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服务器,中国和俄罗斯的电脑操作系统是什么?
目前有多种操作系统共存与市场,每种操作系统都有各国语言版本(中国大多为简体中文版,俄罗斯的当然是俄文版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微软的windows了,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操作系统:
DOS操作系统:DOS似乎只有现在的老鸟有过接触,新学电脑的人对DOS只是一知半解。它曾经占领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的大部分,全球绝大多数电脑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于DOS系统并不需要十分强劲的硬件系统来支持,所以从商业用户到家庭用户都能使用。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不是出色的操作系统,但微软软件向下兼容的特点,决定了Windows出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在DOS下才能得到解决,因此了解与学习DOS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支持中文,还衍生出了UCDOS、CCDOS等。
Windows 操作系统:从微软1985年推出Windows 1.0以来,Windows系统经历了三十年风风雨雨。从最初运行在DOS下的Windows 3.x,到曾经风靡全球的Windows 9x、Windows 2000,及至当下的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Windows已经完全代替了DOS曾经担当的位子,成为了新一带的操作系统大亨。其市场占有率最高。
Linux操作系统 :Linux是目前十分火爆的操作系统。它是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个大学生Linus B. Torvolds在1991年首次编写的。标志性图标是一个可爱的小企鹅。由于其源代码的免费开放,使其在很多高级应用中占有很大市场。这也被业界视为打破微软Windows垄断的希望。
FreeBSD操作系统:FreeBSD是一种运行在x86平台下的类Unix系统。它以一个神话中的小精灵作为标志,由BSD Unix系统发展而来,加州伯克利学校(Berkeley)编写,第一个版本由1993年正式推出。BSD Unix和Unix System V是Unix操作系统的两大主流,以后的Unix系统都是这两种系统的衍生产品。这款操作系统主要应用于网络服务器端,不太适合个人用户。
BeOS 操作系统:如果说Windows是现代办公软件的世界,Unix是网络的天下,那BeOS就称得上是多媒体大师的天堂了。BeOS以其出色的多媒体功能而闻名,它在多媒体制作、编辑、播放方面都得心应手,因此吸引了不少多媒体爱好者加入到BeOS阵营。由于BeOS的设计十分适合进行多媒体开发,所以不少制作人都采用BeOS作为他们的操作平台。
网盘到底有多烧钱?
网盘是由网络公司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文件的访问、备份、存储、共享等功能。网盘可以说是云时代标志 性产品之一。
但是随着近期为了配合政府对涉黄、涉盗版内容的清查工作,国内多家网盘纷纷停止服务。
回顾 2017 年的互联网行业,最为遗憾的可要数网盘的动荡了。多个拥有百万用户规模的个人网盘服务商陆续宣布停止服务,简直像经历一场兵荒马乱,我们的资料就跟难民一样,从这家挪到那家,却总找不到安身之所。
各家厂商当初许下的承诺“永久免费、永久大容量”等,在 20167年都“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友谊的小盘说关就关,用户的信心降到了冰点。
去年倒闭网盘时间表还历历在目。
那让我们细数一下网盘的运营成本吧,那么到底网盘有多烧钱?
网盘关门有很多原因,不过最重要还是成本因素。网盘业务有着高昂的成本,以PB容量起步服务器硬件、巨大的带宽、以及各种场地、电费、人力、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里我们先提一家国外的Dropbox 同步网盘在2011年曝光的成本细账,因为Dropbox没有自己的存储设备,大体费用由存储费、HTTP请求费、流量费、运算费、人工费等组成。当时他的用户总数刚达到了2500万,Dropbox的存储费,每个月估计在75万–240万美元之间;每月的请求费就是8.25万美元;每月流量费(上传和下载)总和为150万美元;运算费每月4.3万美元;Dropbox当时有44名员工,总计每年工资为440万美元(硅谷平均工资)。将上面五项费用加总,就得到了用户规模2500万时,Dropbox的月度成本在274万美元–439万美元之间。
通过上面我们简单计算了一下国外使用人数还算不多的网盘企业就知道了网盘行业成本是很高的。更何况我们国家是一个起步就是亿级用户。不仅包含了服务器硬件成本,还要有网络带宽、各地服务器部署以及维护成本,乃至整个产品的策划、技术实现、运营推广等。为了保证用户每周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且用户数据不能丢失或损坏,从业者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压力,相对互联网其他产品而言,它的运营技术门槛、管理门槛都很高。如今的互联网早已不是上个世纪末的草根年代,单纯靠一点灵感加运气就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若没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做后盾,是很难坚持到盈利的那一天的,更何况是成本如此巨大的网盘产品,稍有不顺,之前所有的投入都可能打水漂。因此关于网盘盈利的问题也是投资者最为头痛的问题。
之前有人曝光百度旗下的网盘大约一个月2千万支出,而且这些还建立百度前后投资近百亿自建了全亚洲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基础上。
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2015年开始建设,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服务器设计装机规模达16万台,每天的数据吞吐量相当于几千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和,可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20多万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并采用了百度400多项国际、国内技术专利,每天数据处理量高达数百P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计算集群之一。该中心从开建开始就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资源,节能约43%,全年约96%的时间采用免费冷却。
该中心里面有着许多超酷炫的机房:在一间普通教室那么大的房子里,一排15组整机柜,一共8排。算下来,这间房子里的服务器价值超过1.2亿元。
李彦宏表示,技术硬实力是创新的底气和基础。在百度成立初期,用户体量大、需求多,但初创公司没有资金购买昂贵的服务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一切只能靠自己。
凭借着强势的技术,百度用便宜的PC服务器和自己开发的软件程序,支持着从几千万人到几亿人的搜索需求。
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这样的“优良传统”也保留了下来,并且进行了进一步创新:不仅是软件层面的创新,也进入硬件层面。
前段时间,多家公司的网盘纷纷和用户挥手说再见,而依托GPU、FPGA的系统架构运转的百度网盘却依然坚挺。也恰恰因为百度的技术底气,才能在别的企业都撑不下去的时候,继续“任性”地再向前。
在刚刚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提到,正因为百度有着最新、最快、最高效的设备和技术,百度网盘才能坚持做下去,能够“更便宜更flexible(灵活地)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的数据库有哪些?
数据库主要有MySql、Oracle、db2、SqlServer、mongodb、PostgreSql
国内主要有: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州通用
关系型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二维表里,而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联系所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
非关系型数据库是基于键值对,不需要经过Sql层的解析,性能非常高。
MySql:关系型数据库,瑞典MySql公司开发,属于Oracle公司下的产品。MySql数据库体积小、速度快、成本低、代码开源,比较适合中小型项目开打。
Oracle:关系型数据库,甲骨文公司开发。在整个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适用于各类大、中、小、微机环境。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吞吐量。
db2:关系型数据库系统,IBM公司研制。主要应用于大型应用系统,具有较好的可伸缩性,支持从大型机到单用户环境。高层次、完整性、安全性、可恢复性,以及小规模到大规模应用程序的执行能力,具有与平台无关的基本功能和SQL命令。
SqlServer:关系型数据库,微软公司产品。操作简单,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扩充性好,而且价格便宜。
mongodb:非关系数据库,也叫文档型数据库,是一种NoSql的数据库。存放xml、json、bson类型的数据,数据结构由键值(key=>value)对组成。不需要编写sql语句,不需要建表,只需定制collection,mongodb自动创建collection。数据存储在物理内存中,使得热数据的读写变得十分快。高可用和集群架构拥有十分高的扩展性,十分适合文档格式的存储与查询。 不支持事务操作、占用空间过大。
PostgreSql:关系型数据库,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研发。PostgreSql支持继承、函数重载、复杂的sql、大量的分析函数,非常适合数据仓库。PostgreSql对CPU利用率比较高,对资源消耗比较大,PostgreSql不支持类型自动转换,需要显示转换或添加CAST。另外sql在一些使用语法上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对事务的处理是自动提交事务。
AMD是什么?
AMD是一个美国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公司,其全称为高级微设备公司,成立于1969年。该公司主要生产CPU和GPU,是英特尔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AMD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但当其开发出自己的CPU和GPU后,开始在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该公司所生产的处理器性能较好,是许多电脑用户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AMD产品的性价比高,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其品质稳定,备受用户信赖。因此,AMD在电脑整机市场上也有一定份额。总之,AMD是一家出色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拥有技术过硬的研发团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CPU和GPU品牌之一。
互联网里程碑始于?
第一个调制解调器1958年,贝尔实验室制造了第一台调制解调器,延续了公司的悠久历史,因为创始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为第一部电话申请了专利。调制解调器通过用于传输电报和电话呼叫的相同类型的电线,将计算机的信号转换为信号,从而实现了共享电话线的早期拨号互联网。
一个旧的拨号调制解调器,其中电话听筒位于调制解调器支架中两台远程计算机之间的第一条链接
计算机科学家在1965年使用调制解调器和新兴的“数据包”技术将两台计算机从马萨诸塞州连接到加利福尼亚州。调制解调器有助于传达计算机数据,但是科学家们必须开发一种协议,以传递可以完全重组为另一端的数据的信息块,并使其双向传递。
发明了电子邮件技术
1972年,程序员Ray Tomlinson制作了我们现在称为电子邮件的第一个版本,包括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句柄及其“域”区域的分隔符。当时,人们仍在使用政府的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系统(ARPANET),地址的第二部分是指他们的特定计算机。
第一条ARPANET电子邮件是在BBN Technologies的这两台相邻PDP-10计算机之间发送的发明了以太网
技术巨头施乐公司的专家于1973年发明了后来成为以太网技术的技术,当时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同事们探索了如何最好地连接“一台计算机”。以太网电缆使用非屏蔽双绞线的单根细电缆,这是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于近一个世纪之前发明的。
TCP / IP技术的第一个版本
1973年,计算机科学家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开始开发针对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结构和故障保护措施,以确保一次故障不会导致整个网络中断,后来又将其两部分称为传输控制协议和Internet协议或TCP / IP。
首次使用“互联网”和服务提供商
计算机科学家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在1974年有关数据协议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互联网”一词。同一年,面向客户的ARPANET服务的第一个商业版本,即称为Telenet的专用网络推出了。
NSFNET和CSNET
1985年,斯蒂芬·沃尔夫(Stephen Wolff)创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简称NSFNET),该网络使大学得以进入新生的互联网。该网络扩大了NSF先前的计算机科学网络(于1981年推出),并为计算机科学部门提供了支持。
第一域服务和注册域
1983年,第一个域名注册中心开放,1985年,计算机系统公司Symbolics.com注册了第一个正式的商业域名。分配的域名以数字形式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一种称为域名系统(DNS)的新技术既可以监视域名后面的所有数字地址,又可以在一个或多个DNS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确保冗余。
第一个搜索引擎的想法
开发商Alan Emtage于1989年构思了第一个搜索引擎Archie,这可能已经开始了另一个长期的互联网趋势:从专有名称中删除一个字母,在这种情况下将“存档”转换为Archie。该服务将文件名编译到整个网络的可搜索数据库中。
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和HTML
1989年,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该技术创造了与其他文本(超文本)互连的文本的完整体验,以及将超文本来回传递至Web浏览器的标准集(超文本传输协议)。或HTTP)。伯纳斯·李(Berners-Lee)随后成立了万维网联盟,该联盟至今仍在监视和教授网络标准。
首次公共互联网访问
就像Facebook那样,互联网访问首先在大学中普及,然后在公众中普及。1991年,第一个完全公开的消费者互联网服务出现,出现了诸如Prodigy或CompuServe之类的早期服务,这些服务适应了以前为大学和政府提供的服务。该AMC系列“停止和着火”在这些(虚构的)早期网络中设置。
Mosaic Web浏览器的发明
1993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程序中心(NCSA)发布了第一个主流图形化Web浏览器。这标志着与仅使用文本的Web应用程序发生了变化,Web应用程序仅使用文本很难与公告板系统等技术区分开。
第一个压缩的音频MP3文件
1995年,卡尔海因兹·勃兰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发明了新版本的MPEG音频文件,他决定将其称为MP3。这种格式将巨大的音频文件压缩到其原始大小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而使它们更容易在90年代中期通过Internet发送。
Java和Internet Explorer
1995年,互联网资深人士Sun Microsystems发布了Java的第一个版本,该语言是一种编程语言和平台,允许互联网托管与平台无关的交互式功能和多媒体。微软于同年发布了Internet Explorer,创造了强大的家庭互联网功能的一两个拳头。
Google彻底改变了互联网搜索
2020年,Google主导了公众的想象力。在公司1998年成立之前,网络搜索和导航是完全不同的。Google的第一代产品整洁,时尚,只专注于搜索。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Napster推广文件共享
Napster的共同创始人Shawn Fanning和Sean Parker于1999年将其平台上线,作为用户直接相互连接以共享文件的一种方式。通过避免在服务器上托管文件的临时步骤,他们不仅减少了总传输时间,而且还预测了我们今天非常依赖的“云”互联网。
第一个RSS提要
活动家和技术倡导者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于2000年帮助发明了RSS feed,使用户可以“订阅”他们喜欢的页面的更新feed,并改变人们浏览互联网的方式。这项技术继续为动态而非静态网页铺平了道路,动态网页由内容组成,这些内容与易于识别和更新的模板化格式一起滑动。
2007年8月31日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亚伦·斯沃茨Facebook介绍了现代社交网络
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将Facebook的第一版发布到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