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禁止使用阿里云,国家有使用阿里云吗?
国家有使用阿里云的,目前,使用阿里云服务器的用户主要有:中国石油、中国海关、中国铁路等大型国企,还包括宝马、茅台、洲际酒店集团、亿滋国际等国际行业龙头。上云客户包括制造业、农业、交通、金融、医疗、能源、体育、文娱等多个行业。
为什么中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越来越多?
感谢邀请,作为中国以数据挖掘为推荐的引擎产品,结合内容营销为核心服务的龙头企业,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得不佩服其创始人张一鸣对于内容营销与变现模式的完美设计与策略落地。
今日头条通过在中国大陆的成功,目前进行海外布局并收购海外公司的举动其实是个必然的结果。通过海外收购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一、国际化的品牌输出
已经在中国做的风生水起的今日头条必然会走向国际市场,因此通过收购海外公司提前进行品牌及产品的输出,为近一步在国际市场上拓展打好基础。
二、通过并购海外公司,迅速占领市场
今日头条所收购的公司必然与其主营业务有一定关联,且对其在海外发展有巨大帮助。就如同吉利收购沃尔沃品牌,本身后者在国际市场就占有很大的消费比例,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市场开拓的成本,抢占先机。布局时间成本越短,对未来的发展越有力。
三、提升品牌美誉度与认知度,打造国际品牌影响力
如果今日头条成功收购海外公司,并以此为基础走出国门,必将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说不准头条会变成下一个与Facebook齐名的公司也未尝不可呢?
国产车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2021年国内自主车企的销量报告已经出来了,其中长安汽车以175万辆夺得国产车销量冠军;吉利汽车以132.8万辆排名第二;长城汽车以128万辆排名第三。此外,像奇瑞、比亚迪、上汽名爵以及荣威的销量也都非常不错,纷纷进入前十榜单。
从销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国人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是越来越高了。现在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国产车,很多人买车也会优先考虑国产车。
如果现在你还喷国产车一无是处,那么说明你对国产车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是一无所知。
十年前的国产车模仿、抄袭、技术落后、质量差;五年前的国产汽车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异响、生锈、故障率高等等问题频发;现在的国产车,我不敢说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完全自主、进步迅速,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是想要与国外老牌车企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差的是什么呢?差的是对技术的执着,差的是品牌积淀,差的是保有量,差的是品牌影响力,差的是对高端市场的冲击力。
想要了解国产车的技术实力,那么就要从“三大件”说起懂车的人在了一辆车好不好,都会谈起汽车的“三大件”技术。曾经的国产车“三大件”主要依靠进口和逆向研发,现在已经有了完全自主研发生产的实力,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技术实力已经不输合资车企,但是细节和质感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国产发动机技术已经今非昔比这几年,只要有新款国产发动机发布,我都会留意一下,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外一方面是想了解一下国产车的技术发展速度。
如今的国产发动机早已摆脱了“动力差、油耗高、问题多”的问题了。奇瑞、吉利、长城、长安、东风等一线大厂,早已大刀阔斧地改革更新着自家发动机技术。如果你真的想要了解发动机相关的知识,那么不要把关注点只放在排量、功率、扭矩上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国产发动机如今的技术实力到底如何。
1、奇瑞F4J20 2.0T发动机
2021年3月18日,奇瑞星途揽月正式上市,与其一起亮相的还有奇瑞首款自研2.0T发动机,代号为SQRF4J20。这也是时隔多年,奇瑞针对高端车型精心打造的一款旗舰产品,主要服务于星途系列、瑞虎系列以及捷途系列等高端旗舰SUV车型,星途揽月就是搭载该引擎的首款车型,这也是集合了奇瑞25年造车技术的巅峰之作。
这款发动机的强大不只在数据参数上,还表现在顶尖技术的应用、黑科技的应用、动力调校以及变速箱匹配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出奇瑞对这套2.0T+7DCT动力总成的用心之处。动力方面,能将2.0L排量的直列四缸引擎做到261马力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它还同时拥有390N·m的峰值扭矩,这样的动力参数是很多同类引擎都很难做到,包括大众、福特、通用以及本田的2.0T发动机都没有这么强大的爆发力(除了部分官方魔改车型)。
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奇瑞这款2.0T发动机不仅搭载了当下顶尖的技术,例如:350Bar高压燃油直喷、电控废气涡轮、双平衡轴、CVVL 双涡管增压、缸盖集成反置式排气系统、电控泄压阀、可变排量油泵以及CVVT气门正时调节等,而且还配备了CVVL气门升程控制系统这种黑科技。
奇瑞的这款2.0T发动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油耗还低,真正做到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概念。
2、长城4N20 2.0T发动机
上一代长城代号为GW4C20B的2.0T发动机,曾获得过2019年“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的称号,虽然含金量不如“沃德十佳”,但是也算是可圈可点。
而全新的代号4N20的2.0T发动机是在2020年推出的,目前以及在哈弗大狗、第三代哈弗H6以及WEY摩卡等车型上面服役,相比上一代4C20,4N20的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CVVL气门升程控制系统,并且配备了米勒循环、350Bar高压燃油直喷等最新的高端技术,发动机热效率更是超过了38%,其中EY26的柴油版本热效率高达50%,也是足够强大的一款核心。
3、长安第二代蓝鲸 2.0T发动机
第一代蓝鲸2.0T发动机已经是6年前的产品了(2016年正式上市),跟上面3台以及蓝鲸NE发动机比,许多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了。所以,在全新上市的UNI-K车型上,长安就为其搭载了第二代蓝鲸2.0T发动机,最大马力233匹,最大扭矩达到了390N·m,比上一代增加了30N·m的扭矩,而且是100%正向自主研发。
第二代蓝鲸2.0T发动机采用了350Bar高压共轨直喷系统,相比于之前的200Bar高压燃油直喷系统有着更好的燃油雾化效果,再配合上奥托循环和阿特金森的双循环以及低惯量双涡管增压,可以说是起到了最大化节油的目的。实际体验下来也让人十分惊讶,这套2.0T+8AT的动力总成表现得可圈可点,UNI-K在变速器换挡以及油门响应方面都变得非常灵敏,拥有着强大的动力储备。
4、比亚迪骁云1.5TI高功率动力总成
第23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比亚迪携手旗下发动机制造商弗迪动力,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骁云1.5TI高功率动力总成。这款全新的动力总成一经面世就被冠以“中国机皇”的头衔。
骁云1.5TI高功率动力总成,包含了476QZD发动机和7DT28变速箱。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算得上是发动机行业的超强技术了,凭借着优秀的动力输出、低油耗、NVH和可靠性上都能跟欧美日韩打个有来有回,并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好。
最大输出功率136kW,最大扭矩288N·m,油耗比上一代下降了15%左右,可以说骁云1.5TI是一台贯彻了全能之道的“中国机皇”!
另外还有东风风神C15TDR、上汽荣威 第二代蓝芯NetBlue 2.0T发动机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国产发动机,都获得了2021年我国十佳发动机的荣誉称号,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查一查资料。
变速箱自研能力相较于发动机则要弱一点如果将发动机比喻成人的心脏,那么变速箱就是人的大脑。就算发动机技术再好,如果没有一台像样的变速箱搭配,那么也相当于是一辆“行尸走肉”。
变速箱分为手动和自动,手动变速箱技术门槛低,国内主流厂家基本都能够独立生产,但是能够独立掌握自动变速箱研发技术的自主车企几乎是凤毛麟角。
自动变速箱分为AT自动变速器、CVT无级变速器、DCT双离合变速器以及AMT自动机械变速器四种。目前国内绝大部分车企的变速箱依然需要从国外供应商进口,像变速箱龙头爱信、采埃孚、格特拉克等等。
那么自主车企就没有拿得出手的自研变速箱吗?那可不一定!
2021年,汽车评论研究院公布的“龙蟠杯”第四届世界十佳变速箱获奖名单中,前十款变速箱,国产品牌占了5席。
其中DCT双离合变速器占据3席,且全部来自国产,分别为一汽DCT400、上汽DM21以及长安青山工业DF727;唯一上排行的CVT无级变速器来自奇瑞万里扬CVT25;混动领域,比亚迪T75上榜。
1、一汽DCT400(7DCT)
服役车型:一汽·红旗H9
中高端国产车对双离合变速器比较依赖,一汽红旗也不例外,这次上榜的就是红旗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作为中大型行政级轿车的红旗H9,有高低功率两个版本,分别搭载了2.0T涡轮增压和3.0T机械增压发动机,其中3.0T发动机拥有283匹马力,最大扭矩达到了400N·m。这对变速箱的素质要求极高,而DCT400确实将传动效率和舒适性的平衡做到了极致,确实没让消费者失望。
2、比亚迪T75(6DCT)
服役车型:比亚迪唐DM
比亚迪唐一直以强大的加速性能闻名天下,新款的唐DM百公里加速时间仅需4.3秒,除了依靠强大的2.0T发动机以及电机系统之外,这台T75插电混动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也功不可没。
这台6DCT变速箱经过了市场的长期考验,传动效率以及平顺性等都让人无可挑剔,比亚迪DM-p专业插混平台已经有了笑傲武林的趋势。
3、奇瑞万里扬CVT25(CVT)
服役车型:奇瑞瑞虎8 PLUS
奇瑞瑞虎8系列车型搭载得最多的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但是这次入围的竟然是万里扬CVT25,也就是与奇瑞瑞虎8 PLUS 1.5T车型匹配的CVT变速箱。
虽然双离合变速箱有着更高的传动效率和更好的加速性能,但是论舒适性和平顺性还是CVT更占优势。奇瑞这台CVT变速箱省心耐用,搭配奇瑞1.5T发动机还是比较契合的。
4、长安青山工业DF727(7DCT)
服役车型:长安UNI-T
自长安UNI系列车型一经推出,就备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它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动感,其搭载的长安自研蓝鲸1.5T发动机数据亮眼,最大功率138kW,最大马力188匹,峰值扭矩300N·m,与之匹配的正是青山7速双离合变速箱。
UNI-T前段加速非常激进,比较发动机只需要1250转就能迸发出最大扭矩,而且这台变速箱也没有拖发动机的后腿,低挡位切换平顺性相当不错,能够给驾驶者较强的推背感。
5、上汽DM21(7DCT)
服役车型:上汽名爵6
一直宣扬运动、性能的名爵6大家一定不陌生,如今也更新换代到了第三代车型。论百公里加速成绩,名爵6可以超越绝大部分A级车,除了这台1.5T(181匹马力、285N·m峰值扭矩)发动机的功劳外,还不开这台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动力传动。这台变速箱确实做到了动力与油耗兼得的程度。
世界十佳变速箱,国产占据五席!国产汽车三大件最难的一块短板,也在逐渐地补齐,国产变速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底盘技术依然是国产车的痛点汽车“三大件”中的不可忽略的一环——底盘。我们在买车的时候,往往只关心前两件,也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很多时候都会忽略底盘。底盘就好比人的骨架,好的汽车底盘,决定了车身的操控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刚性,直接影响驾乘感受,以及车辆的通过性和支撑性。
这几年,国产车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方面不断突破,但唯独在底盘这一方面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几乎无法自主研发,还是依靠逆向模仿。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国产汽车销量较高的一些车型的底盘情况。
1、吉利博越
吉利博越应该是旗下最具有代表的车型了,这个被称为国产最美的汽车,在底盘的表现上却一塌糊涂。其实博越的驾驶手感、韧性、路感反馈都还不错,但是拆开车身之后,引入眼帘的就是杂乱无章的底盘系统,更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猪大肠系统”,而且油箱还容易被击穿。
虽然吉利在底盘设计上是模仿的丰田RAV4,然后进行自主优化,但是依旧不是自己的技术。说实话,吉利真的不具备自主研发底盘的能力。
2、比亚迪·宋
比亚迪最近几年在新能源领域大放异彩,取得了世界销量第一的成绩,宋这款车也是得到了许多用户的肯定,销量成绩也很突出。但是在底盘上,它和吉利一样,都是在模仿RAV4的底盘系统,甚至比亚迪是完全复刻的。
现在还能看到如此老旧的底盘设计,对于驾驶感受上来讲,就显得非常的笨重,没有同级别其它车型来的灵动。
3、长城哈弗H6
长城哈弗H6的底盘明显要好于上面两家,主要原因是因为长城选择了一个更强大的模仿对象——本田CRV。没错,还是模仿,但是相比于“猪大肠”的RAV4,本田CRV的底盘整体上更加的规整,而且长城加入了自己的优化,使得底盘纵梁的连贯性更强了。
虽然在驾驶操控性上表现得一般,但是底盘得稳定性是足够得。不过长城跟上面两家一样,没有独立开发底盘的技术和能力。
4.奇瑞瑞虎8
到目前为止,奇瑞应该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主研发底盘系统的汽车厂商了。它的底盘原创技术基本都体现在了瑞虎7上了。它的整个底盘是基于T1X平台搭建的,看起来非常的规整,让人赏心悦目,突破了很多技术瓶颈。
而且在驾驶体验上来说,手感非常好,韧性和路感反馈都表现得非常好,一点都不比合资车差。可以说,奇瑞在底盘自主研发上,是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车企了。
另外还有红旗H5、H7在底盘方面也做得不错,用料扎实、讲究,底盘沉稳。
总而言之,奇瑞、吉利、长城、长安、传祺、宝骏、红旗、比亚迪等等国内大部分产商都有自己的三大件技术积累,同样不少公司也有完全自主的三大件技术,现在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如果非要说国产三大件哪里不行?那么底盘技术确实跟合资车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现在已经将“心脏”和“大脑”的问题给解决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最后一项难点“骨架”的问题也一定会被攻克的!
聊完国产“三大件”的技术实力,我们再来聊聊国产品牌的外观、内饰的做工水平如何?国产车起步较晚,以前国产车外观、内饰给人的印象就是难看、山寨模仿。既然自己设计不会,那就花重金从国外大品牌挖人。
一汽红旗挖来了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贾尔斯•泰勒,重新设计了红旗H系列车型,如果不看车标,你还以为是一辆劳斯莱斯,豪华感和档次感提升了不止一星半点。
吉利汽车聘请了前沃尔沃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参与设计了吉利博越、星越等车型外观,前者还获得了最美国产车的称号。
长城汽车聘请了前宝马首席设计师皮埃尔•勒克莱克,参与设计了魏派VV5、VV6以及VV7等车型外观。VV7刚上市的时候,还有点宝马X4的感觉,外形让人惊讶。
比亚迪挖来了前奥迪、奔驰、法拉利的设计师沃尔夫冈•艾格,其带领比亚迪年轻设计团队主导设计的Dragon Face(龙脸)为比亚迪汉等车型外观强势赋能,获得了市场的良好反响。
长安汽车挖来了前马自达设计总监山田敦彦,其领导设计了马自达“流”(FLOW)设计理念下的先驱(SENKU)、大気(TAIKI)两款概念车,并作为前瞻领导协助Mazda2、Mazda6以及CX-9等量产项目的设计研发。他加入长安之后,参与设计的改款长安CS75 PLUS以及长安逸动,获得了销量与口碑双丰收。
舍得花钱的效果确实很明显,直接让国产车的外观、内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甚至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红旗HS5作为红旗SUV产品序列的开山之作,红旗HS5有着“中国首款豪华B级SUV”的美誉,在它身上汇聚了一汽红旗最强的技术实力。
从外观设计上来看,新上市的红旗HS5完全摒弃了红旗品牌中庸保守的设计思路,整体外观设计更加年轻化,偏向于运动风格,同时保留了红旗品牌经典的造型元素。红旗HS5在传统扇面进气格栅中,融入了高山飞瀑的古典造型元素,并且加入了两侧与前大灯融为一体的飞翼设计。
内饰方面,红旗HS5采用了仪表板与门板环抱式设计,凸显出红旗内饰大气的风格。虽然评价一辆车的颜值是比较主观的事情,但是这款车给绝大部分消费者的感受就是“不便宜”。运动的方向盘以及青春洋溢的仪表盘,再加上时尚的触控液晶中控屏,可以说相当契合时下的流行元素,十分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长安CS75 PLUS新款长安CS75 PLUS采用了“御岳生命动感”的设计理念,前脸采用了熏黑处理的网状进气格栅,并在右上角配置了红色S字母标识,搭配上两侧造型犀利的大灯灯组,视觉效果霸气凌厉,极具辨识度。车侧采用了流畅的腰线设计,并在车门下方配备了镀铬装饰条,为整车增添了不少运动感与时尚感。尾部造型更加层次分明,大尺寸双边共出排气设计搭配上多辐式轮毂,让整车显得动感十足。
内饰方面,新款长安CS75 PLUS采用了非对称式设计的中控台,中控大屏与全液晶仪表盘相连,形成一个整体,非常具有科技感。同时在用料方面也非常讲究,大面积的皮质包裹以及搪塑材料,提升了整体的豪华感。
除了上面列举的两款车型之外,还有一些车型外观、内饰也是可圈可点,例如:吉利领克系列、奇瑞瑞虎8系列、比亚迪汉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4S店亲自体验。
国产车得安全性能现在也做的非常好,完全不输合资车!买车的时候不光要注重外观、内饰、品牌、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等问题,还要考虑车辆的安全性,毕竟生命安全大于天,车子就算提速再快、再省油,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系数,那又有什么用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几款国产品牌汽车的安全性能。
1、比亚迪汽车
代表车型:比亚迪·唐
比亚迪可以说是国产汽车品牌中安全系数最高的品牌了,比亚迪的车号称“公路小坦克”,其旗下的S7、S6、比亚迪·唐、比亚迪·宋等车型的钣金厚度、整车的车架坚固程度表现得都非常。在安全配置方面,比亚迪得安全气囊是同价位车型中,配备最多的,所以,比亚迪也被誉为国产车中安全系数最高的品牌了。
比亚迪·唐是比亚迪旗下的一款中高端SUV,其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作为一款中型SUV,新车指导价格16.58万元,安全配置极其丰富: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前/后排头部气囊(气帘)一应俱全,全方位保障了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还有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胎压监测系统等,都为了日常出行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2、吉利汽车
代表车型:吉利博瑞
吉利旗下的博瑞、博越等中高端车型,拥有碰撞5星安全认证,再加上吉利背靠沃尔沃,拥有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已经成为国产车的标杆。毕竟沃尔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安全系统。
吉利博瑞是吉利旗下的一款中型轿车,因为其优秀的车身造型,舒适的乘坐性以及较高的安全性,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吉利博瑞的最大缺点就是油耗太高。
作为一款中高端轿车,不仅在外观设计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在安全性配置方面也绝不马虎,入门级车型, 指导价格13.18万元,终端优惠后不足10万元,就是这么一款10万元的中级车,安全配置方面也是相当的齐全:主/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前排侧气囊、前/后排头部气囊(气帘)均有配置,极大的提高了驾驶员和副驾乘客的人生安全,另外还配备了胎压检测功能、碰撞预警主动刹车系统以及ESP车身稳定系统,极大的提高了日常出行的安全性。前后倒车雷达的辅助,也让新手司机停车再不烦恼。
3、奇瑞汽车
代表车型:奇瑞瑞虎8 PLUS
虽然奇瑞最近几年的销量不如其它自主品牌,但是奇瑞确实是自主品牌中,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企业。奇瑞近几年的技术实力发展迅速,拥有着汽车界“技术宅”的称号。如今的奇瑞汽车品质确实没话说,就连奇瑞旗下入门级车型能取得非常好的安全评级,拥有高强度的车架和钣金,安全性能十分优秀。
奇瑞瑞虎8 PLUS不仅拥有新进的发动机技术,就连安全系统配置方面都做得十分可靠。瑞虎8 PLUS高强度的车架和钣金,在其碰撞测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且瑞虎8 PLUS的刹车踏板虽然轻盈,但是制动力却十分充足,在100km/h车速的刹车距离测试中取得了38.82m的优秀成绩,在同级别车型中绝对是名列前茅。
国产车在安全方面是值得赞扬的,在中保研的测试中,总体成绩基本靠前,对驾驶员和乘客的保护非常到位。我认为汽车只是代步工具,还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人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与同级别合资车相比,国产车的配置更加丰富、空间更大颜值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空间和配置方面,国产车也是“一马当先”,可以说性价比是远超同级别的合资车。
同级别车型中,国产车空间普遍比合资车要大且价格更便宜红旗HS5
厂商指导价:18.38-24.98万
级别:中型SUV
长*宽*高(mm):4760*1907*1700
轴距(mm):2870
本田CR-V
厂商指导价:16.98-27.68万
级别:紧凑型SUV
长*宽*高(mm):4621*1855*1689
轴距(mm):2660
从两组队比数据可以看出,红旗HS5的销售价格普遍低于本田CR-V,而且红旗HS5还是定位的中型SUV,而本田CR-V则是紧凑型SUV,在车身尺寸以及空间方面,红旗HS5明显要比本田CR-V大上一圈。
如果只考虑空间,那么红旗HS5的驾乘舒适性以及实用性方面肯定要好于本田CR-V。
不仅是红旗HS5,其它自主品牌的车型也几乎都是如此。
像奇瑞瑞虎8 PLUS车身尺寸为4722*1860*1745mm,轴距为2710mm;吉利星越L车身尺寸为4770*1895*1689mm,轴距为2845mm;长城哈弗H6车身尺寸为4683*1886*1730mm,轴距为2738mm。
以上这些国产车都要比同级别的福特翼虎、大众途观L、别克昂科威以及雪佛兰探界者都要大上不少,且价格方面还便宜许多。
这就是国产车与合资车竞争的优势优势之一,不仅空间比你大,而且售价还比你便宜。
同级别车型中,国产车除了空间更大,配置也更加丰富国产车除了颜值高、空间大、价格便宜,配置丰富也是它的一大优势。
目前20万元以内的国产车,基本你能想到的配置它都给你安排上了,像360度全景影像、全景天窗、多功能方向盘、电动后备厢、流媒体后视镜以及全液晶仪表盘等等,很多低配车型都配备了丰富的功能配置。
反观同价位的合资车,有些低配车型连前/后排头部气囊(气帘)都不给你,更别说其它一些高端配置了。
同样以红旗HS5和本田CR-V为例:
红旗HS5 2022款 2.0T 智联旗享四驱版,指导价格21.38万;
本田CR-V 2021款 240TURBO CVT四驱豪华版,指导价格21.78万;
价格方面,CR-V比HS5贵出了4000元,但是在配置方面,HS5比CR-V多出了并线辅助、360度全景影像、前驻车雷达、陡坡缓降、电动后备厢、电动后备厢位置记忆、车顶行李架、全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数字显示、前排座椅通风、语音识别控制系统、12个BOSE扬声器以及支持OTA升级等等。
基本是你想得到的功能配置它都给你装上了,很多合资车连个多个前排座椅加热都要拿来宣传一下。
如果只是对比配置,那么国产车显然是碾压同级别合资车的,合资车只能望其项背。
这就是国产车以低姿态进入市场的策略,通过做高性价比,在车身尺寸以及配置方面多下功夫,总比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研究“三大件”来的更实际。
国产车的保值率依然不如合资车,品控方面依然需要加强保值率方面,国产车依然不如合资车按照国内二手车整体情况来看,国产车的保值率确实普遍比合资车要低。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联合车e估发布的《2021年度汽车保值率报告》里面提到:排名第一的是日系车,第一年保值率在85.89%左右;第二名是德系车,第一年保值率也有81.96%左右;国产车第一年的保值率只有74.43%,排名第四。
三年保值率就比较夸张了,国产车三年保值率只有58.59%左右,而日系车三年保值在71.91%,这样一比较,差距就比较明显了。
虽然国产车的保值率一直在上涨,但是与保有量巨大的日系车、德系车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简单来说,国产车你在买的时候性价比确实高,配置丰富,用起来非常舒服。但是如果你要考虑卖掉的话,那么二手车残值就不如合资车,卖的时候会比较亏。
举个例子:15万元的国产车,开了3年之后,平均比日系车亏2.5万元左右,比德系车亏2万元左右。
保值率的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在乎,有的人不在乎。有的人不会经常换车,基本能开到报废;而有的人经常换车,那么就比较亏了。
品控方面,国产车还需继续努力下图是2021年,车主之家对各大国产品牌汽车的投诉数量的统计,我挑几个典型的给大家讲一讲。
1、传祺GS4
GS4的投诉最高的是车身生锈,漆面气泡开裂,变速箱异响、顿挫等等。看来这家的问题都有类似的部分。
2、长安CS75 PLUS
长安CS75 PLUS反应最多的就是车灯进水,部件异常磨损,变速箱顿挫等等。说明长安在汽车品控上还是要多下功夫才行。
3、吉利博越
吉利博越主要问题就是车内异响,像变速箱异响、发动机异响、车身附件及电器异响等等,博越车主更是调侃:除了喇叭不响之外,车子全身都在响。
总而言之,国产车在品控方面做得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在发动机和变速器方面实现了自主研发,但是针对这两个部件的投诉率也是非常的高。此外,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处理就显得太过随意了。国产品牌想真正的赶超合资车,那么无论是核心三大件还是车身细节,都需要不断地磨砺自己。如果真的能把这些问题处理好,那么国产汽车取代合资车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国产车的品牌影响力低是它最大的软肋你不得不承认,国人买车更注重的是面子。举个很现实的例子,你花二十多万买了一辆比亚迪唐,在亲友眼中就认为比亚迪是低档车,都觉得你这钱花得冤枉,有这钱为什么不买一辆合资车?
国产汽车起步较晚,在销量上面一直不如合资品牌,国产品牌想要打入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就必须要付出一点牺牲,以低姿态进入市场可以“少流点血”。所以国产品牌为了提高汽车销量,需要做高性价比,通过在车辆上面添加更多的配置无疑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总比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去研究“三大件”来得更实际。但这也同样造成了国产品牌形象过低的问题。
这个需要时间去弥补,需要自主车企和国人一起努力去改变这一观念,不要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虽然我不敢保证国产车没有一点问题,但是完全自主、进步迅速,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对于买国产车还是合资车,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15万以内我建议买国产车很多人说,我也想支持国产车,我觉得国产车最近几年真的挺好的。但是国产车也越来越不厚道了,卖得越来越贵,有的甚至比合资车都卖得贵,反而最近几年合资车倒是越来越便宜了,既然这样,我干嘛不买个合资车呢?
说实话,合资品牌历史悠久,技术确实更加成熟,汽车的品质也是有目共睹的。合资车质量过硬、乘坐舒适、耐用性高,以及燃油经济性更好,但是合资车最近几年没有和崛起的国产车竞争,纷纷减配降价,问题十分严重。就拿15万元左右的合资车来说,配置非常简陋,为了压低成本,偷工减料比比皆是,有的车型连个倒车影像都不给你装,有的甚至减的是安全配置,也就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高大上的感觉。
再来看看15万元左右的国产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配置丰富、功能齐全,外观设计都紧跟时尚潮流,不看车标都觉得是个高档车。就拿长安CS75 PLUS来说,你要不看它的车标,开的时候还以为是30多万的豪车。但是国产车的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因为配置高,车身重,所以燃油经济性并不是特别好。
如果你手头上有15万元,到底是选择合资车,还是国产车,你就需要根据自己实际用车情况来做选择了。假如你买车主要是为了日常上下班代步,用车次数比较频繁的话,我建议你选择燃油经济性更好的合资车。如果你是住在乡下、农村,或者你的用车频率不高,那么我建议你选择国产车。
写在最后中国汽车工业比欧美整整落后了上百年,中国在2001才加入WTO,这个时候的国内汽车市场才刚起步。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合资车50年,甚至70年走过的路。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从未放弃,拼命在追赶。
国产车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不断缩小差距,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你可以不买国产车,但请不要贬低它!
现在还有铁饭碗可捧吗?
01为什么我没去找份稳定的工作?时代变了,滋生稳定的「土壤」没了每次回家,老派父母们都会给我们个建议:找份稳定的工作多好啊。
你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么?
反正我想。
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成就你的,也会很快束缚你,我身处迭代极快的新媒体行业,短短四五年,见证了公众号的繁荣,见证了今日头条的崛起,正经历抖音的爆火....接下来,会怎样?反正我不知道。
说实话,非常没有安全感,钱赚着赚着就没了。
那我为什么没去找份稳定的工作?
第一:越相对稳定的工作,越不赚钱。
相对来说,越稳定的工作,越赚不到钱。先别喷,我说的是大概率事件。毕竟这才符合商业规律和竞争法则。
所以,在我大学最焦虑,最不知道干嘛的时候,我也没有选择找份稳定的工作老实过日子,因为我是个穷孩子,穷孩子最不该找的就是稳定的工作,否则大概率又是一生贫穷,将来做孩子的穷爸爸。
第二:父母们虽然没错,但时代变了。
时代变快=竞争加剧=不可能存在稳定的工作
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父母那一辈,甚至再往前推,时代进程没那么快,这就导致,一个工厂、一个企业老老稳稳的经营个半辈子是没问题的,于是里面的员工自然也可以安安稳稳的工作到退休。
因此,你可以跟父母说:
如今就是我想安稳的工作,公司也不同意啊,就算我们公司同意,我的竟品公司也不同意啊,它们天天琢磨怎么干掉我们。就算我们公司和竟品公司都同意,时代也不同意啊,一个行业随时变天,整个都被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迭代连锅端,日子不好安稳着过啊。
没有哪一家企业是安全的,都是随时死掉,一家公司死掉的速度越来越快,即便它是行业前几,即便它百亿规模。
创业者在公司快死掉的时候,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目标,「干掉一部分不赚钱的业务+干掉一部分不赚钱的员工」,是他让公司活下去的手段,你也想活,他也想活,这时候就看谁说了算了。
所以告诉你妈,这个时代,稳定的工作不存在了,因为滋生稳定工作的「土壤」没了。
滋生稳定稳定的「土壤」就是稳定存活的企业,稳定存活的企业也不存在了,因为滋生稳定企业的「土壤」没了——时代变了——我们不得不更新一下自己的工作观了。
02不仅员工可能死于稳定公司也会死于稳定稳定意味着舒适区,舒适区里,人的成长趋于停滞。成长是反人性的,真正能自我驱动是少数,大部分人的成长需要外部环境的压力,即把自己放置于充分竞争的环境里。
公司也是一样,但换到公司时,很多创业者却容易忽略,反而追求稳定。很多创业者,苦于人员流动过大,想各种办法搞稳定,不少老板以离职率超低为荣。
但现实是:很多公司,也死于稳定。
时代变化很快,行业一年一变天,业务随之调整,再加上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的员工能力也在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指向一个结果:公司应该保持合理的人员流动,有进有出,动态平衡。
很多公司稳定,但稳定的如一潭死水。
很多公司都快稳定死了,老板才发现公司不是稳定,而是雇佣了很多不合适的人,甚至养了很多领薪水不干活的人,于是才不得不去做人员调整。
稳定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
很多老板犯这个错误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心累懒得换。
我自己创业后发现,管理非常耗人,比管理更耗人的是换人,换人你首先得跟你要拿掉的人谈,甚至还要跟相关的人谈,然后你要提前招聘,招聘更烦,你要频繁的面试,然后还不一定找到一个更适合的人。
这个过程,两个字:心累。
懒得换,这就是很多老板明明发现一个岗位上的人没那么合适也不去换的原因。
第二:老板老好人。
前段时间约了个同学吃饭,他现在创业,聊到曾经待过的一家公司,他说:
当时我都替老板着急,公司里这120个人,要我是老板,至少干掉50%的人,都干嘛呢一个个的,每天一到6:25你就看到很多人开始收拾包,6:30一到,一个个就提个包走了。我不是鼓励加班,但你倒是把工作做好啊,一个个就知道开会表态,但每个季度绩效烂得一塌糊涂,公司6个部门,年底只有一个部门完成年初目标,这些人留着干嘛还,尤其是那帮老员工,除了会在朋友圈秀努力给老板看,也没别的能耐了。
同学说的这家公司,老板是个脾气好得不行的中年女性,仁慈的像所有员工的母亲:你绩效不达标,只要开会的时候,多发点誓,多表表态,讲讲困难,老板一心软就过去了,甚至还给你点鼓励。
这还导致一个更严重的后果:
公司留不住牛人,因为这样的环境不适合牛人建功立业,所以公司仅有的人员流动,基本都是牛人主动离职,几乎没有被开掉的。一个创业公司,硬生生活出了大国企的气质。
03让员工流动「常态化」老板们应该更勤一点狠一点所有老板都应该更勤更狠一点,让员工流动「常态化」,别憋什么大招,发现一个不行,就马上换一个,发现一个项目没希望,就赶紧砍了它。
这件事上的不够勤不够狠,不仅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也是对员工的不负责。
你要记住,因为你懒惰或仁慈,让他在不适合、不能创造业绩、不能成长的岗位上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不是于他有恩,而是于他有仇,你相信我:
「有一天,他们会恨你,也会恨你的公司。」
如果没有,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件事终究是对自己不利,而你的公司根本不可能「养他们一辈子」,等你不得不换掉他们时,或者等你的项目、公司倒下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时,他们会说你无能。
让员工流动「常态化」,即加速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速度」和「匹配频率」,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对每个公司和每个人都更有利。
01 你觉得项目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你换几个人来,做没准儿就起死回生了。
02 你觉得员工不行,有可能不是真的不行,他换几个地方,找到适合自己发光的地方,可能会大放异彩。
让每一颗种子,在对的土壤上茁壮成长。反之亦是。
04那些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铁饭碗2018年那个春节,我过得很纠结,一面是兴奋,一面是担忧。
当时我做出了离职的决定,抛掉了副总裁的职位,抛掉了一个行业有影响力的平台的扶持,自己出去做。
过去几年,我一直期待自己创业的那一天,但我也实在没创业经验,所以一方面很兴奋,自己终于有勇气做出这个决定,另一方面又很担心,没有那个职位,没有那样的平台帮我了,我还行不行?
最终我选择硬着头皮走下去,我有个底气:
即使我一年后创业失败,再找一份年薪50万的工作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我放手去做了。
然后2年过去了。
虽然现在还很小、还很难、更远算不上成功,但至少我还没死,并且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
回看当初,曾经我的担心是不对的,不是不该担心,而是担心错了东西。
为什么呢?
因此一个词:虚实。
2016年准备换工作,每次面试我就特别关心:
「请问能给我什么title?」
如果你给我高级编辑、新媒体主管、新媒体运营经理之类的,那都免谈,因为我已经是新媒体运营经理了。那时候真的特别注重这个,而且还会假想出很多外部评价。
回首过往,只想骂自己一句「傻逼虚荣」。
很多人都如此虚荣过,费尽心机,辗转跳槽,追逐什么主管、总监、副总裁、总裁等各种虚头巴脑的东西。
很多人对外做介绍时、出现在海报上时,也喜欢给自己罗列一大堆标签,XXX第一人,XXX达人,XXX狂人,曾担任XXX。
这些title,本质上是没有力量的,是一个人没实力、不自信却又很虚荣的表现。
我曾追逐过那样的东西,所以2017年我有了个副总裁的title,写文章时也在标题里加过「90后副总裁」「毕业两年半做到副总裁」。
副总裁,title是真的,但背后是虚的,我80%的时间都在写课和讲课。
什么是「实」的,是真正有力量的?
比如给公司赚钱的能力。
我用「90后副总裁年薪50万」这个title写文章时,有用户留言:这是什么副总裁?年薪才50万?真够低的。
读者眼睛是雪亮的,「副总裁」这个title是没有力量的,你也叫「副总裁」,别人也叫「副总裁」,你年薪50万,人家年薪500万,你管仨人,人家底下300人都不止。
为什么?人家能为公司一年赚几个亿。
所以你要敬畏背后的东西。
毕竟这年头,老板们学聪明了,你要什么给你什么,不就是一个title么,你想要,我给你。所以你看,现在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里,总监、副总裁遍地都是,领导比员工都多。
再反过来说,我不算牛逼,但毕业两年多混到那样,至少不也算差,至少老板还愿意给我这么一个title,也没随便给别人,为什么?
同上。老板愿意给我个「虚」的东西满足我,是因为我有「实」的东西满足他,即我有帮他赚钱的能力,一年给公司贡献一千多万收入。
什么是真正的铁饭碗?
很多人在职场上追求title,各种title往身上挂,殊不知,行情不好的时候,先干掉的就是你。
为什么?因为你没搞明白「title的名头」和「title背后的力量」。
你的一切价值,来自于你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来自于你能为公司赚到钱,而且能持续的创造价值,这是你能领高工资、且一直能领高工资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你是「总监」或「副总裁」。
我在第一个部分讲到了「土壤」,现在我要说:「虚名」一文不值,「土壤」才是力量,才是你的铁饭碗。
什么是「土壤」?就是「title背后的力量」。
要培养「土壤」,而不是追逐「虚名」。
比如我不再在乎自己是小编、新媒体运营经理、内容副总裁还是自媒体人等等,我一心培养自己的写作和传播能力,这就是「土壤」,有了这个实的东西,我就可以不用怕没饭吃,不用怕没钱赚。
我也不再怕什么公众号衰落,衰就衰呗,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总归需要优质内容,公众号完蛋后,必然有别的再长出来,到时候我依靠「土壤」可以让自己再长出来。
如果没长出来呢?那就说明「土壤」没培育好。
公众号长出来时,很多传统媒体人大喊日子不好过,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在那个位置上时,没有花大力气培育能让自己长盛不衰、驾驭变化的「土壤」,不信你盘点一下,公众号的头部公司里,有多少是曾经的传统媒体人在主导着,这些人就是培育好「土壤」的那批人。
曾经我朋友跟我说:
我在这个行业做销售,过几年这个行业不行了怎么办?我说,「你不是一个名销售,你是一个掌握谈判销售能力的人」,这个行业死了,你不会死,你会在另一个行业里活下去。
05忘记短期稳定,追求持久繁荣个人发展如企业,要有战略耐性曾经我们追求一家公司的铁饭碗,如今我们追求个人能力的铁饭碗。
前者是短期思维,聚焦当下的稳定。
后者是长期思维,着眼持久的繁荣。
如果把自己的一生当做一个公司来经营的话,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企业如何持久繁荣,成为千万个企业中长盛不衰的明星公司?
不同企业不同玩法,
未来的结局也注定不同:
比如阿里:
2016 年 6 月 14 日上午,马云在阿里投资者大会上,面对 200 多位全球投资者和分析师,发表了近 4000 字的演讲,聊阿里的野心、远景、使命,以及被刷屏了的「马云说假货质量超正品」。
演讲中马云这样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永远要想下一个 10 年要做什么,因为任何互联网模式可能都不能繁荣超过 3 年。所以,马云把阿里的业务做成矩阵,轮流上阵,让旗下每个业务板块轮流繁荣三年。马云说,阿里云应该在 2019 年收获,菜鸟应该在 2023 年,这些都是阿里巴巴10 年前种下的种子。
马云用这种方式让阿里持续繁荣,所以他敢有「2020 年阿里将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野心和自信。
比如联想:
和阿里着眼于未来的布局相反,联想曾试图集中资源在手机市场。
2016年,杨元庆在接受采访时说:联想 PC 不但是全球 NO.1,而且还有5%以上的净利润,如果联想智能机的市场份额能像 PC 一样(20%),那就是快1000 亿美元。
那时候的杨元庆仍然把联想集团业绩增长的希望放在智能机上,而且集中投入了很多资源,而当时全球智能机的销量增速已经明显下降。
比如亚马逊:
亚马逊 CEO 贝佐斯说过:
你犯的错误的大小需要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而变大。如若不然,你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创新,就无法推动公司更快的向前发展。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到震撼。
细想一下,其实他是在讲「长期思维」,如果你想未来领先别人,你必须要自断稳定,不停的往舒适区外闯,用创新的先发优势及其核心竞争力去做一个领头羊,而创新某种程度上就是大胆的试错。贝佐斯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
任正非说过,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
人如企业,且人的生命比大部分企业的寿命更长,与其追求短期稳定,不如追求持久繁荣,这就要求你在个人发展中也要有战略耐性。
比如找工作的时候:
一份稳定的工作月薪8000,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月薪 5000,怎么选?不认真想,选后者肯定是找罪受、自虐。但是,每一个选择,一要看未来的发展。那份稳定的工作是不是有前景?是不是能让你不断成长?
你应该问:哪份工作中重复性工作占比大?哪份工作可以一直保持较好的新知识、新技能增长?这份工作是否能帮我找到更好的下一份工作?
每一份工作都不求当下稳定,而是看它能否培养你的未来竞争力。
比如工作过程中:
我们是否有这种意识——把标准化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做完,剩下的时间死磕那些非标准性、可以无限逼近完美的工作。
当然,工作性质不能这么极端的划分,但它总有倾向性,我们也要有倾向性。为下一步做准备。
比如在一个工作岗位上:
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这三个哪个最重要?
我们总以为「做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工作职责,当然每天要想的是「怎么做」和「怎么做的更好」。但其实当我们做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做什么」,即打破固有的思维看看再做些什么、在岗位的要求外我们还要再做些什么等。
怎么做和怎么做的更好是技巧,「做什么」是格局,是战略思考,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最后总结一下:
时代变化越来越快,滋生稳定的土壤没了,稳定的工作也越来越少,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就是让自己追求稳定。
如果这个时代有铁饭碗,那必定不是一个企业的一个岗位,而是你不断迭代的个人能力,是你随时离开的能力,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而是走到哪个地方都有饭吃。
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铁饭碗,这样的人会换公司,换平台,但他们绝不可能失业。
因为他们占据的不是一项能力外化的岗位title,而是掌握的一项能力的最内核,于是这项能力外化出来的岗位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在改变和创新,他都能「随风而变」,让自己依靠「土壤」再长出来。
做到以上,需要一个人有极强的战略耐性。战略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耐心则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必备品质。
从李嘉诚到马云?
三个商人。
我不明白的是,为何要对他们定位。他们对社会产生了什么独特的价值吗?
李嘉诚:专业捂地几十年,放在解放初期,就是囤货居奇、投机倒把。他当然没有违反现代社会的法律,但李光耀等人已经对他评定。(我觉得很中肯)
马云:网络世界的包租婆。更要裹挟国家的金融安全。他是有不少开创性贡献,但掩盖不了他网络包租婆与置国家安全于不顾的资本家本质。
柳传志:满门忠烈。这个不用多说了吧?
他们对我们的生活基本属于负面,我打这么多字,都觉得后悔:浪费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