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多少人口多少面积,国务院规划的19个城市群中?
中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到现在,经历过多轮顶层设计推动,如今已基本形成“19+2”个城市群格局。可以预见的是,从全面开发到重点开发,中国区域经济将会有一次空间重构,这将对区域发展布局产生深远影响。每一次的政策推动,都将加速推进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
1.大都市圈理论
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大都市圈理论“,通俗的说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这种城市群或城市带具有集聚效应的制造业产业链和集约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区居民群体。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相当迅猛,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支撑全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地区。正因为三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实力推动和效应,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区域不等、名称各异、特色有别的大都市圈热潮。
1967年戈特曼给出世界存在六大都市圈,即纽约都市圈,占美国GDP的30%;环五大湖都市圈,占美国GDP的20%;巴黎都市圈,占欧洲GDP的30%;伦敦都市圈,占英国的50%;东京都市圈,占日本GDP的60%;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占中国GDP20%。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这个都市圈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以上海为龙头一起组成。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2.国内都市圈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不同层次的都市圈。在第一层次的都市圈中,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三个都市圈的GDP占了全国的43%。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式确认了十大城市群,除上述三个外,还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等。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最新完成的《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
报告称,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分别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亚太地区最具竞争活力、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将海峡西岸建成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海岸型城市群,将环鄱阳湖建成国家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的生态型城市群,将成渝城市群建成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辽东半岛建成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群,将南北钦防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海湾型城市群,将天山北坡经济带建成中国面向中亚五国合作的陆桥型城市群等。
基本标准
城市群内都市圈或大城市数量不少于3个,至少有1个特大或超大城市为核心;
人口规模不低于2000万人”、“城市化水平大于50%,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密度大于500万元人民币/平方公里”等等。
以此为标准;中国正在形成的23个城市群呈现为“15+8”的空间结构格局。
未达标城市群
8个未达标城市群:
南北钦防、晋中、银川平原、呼包鄂、酒嘉玉、兰白西、黔中和滇中。
达标城市群
15个达标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环鄱阳湖、中原、哈大长、江淮、关中、天山北坡。
3.头部城市发展态势
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三沙市和港澳台外的33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
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天津已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南京、杭州未来或有望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设目标为全球城市。十大城市土地面积合计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2018年经济总量20.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常住人口1.4亿,占全国的10.3%;A+H股上市公司市值76.6万亿元,占全国的72.3%。
深圳:从仰视香港的小渔村到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1)改革开放推动深圳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2015年以来年均人口增量超50万、居全国之首。2)深圳从“制造工厂”迈向“硬件硅谷”、“创新之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占GDP比重达到38%。3)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产业外迁、城市更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4)深圳将携手珠三角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新中心,未来首都或与北京分开。1)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虽然没有经济中心职能,但携政治中心优势成为了事实上的主要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未来首都或与北京分开,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2)北京从工业城市逐步发展为服务经济城市,三产比重达到81%,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3)北京城市规划明显滞后,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并且,北京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不利于与北京互动形成规模效应。4)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作为核心引擎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1)上海是中国经济的心脏,随着中国经济继续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三者占GDP的58%;A+H股上市公司数367家,占全国约1/10。3)上海既有与北京类似的城市规划滞后、严控人口规模进而影响城市活力问题,也面临着互联网等新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4)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广州:还是中国第三城么?1)改革开放释放广州新活力,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2015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量超40万、仅次于深圳。2)广州以汽车、电子和化工为支柱,三者占工业总产值的56%,目前正加速迈进产业高端。3)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存在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落后和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问题,第三城地位面临挑战。4)广州将携手珠三角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成都:新一线城市的龙头?1)成都2018年GDP突破1.5万亿元,占四川全省的38%,多次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成都以电子和汽车为支柱,二者占工业增加值的50%;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3)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展竞争激烈。4)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带动成渝城市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1)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18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三,仅低于深圳和广州,新增人口10万、占江苏省的一半。2)南京以电子、石化、汽车、钢铁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都”。3)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减弱。4)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1)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地带的地理中心,2018年人均GDP达13.5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2)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3)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仅43%,在十大城市中处于末位,民营经济活力不足。4)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1)大重庆在2018年成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第五个GDP突破2万亿的城市,小重庆人均GDP为9.1万元,略低于成都。2)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逐渐向智能化发展。3)重庆面临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4)重庆将加强发挥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巩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定位。
天津:双城记,地位渐低的北方第二城。1)天津是仅次于北京的北方第二城,中央一度试图以滨海新区带动天津乃至整个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发展,但未达预期。2)从“天津制造”到“天津创造”,天津正逐渐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3)天津以重工业为主,发展过于依赖投资,人口吸引力不足,连续两年经济增速仅3.6%、增长乏力。4)天津继续发挥国际航运优势,加快“一基地三区”建设,发展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杭州:电子商务中心,民营经济的天堂。1)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期人口增量高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2)杭州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1%,以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安防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3)杭州面临产业门类偏科、土地财政依赖度过高、轨道交通建设落后等问题。4)杭州将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高能级湾区平台,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级之上出现的新的“塔尖”,集中了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2005年原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定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为全球职能城市。2010年住建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2016年5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国务院和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国家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总体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分别引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重庆、成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战略支撑;武汉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地区;郑州引领中原发展;西安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发展。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成都和武汉在榜单中名列前十,郑州与西安分别是11名、14名。榜单前十中的深圳、南京和杭州虽然暂时未入围国家中心城市,但综合实力突出。
请对上海深圳武汉的人口和面积做出分析比较?
按照2016年年末数据分析: 上海市面积6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415万,常住人口数量小幅减少,总体保持平稳; 深圳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00万,常住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呈现加快态势; 武汉市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79万,常住人口数量小幅增加,总体趋于稳定。 三个城市相比,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最多,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大,武汉市面积最大。
重庆和上海哪里面积更大点?
【T教授说】
这看你怎么比,
1)、若论面积:重庆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上海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辖16个市辖区。
所以,若面积,重庆的体量足足是上海的13倍。
2)、若论人口:重庆市的常住人口为3048.43万(2016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为 2419.70万(2016年)。
所以,若论人口规模,重庆是上海的1.26倍。
3)、若论GDP总量:2016年,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GDP)017558.76亿元(1.75万亿);在2016年,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GDP)27466.15亿元(2.75万亿)。
所以,若论GDP总量,重庆仅为上海的即经济实力 63.6% 。
因此,经济实力上,上海更胜一筹。
所以综合实力上,上海更强一些。
2016年,上海GDP居中国城市第一位,亚洲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
同时,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上海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良好的江海国际性港口,设有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市与安徽、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6大城市群之一。
而重庆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西南内陆,比如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同时,重庆也与成都一起组成了一个西南城市群。
去年6月份国务院通过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未来成渝城市群将通过穿梭在区域内的城际交通,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一小时出行圈。成渝城市群之间将崛起一批百万级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群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在上海的安徽人有多少?
不知道反正感觉上海基本上就是安徽人的天下,有一天我坐公交车睡着了醒了之后竟然发现路边停的车全是安徽牌照,是全部安徽牌照。当时我TM就懵逼了!上海虽说长住人口有两千多万但本地人少得可怜,而从安徽到上海只需要两个小时,可能是距离比较近吧所以在上海安徽人特别多,同时安徽人口也比较多有一个亿左右,他们不仅在上海同样在各大沿海城市一样很多。
上海综合实力超过香港了吗?
现在,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综合实力上海比不上香港。但估计再等个二十三十年左右,上海综合实力会超过香港!原因是香港地域面积小,无法扩展。而上海地域面积大,还可扩展发展!就像澳门,发展了上百年,到现在人口也不超过一百万,经济总值也不算很高,原因是它是一个小岛,地域面积太小,难以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