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对大陆军演的看法,1000朱姆沃尔特驱逐舰?
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一般军迷眼中的科幻战舰,美国科技的代表,但是却是专家眼中的鸡肋军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何差距这么会这么大呢?
图为DDG1000的性能表和武备标注。
那要从DDG1000驱逐舰的诞生开始说起了。冷战中,苏联海军的强大迫使美国海军致力于发展一支能够拿下制海权的大型舰队,不论是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还是佩里级护卫舰,不论是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还是尼米兹级航母,总之,美国海军就是要在远洋集结足够的兵力和苏联海军在海上决战中分一个高下。然而还没等到苏联海军的挑战,苏联自己就先解体了,美国海军庞大的制海舰队成为无用的装备。
图为SC21计划一开始设想的大小舰艇,高度的模块化和隐身化,DDG1000的技术基础就是当时奠定的。
1991年前后,美国和伊拉克打了一场海湾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是现代战争的开端,但是充分暴露了美国海军最大的问题:在空军急着轰炸、陆军急着进攻的时候,海军除了漂浮在海上发射了30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外,基本没干啥事,但是海军却花钱最多。尤其是一些连战斧式巡航导弹都没有发射的军舰,就等于在战争中飘在海上度假,士兵们都无所事事了,这样的海军要之何用?
图为海湾战争中的美国海军。海军在海上摆出堂堂之阵,最终却只有战列舰发挥了炮击作用。
美军高层开始了对海军的改革,改革中想定的世界是苏联解体之后,在没有任何国家挑战美国海军制海权的情况下,美国如何充分利用海洋发动作战行动。美军认为,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地球有75%的区域被海洋覆盖,而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口和经济都在濒海地区,谁能够控制住未来的近海,谁能够从海上发起战争,然后再返回海上,谁就能称雄21世纪。美军为此推出了由海向陆军事战略,开始发展一系列的从海上发起对地打击的军舰。
图为DDG1000作战想象图,仔细看这些美国人制作的设想图,都是在近海区域。
SC21(21世纪军舰)计划就此提出,主要包括未来巡洋舰和未来驱逐舰,其中未来巡洋舰最后发展为CGX巡洋舰,未来驱逐舰就是如今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他们共用同一个舰体。CGX先按下不表,先看DDG1000,这艘驱逐舰一开始设计就瞄准了一个概念:武库舰。就是要搭载足够多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到对方的近海区域,大量的投掷对地打击弹药,为此还装备了两门155毫米舰炮。
图为DDG1000防空作战设想图,他的防空能力仅限于自卫。
DDG1000驱逐舰用了先进的隐身设计,在雷达屏幕的反射面积和渔船差不多大,但是他还是很容易被判别(因为没有渔船在战场上跑20多节),他装备了MK57垂直发射装置,可以发射80枚战斧式导弹,还拥有现代化的打击指挥中心,全舰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和综合射频系统,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是该舰的防空却差到了极点,一艘14000吨的大舰,却只能使用MFR型X波段对空导弹火控雷达, 发射ESSM海麻雀防空导弹,只具备有限的点防空能力。
图为CGX巡洋舰设计图,他最终一艘都没有造出来。
这在现代海军中很是罕见,但是我们看看前面美国海军对该舰设计时的战场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美国以为自己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是不受挑战的,只管把军舰开过去发射对地打击导弹就行。于是DDG1000变成了一艘巨大的近海重炮舰,完全就是一艘对地打击舰,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能做,价格高达33亿美元一艘。如今的美国海军开始遇到挑战了,世界上崛起了一个新的海军力量,足以在远洋和美国海军打上一场,于是美国发现自己不能这么任性的进攻了,DDG1000失去了作战想定的环境,最终被裁减到3艘,成为一种扔也不是,用也没法用的军舰。
上图为伯克3型驱逐舰的综合射频系统,极端的强化防空作战能力,美国海军重回制海思路,下图为DDG1000和伯克2A驱逐舰同时建造,他们诞生于不同的时代,但是DDG1000最终还是没有取代伯克。
有哪些影响历史进程意义重大的抢滩登陆战役?
1941年,德国军队突然向苏联发起进攻,希特勒对苏联不宣而战。苏联红军奋起反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
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斯大林,在德黑兰会晤决定于1944年春,美英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计划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对德军进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代号为“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二战中的经典战役,也是后世军事家们争相研究学习的案例,同时也为我军的渡海登岛,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霸王行动”战前谋略任何一场战役打的都是军事力量和谋略,而谋略在战争中又起到主导作用。当智慧的火花在战争中撞击出绚烂的光辉时,它便闪烁出美丽的光辉,这也是正义之战中英雄们的追求。
为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美英联军为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整整策划和准备了两年之久。
44年的德军,虽然遭受到苏联红军的严厉反抗和打击。德军在意大利和北非战场也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但是西线德军仍有百万军队据守在英国的“大西洋壁垒”。
这堵壁垒是由系列相互支援的坚固支撑点连缀而成。加之英吉利海峡是世界上最变化无常的水道之一,即使海上出现中等风浪,也会影响登陆的成败。
而这个时候两军对垒,谋略则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好的战争谋略胜过百万雄兵,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一、伐交为先
外交是用兵重要手段之一。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面利用摩擦制造矛盾。比如美英通,过隐秘方式频繁地同德国在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卫星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接触,制造这些国家与德国的不和。
另一方面,又将这些接触的情况,通过间谍手段“泄露”给德国希特勒,使他误以为盟军要在巴尔干半岛登陆。促使希特勒将驻法德军精锐调往巴尔干,以防不测。
如此盟军有效地分散了希特勒在“大西洋壁垒”后面的兵力。
二、佯动造势
为了把德军部署在北欧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国的27个师,牵制在远离诺曼底地区,盟军把一个营级规模的部队伪装成一个强大的集团军。
为掩护伪装,该营整天频繁地虚发往来无线电电报。电台、报纸也无中生有地报导该“集团军”的足球赛况,军官结婚等消息。因此,德军坚信苏格兰地区集结了大量盟军配合苏联红军,准备向挪威发动大规模进攻。便放弃了从那里抽调陆军的打算。
盟军达到了牵制德军兵力的目的。
三、假戏真唱,暗渡陈仓
1、为了迷惑德国人,巴顿将军亲自领衔主演一场大戏。他指挥着一支根本不存在的百万集团军,编造无数假的无线电信号,密集地出现在加莱地区上空。
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师们,忙活着用帆布制造假兵营、假医院、假仓库、假飞机、假大炮,用橡胶制作充气坦克,还有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各种管道等等。
愤怒的牧师们写信给东英格兰报纸,严后谴责这批外国部队道德崩溃。间谍们也纷纷向德国报告集团军的各种情报。
美英联军也不闲着,不停地对德军占领的法国治海港口和德军重要军事基地,装备工厂、铁路、雷达站进行猛烈轰炸。
2、1944年5月底,一个假蒙哥马利出现在布罗和阿尔及尔。德军便“侦听”到盟军正在换防的情报。间谍又向德国人汇报了盟军在坦克师换防中出现了混乱。
因此,德军25万之众死死地盯住加莱,为盟军暗渡陈仓提供方便。
四、苦肉计
盟军为了成功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特别制定了一套绝密的“坚毅行动”,确保德军坚信盟军将主攻挪威,从而达到放松对诺曼底地区的防守。
1944年3月31日晚,英国皇家空军出动898架轰炸机,美国10多架护航机组成了庞大的轰炸机队形。
就在主力机群快要接近突袭任务的目标时,突然遭到了大批德军战斗机的拦截。原来,本次轰炸机群是盟军最高统帅部军事心理专家精心策划的“苦肉计”。
盟军故意将此次“坚毅行动”的机密行动计划透露给一个工作在英军双十委员会的特工人员(双重间谍),通过他传递给德国人,以换取德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的信任。然后,将盟军即将在加莱地区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等系列假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德国人。
英国伦敦军事监督处认为,用英国皇家空军损失178架飞机,伤亡745名飞行员,被俘195人的代价,换取德军坚信这名双重间谍的假情报是非常值得。
事实证明这次战术上的牺牲代价,在战略上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正是希特勒坚信了双重间谍的“绝密情报”,才在决策上犯了极大的错误。
因此希特勒才将防守在诺曼底地区的2个精锐坦克师,和6个步兵师调到加莱地区。“沙漠之狐”隆美尔也回家度假,临走时还给他的官兵们也放了大假。
五、宣传瓦解
邪不压正,得道多助,失道道寡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由于德国法西斯挑起的是反人类的战争,所以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和抵抗。
盟军就利用其反动本质,以攻心为上,运用宣传的手段,广泛传播德军东线失败的消息,从心理上震慑摧垮德军,瓦解德军士气,鼓动被占领国的人民起来反法西斯。
六、釜底抽薪的经济战
盟军对德国生产飞机、坦克所必婆的轴承厂进行毁灭性轰炸。使德国的轴承不得不依赖进口,并在诺曼底战役前,不惜工本买下大量瑞典生产的滚珠转承。
同时还将德国占领地区的装备工厂、铁路枢纽等重要设施炸毁,从而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为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诺曼底登陆一、美英盟军
1944年6月5日凌晨,“霸王行动”的指挥官们聚集在朴次茅斯郊外的索思威克议会图书馆里,听取斯塔格的飞行大队机长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气象将决定艾森豪威尔是否对希特勒的大西洋铁壁进行突袭。
斯塔格曾警告过6月5日将有特大风暴,所以艾森豪威尔推迟了24小时的D日行动,第一批已在海上待命的运输舰队被迫返回。艾森豪威尔命令他的气象小组,每天两次向最高司令部报告5天内的天气情况。
斯塔格惊喜地推算出,虽然6月5日确实有特大风暴来临,但6月6日天空转晴12小时,可供盟军D日行动。6月6日以后,天气虽然有雨,但不会威胁登陆行动。
这确实需要冒极大的风险,如果估计错误将会造成重大伤亡,甚至导致彻底失败。艾森豪威尔冷静地思考片刻,突然站起来说:“好,我们行动。”
进攻方案:美国第一军由布莱德雷将军领导,进攻西段代号为奥马哈和犹他两个狭长地带。
东段由英国陆军中将登普西勋爵率领英国第二军及一个加拿大师和法国、波兰、荷兰混合组成的一支军队,负责占领代号为黄金朱诺和宝剑的三个毗连的海滩。
美国第82和101飞行师的16000名伞兵,首先降落在指定地点,保卫战线的西翼,阻止德军反击。英国第6飞行师将夺取和保卫东翼。
诺曼底一带的海岸线缺少港口,盟军工程师们就建造了两个巨大的人造港口。这两个港口可以拖运穿越海峡,待目标被盟军占领,这两个人造港口就能固定在指定地点。
二、德军方面
德国人知道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早在这年的春天,希特勒就对他的主要指挥官们说:“然而谁也不知道这一切将如何发生,以及在何地发生。”
1940年,英法比33万盟军陷入了德军的重重包围中,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时,突然,天降大雾,盟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偷渡英吉利海峡,逃之夭夭。
此次英法比借气象成功地逃脱,使德军立即意识到气象的神力。于是,德军加倍组织派人研究气象。
就是1944年6月4日,德军气象专家们也准确测出6月5日有低压风暴,并预言盟军半个月内无法实施登陆行动。
这一气象预报,成功地将隆美尔调离诺曼底,他回家为夫人过生日去了。直到他听到诺曼底登陆的消息时,隆美尔说:“我多么愚蠢!我太愚蠢了。”
战役开始的前一天晚上,艾森豪威尔与“神鹰”空降师的士兵们一起度过。晚10时刚过,排成一字形的飞机相继起飞。艾森豪威尔站在那里含着满眼泪水,双手深深地插进衣袋里,注视着盘旋的飞机,直到他们消失在夜空中。
那天,艾森豪威尔写了一条留言:
我们的登陆失败了,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竭尽最大的努力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如果对这一行动有任何指责或追究,那么一切都是我的责任。
美《时代》周刊
6月7日,美军经过一番浴血奋战,终于占领了奥马哈滩头,并向内陆推进。6月12日艾森豪威尔、马歇尔、英王和他们的参谋员登上了奥马哈滩头阵地,“霸王行动”宣告胜利。丘吉尔说:
历来最困难最复杂最出色的战役……亦是心理战术动用得最巧妙并彻底摧毁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心理防线的战役。
历时43天的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从此,法西斯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诺曼底登陆战役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诺曼底登陆成功,将为我们未来可能遂行的抢滩登陆作战的谋划,提供了保贵的经验和启示。
1、“兵者,诡道也。”抢滩登陆不同于单纯的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实施抢滩登陆方不但要克服多变深邃的海洋,变幻莫测的气象以及潮汐等因素造成的不可知的困难,还要克服众多不同种类的障碍物,和各种防御工事。
背海攻坚作战任务十分艰巨。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尽管其拥有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兵力上也占有优势,却丝毫没有放松谋略的运筹。
2、突然性是现代登陆作战成功的关键因素。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可以大大地减少登陆部队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3、注重军事行动之外的非军事手段的谋略运作。比如,政治、经济、伐交、攻心、科技等等,做到两两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未来我军可能遂行渡海登岛作战,除军事手段外,非军事手段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针对台独分子的逆潮流而动的行径,对其在政治上进行攻心。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利用导弹、信息、气象卫星等现代科技的优势设计用谋。如此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谋略等手段有效地综合运用,全方位系统运筹,使其形成有机整体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总之,诺曼底登陆战役为我军将可能遂行的渡海登岛作战,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我们必须集中陆海空优势,精巧细致地运筹帷幄,拿出胜敌一筹的真功夫,方能战必胜、攻必克。
总结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靠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其中最关键因素则是人。
艾森豪威尔和隆美尔都是世界名将,在气象预报方面,他们同时都得到的是同一个信息“今夜有暴风雨”。
所不同的是,艾森豪威尔命令气象专家们时时报告他们对气象的推算,从针尖上找机会。而隆美尔却浪漫的给夫人也生日去了。
很多事看似差之毫厘,却是失之决定二战胜负的千里万里。
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完成。所以总结经验,在针尖上找机会,谋算到滴水不漏,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苏联当时举行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有什么作用?
1981年9月4日,苏联几十万军队在波罗的海沿岸,展开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也有可能是绝后的大演习——史称“西方-81”军演。这次军演过程中,苏联一次性出动了几十万的兵力,陆军、海军、空军、战略火箭军协同作战。这次演习中苏联明确北约为假想敌,演习苏军突破西德、控制西欧的战争。这次军演的总指挥官,则是被誉为“人类信息化战争之父”的苏联奥加尔科夫元帅。目前对苏联人的这次军演,各路专家和后来的观察者持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有人觉得这次军演的意义不大,而且耗费巨大,无疑加速了苏联的衰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军演极其有力地展示了苏联人强大的军事实力,对美国、对北约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威慑力。
不过无论后来如何评价这次军演的功过得失,苏联在这次军演之后,仅仅过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轰然解体了——这也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那么苏联这次军演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人的这次史无前例的军演中去研究一番吧!这次军演一共持续了八天左右的时间,苏联人一共出动了有1500辆坦克,2000多辆步战车,1000架作战飞机以及先后有50万军人参加。
除此之外,空降兵,炮兵,轰炸机,战略火箭军和波罗的海舰队也一同参演,还展示了一些新装备,例如:RSD-10中程弹道导弹、基辅级航空母舰、当时最先进的T-80坦克等等。
当时苏联演习的时候,那是给北约里面几乎所有的重要国家都发出了邀请函,大概意思就是说:你们都来看看,都来瞅瞅——哥们我到底有多强大。
任何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苏联人当时为啥要急匆匆地来这么一场大型军事演习呢?其实主要有两个核心原因:
第一个原因:苏联在当时需要打破全世界对自己的孤立,要坚决地敲打一下北约和美国苏联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衰败”,反而度过了建国后最辉煌的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群众生活也不错、军事实力大增等等。
可当时的美国经济发生了滞涨的问题,外加上三次石油危机,让美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衰败。另外美国人还陷入到了漫长的越战当中,国内也出现了巨大的分裂甚至有崩溃的前兆。
70年代的冷战局势是“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人当时日子过得很不错、军事上也非常的强悍。同时,苏联也在积极布局全球攻势,让苏联跟美国争夺全球霸权。
这一时期的美国在到处拉关系、找伙伴、也是在这一时期——美国人与我们展开了历史上的访问,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外交坚冰。
不过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物极必反、人狂必有祸。苏联人在1979年的时候就开始犯错误了,在这一年里面:苏联人义无反顾地发起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到了1981年的时候,苏联实际上已经陷入到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了。
1980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特别刺激苏联人的事情,莫斯科奥运会被全世界广泛地抵制了。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问题,美、日、德、英带头,全世界60多个国家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我们当时也没有去。
苏联人在莫斯科奥运会正式召开之前,花了几十亿美元修各种场馆、做了各种建设,可是最后的结果让苏联人很愤怒。当时参赛的运动员还没有到会的记者多——苏联人白忙活了几年。
奥运会的事情让苏联人感到了一种恐惧,感觉到自己是不是被世界给抛弃了。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让苏联人也很不爽,当时的波兰发生了变化,有否定苏联人领导的迹象。
鉴于当时苏联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变化,勃列日涅夫下令苏军在1981年举行军事演习,意图敲山震虎,给北约一点颜色看看,顺便稳定国内以及东欧的人心。
第二个原因:苏联人需要通过这次演习让全世界特别是北约感到——苏联是不可战胜的苏联的西方81军演是对抗性的演习,“红军”由东向西进攻,打败扮演北约军队的“蓝军”,争取在一周之内踏平整个欧洲大陆,起码要饮马英吉利海峡。
整个演习的过程我就不描述了,反正也没啥意思,无非是:钢铁洪流那一套东东。总体上来说:观赏的价值大于实战的价值,要是这一套可以推平一切的话,苏联在阿富汗也不会失败了。
不过苏联这一次主要还是以展示自己的实力、威慑北约为主,例如:在军演开始前,苏联向境内的所有外国使节发出邀请,让大使带着观察员和记者来参观演习。除了导弹部队保密外,苏军的其它的武器装备都可以随便拍。
这一次演习唯一的看点就是:苏联人打造出了新的战术——合成军作战,也就是现在的集团军模式。在奥加尔科夫主导的军改下,苏军率先进行了“合成军”的改革。
在这次演习里,装甲兵、炮兵、航空兵、空降部队、导弹部队协同作战,一支部队就是个战役集群,进攻能力极强,让各国观摩人员极为关注。
这次演习的全程苏联电视台都在录像,转播设备就是为了莫斯科奥运会准备的高清转播车。事后,苏联还把军演剪辑成纪录片《这样的军队,不可战胜》,在整个华约循环播放,一时让苏军的形象提高不少。总之一句话,苏联当时举行西方-81演习的目的大概有两个:一是,为了打破国际孤立,让其国内和东欧国家对苏联有信心;二是,苏联想通过演习来威慑西方、让北约看看自己的强大实力。
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这次演习到底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呢?我总体上感觉作用比较有限,也没有彻底挽救苏联最后解体的命运。如果非要说作用的话,大概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让北约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或者说打法北约各国特别是美国人看到了苏联的西方-81演习之后,他们深深地知道了苏联人的钢铁洪流的厉害了。
据传,美国军队将领实事求是地向里根汇报,要是按照苏联的打法,美军驻欧部队会全军覆没,5天内西德沦陷,8天内苏军就会占领整个欧洲大陆。
当时美国人对付苏联的钢铁洪流的唯一办法就是:当苏联的钢铁洪流攻下西德以后,美英两国将会毫不犹豫的用核弹来阻止苏联人的推进。
此后,里根也开始思考美国弯道超车的办法了,最后拿出了“星球大战计划”来忽悠苏联。
第二个作用就是让美国也开始进行军队的变革了虽然表面上美国人对苏联的演习感到很惶恐、很惊慌失措,可是美国人在背地里却积极地进行军队变革了。美军开始加强信息化改革,学习苏联奥加尔科夫的理论,改造美军。
很多人说:美军后来之所以在海湾战争中打出了让人震撼的信息战,也是借鉴了苏联在本次演习中的搞法。
当时我们看到了苏联这次演习以后,内心也是有点惶恐的,后来在华北也举行了演习进行回应。国际上对我们这次演习的观察是:军队的武器装备虽然比较差,但士兵的素质较高,也有经过实战检验的基层指挥员,战斗力仍然不可小觑。
那么苏联人的这次演习到底有啥根本作用呢?我认为可以说作用很大,例如:重振了苏联的信心、让东欧各国和北约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也可以说毫无作用,例如:演习完了之后苏联还是继续在阿富汗山区被人暴揍、还是没有阻止苏联的解体和衰败等等。
最后我想说,靠着一场演习、靠着纯粹的武力来展示自己的强大实力,其实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的。导弹再多、坦克再多、核武器再厉害,可是群众真正需要的还是过上好日子、还是需要幸福和自由的生活。苏联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纯粹靠武力维持的国家,一旦出现衰落必然就会发生——树倒猢狲散的局面了。身穿蓝色迷彩服在陆地上作战?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最近,俄罗斯“东方2018”军演进行的如火如荼,这是俄罗斯史上最大规模的军演,俄军出动30万人、3.6万辆各型坦克、装甲车等运输保障车辆、1000多架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参演,这样的兵力相当于俄罗斯现役军队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中方派出3200人、900多台各型装备、30架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中俄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可以说十分令人震撼。
其中,我军海军陆战队的身着蓝色迷彩服与毛子大兵一起进行演练,这又让饱受网友诟病蓝色迷彩服成了焦点,很多人非常地不解,认为海军陆战队士兵穿着一身这玩意儿在陆地上进行作战,太过扎眼,简直就是活靶子。的确是这样,蓝色色调虽然与大海的颜色相符,但是在近海、在岸边、在丛林就显得有些突兀了。
我军的海军陆战队还只是一个兵种,不像美国的海军陆战队那么强大。规模非常小,只有两个旅、上万人的编制,隶属于海军南海舰队。可以想见我军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规模只能是那么大,在实际登陆作战中只是作为第一梯队迅速抢占滩头阵地,而后面会有属于陆军编制的两栖作战旅乘坐两栖装甲突击车登陆后深入纵深进行作战。所以海军陆战队最主要的作战区域是在滩头,在由海向陆抢占沙滩的过程中,即使改成其他颜色的作战迷彩,实际效果也不会太大。
所以,我军在设计海军陆战队队服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考虑到与其他兵种的差异性。在新一轮的军改中,海军陆战队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充,甚至可能有原来在军编制下的两栖作战旅被改编为海军陆战队。总之,随着将来海军陆战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作战环境的进一步延伸,海军陆战队作战迷彩的改变也不是没有可能。
今年地震好像特别多?
首先,你关于“今年地震好像特别多”的感觉是正确的。
其次,“今年地震好像特别多”——不是好事情。许多重要的地震断裂带都“”紧张着
。
去年,有关部门在某长期关注的地震重点危险区,组织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抗震演习”。
第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云南、青海,南北两端发生了一串6.0-7.4级的强震大震,令本来紧张的地震形势更加令人担心。
然而,问题是,现在没有“制度创新”,地方基层政府没有办法组织“防震自救”。
只能够听天由命。***
请关注我的《家庭防震避险手册》系列视频,为自己“自救”做好必要的准备:
https://www.ixigua.com/7051237778276745765
本期视频详细解读了《家庭防震避险手册》的【重要说明-前提条件】和大地震震中区利用大地震初始破坏性基本特点(即“天然报警时间”)防震避险的基本方法。本手册是应出版方要求而编撰,随《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一书赠送而不单卖。本手册为家庭防震避险提供较为详细、实用的避险方案及其相关知识。本手册经中国地震局原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郑大林研究员审定。这里的“家庭防震避险-系列视频”根据本手册内容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