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国旗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越南各个城市的概况?
国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庆日(独立日):9月2日(1945年)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1975年)越南共产党成立日:2月3日(1930年)胡志明诞辰日:5月19日(1890年)国旗:越南宪法规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为长方形,其宽度为长度的三分之二,红底中间有五角金星。”即通常说的金星红旗。国旗旗地为红色,旗中心为一枚五角金星。红色象征革命和胜利,五角金星象征越南劳动党对国家的领导,五星的五个角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和青年。
国徽:呈圆形。红色的圆面上方镶嵌着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下端有一个金黄色的齿轮,象征工业;圆面周围对称地环绕着两捆由红色饰带束扎的稻穗,象征农业;金色齿轮下方的饰带上用越文写着“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图案是1956年选定的。
国歌:越南的国歌是《进军歌》。《进军歌》1945年8月革命前产生于越北解放区。1946年召开的越南第一届国会第二次会议正式确定《进军歌》为国歌。1955年第一届国会第五次会议根据政府建议对《进军歌》的歌词作了一些小修改。1976年7月2日,统一的越南国会通过决议,确定《进军歌》为全国统一后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自然地理:32。95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越南地形狭长,南北长1600公里,东西最窄处为50公里。越南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四分之三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主要河流有北部的红河,南部的湄公河。红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为平原。1989年全国森林覆盖面积9。8万平方公里。越南全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高温多雨,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两季分明,大部分地区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河内时间:GMT+7小时(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
人口:8400多万。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4个民族。其中,京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6%,其余有岱依、芒、侬、傣、赫蒙(苗)、瑶、占、高棉等民族。通用越南语。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和好教和高台教。有华人100多万。
首都:河内(Ha Noi),人口:2,931,400人(2002年)。夏季平均气温28。9℃,冬季平均气温16。5℃。首都河内历史悠久,曾为越南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后,越南民主共和国定都于此。河内具有亚热带城市的特色,树木终年常青,鲜花四季盛开。胡志明主席陵墓坐落在市中心的巴亭广场。
国家政要: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2006年4月当选;国家主席阮明哲,2006年6月当选;国会主席阮富仲,2006年6月当选;总理阮晋勇,2006年6月当选。前国家主席陈德良、前国会主席阮文安和前总理潘文凯,2006年6月辞职。
简史:越南于公元968年成为封建国家。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二次世界大战中又被日本侵占。越南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于1945年8月“八月革命”取得胜利。9月2日,胡志明主席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同年9月,法国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1954年5月越南取得“奠边府大捷”后,法国被迫在日内瓦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定,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南方仍由法国(后成立由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统治。1961年,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展开了为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战争。1973年1月,越美签订关于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同年3月美军从越南南方撤走。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全部解放,抗美救国战争赢得彻底胜利。1976年7月,越南南北实现统一,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59个省和5个直辖市政治:议会称国会,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每届任期五年,通常每年举行两次例会。国会常务委员会是国会常设机构。1992年4月15日通过的第四部宪法(1992年宪法)规定,设国家主席和国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为国家元首,由国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选出,任期五年;国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即国会主席,国会常务委员会为国会常务机构;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和国家副主席由国家主席提名,经国会选举产生。
经济:越南系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有煤、铁、钛、锰、铬、铝、锡、磷等。其中煤、铁、铝储量较大。森林、水利和近海渔业资源丰富。盛产稻米、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有6845种海洋生物,其中鱼类2000种,蟹300种,贝类300种,虾类75种。森林面积约1000万公顷。越南是传统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电力、冶金、纺织等。越南自九十年代初才真正经营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位于河内市的还剑湖、胡志明陵墓、文庙、巴亭广场、位于胡志明市的统一宫、芽龙港口、莲潭公园、古芝地道和位于广宁省的下龙湾等。越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近年经济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
1996年至2000年五年计划期间,GDP年均增长6。7%,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5%、12。2%和6。4%,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30万吨,大米、咖啡出口跃居世界第二、三位。2001年越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为:GDP达325亿美元左右,全社会投资总额增长16%(约1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0。8%),外资到位资金约22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400多项。货币:越南盾。
古人说的花旗国是那个国家?
花旗国是中国对美国的旧称,花旗是美国国旗的旧称,因为旗上有很多星星、多道条纹、红蓝白三种颜色,看起来较为花俏,故中国人以前称之为花旗,并称美国为花旗国。今日越南语仍沿用此名,将美国称为花旗合众国
越南榴莲旺季是什么时候?
1、越南榴莲在6-12月这个阶段属于旺季,一般各大榴莲品种的花期都在6-12月。
2、也是榴莲最便宜的时候。泰国榴莲的较多品种主要是在6-9月成熟,这个时候不仅便宜,还能吃到不同品种的榴莲。榴莲一般一年会开两次花,所以成熟期有两个,大致分为6-8月和11月至次年2月。
反映南海冲突的电影?
1、《超级战舰》;剧情确实狗血,但是不是俗套,这个片子的剧情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充满了美式的恶趣味—影片中的美国人拯救世界。但是一点都不无聊,你会不停的发出感叹,并且你会发现你的思路永远跟不上剧情的变化!
2、《猎杀U-571》;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有一些情节已经模糊了。但是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仍存于我心。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必须需要有人去以自己的生命换回些东西来。指挥官的果断和决绝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绝处逢生,获得生存的机会。情节跌宕,画面真实,声效震撼,值得一看!
3、《从海底出击》;它是一部不像战争的战争片。很少笔墨放在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呈现上。而是将触角深入了军旅生活的细微处。艇员此起彼伏的鼾声。毫不遮掩的放屁声。对于性粗俗到下流的渴望。艇舱内永远散不去的臭味。漫长无望没有尽头的海上生活。狂吼的暴风雨与整日整日的百无聊赖。因为卫生条件落后而蔓延的虱子。60多个人共用一间厕所的尴尬。它没有去谄媚观众对于所谓的壮伟震撼的战争场面的无稽想象。而是将其无趣的一面如卷轴铺开。
4、《潜龙轰天》;剧情很简单,主要看动作。因为大多数战斗是发生在船上,尤其是甲板下,所以以快速枪战为主,短距离格斗为辅。主角身材高大,比较壮实,动作设计也以刚猛为主,说实话,打的并不好看,有些镜头比较暴力血腥。船舱用匕首捅死了几个人,血腥表现的淋漓尽致。
5、《中途岛战役》;从电影本身看,我们不止一次在好莱坞影片中看到惊心动魄,接近身临奇境的描述二次大战的战争场面,除了是因为当时他们电影产业就已发达,留下了不少影像资料,其真实拍摄和高超后期合成也是关键。再看看咱们的影视作品,除了假得不能再假的电脑特技,我们只能看到顺溜这样假得不能再假的一个个神枪手。
6、《延坪海战》;虽睹战争片无数,看“延坪海战”还是数度泪湿眼眶。尤其是影片后期战斗结束后韩国军民对待战死士兵的态度颇为为感人;更有打捞致死坚守岗位,随艇下沉,因至始至终手握传舵,致使船体末于水中,却依然没有歪斜的舵手的感人至深的场景,心中涌出无限敬意,一度泪眼模糊,感觉作为一个这样的士兵,无论在那种情况背景下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
7、《血拼大西洋》;本剧充分体现了袭击舰时代海战的骑士遗风,之后随着无限制潜艇战的全面展开,这种骑士遗风变得荡然无存。虽名为海战电影,但本剧唯一的海战段落做得并不出彩。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利用电影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呈现海战的过程,完全靠演员的语言来叙述,看电影如同在看书一样,干瘪无物。
8、《南海风云》;这部影片中的唐国强洪学敏都还年轻,张勇手也很红当时。故事虽然很陈旧了,不过在硬件方面,即使是拿到今天,也是很扎实。
9、《怒海争锋》;英雄配美人,自古不变的定律,但怒海争锋却破天荒的完全抛弃了美人,导演们冒着莫大的风险拍出了一部雄性激素暴表的纯男人电影,导演更不怀好意的给了几秒镜头在一个撑伞的女孩身上,全篇电影里唯一的女人,Jack明显有些动摇,他是个男人,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虽然最后逼着自己别过头去。
10、《追击红色十月》;《猎杀红色十月》是军事小说名家汤姆克兰西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杰克雷恩系列小说,它并不是最精彩最火爆的好莱坞动作片——事实上它甚至连一个让人难忘的火爆场面都没有——然而它有一股敢于探索动作片新语法的清新气息,在《变形金刚2》这种电影称王称霸的今天,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叙事风格反而显得让人怀念。
推荐十部海战题材电影《南海风云》上榜,你看过几部?欢迎留言讨论!谢谢大家!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原是一国?
当初巴基斯坦与孟加拉的结合,就像一对完全没有感情的男女,组成了一个冰冷脆弱的家庭,正是应了那句“强扭的瓜不甜”,分道扬镳是迟早的事。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当初为何结合?又因什么分开?两个国家关系如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著名的“蒙巴顿方案”想要了解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两个国家——英国和印度,以及著名的“蒙巴顿方案”。
20世纪印度成为英国重要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维持在亚洲统治最重要的基地。在二战时期,英属印度源源不断地为英国输送兵源,为英国在二战中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二战后,印度不甘心被英国统治,掀起了独立运动,英国无力维持在印的统治秩序,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是当时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矛盾重重,势同水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蒙巴顿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核心是实行印巴分治。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一分为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正式诞生,孟加拉国作为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并入巴基斯坦,简称“东巴”,巴基斯坦被称为“西巴”。
“东巴”和“西巴”是强扭的瓜被迫捆绑在一起的“东巴”和“西巴”,日子过得并不甜蜜。
(一)地理位置上不接壤
西巴与东巴除了在宗教上同属穆斯林,其实在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瓜葛。在地理上它们是隔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同属于南亚,两国一个在印度半岛的西边,一个在印度半岛的东北,根本不存在任何地理接壤,二者被印度彻底隔开,相距2000多公里。这就像是长期分居的一对夫妻,本来就没有感情基础,也谈不上“先婚后爱”。
(二)地位不对等,矛盾重重
在这个“家庭”内部,巴基斯坦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东巴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处处被矮化,受制于西巴,不满情绪日益滋长。
当时孟加拉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56%。经济实力也高于巴基斯坦,但是得到的资源和资金却少的可怜,国家高层中也很少有东巴人的身影。
国家权力掌控在西巴手中,在国家资源分配上明显向西巴倾斜,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给了西巴,而东巴作为当时经济发展地区贡献了很多税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东巴补贴西巴。
西巴人始终觉得高东巴人一等,东巴各个阶层对于自己的待遇非常不满,分裂的种子就此埋下,双方矛盾越来越大,裂痕越来越深。
(三)印度推波助澜
此前他们的邻国印度一直静观其变,见二者矛盾加剧,虎视眈眈的印度终于有了可乘之机,它扶持孟加拉的独立势力,怂恿孟加拉独立。孟加拉在印度的煽动下独立情绪日益高涨,结果遭到了巴基斯坦的打压,但是一时的打压,根本浇不灭东巴要求独立的怒火,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1971年,孟加拉在印度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孟加拉独立后,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巴基斯坦战败,孟加拉国脱离出来,这一对在一起24年的“怨偶”终于分开。
分开后关系如何和许多离婚的夫妻一样,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如今的关系,虽然不能说是势同水火,但是也是不咸不淡。都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却美的并不和谐,但是总体上来说,两国关系比之前有所缓和。
夫妻离婚需要分割财产还要商量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分开时也就资产分割和移民遣返问题进行协商,但是却并没有达成一致。
关于资产分配问题,孟加拉国领导人拉赫曼提出按照两国人口比例来分配资产,当时孟加拉国的人口约占整个巴基斯坦人口的56%,这样的分配方式显然对巴基斯坦不利,所以巴基斯坦并未同意,两国在资产分割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脱离出来后,境内还存在大量的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国有意将这些人遣返回巴基斯坦,但是孟加拉国的这一提议并未获得巴基斯坦方面的支持。
在孟加拉国独立两年之后,度过了冷静期,巴基斯坦才开始和孟加拉国的关系正常化,在1975年,两国开始建立外交关系。
冤家宜解不宜结孟加拉国一直对1971年独立运动受到西巴镇压耿耿于怀,当时有大量的孟加拉人伤亡,孟加拉一直期待巴基斯坦对此事道歉。
穆沙拉夫担任巴基斯坦总统后,访问孟加拉国时说:“我想对孟加拉人民表达对那次的悲剧事件最诚挚的歉意,这个悲剧事件给我们两个国家造成巨大的创伤”。此举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冰释前嫌,为此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扫清障碍。
两国目前的关系算不上敌对,逐渐有所缓和。近年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贸易、农业、旅游以及区域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未来关系也许会上一个新台阶。
结束语虽然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此前同属一国,在印巴冲突频频爆发的时候,孟加拉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不参与两国之间的任何事宜。
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有时候关系很微妙,分分合合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无论如何都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