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党创党人,蔡京是太平宰相吗?
蔡京,这个名字广为人知的原因是一部小说,水浒传。在里面他和高俅,童贯并称三大恶贼,权倾朝野。但是我们要知道历史要取决于客观事实,不能以小说,杂谈为准。这些往往带有浓重的个人感官,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
蔡京,字元长,他是兴化仙游人士(今属于福建),在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后人对于他的评价是书法家,政治家。对于才华方面我们要对蔡京做一个客观的评价,他的才华毋庸置疑!
至于说他是不是太平宰相,我个人的意见是他是太平宰相。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蔡京前后担任四次宰相。而且他跟王安石主持过变法,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失败了,给当时的宋朝经济方面带来了打击。那这个烂摊子是谁收拾的,没错就是蔡京。
至于花岗石之役对于北宋的农民起义占据主要原因,因此蔡京作为主要发起人才被认为是贼首。但是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蔡京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和王安石变法一样,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振兴北宋的经济发展,但是毫无疑问失败了,成了压倒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蔡京的任职历程是四起四落,最后一次是任太师,太师这个职位给他的其实不多。再加上其当时年老,可能已经没有过多的经历去主持政法,再加上徽宗的肆意妄为,以及想收复东南失地给当时的财政带来的压力巨大,花岗石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北宋续命,如同猛药。
北宋的冗兵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闻名的,再加上北方民族的崛起,几乎没有可打的兵,这使得遇战多降,这里的降指的是招降。
一个政权的失去从来都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集团的问题。我对于蔡京只能说,生不逢时。如果他是生活在更前的时代,四起四落任相绝对是一段佳话。但是时代的变迁总会有人出来背负责任,有宋一朝出现很多英雄,奸佞。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奸佞如秦桧,高俅。但是蔡京不是,直到其离世,北宋的政权都还没有旁落,而且当时皇帝已经不再信任他了。
所以从其任职到其死去,他都始终完成着自己的责任,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奸佞”,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再加上小说杂谈对他的批判,使得后市对他的印象才会使如此。
蔡京的下场并没有很美好,在钦宗上位之后,他被贬岭南,死在了半路之上。他的经历莫名的让人想到李鸿章,同样的褒贬不一,同样救国无力。历史要客观评判,不要人云亦云,也许我说的也不对,但是至少我有自己的想法。
王安石的变法从后来看是有利于宋朝和百姓的?
我是雪忆柔,您的问题我来回答。看到这个题目时,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历史学科里总是有各种分析:改革败因,起义败因等等。王安石变法作为古代变革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失败也是与时代脱轨的必然。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之前,大宋政权已近百年,当朝局势可以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便是当朝亟待解决的三大矛盾:
【01 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神宗时期出现了土地大量兼并的情况,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速,农民的土地却越来越少。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让老百姓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自然就会揭竿而起。战未必会赢,不战却一定会死。因此宋神宗时期的农民战争接连不断,这期间尤以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和李顺的起义最为著名。
日益突出的阶级矛盾昭示着改革的必然。
【02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当时议论终无坚决,上下极为灭裂,如此何能胜敌?”
这是王安石对朝堂之上不战而败的消极态度的无情抨击,这也恰恰反映了当朝突出的民族矛盾。神宗时期,大宋与契丹贵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辽和党项贵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改革势在必行。
【03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凸显】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矛盾突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者内部关于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等意见也不和谐,这一切的的实质就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这也是促使神宗变法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一系列的外因使得变法迫在眉睫。
二、重要人物提到王安石变法,自然要了解王安石其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宋神宗。
【宋神宗】
宋神宗,人如其名,是个神奇的君主。他一生大搞军事改革,然而对外战争却屡战屡败。他潜心社会改革,老百姓生活又无甚改善。他的心是好的,态度是积极的,只是结果与意愿总是事与愿违。
神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空有一腔热血,有识才惜才之心,但是同时也缺少坚定的意志。改革之初,兴致勃勃。改革受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又打了退堂鼓。
他是改革的发起者,也是改革的终结者。
【王安石】
王安石才华横溢,文采卓然。神宗继位后立刻召王安石入京任命他为宰相,可以说,王安石这批千里马是幸运的,深得神宗这个伯乐的信任。
王安石并非徒有其表,他是个实干者,大刀阔斧的改革,兴致盎然。不得不说,王安石是有真知灼见的,且拥有超前思想,这些优点也都是一个改革者所必备的素质。
三、改革的内容犹记我的历史导师说过,评价王安石其人,一定要与王安石变法分开,一分为二地看待。现在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什么。
王安石的改革重心就是把理财与发展生产联系在一起,以发展生产而增加财政收入,因此设立了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和保甲法。
这几项法律究其本质,都是单纯地敛财。以政府兼并代替豪强富商的兼并,其结果无疑是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而已。
四、改革的败因写到这个败因,我真是感慨万千,不禁又想到当时课上抄了满满一篇笔记的时光。那么说起改革的败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理想丰满,现实骨干】
这次变法好似空中楼阁,想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设想太过缥缈,使得实施缺少土壤,无法落地生根
归根结底,变法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为了应对政治的需要。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脱离了政治环境的前提,必然无法成功。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虽然王安石本人没有私心,然后变法并非写文章,不是指出针砭时弊就能壮士断腕,任何一项改革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一个逐步接纳的过程,急于求成乃是大忌。
【用人不当,执行不力】
变法派中除王安石本人操守无异,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个人私利。宋神宗和王安石主张启用新人,企图通过任用贤才强大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队伍。但是由于宋朝长期“重文轻武”的思想扎根,新人的任用势必要承担风险。
政策颁布以后,难免有曲解、对付、违背等情况发生。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初心是为了改善民生,结果却给百姓增加了更沉重的负担。
选人用人不当,政策执行不力,改革走向失败也是必然。
【乱动奶酪,影响利益】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受到重重阻碍,最大诱因还是因为王安石动了他人的奶酪,尤其是给封建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上层阶级的切身利益,以至于后期宋神宗发生动摇后,王安石的反对者便迅速地废除了新法,以至于这次变革最终前功尽弃。
五、笔者小结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变法过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朝局面,扩充了国库,巩固了边防,然而变法并没有触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甚为可惜。
关注@雪忆柔,共同了解文史故事,书评影评和美文诗词[送心]
自由韩国党可以通过要求无罪释放朴槿惠?
朴槿惠会被无罪释放吗?自由韩国党如何利用这张牌赢得选举胜利?
朴槿惠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还是目前韩国唯一一个女总统,还是目前为止还在狱中的女总统,更是一个无儿无女的67岁老太太总统。朴槿惠和他的父亲朴正熙,在韩国历史上都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朴槿惠的利用价值很大,自由韩国党不会轻易丢掉这张牌,反而会利用这张牌大做文章,为获得执政地位造势,从而获得在选举中的优势。
朴槿惠当初当总统的时候,自由韩国党就是他的最大后盾。可是当朴槿惠发生闺蜜干政事件后不久,朴槿惠直接就被开除了党籍。事实上,自由韩国党抛弃朴槿惠这一做法,再后来看来可能并不十分聪明。因为韩国民众并没有因为自由韩国党主动和朴槿惠划清界限而支持这个政党。
(韩国人说,朴正熙是5000年最伟大的领导人)
现在形势发生变化了。朴槿惠昔日的得意门生黄教安当选了自由韩国党党魁。黄教安会推动朴槿惠无罪释放,从而获得韩国民众支持并获得执政党地位吗?
我觉得,黄教安一定会推动朴槿惠案子的法律途径解决,但也会利用朴槿惠这张牌,打压文在寅及其支持者。但,黄教安绝对不会第一时间就上来要求释放朴槿惠。
黄教安不可能要求无罪释放朴槿惠,因为朴槿惠有罪,这是韩国全国人民公认的事实。如果无罪释放,那就是干预司法公正,更是于韩国民众做对。黄教安不仅不可以和法律做对,更不可能和韩国民众做对,因为,如果真的那样做,黄教安的政治生命可能就完结了。
黄教安大概率会做什么?会怎样打好朴槿惠这张牌?
如果我是黄教安,我会这样做:
1,淡化朴槿惠案的法律属性,可以强调朴槿惠在狱中和多次受审过程中多么吃苦,病痛多么严重。这个嫁给了韩国的女人,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亲人。这样的悲情牌打出来,朴槿惠案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政治抱负。如果韩国媒体把这些事理解为文在寅在为自己的大哥卢武铉报仇,那这个案子,恐怕就复杂了。
2,打好悲情牌的同时,一定要让韩国民众重新回忆起朴槿惠的好。朴槿惠在位期间,韩国上映了一部票房超级火爆的电影《辩护人》,片中讲述了律师宋佑硕为震惊全国的"釜林事件"受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的故事。宋佑硕的原型就是卢武铉和文在寅,侵犯学生人权的,恰恰就是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总统!如法炮制来一个电影,让大家回忆一下朴正熙父女俩对韩国的贡献,自由韩国党的人气一定会有所回身。
3,朴槿惠无罪释放不可能,但获得同情没问题。法律不外人情,但法不容情!自由韩国党和黄教安始终摆出尊重法律的姿态,而韩国人又越来越多希望放过这个朴槿惠这个老太太。最终结局大概率会演变成,韩国人希望释放朴槿惠,选黄教安上台,让他去以法律允许的方式善待朴槿惠,比如保外就医,比如特赦。
朴槿惠对于自由韩国党是一张好牌,但能不能打好,还要看黄教安有没有这个政治智慧了!
为什么李清照能成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和赵明诚的爱情,留下千古诗篇,也成就了她第一才女的雅号:刹那四目相对,仿佛已是千年;一看欢喜,再看依然! ——时光陈旧后,满眼皆是荒烟漫草。却还有人,于风前月下,说着岁月窈窕。经过风雨飘零,仍能与时光对饮,必是深爱这人间的。 她是温婉至极的女子,却又不失豪气。青丝湿了白发,烟雨湿了流年。她不哭,亦不笑。所有的颠沛流离,所有的形单影只,仿佛都变得遥远。
千古才女,她敢以女子之身,端立于众文人之间,不扭捏,不畏惧。认出了生活的模样,就会与时光握手言和。来来去去皆优雅,分分合合亦淡定。 李清照,宋代婉约词派,语言清丽,崇尚典雅,自辟途径,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文之法作词,让宋词美得更加让人绝望——《李清照传》还有两篇就听完了,一直醉心于她的诗词,如今听了她的传记,对她豪放大度的传奇一生充满敬意!再读她的诗词就更有感触了!
李清照,这位多愁善感的才女,必然要在乱世的风雨里寻寻觅觅,苦辣酸甜,唯有自知!李清照其它方面的贡献不提,单鉴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渐渐长大的她,已是明朗少女,浅浅的回眸之间,淡淡的忧伤,些许任性,些许洒脱,些许倔强,还有隐约可见的诗人气质。
个性活泼的她终于走出死气沉沉的闺房,那个清朗的夏日午后,她划着小舟,悠然飘在水上,不知不觉已是黄昏。然而游兴正浓的她,却没有归去的意思。因醉于眼前景致,反而划着小舟继续前行。蓦然间,无数只鸥鹭被惊起,平静的画面平添了几分灵动。几年以后,李清照身在京城,想起这样的情景,始终萦绕在心中,于是有了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腹有诗书的女子,到郊外游玩,还喝的大醉。她是要告诉世人,青春时节,她曾那样沉醉过。
一帘月,几杯酒,醉与醒之间,便是千山万水。提及李清照,不得不提赵明诚,比李清照年长三岁,博览群书,喜爱诗文,尤其酷爱寻访收集金石书画。也只有这样才华出众的男子,才能让傲然的李清照春心萌动。李清照与赵明诚,刹那四目相对,仿佛已是千年,初见欢喜,再见依然。
以梦为托,请父托媒,登门拜访。李清照自家花园中独荡秋千,几分无聊,几分慵懒。就在此时,几人敲门进入院子。李清照既惊又喜,连忙向门跑去,慌乱中跑掉了鞋子,头上的金钗也滑了下来。躲在门后,虽然狼狈,但朝思暮想之人就在那里,难掩欢喜。于是,倚门回首,把那人瞧了个仔细,却又做出嗅青梅的模样。那晚,落笔成词,有了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子并不长久便迎来了世事的变故,莱州与青州虽然相距不远,但离别让李清照无比惆怅,心事没个着落,只好提笔填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还是这个秋天,重阳佳节,李清照形单影只,连回忆都不愿打开,任自己被夜色吞没,默读伤悲,写下此刻的心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用隽秀的小楷将这首《醉花阴》抄在笺纸,寄给赵明诚。
宣和三年(1121)秋,李清照赴莱州与赵明诚相聚。不过,对于相见后是否还能继续柳暗花明的日子,李清照并没有把握。漫长的思念,还有那不可言说的心事,早已堆积成了忐忑不安。临行前,李清照安排好所有,告别姐妹,写下了凄苦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前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来不似蓬莱远。
诗的最后看似是说姐妹们可以书信往来,其实是带着幽怨委婉地说,自己不会像那个身在“蓬莱”的男子一样,对大家的信笺置之不理。越是身处乱世,生命的底色就会显露无疑。世事凌乱,岁月萧条,人在其中彷徨无定。于是,胆怯苟且,自私冷漠,人格的各种弱点都会被风雨洗刷出来,暴露在日光之下。
建炎三年(1129)三月,王亦在江城内起兵作乱。所幸,江东转运副使李谟事先事先得知了消息,赶紧来见赵明诚商量对策······叛乱发生的时候,赵明诚弃百姓和妻子不顾,和另外两个官员,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赵明诚在那个夜晚,懦弱无处掩藏。对于赵明诚的行为,李清照很失望。数月,李清照与赵明诚路过西楚霸王项羽庙,李清照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尽管对李明诚很失望,作为妻子,为了丈夫的颜面,李清照不能当面斥责,只能将伤心寄予文字。
因为缒城霄遁这件事,赵明诚被罢免了江州太守之职,赵明诚也很羞愧,数日郁郁寡欢,倒是李清照比较豁达。最终李清照选择了原谅。想必如此大气又婉约的李清照,若是放在当今,不但能做一手好词,也定能创一手好业!
李清照晚年凄惨,一生经历过繁华也经历了落寞,经历过最好的也经历了最坏的,虽然晚景凄惨却依然透着爱国的情怀,《题八咏楼》中写到,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独立的品格,坚强的个性,开阔的眼光,被岁月淹没,成了名副其实的婉约词宗。她的文字里,不落俗套,婉约中不失风骨。才女这个名字非她莫属!
书画史上的行书四大家指的是哪些人?
行书四大家:王羲之,欧阳询,苏东坡,颜真卿。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欧阳询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扩展资料: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 行楷和 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 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 弥补楷书的 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 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 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 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 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四大家
查看全部4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黄道周小楷书法自钟繇出,又学王羲之而自成一家,成功原因有三点
黄道周是明末清初人,与王铎同时,自幼聪慧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8岁起就进入讲堂开始为人讲学,23岁中进士,进朝为官,但因其性格耿直,一生于官场不顺,后隐退于市。黄道周从小学《易学》,懂数理,会天文,精书法,能绘画,工诗文,并有大量著作留于后世。因明亡而不屈,后被俘,仍在狱中写下三百余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在书法方面,黄道周精于小楷、行书、草书和隶书,尤其是楷书和行书有过人之长。小楷方面,他以钟繇为师,后又学王羲之楷书,兼二者之长,形成了自己清雅劲健、秀气灵动的个人风格。如果说钟繇的楷书有古朴质拙、…
10 2019-07-09
中国书法四大家有谁?
中国书法四大家,一般的是指“颜、柳、欧、赵”楷书四体的创始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 1、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 2、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3、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4、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扩展资料1、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 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也称“率更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1287年(元二十四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书四大家
4 浏览2823 2019-04-22
书画史上的行书四大家指的是哪些人
1、王羲之、 欧阳询、 颜真卿 、苏东坡被称作行书四大家。 2、简介 1)行书四大家一: 姓名:王羲之 简介: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2)行书四大家二: 姓名:欧阳询 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并有多人评论。 3)行书四大家三: 姓名:颜真卿 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创立“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4)行书四大家四: 姓名:苏轼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