其他平台。
当然,这也可能是阿里的策略,淘汰没有竞争优势的小商户,留下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秀商户。这是阿里的游戏规则,玩得起的留下,玩不起的离开,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不过,阿里如果真的要放弃这一部分流量的话,只怕未来的电商道路也不会太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