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成几个国家地图,为何还是被美国活生生的给拖垮?
70年代是苏联的巅峰时期,他掌控欧洲,苏联红军直抵红海海岸,黑海是苏联舰队的洗澡盆,他在咆哮世界,但谁也不知道的是,这也是他的最后的挽歌,70年代也是美国最衰弱的时候,布雷顿金融体系破产,越战失败。美国彻底撤除亚洲。美国在国际战略全面收缩。西欧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世界即将成为苏联世纪。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是苏联最强大时候候。他在任的期间。走了狗屎运,世界原油价格全面上涨 苏联秋明油田开发,靠着“原油资本”得以让苏联强大,但这种强大是极其“虚幻”。但苏联却陷入这种虚幻不能自拔。而苏联高层又集体地认为苏联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不能自拔,苏联官僚阶层也同样地陷入集体腐败当中。在此期间,苏联将大量的物资,人才,都消耗在军事和国防上。每年的军事开支大约占GDP的12%。而美国大概占4%。但美国的GDP却是苏联的150%。可见苏联完全是牺牲一切在和美国拼军事。从某一个方面来说,苏联应该是活活被军事给拖死的。再就是苏联官僚阶级极其腐败,普通民众经济和物质基础十分贫乏,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民不患贫而患不安,苏联看重工业而轻视民生,生活水平无法高提高。大炮无法代替黄油,贫富等级差距越来越大。而后又盲目迷信,自以为是导致了覆灭。苏联就必然解体。
我们从来不否认苏联的伟大,世界上第一颗卫星是苏联的,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的国籍是苏联,苏联15次获得诺贝尔理工科奖金。他的衰败和解体是遗憾的。国际地缘政治大师基辛格曾经过说: “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共总书记时,如有人谈到苏联崩溃,一定被视为荒诞想法。,苏联亡在何处?苏联刚刚立国的时候,面对整个欧洲的制裁而不惧。二战期间希特勒百万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挺住了,而且成为超级大国,乃至于战后历任日本驻苏联大使都得给苏联无名烈士墓献花。但为何80年,美国经济学家看见苏联普通百姓排队买面包和牛排的时候。给里根的报告里就一句话:不久的将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如果用最简单和最肤浅的解释就是,苏联的官僚阶层所代表一个阶层的利益,而不是代表苏联广大人民的利益。套用中国古代那就话就是,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之说、而苏联解体以后恰恰证明这一点,在1993年,俄罗斯联邦成立的时候,大部分有钱人都是苏联官僚阶层。正是这些所谓的自己人要了自己人的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亚美尼亚是个怎样的国家?
亚美尼亚是南高加索的一个小国,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小),人口约300万(2019年),绝大多数是亚美尼亚人。
但全球亚美尼亚人总数达一千万人左右,多数分布在亚美尼亚国附近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伊朗等地。
亚美尼亚是一个孤立的国家,与周围的国家要么有世代血仇(如土耳其),要么有领土纠纷和战争(如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人的历史类似犹太人,都善于经商,在历史上短暂地建立过强大的帝国,然后是不断被人瓜分、灭亡,一直到近代才重新复国。
亚美尼亚人非常好客,在古罗马时代就享有盛名。
亚美尼亚人坚持一种独特的宗教:基督教亚美尼亚正教。
亚美尼亚王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公元301年)。
1、亚美尼亚人的起源亚美尼亚人在历史起源上是一团迷雾。
亚美尼亚人的人种和语言,在西亚和高加索地区,也是相当孤立的。
亚美尼亚语是印欧语系一个独特的分支,不属于伊朗语族(应该说比伊朗语更古老),周围的格鲁吉亚语属于高加索语系,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根据历史传说、比较语言学和基因工程研究,我提出一个假说:
从比较语言学看,亚美尼亚语和希腊语、古马其顿语最为接近。
大约在夏朝时期,公元前2000左右,古希腊亚该亚人、古亚美尼亚人、古马其顿人是一个部落联盟,原先生活在高加索以北的黑海沿岸地区。
因为气候的逐渐恶化洪水和干旱交替,古希腊亚该亚人、古亚美尼亚人、古马其顿人部落联盟翻越高加索山南下,一部分亚美尼亚人留在亚美尼亚高原,此高原较为贫瘠,无法养活所有的部落联盟人口。其他的古亚美尼亚人和古希腊亚该亚人、古马其顿人受到南方的闪族人的抵抗,只得沿小亚细亚向西迁移。
最终他们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色雷斯,分道扬镳。古马其顿人北上,古希腊亚该亚人南下建立了迈锡尼文明,一部分亚美尼亚人留在色雷斯。
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中国的商周更替之际,古希腊和小亚细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斯巴达为首的多利亚人入侵迈锡尼文明,随后又发生特洛伊战争,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崩溃。
赫梯帝国的弗里吉亚地区,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受到多利亚人压迫的亚美尼亚人,则趁机从色雷斯搬迁到了弗里吉亚地区。
但弗里吉亚仍然不稳定,亚美尼亚人孤立于古希腊人和古马其顿人,他们又不断搬迁到亚美尼亚高原一带,和在数百年前定居于此的另一部分亚美尼亚人会合。
游牧部落辛梅里安人受到斯基泰人的压迫,不得不从黑海地区南下,与吕底亚人发生战争,最终在公元前695摧毁了弗里吉亚。
这时的亚美尼亚人早都搬迁到了亚美尼亚高原一带。
所以从公元前1200年,亚美尼亚人就成了一个孤立民族,脱离了自己的部落联盟,较少与其他种族通婚。从现代基因检测技术上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公元前9世纪,闪族人萨尔杜里一世统一凡湖地区,按照亚述模式建立了乌拉尔图王国。
乌拉尔图王国的上层是闪族人,底层是亚美尼亚人。
公元前782年,乌拉尔图国王阿尔吉什提一世建立了埃勒布尼要塞,后来成了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
乌拉尔图王国最终被米底王国灭亡。
公元前七世纪,亚美尼亚人在乌拉尔图王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耶列万杜尼王朝,被周围的王国称为亚美尼亚王国。
随着波斯帝国的兴起,亚美尼亚成了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帝国,不久后死亡。
亚美尼亚趁机独立,重新建了了亚美尼亚王国。
2、亚美尼亚王国最鼎盛时期的提格兰二世,敢于和古罗马对抗。提格兰二世是亚美尼亚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
亚美尼亚王国最大疆域,北至高加索山,东到里海,西到地中海,南部伸展到埃及地区。
提格兰二世前期,正是塞琉古帝国衰落之际。
提格兰二世占领了叙利亚,攻占了塞琉古帝国的首都安条克,彻底灭亡了塞琉古帝国。
随后,亚美尼亚王国与东扩的古罗马发生冲突。
提格兰二世多次被古罗马打败。
公元前66年,罗马统帅庞培击败亚美尼亚军队。提格兰二世丧失斗志,不得不成为罗马同盟者。
从此亚美尼亚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3、亚美尼亚的复国亚美尼亚被周遭的强国全部霸占过一次。
大航海时代,亚美尼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
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了数百年的战争。
1828年,沙俄从土耳其手里获得了东亚美尼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害怕亚美尼亚人叛乱,对西亚美尼亚人进行了大清洗,死亡100万以上。
1920年11月29日,东亚美尼亚建立苏维埃政权。
1991年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但西亚美尼亚仍然在土耳其手里,包括亚美尼亚人的圣山亚腊拉山(传说诺亚方舟就停靠在此),还有凡湖。
亚美尼亚的国徽上仍然有亚腊拉山。
中俄蒙哈四国交界地带?
是阿尔泰山,主要为山地。
阿尔泰山跨越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部分领土,从东南向西北,亦即从戈壁(沙漠)向西西伯利亚,绵亘约2,000公里(1,200哩)。山名源于突厥-蒙古语词altan,意为“金色”,参差的山岭将诸如鄂毕河(向北注入北冰洋)及其主要支流额尔齐斯河这样的大河的水与流入浩瀚的中亚盆地的河流的水分离开来。亚洲宏伟山系之一,北西—南东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公里,南邻准噶尔盆地。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西部的山体最宽,愈向东南愈狭窄,高度亦渐低下;从东北部国境线,向南西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4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状;只在高山地区有冰蚀地形并有现代冰川;除沿北西向断裂作串珠状分布有断陷盆地外,无大型纵向谷地;阿尔泰山堪称典型的断块山。
为什么苏联当初给哈萨克划了那么大的面积?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看看他有什么能量,能够让俄罗斯吃哑巴亏。
远的不说了,就说蒙古帝国说起吧。
蒙古帝国横扫欧亚之后,哈萨克斯坦就成为了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面划为金帐汗国。
当然,蒙古帝国后面摊子太大,不好管了。金帐汗国也分了家。有一些后面被俄国吞并,像现在俄罗斯联邦内的鞑靼共和国就是。
这其中,还分出了一个月即别汗国,然后这个月即别汗国又分家,有一些部落脱出来单过,这些人被称为逃亡者,这些人后来就形成了哈萨克族,组建了哈萨克汗国。这其中,这个哈萨克汗国又分为三大块: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
到了清初的时候,漠西出来了一个准噶尔汗国,爱闹事,想成为成吉思汗第二。哈萨克汗国就成为了他吞并的对象。
为了避免被吞并,哈萨克汗国中的小玉兹、中玉兹就投靠了俄国。大玉兹就被准噶尔汗国并吞。后面,准噶尔汗国又被清朝打败。
这就使得哈萨克汗国成为了两块,一块靠着俄国,一块靠着清朝这边。
到了清末,俄国进攻清国,占了不少地盘。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就归俄罗斯所掌控。到了十月革命,按照民族的不同,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变成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这个时候划加盟国国界线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苏联大笔一划,把原本属于俄罗斯领土的很多地盘划给了新成立的哈萨克共和国。使得哈萨克现在的国土面积超大,不但全盘恢复了大中小玉兹的领土,北边还有很多原俄罗斯的领土。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向只进不出的俄国为什么要把土地划给哈萨克呢?
这其实也有一点小心思,俄罗斯划一块土地到哈萨克,那么哈萨克跟俄罗斯的关系就更紧密了,尤其是随着土地的划转,土地上的俄罗斯人成为了哈萨克共和国人。就改变了哈萨克的人口结构。这个方法可以说也是成功的,到前苏联解体时,哈萨克绝大多数人说的都是俄罗斯语,而不是哈萨克话了。俄罗斯人也占了百分之四十。
但俄罗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以后还会分家。以前划地盘时,是一家,划谁不是划啊。所以,划得地盘还不少。哈萨克现在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九的国家,这其中,多亏了俄罗斯大哥的慷慨。
除了得到土地,哈萨克还得到过大家庭很多援助,人口也给了,经济也输血。但该分家,还是毫不犹豫。
当时一分家,哈萨克斯坦成了一个领土大国,俄罗斯也不好要啊,当年国界的划分,合同上可是写得很清楚的。更有意思的是,哈萨克宣布自己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国家。
那还有百分之四十的俄罗斯人怎么办?当然可是行政划归过来的。
他们还真有点情绪,一直闹着要跟俄罗斯再合并。但哈萨克显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国家当时就做出一个决定,把首都从有苹果之都之称的阿拉木图搬到了北边的阿斯塔纳。
迁都这个事情,有很多说法,有的说阿拉木图是地震区,搬到阿斯塔纳安全一些,也有反腐说,说把首都搬到贫穷的阿斯塔纳,那些既得利益都不愿意离开阿拉木图,那就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好了。
还有位置说,阿斯塔纳更靠近国家的中心。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把国都搬到靠近俄罗斯的边境,按中国的古话算是天子守国门吧。因为国内那些亲俄罗斯的俄罗斯族人大多定居在北边跟俄罗斯接壤的地方。或者首都离这些区域太远,那这些原本是俄国送给哈萨克斯坦的领土就很有可能脱离出去。
反正是你敢送,我绝对不会让它再脱离我的掌心。
据说,其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还曾跟叶利钦谈判,人口换人口,把境内的俄罗斯人迁出哈国。这样一来,原本占百分之四十的俄罗斯人迁走了,国内再也没有俄罗斯人聚居区。等于,人请你走,但土地请留下。
可以说,哈萨克斯坦占了俄罗斯好大一个便宜,俄罗斯还不能说啥,毕竟这都是当年你自己愿意的。可以说,这是俄罗斯五百年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事情。
其实中亚各国跟苏联的关系很有意思,下面再给大家聊个五毛钱的。
我们知道前苏联有很多加盟国。为了拉拢这些加盟商,老大俄罗斯可是花了不少力气的。
基本上,除俄罗斯之外的加盟商都能从俄罗斯身上拿到补助。可以说,面包基本靠大哥。尤其是东边中亚那些加盟国。前面我们也说了,哈萨克斯坦就是占便宜最大的,加盟时,不但有加盟费,就是分家后,把国内的原子弹还给俄罗斯,从俄罗斯手上敲了一笔,还搞了好一块地皮。
能从俄罗斯手中搞到地皮,那简直是空前绝后。后面苏联解体,就是俄罗斯强装土豪装不下去了,没钱了,所以大家散伙,其它小伙伴还不干呢。
另外,就算不是加盟国,只要跟苏联关系好,通常也能拿到点东西。比如中国就是啊,中国虽然不是加盟,但苏联既然是老大哥,那帮助一下小弟那也是应该的嘛,毛主席去莫斯科,送了一车皮的大白菜,拿回来两辆高级汽车,又拿了三亿美元的援助。当然,据说那会美国叫价要给我们五十亿美元的援助。
不管怎么说,中国建国后,工业底子还是苏联帮助打下来的,虽然后面关系不咋地,苏联专家也走了,但有一说一,人家还是帮助过我们的。
那么,苏联那些加盟国中,除了俄罗斯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也是不吃补助,能够自给自足的。这个国家就是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位于外高加索,这是中亚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阿塞拜疆的意思就是火之国家的意思。
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就是拜火教的起源地。金庸《倚天屠龙》里善解人意的小昭就是拜火教的。那为什么说巴库就是拜火教的起源呢?
因为这里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天然气跟石油。地下冒出来的火总是燃烧不断,让当地的人对火产生了崇拜,进而产生了拜火教这门宗教。
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阿塞拜疆能够成为苏联土豪国,其实靠的就是石油。
阿塞拜疆的石油开采史非常之久,早在公元十世纪,这里就开始挖井汲油。1873年,打出了第一口油井。阿塞拜疆吃上石油饭时,沙特阿拉伯还在靠椰枣度日呢。
一战之前,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是世界产量是高的油田,石油产量占到了世界的一半。巴库也有一个别称:石油城。
二战时,希特勒就特别想占领这里。
现在很多人称巴库为小迪拜,其实人家比迪拜还牛。迪拜现在早没油了。不过开采了三十年的光景,而阿塞拜疆可是开采了一千多年,工业化开采也有一百多年,现在还没有开采完,依然有很大的储量。时到今天,这个城还流行泡石油浴,用石油泡澡,据说对身体相当好。
靠着这个石油,阿塞拜疆的日子当然很好过啦,他的石油产量曾经占苏联一大半。所以,不但不需要苏联给他发补助,他反而还能支援一下中央。
当然,到了后面,苏联发现了更多的大油田,阿塞拜疆的石油开采高潮期也过去了。但日子还是可以的,毕竟只有一千万不到的人口。所以石油一均下来,还是挺有钱的,现在人均GDP还有5496美元。唯一的问题是,石油的利润并没有完全掌握在老百姓的腰包里,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一般的。
现在,一是石油产量下降,二也因为石油价格下跌,阿塞拜疆的日子开始紧巴了。毕竟这个国家经济比较单一,是离开石油就不知道怎么活的国家。而原本的中产阶级还停留在当年的土豪生活。家里买大排量豪车充面子。但事实上,又付不起高昂的使用费。经常坏了就没钱修。
那怎么办呢?
可能需要中国的帮助啦。
一是阿塞拜疆准备学迪拜,搞旅游。国家也修了一座很有标志味道的建筑:巴库眼。
看上去很魔幻。这种魔性的还有一堆。有点模仿迪拜的意思。
那吸引什么人去呢?最好是中国游客啦。有一些文章经常说中国游客不讲卫生等等,其实还是把中国游客当大爷的,毕竟中国有很多游客很有钱,花钱很大方。韩国最近就大为抱怨,这个五一,济州岛等韩国景点的中国游客竟然下降了八成,这日子没法过了。
所以,阿塞拜疆开通了中国的落地签,航班上也开通了新航线。就是方便中国游客去玩。
阿塞拜疆国内的景点也是很漂亮的,高加索地区嘛,高山雪景这些是不缺的。如果有时间,绝对值得一去。
另一个就是发展其它产业,不能只靠石油。那也要靠中国帮忙。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阿塞拜疆恰好是一带一路的终点国。那围绕这个一带一路,可以做很多生意,可以说,是阿塞拜疆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
能不能抓住这个百年大计,就看阿塞拜疆自己的努力啦,毕竟石油这个价格再降下去,不要说豪车了,可能拖拉机都开不起了。不信,可参照委瑞内拉。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地区已经独立?
泻药,我知道的有以下几个
北塞浦路斯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语:Kuzey K?br?s Türk Cumhuriyeti,缩写为KKTC;希腊语:Τουρκικ? Δημοκρατ?α τη? Β?ρεια? Κ?πρου,缩写为ΤΔΒΚ)是一个位于塞浦路斯岛北部,尚未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实体。这个主要是由塞浦路斯岛上的土耳其人后裔建立的政权控制了岛上北边约1/3面积的领土,并且在1974年时宣布独立建国,称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目前全世界只有土耳其承认北塞浦路斯的政权。北塞浦路斯与岛南的希腊裔政权皆占有首都尼科西亚(土耳其语:Lefko?a,希腊语:∧ευκωσ?α)部份范围,因此双方皆以该城作为首都。
北塞浦路斯宣布独立
1974年7月,塞浦路斯中央政府发生一场由希腊军事独裁者暗中支持的军事政变,想要利用这方式促成塞浦路斯回归希腊。这场政变给了土耳其一个发兵的机会,土国政府以手上握有的担保条约为由控告希腊方面违反约定,并于7月20日出兵塞浦路斯,在两波攻势之下占领岛上38%的领土。在冲突之中有大量原本居住在南赛境内的土耳其人逃往北塞浦路斯,同样,也有一部分原居住在土耳其控制区域内的希腊人逃往岛南,成为某种程度的种族与信仰纯化运动,再次加深原本已经非常歧异的意识。
1975年由土耳其控制的北塞浦路斯片面宣布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K?br?s Türk Federe Devleti),该名称在1983年11月15日时更改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北塞浦路斯迄今为止尚未受到国际认可,只有土耳其承认其主权,但却实际上拥有此岛北半的实际统治权,在此状况下土耳其并不承认塞浦路斯政府对于全岛的主权,只称呼赛国政府“南塞浦路斯的希腊政权”。相对之下,岛南的塞浦路斯共和国仍然握有包括联合国会员资格在内的国际认同,但是由于其国会之内缺乏土裔代表的参与,无法满足当初国家宪法的规范,因此也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塞浦路斯的立场。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俄语: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乌克兰语:Придн?стровська Молдавська Республ?ка, ПМР;摩尔多瓦语:Републик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Нистрянэ),常简称为“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德涅斯特河沿岸”,亦称“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和国”“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国”“德左共和国”或“外涅斯特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实际独立但未被国际承认的政体。
实际位置
该国位于东欧的一个特定地域,由于该地区处于德涅斯特河(罗马尼亚语:Nistru、乌克兰语:Дн?стер)
地位
国际上普遍认为这块区域是摩尔多瓦领土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前属于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是事实上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在苏联解体时就自行宣布独立,并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定都蒂拉斯波尔。该地区主要说俄语和罗马尼亚语。
历史
该地区传统上属于摩尔多瓦。1504年该地区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直接统治,成为土耳其保护下自治的摩尔多瓦公国的一部分。1792年,俄罗斯帝国根据雅西和约放弃了这块土地。当时,这里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摩尔多瓦人/罗马尼亚人,不过也有一部分游牧民族——鞑靼人。
18世纪晚期,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开始对这里进行殖民活动,作为帝俄扩展边疆活动的一部分。1812年,该地区随同整个比萨拉比亚被土耳其割让给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摩尔多瓦本土于1918年宣布独立,旋即并入罗马尼亚,但是该地区留在了乌克兰境内,并以“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的名义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当时,罗马尼亚人依然是当地居民的主体,罗马尼亚语学校也照常开设。
1940年,苏联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将德涅斯特河东岸与北比萨拉比亚合并,成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将这一地区归还了罗马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摩尔达维亚,恢复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在苏联时代,作为苏联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上万的罗马尼亚族人被放逐到了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与此同时,大量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迁入了该地区。当时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绝大多数工业集中在了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而其他地区的各种经济成分中则是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根据1990年公布的数据,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贡献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GDP总值的40%,和发电量的90%。
为了防止这一区域并入罗马尼亚,苏联武装力量第14军自1956年以来一直在此驻防,直至苏联解体。
经济
该地区2004年的GDP总值为4.2亿美元,人均662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从这个数值上看,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虽然比摩尔多瓦其他地区略富一些,但是仍然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这使德涅斯特河沿岸成为了欧洲的罪恶温床,不论是军火走私或漏税洗钱均在当地活跃。
科索沃共和国
科索沃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e Kosov?s,塞尔维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Косово、Republika Kosovo)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在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科索沃又译为科索夫、科索伏,该地区原为塞尔维亚的两个自治省之一,称为科索沃和梅托希亚(塞尔维亚语:Косово и Метохи?а或Kosovo i Metohija)。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是联合国的托管地,由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临时管治。1990年至1999年间,该地阿尔巴尼亚族人也将科索沃称为“科索沃共和国”,但当时该国仅有阿尔巴尼亚一国承认。
科索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阿族坚持要求独立,但塞方要求保证塞尔维亚领土完整。各方已于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与周旋,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现时获得了107个国家的承认。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2010年7月22日,国际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不违反国际法。
地理
科索沃又译为科索夫、科索伏。科索沃东、北面为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南临马其顿共和国,西南面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黑山。最大城市为首都普里什蒂纳。
梅托希亚地区指科索沃西部的高原及盆地,包括佩奇、普里兹伦等城市,而狭义的科索沃指的是科索沃东部地区,包括普里什蒂纳、乌罗舍瓦茨等城市。
科索沃占地10887平方公里[1](4,203平方英里),人口接近两百万。最大城市为首府普里什蒂纳,人口大约60万;西南部城市普里兹伦人口大约16万5千,佩奇人口大约15万4千,而北部人口则大约11万,其余五个城市人口超过9万7千。
科索沃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天温暖,冬天则寒冷多雪。
历史
科索沃于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时由奥斯曼帝国划归塞尔维亚。之后塞尔维亚于1918年加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占领了南斯拉夫,科索沃并入了由意大利所控制的阿尔巴尼亚。战争期间,大量塞族人被阿族武装驱逐出科索沃。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重归南斯拉夫,铁托政权将科索沃设立为塞尔维亚的自治区(后又改为自治省),并给予当地阿族人地方自治,当地塞族人则认为科索沃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对塞族的歧视。
1989年,塞尔维亚公投修宪,大大缩小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二自治省的自治权利。阿族人强烈抗议,并抵制了接下来举行的科索沃议会选举。后来阿族人宣布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自行举行选举,同时自行开办了医院、学校、广播电台等。而南斯拉夫解体也在这时开始。
波黑战争后,塞尔维亚开始组织塞尔维亚人移民至科索沃,引发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感。1990年代中叶,阿族游击队以塞族军政人物及设施为目标开始进行游击战。1998年3月,南斯拉夫军队开始协助塞尔维亚警察,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二十万阿族人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流离失所,沦为难民。阿族及西方普遍认为这是南联盟种族清洗政策的结果,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当时图谋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族换成塞族。同时也有数万非阿族人(包括塞族人、罗姆族人等)沦为难民。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北约称战争的目的为保证阿族难民可以重归家园,但战争又造成数十万阿族人及塞族人逃离家园。战后,阿族人大量重返家园,但大量塞族难民则不愿回到科索沃。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改由北约管辖,后来北约将管辖权交予联合国。部分西方国家如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建国,美国总统布什在2007年访问阿尔巴尼亚时便公开表示此一立场;然而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并不认同。
科索沃总理哈辛·塔奇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由国会通过独立宣言。然而,塞尔维亚政府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塞尔维亚之盟邦俄罗斯也坚持反对该独立行动。联合国为此召开安全理事会紧急会议,但并未达成共识。
独立
科索沃总理哈辛·塔奇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在议会召开特别会议,由议员投票通过科索沃独立,按照人民意愿,成为“一个独立、有主权和民主的国家”。会议过程由电视直播,随官员宣读独立宣言,议长克拉斯尼奇(Jakup Krasniqi)宣布独立,之后议员还随即投票决定国旗和国徽。国旗会勾勒出科索沃在地图上的轮廓,配以跟欧盟旗帜一样的蓝底色,象征欧盟是科索沃的未来,普里什蒂纳成为首都。
阿布哈兹共和国
阿布哈兹(阿布哈兹语;格鲁吉亚语;俄语;)
历史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受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位于科多罗河流域(位于阿布哈兹北部,与俄国接壤)并被格鲁吉亚政府承认。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亚美尼亚语:Lernayin Gharabaghi Hanrapetut’yun;阿塞拜疆语:Da?l?q Qaraba?;俄语:Нагорный Карабах),或称阿尔札赫共和国(Artsakh),是位于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只被三个非联合国会员承认的国家,大部分国家只承认其为阿塞拜疆的自治区域;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控制了大部分苏联时代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领土以及其他周边区域,西接亚美尼亚,南连伊朗。
自1918年俄罗斯帝国时代开始,这个以亚美尼亚人居多的区域一直就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争议地区,一直到苏联成立后并入这两个原本独立的国家后,于1923年另外成立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隶属于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该自治州举办公民投票,结果自治州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此举也导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最后在国际调停下于1994年签订停火协议,当时暂时的国界也一直维持到现今。
外交
外交部位于斯捷潘纳克特,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在以下地区拥有驻外馆处: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美国、法国以及专门处理中东事务的贝鲁特代表处。
目前承认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主权地位的国家只有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三个未受普遍承认的国家。2012年,一名乌拉圭外交委员会的委员表示他的国家可以承认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独立;而201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表决通过要求澳大利亚政府承认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