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古代越南和古代朝鲜有什么交往?
近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恩长途跋涉乘坐火车66小时前往越南进行外交访问活动,一时间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因为是采用火车出行的缘故,穿越我国也成为了金正恩此次出访的主要行程路线。
巧合的是,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朝鲜与越南远隔重洋,虽然早已从中国的史书典籍中得知对方的存在与大概历史,但想要得知对方的最新消息基本上还是要以我国作为媒介。因为两国均长期作为中国王朝的附属国,定期派遣使节来朝成为了两国应尽的义务。朝鲜与越南使臣在中国首都往往会产生联络,以此探知对方的消息。
看来无论古今,中国都是东亚和东南亚诸国外交的重要媒介。那么朝越两国在遥远的古代以中国为舞台产生过怎样的联系呢?
崔致远像,韩国庆州人,曾入唐朝为官。其所著《桂苑笔耕集》中详细介绍了越南的地理人文,可以说是朝鲜半岛史上第一份有关越南的详细资料
一、交锋与针对
公元1597年,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北京城里安南使节冯克宽与朝鲜使节李睟光相遇了。说来有趣,此时朝鲜与安南两国都处于大混乱之中。
1592年的时候,日本丰臣秀吉出兵攻击朝鲜,想借此为跳板进攻明朝。朝鲜因为承平日久,民不知兵,以至“三都沦陷”,引发了万历三大征里之一的援朝战争。而1597年,日军尚未从朝鲜半岛撤退,明朝日三国还在紧张的停火谈判期。因此李睟光这个“贺冬至使”也需要探查明朝内部的情势,为国谋划下一步的外交方向。
至于安南使臣冯克宽,肩负的使命就更为重大了。安南国此时分裂为莫朝和后黎朝政权。莫氏篡夺原本的黎氏王位后,黎氏残余又死灰复燃。
越南黎莫战争时期的各势力,粉红色为莫朝
虽然嘉靖时期明朝就确定了“不拒黎,不弃莫”的双重承认政策,但嘉靖时期因为是莫氏先篡夺黎氏王位的关系,为了以示对叛臣的惩罚,嘉靖帝把“安南国王”的名号降级为了“安南都统使”,拒绝以王号授予安南君主。万历25年这次朝贡的5年前,黎朝军队终于将升龙城从莫朝势力里攻取了。为了让明朝重新把自己的级别升为国王,所以遣使明廷。冯克宽正是肩负着这样的重任。
无论是冯克宽还是李睟光,都是本国内的博学鸿儒之士。所谓文人相轻,两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遇到,可不得好好较量一番嘛!
更何况,明朝的各附属国之间,比如朝鲜、安南和琉球一直在暗暗较劲,比谁在明朝受到的礼遇最高。如此一来,他们二人的胜负和国家利益也有关联。
两人一见面,立刻进行诗文比赛,和诗八首之后,李睟光又作十韵排律一首,冯克宽同样依韵和诗。
开头曲打响不分胜负,两人接下来又开始了虚情假意的互相问候:
李睟光:古之越裳、交趾,是贵国疆域否?
冯克宽:是也。
李睟光:大人何官?
冯克宽:愚老在贱国忝侍郞职。
李睟光:贵国官制、风俗何如?
冯克宽:习孔孟、诗书礼乐之敎。唐宋进士科举之文。
李睟光:贵国有都统使,是何官职?
冯克宽:贱国自古有国以来。未尝有都统使司之职。特以莫氏僭逆,天朝宥以不死,权置都统使司,秩从二品,以待叛臣耳。如今要复王封,廷臣方议定恩赏。
李睟光:莫氏,是莫茂洽耶?
越南后黎朝开国之君黎利铜像
这里就要注意了,根据《朝鲜王朝实录》,早在几十年前的朝鲜中宗(大长今里那位国王)时期,朝鲜国已经从明朝那边得到了有关安南国内黎莫相争的情况。
所以李睟光询问冯克宽有关“安南都统使”是什么官职,其实很大可能就是为了嘲讽安南国,你们的君主在大明天子那已经被拿掉王爵了!
而李睟光对安南国情况的熟悉也大大出乎了冯克宽的意料,所以当李睟光问出莫氏是否指的是莫茂洽时,冯克宽惊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
“使臣乃惊视良久。答曰‘然’。莫茂洽,乃其故王姓名。盖讶其知之也。”
因为古代最强调“忠臣不事二主”,李睟光之后又询问冯克宽是否在篡夺黎朝江山的莫朝担任过官职:
李睟光:大人在莫氏朝仕为何官?
冯克宽:愚老是黎氏遗臣,未尝仕莫。
面对面的血雨腥风过后,两人私下里还要在自己的笔记文集中攻击对方。
比如李睟光就在文章中称冯克宽这人长相丑陋,神情紧张没有半点气质。甚至还直接说安南国的使团中人都长得像猕猴,跟猴子差不多:
(安南)使臣姓冯名克宽。自号毅斋。年踰七十。形貌甚怪。涅齿被发。长衣阔袖。用缁布全幅盖头如僧巾样。以其半垂后过肩焉。其人虽甚老。精力尙健。常读书写册不休。若値朝会诣阙。则束发着巾帽。一依天朝服饰。而观其色。颇有蹙頞不堪之状。旣还卽脱去。一行凡二十三人皆被发。贵人则涅齿。下人则短衣跣足。虽冬月赤脚无袴袜。盖其俗然也。其寝处必于床上。不为炕突。其飮食略如华人而不精洁。其服多绫绢。无纹锦绵絮之衣。其状率皆深目短形。或似猕猴之样。
至于冯克宽嘛,回国之后自然也是在文章里称朝鲜使臣对他颇为赞叹云云。总之都要把对方渲染的对自己心悦诚服。
有意思的是,两人互相唱和的诗文之后都被各自带回本国,竟然受到了热捧。后来有被日军俘虏的朝鲜人随着商贩出海到安南国,安南人就拿出李睟光的诗,问他可听说过你们朝鲜的李睟光没有:
“我人被俘於日本者, 隨賈舶到交趾, 交趾人出示其詩曰: “爾知爾國有李芝峯乎?” ——《朝鲜王朝实录》
到清朝乾隆年间,朝鲜和越南两国使臣又擦出了一段火花。1790年,乾隆55年,当年安南国王阮光平亲自带领使团前来为乾隆皇帝贺八十寿辰。
而臣服清朝的各国使团虽然都派遣了使节前往北京,可其中唯独只有安南是国王亲自来朝,因此乾隆不仅欣喜异常还特别赐了安南王一行人清朝服饰换上。
阮光平铜像
当年七月十六日,见到身着满洲服装的安南使团,这大大刺激了朝鲜使臣。因为女真在兴起之前长期向朝鲜称臣,连清太祖努尔哈赤都于微时数度向朝鲜请封。所以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朝鲜长期视清朝为蛮夷之国,自认为是明朝继承者。
而曾经同为明朝附属国的安南,如今却为了谄媚清朝,抛弃了过去的汉制服饰,换上了满服,这在朝鲜人看来无异于自甘堕落于蛮夷之中。因此朝鲜人刻意对安南使团冷嘲热讽,弄得安南人十分尴尬。
朝鲜:“贵国冠服本与满洲同乎?”
安南:“皇上嘉我寡君亲朝,特赐车服,且及于陪臣等然。又奉上谕,在京参朝祭用本服,归国返本服,此服不过一时权着而已”。
安南人的意思是,穿了大清服装,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举。可是,在朝鲜使臣徐浩修不依不饶的追问下,对衣冠制度与王朝认同有密切关联心知肚明的安南人,也“语颇分疏,面有愧色”。
不仅如此,朝鲜使臣徐浩修也在自己的文集中,对安南人大肆嘲讽,说他们贿赂乾隆帝的宠臣福康安,由福康安教授他们清朝礼仪,之后便在乾隆面前“谄鄙之态,无所不为”。另一位亲自见到安南君臣的朝鲜使节柳得恭,更是作诗讽刺道:“戈船万舳振皇威,南国君臣叩谢归。三姓如今都冷了,阮家新著满洲衣。”
阮光平遣使清朝,入朝赐宴图
二、互助与交流
与在中国朝堂上的激烈对峙不同。朝鲜与安南两国在其他方面还是非常和谐的。曾经有朝鲜济州人金泰璜在运送要进贡的马匹出海时,被风暴一路吹去了安南国。而安南国对这个不幸遭难的朝鲜人十分友好:“安南國王假公廨而待之, 賜钱米以糊口。”只是因为朝鲜与安南远隔重洋,没有能及时送回。
后来遇到了一帮好心的去安南经商的清朝宁波商人,十分同情朝鲜漂流民们的遭遇,认为当时朝鲜作为清朝的臣属,与清朝当算一国,遂从安南国明德侯那里取得公文,护送这批朝鲜人回国:
“適遇浙江商船, 以戊辰七月載歸本州, 所齎安南國公文, 是其國邊臣明德侯吳所成, 而不用印, 只用圖書, 浙江商船則持寧波府票文【淸人行商, 皆持票文, 卽公文也。】矣。 泰璜之得載也, 約與米六百包, 而泰璜不能償其言, 自朝家宜有以濟之。”——《朝鲜王朝实录》
“今正月, 淸商人等, 持寧波府票文, 及l安南明德侯公文, 載與本州漂人等以來, 且言與漂人, 約以船價大米六百包, 宜速備給, 且其所持物貨, 願爲買賣而還去云。他國之人, 載還我人, 其恩可謝。”——《朝鲜王朝实录》
除了海洋上的互助之外,朝鲜也通过中国购买安南出产的香药。因为朝鲜国内医生和药材的缺乏,从宋朝开始就有向中原王朝求药请医的惯例。明清时期也不例外。朝鲜书状官曾与中国官员谈论肉桂、藿香、安息等药材哪里出产为最佳,最后一致认定是安南所产:
書狀官書示曰:
“小邦藥料, 專靠上國。 每年使价之回, 內醫院所需貿取以去。 至於肉桂、藿香兩種, 坊肆所售, 俱非珍品。 仄聞, 此兩種, 南徼所産, 肉桂則交趾爲最, 藿香則安南居甲云。 然否?”
副勑書答曰: “肉桂出交趾, 安息則出安南, 此二種爲極品。 《本草》註: ‘肉桂引火歸元味, 甛而香。’ 今廣西省潯州府, 多生此種, 味辣而辛, 與交趾大遜。 安息化痰爲水, 《丹經》曰: ‘焚之其香, 除鬼留仙。’ 服之能啓死還生。——《朝鲜王朝实录》
另外,朝鲜人还对安南国的乐曲有兴趣。明朝使臣郑同前去朝鲜的时候,前往郑同住地问候的朝鲜官员听到明朝使团中一人吹的喇叭曲子格外独特,询问之下得知是交趾所用之曲,特地令朝鲜乐人学习:
“禮曹判書李世佐、參議崔璡啓: “前者天使鄭同之來, 臣爲都承旨, 以問安詣館所, 有頭目一人善吹喇叭。 臣問其曲名則曰: ‘交趾所用《海靑拏天鵝》之曲也。’ 臣卽啓, 令本國人傳習。”——《燕山君日记》
明命帝画像
而越南方面,也对朝鲜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人才辈出这点非常敬仰。清朝曾经将朝鲜、琉球等国使臣的位次排在越南使臣之上,引得越南阮朝明命皇帝大发雷霆,称琉球等均是蛮夷之国,怎么能列于安南之上。可明命帝却唯独对朝鲜使节排在越南之前没有意见,认为朝鲜乃是“文献之邦”,列于越南之上也是理所当然,可以接受。
由此可见,朝越两国在诸多方面对对方还是持有较大的好感与欣赏的态度。
如今,中朝越三国的封建时代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国家之间的外交也早已摆脱了以往的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朝贡模式”,走向了平等外交。但是,有许多因素是不变的,比如文化上的交锋,遇难时的互助,商贸间的交流。如何做到互利共赢,以和平发展的方式促成双方的友好往来,成为了最新的问题。而在一次次的破冰行动中,我们希望和平能一直延续下去。
夫妻间因小事拌嘴?
小事拌嘴该咋办——凉办!
谢谢邀请!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婚姻的调查数据,一个是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由中可以看到,导致离婚诸原因中,夫妻感情不和居首位,达到77.51%。
另一个是浙江高院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省所有离婚案中,排第一位的离婚原因,不是出轨,不是家暴,不是贫穷……而是“生活琐事”!
后一数据恰是前一数据——造成夫妻“感情不和”的几个主要方面。但谁能想到,婚姻的主要杀手并不是那些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反倒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能想的通吗,你?
夫妻相处,诸如“体谅”啦、“包容”啦……这些道理谁不懂?可为啥事到临头就不管用了?这就涉及两大因素:
1、婚姻中的“自我”角度/意识太强,总希望对方照我理想的、我要求的来。一遇违逆容易心生不满,由最初的腹诽到忍无可忍时的口角。
2、很彻底的自我放松/袒露:认为家就是“不装”的地方。于是自我很多不为人知的陋习显现出来。最终白马王子还原为小矮人、白雪公主褪化成小蛮妖。
——这些过程,很少由大是大非的事件体现,却往往由生活琐事导致的口角累积,再加两个针尖对麦芒的话,矛盾长期不得解决,那由量变到质变就有很大可能了。
以往社会,人们看重婚姻,是因为社会舆论对离异多持否定态度,除非婚姻中的破戒,比方出轨,或一方黄赌毒不能容忍,其余的算小错,多半就隐忍了。
而今社会,伴随妇女经济的独立,追求平等成为婚姻要素之一。过去的“小错”也有可能不被容忍——即是说,有时并不是非要等到有破戒之类大是非出现才闹拜拜。心头不快了,三观不合了……都可能是拜拜的理由。
而引起不快的最频繁缘由,就是“小事拌嘴”、各不相让,长此以往由“量变”累积出来的“质变”。
所以,要避免感情的降温/淡漠,就必须要有“婚姻中的刹车机制”——就是不让矛盾激化的措施或习惯。
那就是——凉办。我曾采访过一户“五好家庭”,他们的经验是:1、拌嘴不可收拾了,必得有一方主动打住,给予冷却降温,也就是凉办,而不是非争个你输我赢不罢休。2、冷战不过夜、最多为三天。并且冷战期间不得有加强“敌”意举动,而应做一些释放善意的事情,比方女主仍会帮男主洗衣,男主仍旧做好早餐摆上桌……3、口角之余,冷静止战下来,必站对方角度考虑“如果是我,该/会咋处理?”这样很快可以得出比较公平角度,错就是错,赶紧修正,对就是对,也不自娇自傲,然后双方尽快用行动去稀释矛盾——这是他们婚前讨论后达成的默契,已成习惯。
家庭是个既合作又独立的联合体。合作是指双方共建幸福的过程,独立是指尊重对方,即允许并尊重Ta的个性、甚至包容Ta的小毛病,不去妄求改变Ta/服从我。这就减少了摩擦/矛盾。
其次,家固然是可以放松/不装的憩息地,但你一直以较好姿态呈现给Ta难道不好吗?——难道说恋爱时的英姿/佳容真的是装的、领到“营业执照”过后就可以撕下扔掉么?为什么不可以持之以恒呢。人就是这样,你放松自己,就会纵容自己。为了彼此的和谐,家的幸福,收敛一点自己的放纵,注意完善一下自己的形象,真的那么难吗?
感情就像存银行。一切友善的、克制的、多付的辛劳,都是存;一切计较、放纵、随意的发泄,都是取。那你该是多存呢,还是多取?
如果你想明白这些道理,就会减少小事口角,就不会有那些负面累积。那你俩就在共同“储蓄”美好啊。
枪中之王ak47的威力有多大?
AK47的名声是在越南的丛林里边打出来的。要说AK的威力其实并不是很大,这个是和那种全威力弹对比是威力缩小的,当然如果在身上开个窟窿还是威力很大的。
AK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出色,由于使用中间型威力弹,AK连发状态的火力还是可以控制的,而美军一开始投入使用的M-14由于使用大威力步枪弹,连发状态后座力太大,对于美军士兵来说都是觉得后座力太大,对于南越士兵来说就更是难以接受的。
美军后来投入M-16对抗AK,但是由于M-16投入的比较仓促,M-16一开始的表现不佳,但是美军后来对于M-16进行改进后的M-16A1,很大程度上改善了M16的问题,这才真正的使美军步枪可以和AK相对抗,并且是使美军的步枪跨过中间型威力弹,直接进入了小口径步枪时代。
不过由于一开始M-16的可靠性不佳,所以美军中有一些老兵会捡一只AK使用,这个事情在卡拉什尼科夫访美时,美军的一个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告诉卡拉什尼科夫,他就曾经在越南使用AK,而在黑夜中,由于AK的枪声和M16不同,所以自己的手下会冲着他的位置开火,但是他还是会使用AK,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斯通纳就在边上。
除了在越南,在中东战争中,AK的表现同样出色,以色列人甚至是根据AK仿制出了加利尔步枪。而中国军队在对印反击战中,用56式的凶猛火力压制了印军,据说有的印军尸体上被打了一百多个窟窿,56式冲锋枪的凶猛火力可见一斑。56式正是AK47的中国版本。
这个不用多说吧,中国版的AK-47。
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AK的射击精度在300米内单发还可以,但是连发精度就差了,而且还是钢木材料,而且缺乏扩展功能的能力,这个也没有办法,毕竟设计AK的那个年代,步枪还没有什么东西,不过近些年在欧美国家的民间,对于AK的各种魔改也是层出不穷,不过各国军方使用的比较少。
AK步枪的成功是印证了俄罗斯轻武器大师费德洛夫在轻武器的演进中提出的自动步枪概念,而且通过使用中间型威力弹,使单兵使用武器实现了可以控制的自动发射,使步兵战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争霸,AK扩展到了全世界,总产量超过了1亿支,6个国家的国徽上有它,这也就是AK的成功的证明。AK-74小口径化的AK,图片来自网络。
有哪些关于运动战的详细论述?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
从二战开始,衡量一个军队是否具有现代化军队特质的标准之一,恐怕就是是否具备机械化机动作战能力。美军无疑是最早就“超规格”具备这种能力的军队,美军中随便一个小兵,跑跑腿兜兜风都可以很容易找到一辆吉普车。更不要说大规模作战,更是全部家当都能装上轮子、安上翅膀,一阵轰鸣中隆隆开拔!
中国军队长期家底贫寒,一穷二白,稍稍像样的东西不要问都是缴获。可是光脚不怕穿皮鞋的,人民军队在艰苦逆境中壮大,早就练就无数机械化外军不可能具备的超强适应力和战斗力。别看中国军队行动全凭“脚板”,可是在战场上,美军的车轮子,还真跑不过中国军队的“脚板子”。这个在朝战期间已经得到无数次证明!我军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英雄楷模中,就有一类“追击英雄”,指的就是不畏山高路远,敢于撒开脚丫子,昼夜兼程追赶敌军,最后竟然把汽车、装甲车里的美军全歼的英雄部队。
那么朋友会好奇并且不解,徒步行军怎么可能追上机械化部队呢?别不信,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起重大作用的,是中国军队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练就的超凡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能够创作“万里长征”的军队,惯于“运动战”中消灭强大敌人的军队,早就人人练就一双跋山涉水如等闲的“铁脚板”,外军中每每引以自豪的所谓“山地部队”在我军看来,随便一个民兵游击队就完胜他们。
单单脚板子过硬还不行,长途急行军靠的还是无敌的坚强毅力,我军战士往往几天几夜不合眼,“吃饭睡觉”都在强行军!我是不是夸张了?没有!急行军中的战士,都是一边走,一边吃干粮,雪地行军还会就上一捧雪!
睡觉其实是没有的,战士们实在走困了,竟然走着路都可能睡着!这种常人闻所未闻的情况下为了不出意外,部队竟然能想出一个办法,所有战士都拉着前边战友解下来的绑腿,由前边意识还清醒的战士“带着走”!正是这种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的艰苦卓绝,中国军队的的确确可以做到“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脚板子机动化”。
再看美军,虽然有便捷的各式军车,可是路况不好、天气不好,困了饿了都可能停下来休息抱怨,这正是“龟兔赛跑”的情形,这样的意志,再快捷的机械化也是枉然。
另一个重要原因,朝鲜半岛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不平,美军虽然坐着军车行军,但一座座崇山峻岭就像天然的巨大障碍,汽车七拐八拐跑了半天,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其实并没有多少,而这些高山丘陵对于中国军队则“如履平地”,不费太多功夫就能翻越!这样一来,机械化部队大半天的风驰电掣,结果等来的还是志愿军早已布下的“伏击圈”!
美军在朝战中充分领教了中国军队脚板子的厉害,他们深知车轮子不一定快过(东方人)脚板子,所以在接下来的越南战争中,美军发明了新的高机动作战方式——机降战,一架架直升飞机取代了军车,成为新的“空骑兵部队”。 参考资料:朝战战史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为什么中法战争清帝国赢了?
现在提起中法战争,很多人都很气愤;那场战争明明是清朝军队胜利了,在镇南关将法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军本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一雪跟列强屡战屡败的前耻,而李鸿章等人却"乘胜即收",跟法国侵略者妥协,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叫人扼腕长叹。
那么,清廷和李鸿章为什么冒着千夫所指,要将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呢?对法不败而败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难言隐衷?清廷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究竟是丧权辱国,还是无奈选择?
中法战争中,清廷和李鸿章备受指责,是因为在镇南关大捷后没有一鼓作气、扩大战果,将侵略者赶出越南;反而畏敌如虎、重启和谈。
不过,只要冷静分析当时中法两军的形势,理智的人都会做出妥协的决定,因为清军的战斗力,跟法国人再战下去,根本无法取得优势,只会咽下失败苦果!
中方战争的起因是因为法国入侵越南,当时中国对越南并没有实际控制,越南只是名义上的中国属国。法国在1874 年入侵越南,强迫越南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西贡条约》,被迫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从此刻起,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这时候法国人跟清政府交涉,逼迫其承认自己对越南的保护,大清为了面子,不予承认,战端由此而开。
为什么说清政府是为了面子,因为在越南受到法国入侵向清廷求助的时候,清廷给清军的命令是"衅端不可自我而开"。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妻子,两人恩恩爱爱,后来这个男人落魄了,没有能力再养活妻子,两人分居处于事实上的离婚状态,但婚书还在。
后来一个恶霸要将其霸占,妻子向丈夫求救,丈夫没有能力保护妻子,予以拒绝。
恶霸通过暴力占有了这个男人的妻子,希望男人写一纸休书,男人觉得太丢人,不愿意出具手续,恶霸决心用拳头让男人屈服,双方爆发一场恶战。
恶霸就是法国殖民者,男人就是大清。
在镇南关大捷前,法军已控制几乎整个越南,并兵分两路,从海上和陆地进攻大清。
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法军攻陷谅山及中越边境要塞镇南关,西路法军也大败大清反政府武装黑旗军,以及政府军桂军及滇军,致使清廷朝野震动。
中法战争是1883年12月爆发的,是1885年3月进行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始终打败仗,处于守势,直到镇南关战役取得胜利。
此战中,老将冯子材披挂上阵,重整旗鼓,在镇南关重创法军,而且乘胜追击收复谅山。
但此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是法军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弹药和军粮补给出现困难;二是镇南关属于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形复杂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三是在山区作战,法军的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即便如此,清军取得胜利也非常不易。
在镇南关之战中,清军投入20000兵力,法军只有3000人;但真正的法军只有200余人,其余都是越南仆从军。
尽管如此,清军依旧损失惨重,付出的2500人的伤亡,其中阵亡1500余人,伤1000余人。
而法国方面的伤亡,只有7人,加上越南仆从军,总计伤亡只有500余人。
虽然清军收复谅山,但法军仍占据越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领土,包括全部交通要道。
可见一两场局部胜利根本不会改变中法对阵的态势,清军想要扩大战果,根本不切实际。
都说中法战争中,大清上层多为主战派,唯有李鸿章是主和派,葬送了胜利成果;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事实上,清朝高层绝大多数对中法力量对比有清醒认识,不愿意盲目再战,包括“主战派”彭玉麟、张之洞等人。当时清政府派兵部尚书彭玉麟为钦差大臣到前线巡视军务,彭玉麟考察之后向清廷汇报说:“近日密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诸军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
1885年4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所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云贵总督岑毓英也对朝廷说“刘永福军心瓦解,陆续逃遁,所存不足五百人……战守两难,进退失据。”
当时镇南关之战清军已经取胜,在此情况下,被史学界称为主战派的张之洞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可见当时真的不能再打。
中法战争不光是在陆地进行,水上同时也在激战,法军为了让清廷屈服,也同时派出海军向台湾发起进攻。
当时台湾巡抚是淮军名将刘铭传,他坐镇指挥,台湾军民士气高涨,同心敌忾,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
但由于在此前的战斗中,福建水师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法军统帅孤拔阵亡,但福建、浙江沿海都在法军控制之下。
换言之,法军当时已经完全封锁了台湾及东南沿海,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被切断,台湾守军的后勤保障出现问题。
此时如果法军组织进攻,台湾能否守住都是未知数。
而台湾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形势岌岌可危。
关于台湾当时的形势,从刘铭传的报告中不难得知。
台湾刘铭传报告说:“闽省久无信来,亦无兑款,若一月后无大批饷至,兵必溃散。......毛瑟枪子、饷项二事最急,若无接济,束手待毙。”工部尚书翁同龢也不主张再战,他在奏折中说:“臣等细阅前后电报,刘铭传以百战之余,乃至有呼天之语,敌舰外逼,军火渐穷,土匪内讧,人心摇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矣。”
由此可见,要求清军在镇南关之后乘胜反击,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过还有人认为,大清虽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是法国也扛不住了。
谅山大捷后,法国总理茹费理辞职,内阁倒台;中法战争让法国狼狈不堪,无力再战,大清只要坚持不懈,继续战斗,取得胜利指日可待。所以清政府不该屈辱求和,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内阁倒台这种现象在西方代议制国家中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正如小品里说得那样:“今天内阁解散,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
二战之后,意大利70多年时间内,曾经换了43届内阁,每届内阁的寿命只有13个月,但意大利照样是西方强国,一定也没有停止发展步伐,并不是改朝换代,不会引起剧烈的动荡,天塌不下来。
法国内阁倒台,不全是因为中法战争法国失败,而是有巴黎公社、普法战争失败的前因,阶级矛盾、经济危机的后果,是日积月累的。
所以说,那种中法战争法国失败,内阁倒台,清军如果坚持战斗就能取胜的说法非常幼稚可笑,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无知。
法国内阁虽然倒台,但是法国的国家机器照样运转;无论谁上台,他们代表的是法国的国家利益,殖民地符合法国利益,他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有任何改变,中法战争的战略方针更不会有什么变化。
茹费理内阁是3月30日辞职的,之后议会立即开会讨论对清政策,多数议员赞成继续对清战争。3月31日,内阁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茹费理辞职前提出的增拨5000万法郎军费用于法清战争的法案。
这充分表明,茹费理内阁的倒台一不意味着法国天下大乱,法国就要完蛋;二不意味着法国的战略方针出现任何改变,法国和清政府的战争该怎么打还怎么打。
法军接受了轻敌的教训,调集重兵再战,一定要扳回一局,挽回面子。
法国政府迅速从法属西非征集了2000多援军,杀气腾腾要重启战端。
镇南关之战后,张之洞获得重要情报,并向清廷做了汇报:“顷接冯(冯子才)廿四电,探报法添兵到,定廿八日分三路复攻谅山。”
这时候,如果清廷不见好就收,坐到谈判桌前的话,一场恶战即将打响,胜负将很快见分晓,谁输谁赢,张之洞洞若观火,要不然他也不会强调法国增兵。
中法战争,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与一个资本主义帝国的较量,大清处于绝对劣势。
法国在镇南关只是损耗百十人的军队,法国殖民军的主力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法国的综合国力,依旧远超大清。
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和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财政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国力江河日下,江山摇摇欲坠,根本经不起一场大战。
188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海防经费各省关历届短解,习以为常,以致购器、筑台规模遽难远拓。”
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说:“以三年兵饷,不敷支销”,向各地筹集兵饷也因为地方政府本身的财政困难而没有回应。
在此情况下,清政府还不得不向其他列强举债,借款高达1760万两,形成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趁着镇南关大捷的有利局面跟法国停战是明智举动;不然的话,不仅广西边境告急,台湾也危在旦夕。一旦那样,统治者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