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越南mv四部完整版解说,你的抑郁症痊愈的经历和过程是怎样的?
在头条里发现很多人都提及抑郁症的问题,我也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经历……
两年前突然明显的出现了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不与人交流,每天如行尸走肉固定的起居生活模式,进而出现了躯体症状,经常吐舌、左侧腿不由自主抖动,尤其严重的是胃部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每天早晨起床干呕,饭前饭后胃胀,不消化,那时候刺激胃肠蠕动的药,每天不停的吃,但是没什么效果,胃镜也做过,结论是浅表性胃炎,根本不至于那样。
事情要往前推十多年,十多年前因为心脏病入院抢救,就是经历了那样的生死一线,出院回家后就出现了上面说的胃部症状,一直以为是病后恢复期上火引起的,情绪也低落,表现出自闭的症状,当时因为不懂,没有想到进行心理疏导,就这样随着病情逐渐恢复,其他症状也相应的减轻了一些,没想到这却埋下了心理疾病的种子,每一年当季节变换,天气变化都会出现明显的表现,可是一直没把这个当成病去系统治疗。
直到两年前中秋节前,突然出现了上面说的那些症状,而且这次是拒绝去医院,并且有想死的想法,这期间吃了解郁安神的,效果也不明显。还有一个重点没说,就是不睡觉,起初是靠舒乐安定能睡几个小时,不管用之后又换成右佐匹克隆,再之后也不管用,晚上不睡觉,白天更没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实在没有办法,决定去精神科。先是去了三甲医院的精神科。
这地方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就是我们平时根本不了解的,在等候区里,都是一两个家属陪同一个病人,病人的状态有很多是很相似的。第一次去是个四十多岁女大夫,建议住院治疗,也没说属于哪个程度的抑郁,听说不同意住院,简单给开了点药,回来后觉得吃了一周多,没什么效果,决定在网上看看那家医院有什么专家再挂号看看,第二次去这个年岁偏大男大夫,还是建议住院,然后我们说想先吃药看看,也把上次开的药怎么吃的都说了,然后这个大夫把之前的两种药给换成了别的,说是药劲儿太小,和病情不符。按这个药又吃了一个月,感觉有点效果。
都说有病乱投医,为了尽快好病,家人商量直接去精神专科医院再去看看,这次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大夫,很阳光,态度很好,像朋友聊天一样,很容易让人接受。起初也建议住院系统治疗,可是住院环境多少还是有点儿恐惧,因为什么轻重程度的都有,有的做检查都要家属把病人和家属用绳子连在一起,还有的是大声谩骂的,自言自语的算是好的了。我们还是决定回家服药,这样休息的能好些,但也有弊端,有的治疗项目做不了。这次大夫给开了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效改善低落的情绪,以及躯体障碍、焦虑等作用。第二种是治疗广泛焦虑症及消化性躯体疾病伴发焦虑状态的,第三种是作用于中枢受体拮抗剂,使睡眠增加。按照医生医嘱剂量服用,效果很明显,躯体症状渐渐的没有了,睡眠也改善了很多。但是药物副作用也表现出来,口干,眼干,食量增加,体重增加,血脂胆固醇也有增加。但相比之前病症带来的痛苦,那是相当知足了。到第五个月相应的药物开始减量,从减量到停药这个撤药过程是很长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自己盲目停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及时复诊,按要求一点一点来,不能急于求成。
经过了两年的时间,现在还有一种药每周吃一次,每次吃四分之一片,基本上痊愈了,这个过程真是很漫长,需要家人的理解帮助和支持,需要医生的耐心沟通和精心治疗,终于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又能看到灿烂的阳光,天空中的小鸟,每天做一点美食……两年前的日子仿佛做梦一样。
越南有名的mv?
是越南古风MV《自心》
故事讲述了:前世的白发琴师爱的是王后,在年少时就已经交换玉佩为定情信物,王后在进宫后仍旧情难忘,再一次私会前世的白发琴师时差点被发现,他为保护王后伪装刺客被王所杀。王后悲愤难以,使用秘术复活白发琴师,却不曾想在那莲池复活的琴师被王所救,而且还带回了王宫。
网上不少人对儒家思想持极度否定之态度?
无论是拜年还是春节,其起源要比儒家思想久远的多。关于“年”,是传说中的一种食人怪物,腊月三十出没,百姓把肉食放在门口,躲在家中,直到初中一早,每年每户开门见面,互相恭贺未被年吃掉。而拜年习俗的流行,则是在秦汉时期,其社交功能越来越突出,“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从这一东汉史料中可以看出,拜年兼顾祭祀与社交功能。
拜年的起源与儒家思想无多大关联,但其特征却与汉时期的新儒学内容相似,比如祭祀先祖与祝福家长。其实反映了儒家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无中生有的一种思想,它的出现是中国封建主义发展的要求,不是儒家思想产生了封建主义,而是封建主义催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从汉董仲疏以来,儒家思想虽仍以孔子和孟子的学说的一部分为基础,但实际上却与孔孟之说大不相同。儒家思想一直是不断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并随其发展而发展,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理学”“心学”这两个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客观的评价儒家思想,不能对其几千年的发展史一以贯之,不能采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去分析,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就体现了一种复杂性,一方面维护周王朝的旧秩序,一方面却鼓励士族力量的壮大,这在社会的新旧之间搭建了桥梁,而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到了后世,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儒家思想中既有维护封建君主的无上权力的思想,又有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既有“三纲五常”这样的封建伦理的出现,又有对人性解放的要求,甚至剑指自己的“衣食父母”封建主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因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种复杂性极易使评价儒家思想片面化,而中国近代及现现代的社会运动,又加剧了儒家思想评价的片面化。而在很多人的认识中,似乎产生了一种倾向,即“试图教一帮拿着青铜器的农奴如何建立民主社会”,以现代文明的要求去评价古代和近代的事物,而根据这个评价去探究这一事物在现代的可存性。
但毫无疑问的是,儒家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从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其与马克思主义可以并存,在当代,儒家思想与爱国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化论一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它一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又时不时成为文明的累赘,我们对待儒家思想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想谈一谈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异见”,或者叫它们“反动思潮”更为贴切,这种思潮,包括污名化爱国主义、恶意片面否定儒家思想、反马克思主义、反进化论,这种“反动思潮”目的是将中国意识形态连根拔起,最终倒向的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基督教文化。这股思潮之所以称为思潮,是因为其已具备一定规模,有特定的群体,而背后支持这一“反动思潮”的人,似乎更清楚,维系中华文明存在的不是肤色,不是人种,不是血缘,不是地域,而是独特的文化。
试问当今社会有几人行善?
当今社会,有人行善,有人作恶。
行善者,最终得以善终。有很多老人(如80、90岁以上),寿终正寝,无疾而终。这就是古人说的五福之中的最难的一福——“考终命”(最终得以善终)。
行恶者,非正常死亡。当今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数不胜数。如:洪水、地震、飞机失事、车祸、海难、自杀……,稍微好一点的也是在医院,临终经过插管、电击等等抢救措施,在遭了很多罪后,才得以离世。
多年来,在国人中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很不好的观念——凡事喜欢冠之以“科学”,对不清楚、搞不懂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喜欢冠之以“封建迷信”。
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每一个人迟早都会弄明白。
我们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现代人有些狂妄自大。我们总是在试图用科学去验证玄学,玄学指出的一些东西,有朝一日被科学验证的话,我们会高兴的说——科学又进步了(实际上你在验证出它的同时,不是也说明了一直是在屁股后面追)。科学应该叫做“科技”。中医是神传医学,自古医易会通。一个好中医就是一个好的算命先生,同时一个好的算命先生也是一个好中医。西医是研究死人的,中医是研究活人的。有些西医是叫人明明白白的死,好的中医是叫人稀里糊涂的活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从蚂蚁的视角,知道人类什么?人类夜郎自大,在茫茫宇宙中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科学才发展了多少年?至今人类就是围着地球转,登个月亮都了不起了。宇宙的真相,用语言是说不明白的,只有靠自己的感悟和实证,才能体会。孔子《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论语·雍也》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人生在世,一定要活得有智慧,至少主观上尽量要活的明明白白。我们不能迷信。什么是迷信?明明是不存在的东西,你非要说它存在,这就是一种迷信;明明客观存在的东西,你非说它不存在,这也是一种迷信。空气和氧气,我们肉眼看不到,可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听化学老师讲,空气中氧气的成分占21%,我们对此深信不疑。我们既不能搞封建迷信,同时也不能打着科学的幌子打压中华传统文化。最后,回过头来再说善恶。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多做善事,积蓄正能量,终生应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作为(人)“一撇一捺”,立在天地之间?
对身体有益处吗?
关于正念,其实是对当下的事情保持感知。最近在读一行禅师的著作《正念的奇迹》,其中就介绍了正念的概念和修习方法。和题主分享一下心得。
01 没有正念,你就无法感知快乐
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综合症。上班路上、午餐桌上、还有在卫生间里,人们习惯一边做事,一边无止境地刷手机。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朋友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低头看朋友圈,也不愿和近在咫尺的朋友交流;当饭菜端了上来,我们也都忙着先拍照、修图、发微博微信,饭菜凉了也没动筷子。
如果你的心,不在这里,没有对眼前的事情保持关注。那么,就算你遇上再好的美景、美食,也会视而不见、味同嚼蜡。大家都渐渐地失去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力,而变得随波逐流。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题目为 《当妈之后,我熬的不是夜,而是自由》,在朋友圈疯传。因为它表达出了很多新妈妈的心声,一时拥趸无数。很多人都认为,有了宝宝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被小家伙给占据。一切活动都要以宝宝优先,自己的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了。
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有了正念,也就是对当下的所作的事情保持感知。那么,陪孩子的时候,同时也是自己的时间。
既然我们一定要做,何不把把烦躁放下,把焦虑放下,把不甘放下,用心感受每一秒的时光。提醒自己,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一边配孩子,一边焦虑,自己的时间没有了。你,就会快乐很多。
02 一行禅师的信
关于正念的所有困惑,关于怎样活在当下的所有秘密,都可以在一行禅师所著的《正念的奇迹》中,寻找到答案。
一行禅师出身在越南,因为早年间到美国参加研讨会,并且提交了和平建议书,被越南当局宣布为叛徒。当时的越南,正在被内战战火蹂躏。之后他又流亡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梅村。梅村的收益被用来帮助越南贫困的孩童。
《正念的奇迹》一书,其实是他写给朋友的长信。一行禅师没有用深奥的笔触描写佛法和新知,而是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正念,如何在尘世中修行,保持正念的奇迹。
03 保持正念,从关注呼吸开始
何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那么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练习。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关注自己的呼吸。
可能你会奇怪,呼吸是本能呀,为什么要关注呢?就是因为它是本能,你以前从未关注,而呼吸又是最重要的维持你生理需要的方式。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可以把自己的本体与大脑意识连接,才是在日常中修行的不二法门。
吸气时,你感知自己吸气;呼气时,你感知自己在呼气。吸气的时间长,你会感知到时间长;呼气的时间长,你同样会感知到。僧侣们就会通过这种感知呼吸的方式,来止住心绪藤曼的蔓延,训练自己的定力。
这种关注自己呼吸的方式,有点类似于瑜伽里的腹式呼吸法,通过觉知感知自己的状态。 如果连呼吸时,都会怀有正念,感知当下的实相。那么,就可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修行。不是抛却尘缘一切,在与世隔绝的寺庙里才算修行。不论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练习修行。
在你吃饭的时候,吃饭就是你现下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想着一会吃完还要去工作;在你洗碗的时候,洗碗就是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想着快点洗完才能休息。一举一动,都怀有正念,才能把日子过得熠熠生辉。
04 正念日:让练习正念也变得有仪式感
可能你会说,上面关于练习正念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不妨把正念的练习,搞得隆重一些。每周拿出一天的时间,就专门来做正念练习。如果设定周日时你的”正念日“,那么就要想办法,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从起床开始,就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呼吸,慢慢地起床,慢慢地做一切你想要在今天完成的事情。像爱护无价之宝一样,爱护自己的呼吸,保持恬淡的微笑。在正念中化半个小时,慢慢地洗澡。也可以为自己烹饪一顿美味的午餐。不要为了做而做。要记住,你是自己的主人。所作的一切,不需要给别人观赏。
05 面对情绪,也要保持正念
人是自己念头的集合体。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当你批判时,要想到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看法,都是由之前得经历和所学造就。而他们,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批判别人时,批判就是我们本身;我们欢喜别人时,欢喜就是我们本身。如果没有正念,当我们遇到一霎那的情绪迸发时,那么此刻主宰自己的,只是那些激情或冲动。
要学会在情绪来临时,同样保持正念。一呼一吸之间,感知那些令你不快、愤怒、焦虑甚至不齿的念头。在当下,你只是自己的观察者。犹如开放了上帝视角,置身事外观察自己。
06 一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托尔斯泰写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皇帝想寻找的三个答案。皇帝有一天突发奇想,只要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他所作的一切决定都会无比英明。问题是:”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为了寻找答案,皇帝张贴公告,让大家献计献策,但是大家都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皇帝无法,只好乔装成一位农夫,去深山里拜访隐居的高人。
见面之后,皇帝直接说明了来意,但是高人只让他先帮自己干活,并没有解答他。到了傍晚,突然有一位受伤的男子误闯了高人的居所。高人让皇帝为伤者包扎。等手上男子苏醒过来,看到皇帝后就乞求他的原谅。原来这名男子,因为皇帝杀了他的兄弟,抢走他的财产,这次特地是来刺杀皇帝的。没有想到,皇帝反而就了他一命。他心中愧疚,发誓要守护皇帝一辈子,连同自己的子子孙孙。
皇帝高兴之余,还是对三个问题的答案,放心不下。于是又追问高人的指点。高人说因为上面的这一段经历,皇帝要的问题已经自己有了答案。
正是“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正念的奇迹》 一直试图传达给我们的理念,就是保持正念,同时也是重视现在的力量。这不是心灵鸡汤,因为鸡汤从来只是描述未来,而不给人任何方法。我们要借助《正念的奇迹》传达的思想,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找寻到内心的真正快乐。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和孩童学习。 小宝宝的情绪,总是来去无常。刚刚还在为你不让他在草地上打滚,而哭闹不止。转眼,宝宝又会因为看到旁边跳跃的昆虫,而破涕为笑。
祝愿每个人,都可以像孩子一样,学会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