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和党总统有几位,民主党州却好几个在失控?
谢谢
这正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疫情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不顾及民众生命安全的需求、追求自己政治利益的一个表现。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没有把这一影响全人类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个事看。自以为是的认为“新冠病毒”只是流感而已,不必大惊小怪的。在对其他国家以举国之力抗击疫情冷嘲热讽、落井下石的同时,还不忘卖弄自己“了解这个病毒”、是个“医学天才”等等。明确的要求直接负责防疫工作的副总统彭斯要将“疫情对大选的影响降低到最低”。他并没有担心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会受到多大威胁,担心的是因疫情而影响经济、金融的萎靡,进而对自己连选连任梦造成影响。尽管新冠病毒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速蔓延美国全境,并很快成为了全世界疫情的重灾区。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才迫不得已的宣布国家进入了紧急状态,并开始实施一些防控措施。但在特朗普“心系大选”的指导思想上,一直在努力淡化新冠病毒给民众生命健康带来的巨大威胁,声称“民众不用戴口罩围个围巾就可以”、“争取四月中旬撤销所有关于新冠病毒的限制措施,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等等。而下决心要在今年的大选中彻底打败特朗普的民主党,始终被强势的特朗普所压制,其竞选活动也同样受到了这次爆发疫情的影响。民主党的头面人物拜登疫情爆发后,几乎销声匿迹,没有了声息。很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民主党人的竞选。但他们也很快找到了特朗普的软肋,你共和党的特朗普既然有意淡化新冠病毒疫情危机,隐瞒疫情严重程度,我民主党就从这里悄无声息的下手。所有的民主党州对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实施大面积的核查检测,检查面积越大、人数越多,感染病例越多,说明特朗普的防疫政策越失败。最突出的是纽约州,最新数据确诊感染病例122031例,占全美的30%,死亡4159例,占全美的四分之一。而纽约州州长库莫却因纽约州的疫情与特朗普的多次交锋,而名声大振,风头甚至盖过了民主党候选人拜登,成为民主党对垒特朗普的新的力量。
综上,美国疫情地图显示的美国各州疫情情况,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治斗争的意图。你特朗普越想淡化疫情,我检查的越多,确诊病例就越多,无形中就可以对特朗普政绩造成多种打击。这就是天天把人权挂在嘴上、实质上并不关心民众生命健康权的美国政客的真实嘴脸!
(图自网络)
奥巴马会不会成为下任总统?
美国骚乱还在继续,不过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民主党及社会主流声音的力挺,川普强硬的态度有所缓和。
虽然抗议活动还在持续发生,但川普态度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示威者的怒火,目前打砸抢现象大幅减少,还是以和平抗议为主。
发生骚乱活动后,川普的一些煽动性言论比如“抢劫始枪响时”、“白宫有最凶恶的狗和最厉害的武器”等等,确实对他的支持率有所影响。
甚至包括共和党内部对川普的支持也出现了分歧,包括共和党的前总统小布什与前国务卿鲍威尔等人,都决定投票给民主党的拜登。
不过由此认为他已“众叛亲离”也不符合基本事实,虽然川普言行举止有些不合常理,但不乏有一些坚定的支持者。
美国的一些相关机构最近都发布了一些民调,尽管据数据显示川普的支持率低于民主党的拜登,但还基本有百分之四十的选民支持他。
即便是被川普视为“眼中钉”的CNN,他们发布的民调川普的支持率尽管很低,但还是有41%的选民挺他,因此说“众叛亲离”言过其实。
其次,奥巴马与川普是对“老冤家”了,他们恩恩怨怨好几年了,如果奥巴马能够重新出山参选,那确实有很大看点。
不过遗憾的是,所谓的“奥巴马会不会成为下一任总统”,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个可能性根本不存在。首先,美国历史上没有这种先例,宪法上也没有这样的规定。
另外,民主党刚刚敲定拜登为民主党最终总统候选人,也是唯一的,即便奥巴马有想法也不可能再有参选的机会了。
不过总的来看,川普的连任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这次CNN刚发布不利的民调后,川普马上就迫不及待地直呼“假民调”,并发出威胁。
这种做法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也充分说明川普当下确实有些急了,急得有些“慌不择路”、有点分寸大乱的感觉。
不过一两次民调并不能代表最终的结果,美国大选一向诡异难测,2016年希拉里遥遥领先于川普,但最终还不是遭遇了“黑天鹅”事件,因此现在下结论谁输输赢还为时尚早。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美国和伊朗将走向哪里?
拜登当选美国总统与内贾德恢复自由,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所谓的内贾德在2017年12月被逮捕,即没入狱,也没判刑,软禁了三个多月以后就被释放了,即在2018年4月就已经恢复了自由。
内贾德何去何从,纯属于伊朗内政。从美伊关系来看,美国无权干涉,也无法干涉。
不过,尽管内贾德由于诸多因素引起哈梅内伊不信任从而政治前景黯淡,但近日对美国大选仍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无论美国将来谁担任总统,对于伊朗而言都没有什么区别。理由是过去美国在伊朗核协议时,并没有在经济上给予伊朗帮助,但他还是希望解决美伊之间的对立关系。
真正决定美伊关系的是哈梅内伊和鲁哈尼与如果美国胜选的拜登。
提到美伊关系,必须提到伊朗核协议。可以说,伊朗核协议是美伊关系的分界岭。
尽管伊朗从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从而走上了反美道路,包括2005年担任总统的内贾德一直试图研发核武器,引起美国和联合国的制裁。但从来也没有像特朗普那样封锁伊朗石油出口,简直是不给伊朗留条生路。这种创伤根本无法弥合。
伊朗核协议是美国为了落实亚太再平衡战略抽身中东乱局又担心伊朗研制核武器从而“松绑”伊朗针对到叙利亚抢地盘的ISIS以联合国安理会名义签订的,当然各签属方都“皆大欢喜”,的确,美伊出现了较“温和”的关系。但随着特朗普上台退出核协议,美伊这种关系也仅仅维持了3年。主导签订核协议的正是美国民主党领军人物前总统奥巴马,拜登当时是副总统。
拜登曾表示,“如当选,将重返核协议”,是不是为了美伊关系无法确定,但至少表明了两层含义:一是维护奥巴马的政治遗产;二是修复特朗普破坏的东西。拜登也曾表示要重返《巴黎协定》,主要是表明与特朗普政策的切割或者推翻。这是由民主党与特朗普及共和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所决定的。
如果拜登胜选重返核协议,那么美伊关系将如何走向呢?
实际上,特朗普退出核协议后给伊朗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包括经济和马莱曼尼的死。这种伤痛是国与国的,很难愈合。但是,经过一番较量,伊朗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增加了自信心。换言之,伊朗敢在军事和战略上平起平坐强硬地直面美国,这是以前很难想像的。尽管内贾德时期对美国展示强硬,但在军事上还没有真正对垒过。也就是说,拜登上台,即使美伊关系能够缓和,但伊朗不会像以前那样处于弱势一方。
拜登7日发表“胜选宣言”后,伊朗总统鲁哈尼8日表示,下一届美国政府“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特朗普总统的错误”。看看,这口气和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时截然不同。
美伊矛盾是深层次的,不是一纸伊朗核协议就能解决的。抛开历史恩怨,伊朗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以及建立伊朗一叙利亚一黎巴嫩真主党什叶派走廊,与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相碰撞,尤其拜登表示要强硬进入叙利亚,势必导致于美俄关系紧张,伊朗将毫无疑问地卷进去。
围绕核协议前后的博弈,美伊之间尤其伊朗对美国的信誉已经崩塌。拜登当选,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美伊紧张关系,但从根本上不能解决美伊之间深层次的矛盾。除非美国放弃霸权主义,但拜登做不到,民主党和美国人也做不到。
美国共和党举行总统竞选集会?
在2020/6/21晚彻底失败的造势以后,特朗普的败选颓势已经得到明证!
从多个角度看,特朗普除非在出奇招,否则他连任基本无望了!
因为:
一、竞选募款落后
二、民调落后
三、关键州失手
四、造势活动被青年恶搞放鸽子而失败
特朗普的民调已经多次落后拜登,但最大的一个坏消息是,五月份的竞选募款,他第一次落后拜登,拜登募得8800万元,特朗普只有7400万。任何选举都是打钱的战争。当选民或金主,都不愿意给钱的时候,这代表著,没有人愿意把钱捐给会输的一方。
其次,特朗普的总体民调已经落后拜登达10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比较难翻盘的差距。
对特朗普最危险的是,他2020年拿下全部的7个关键摇摆州而获胜(他的总得票是输300万票的),但是,最新的民调显示,他在关键摇摆州里,至少输了四个,只有一个州是打平手。其中落后的佛罗里达州有29张选举人票,宾州有20张,光这两个如果迎不回来,他就输定了。
而说到6/21的造势会,之前对外宣传是有100万人预约入场券,他们估计会万人空巷,挤得人都进不了19000座位的体育馆。结果,只有6200人出席,而且全都是:老、白、男。
为什么有100万人预约入场券?到头全都放了特朗普鸽子呢?
这就是后来媒体去查访发现的,原来是美国抖音TikTok、韩国摇滚音乐K Pop上,大批的年轻人号召去恶搞特朗普的这次造势会,他们用假的邮编、假的email,在特朗普既选网站预约了入场券,造成一种假象,耍了特朗普于团队。
这批年轻人多数可能没有投票权,但他们会这样的来恶整特朗普,凸显的是,他们对于特朗普处理族裔、疫情等的不满。
当然,年轻选票本来就不是老特的选票,但是,这样的冷清场面,绝对给特朗普很大的打击。
奥巴马卸任后谁是总统?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年6月14日- ),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德国巴伐利亚州 ,德裔美国共和党籍政治家、企业家、房地产商人、电视人,第45任美国总统(2017年1月20日-2021年1月20日)。
人物评价
特朗普是个善于反向思维的商人,极为务实的强人,同时也是一个难缠的政治异类。他搅乱了世界的秩序,也搅乱了人们对大国领袖的认知。在他崛起的背后,是一波汹涌的民粹主义潮流,是对贫富分化鸿沟的愤怒,也是美国乃至世界一道深深的分裂伤痕。对这样一位踏入美国最高政治殿堂的人物,人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甚至讥讽或谩骂都无关紧要。爱或者不爱,他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