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大学张元,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
科举制度是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举人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
不过科举制度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后来才诞生的,经过了很长过程。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一代当官,代代做官。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开始不拘一格,从出身低的人中选拔人才,兴起"养士"之风、招揽人才。
到秦代则以完全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汉代开始,建立了察举制度。
(魏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是比较完善的察举制度)
地方官员对德才兼备者进行推举,被举者经考试过关后,由政府量才录用。
这种制度能确保出身底层的人能出人头地,但如果举荐者能力有限,就会埋没人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了。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定期考试层层选拔崭露头角,被皇帝选中成为官员为国家服务。
这一制度更科学、更公平,为历代统治者所肯定,一实行就是一千多年,直到清末。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最低的一级叫院试。
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的称做“秀才”。
在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不像高考那样年年都有机会。
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试成绩及格的就是“举人”。
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
最后一关,也就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是殿试。
殿试又叫廷试,由皇帝老儿亲自主持。
凡能通过殿试的,叫“进士”,成为进士的,就端上了铁饭碗,成为国家干部,由朝廷礼部也就是组织部安排职位。
进士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他进士,按照考试名次分为二甲、三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也就是说,考取进士,至少是个七品知县。
不难看出,通过省级考试的学子叫举人。
成为举人,只是获得了参加全国考试的资格。
对于举人,朝廷一般是不管分配的。
只有你继续努力,在殿试中考取好成绩,才会出人头地。
举人如果在礼部应试没有通过,可以参加下一届殿试。
但是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
举人虽然不是官员,但可以作为一种文凭即资历,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举人在秀才之上又在进士之下,再继续努力,再上一个台阶,就可以入朝为官,前途无量。
即使不再参加殿试,或者是殿试落榜,从此退出考试,也是地方上的文化精英,一般人也要对其刮目相看,没有人敢瞧不起。
这其实是和“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有着一样的道理。
因为举人虽然没有被授予官职,但他是个潜力股,很有可能明天就会飞黄腾达。不参加殿试的举人,影响力也非常大,因此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却不敢轻易怠慢和得罪举人。
成为举人也是一种荣誉,享受到一些特别待遇。
比如,见到当地各级官员可以不用行礼,官员也不会怪罪你。
再比如,举人能享受减免赋税的特殊待遇。
举人触犯法律,只要不是发现十恶不赦的大罪,可以免于死罪。
所以《儒林外史》的范进在中举之前,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都瞧不起,受尽白眼,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嘲讽的对象。
但是当他中举的消息传来后,所有的人都换了一副嘴脸,对他毕恭毕敬,极力讨好他。
别说是胡屠夫,就连张乡绅也来套近乎巴结,还送上了五十两银子,见范进不收,还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正像诗中所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古代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只要不死,可以一直参加考试。
但是考试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因为考中秀才已经非常难,要想考中秀才要经过三级考试。
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那里再考一次。
这三场严格的考试只有考到一、二等级的合格者,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每个府院举行的考试也不是年年进行,每三年才考二次。
每次录取45名,平均每届考生的录取人数大概30名。
一个府下辖若干个县,名额分到每个县也基本只有5个读书人有机会中考中秀才,跟现在全县高考的前五名相当。
换句话说,只有全县考生中的尖子生,即超级学霸才会考中秀才,堪称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毫不夸张地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由此可以想象,考个秀才有多难。
而且参加考试的学子,只要不是天才,很难一次过关。
再考第二、第三次的时候,大多是已经成家了。
如果是穷苦人家,肩负家庭重担,承受生活压力,根本没有条件再考。
除非你出身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才能从容复习考试。
因为要想考试取得好成绩,必须熟读《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这些指定的读物,这些著作共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
除此之外,及历朝历代的正史典籍也要背的滚瓜烂熟。
让你去背数十本几百万字的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想一想就会让人知难而退,看一看那一大堆的书就会崩溃。
考秀才难,中举人难上加难。
明朝276年期间,大约出了10万个举人。
明朝乡试是三年一次,进行了90次考试。
平均下来,全国每次考试产生1000名举人。
如果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
因此,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高过清华、北大的研究生。
据统计,大约60个秀才中才会产生一个举人。
所以中举人难度相当高,范进中举之后才会疯掉。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考了三次都没有通过,只好放弃。
而他的父亲更为悲催,因为李时珍考试的时候有一次是跟父亲同场考试的。
成为举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靠不上进士也会有所作为。
明清时期,出身举人的名人不少,明代的大清官海瑞就是举人身份。
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
而且他这个举人当的还比较勉强。
他花100多两银子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得以参加长沙乡试。
他这样做不是徇私舞弊,因为朝廷允许这样做,这叫“纳资为监生”。
考试过后,当时考官胡鉴给左宗棠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等于直接宣告他已名落孙山。
但发榜前,皇帝突然给湖南增加了6个举人名额,恰恰胡鉴又因急病猝然去世,几个考官经过争论才让他过关。
但是左宗棠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与进士擦肩而过。
因此,左宗棠又羞又愤:老子不考了,回老家当农民去!
如果不是洪秀全搞事,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左宗棠真有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
第三次名落孙山时,左宗棠已经成家为人父了。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生。
这时候的左宗棠,已经进入不惑之年。
左宗棠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一生可谓功成名就、名垂青史。
不过他有个心事一直放不下,为当年落第耿耿于怀。
1874年,以陕甘总督身份平定陕甘叛乱的左宗棠,奏报朝廷说我要请假参加会试。
那时候,左宗棠已经年过花甲。
慈禧太后看了左宗棠的奏章,哭笑不得:你一个堂堂封疆大吏、国之重臣参加会试,不是搞笑吗?
慈禧太后传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
一道谕旨,终于圆了左宗棠多年的进士梦。
当然,这种朝廷赏赐的进士,怎么说来得都名不正言不顺,含金量有限。
因此时人就遍了一个段子,把已经去世的曾国藩也扯了进来:
左宗棠去见曾国藩,曾国藩从里屋出来晚了一会。
因为曾国藩不久前迎娶了一个小妾,左宗棠就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说了:“替如夫人洗脚。”
曾国藩反应非常快,张口就来:“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棠一听无地自容:好不容易弄了个“同进士”身份,却搞得跟当了只等同于“如夫人”。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
范文程是名门之后,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他的太爷范锐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兵部尚书,曾经跟大奸臣严嵩各种斗法,最终不敌而离职。
范文程的爷爷范沈担任大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是从三品的地方大员。范文程的父亲范楠,的确有些范楠,因为他没有官职可以当,只能回家继承遗产,做个富二代了。
到了范文程这一代,小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因为当时地球处于小冰河期,粮食严重减产。不光大明关内饥荒遍地,这关外的日子也不好过。
为此范文程家里就算有点积蓄,其实也只能勉强度日,要想过得滋润,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范文程兄弟俩为了活命,那必须要找个差事做,光在家读书可不行,坐吃山空不是个办法。
你当时是什么情况?公元1618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这一年后金打下了抚顺。范文程很自然地就成了后金的子民。甭管你原来是哪个民族的,现在你就是后金的人了,谁让大明保不住自己的地盘呢?
所以你说人家是汉奸吧,人家没有一天给明朝干过活。可要说他不是汉奸吧,他身为范仲淹的后人,居然帮着清军对付大明朝。
范文程一直吃的都是满洲人的饭。这一点真不能怪范文程,人家压根就没机会南下去效忠明朝。自己在家好端端做个老百姓,读读书挺好的啊。
没想到这地盘说变主人就变主人了,自己从明朝百姓一眨眼就变成了后金的百姓了。说到底,你也就是个小老百姓,这王朝的变迁是你能左右的?
所以范文程只能跟着时代的潮流往前走,地盘成了后金的地盘,人也就成了后金的人。这期间被后金俘虏的汉人,何止百万,因此范文程跟着后金混日子,这无可厚非,谁还不想活下来呢?
但是范文程是个读书人,他是有满腹经纶的。既然没有机会去明朝考科举了,那么他索性就毛遂自荐,跑到努尔哈赤那儿效力了。
这相当于是找了一份工作,国企的工作谁都想干,但是外企的工作难道就不能干吗?当然也是可以的,而且工资待遇似乎更好一些。
为此范文程就这么成了努尔哈赤的谋士,由此可见,范文程从来没有一天,吃过你朱明王朝的皇粮,他出仕做官以后,一直吃的都是爱新觉罗家的饭,自然是要尽心尽力为爱新觉罗家族卖力了。要不,你又要说他是个卖主求荣的人了。
范文程在皇太极和多尔衮时代,智商几乎是一路开挂的。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范文程啥也干不了,就是个舞文弄墨的文人,那个时候他也很年轻,资历尚浅,社会阅历也不足。努尔哈赤给他一碗饭吃,就算对得起他这么多年所学了。
范文程本人倒是很努力,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就希望干一番大事业。在皇太极登基以后,范文程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当时范文程已经是一个壮硕的青年,不光可以给皇太极出谋划策,而且因为身材魁梧,常常冲锋陷阵,所以在军队里是有一定威望的,那么他立下了哪些功劳呢?
1、成为皇太极的主要智囊。范文程主要还是个拿笔杆子的人,别看他没考个什么进士,但是智谋上一点也不比进士差,因为他有实战经验。
早年范文程在皇太极手下,就曾经亲自前去劝降过大凌河附近的兵马。后来他又建议皇太极对山海关用兵。
孔有德、耿仲明前来投降的时候,皇太极派遣范文程前去接洽招降的事宜。因为范文程是个汉人,跟他们打起交道来更加方便,范文程把这件事而已做得很漂亮,皇太极和孔有德等人都比较满意。
因此范文程是越来越红,在皇太极身边成为了最重要的谋士,但凡有大事需要做决定,皇太极都会征求范文程的意见。
2、用反间计杀害袁崇焕。袁崇焕是清朝最大的敌人,努尔哈赤努力了一辈子,都没能在袁崇焕这个进士出身的蓟辽总督手里,讨到半点便宜。
皇太极上台以后,依旧沿用父亲的老路子,还是无法攻破袁崇焕在辽东的防线。一时间清军的事业达到了瓶颈期,很难有什么作为。
这个时候范文程想了个好办法对付袁崇焕,袁崇焕打仗的确很牛,可是人言可畏,再加上崇祯皇帝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于是范文程打算用反间计。
范文程建议皇太极不断造谣,说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商量好了,一起打江山,随后平分天下。恰逢袁崇焕擅自杀掉了毛文龙,又卖米给关外的人,所以崇祯一怒之下,就把袁崇焕给解决了。
袁崇焕一死,辽东的局势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新派去的洪承畴没多久就投降了,一系列总兵也跟着投降了,整个辽东都落入了皇太极之手。
3、力主清军入主中原。1644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当时李自成已经攻破了京城,而范文程当机立断,立刻上书多尔衮,让他带兵入关攻打明朝。
这是千载难逢的一个好机会,李自成立足未稳,而大明朝已经亡国,范文程准确地看到了这一点。很多人说他是汉奸,难道范文程这个时候要去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李自成吗?当然不可能。退一万步讲,李自成是党项人,也不是汉人。
当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后,其实是犹豫不决的。因为他对关内的新闻一无所知,李自成到底有多少兵马,他们是否已经稳定人心,这些都不清楚。
为此多尔衮不太愿意南下,这个时候范文程力劝多尔衮,一定要南下击败李自成,这样才有争夺天下的机会,才有入主中原的可能。
后来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果然南下,带着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城,为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为清廷争取了明朝旧臣的拥戴。清军入关以后,北京城内可谓是人心惶惶。为什么?因为李自成进来以后,把明朝这帮旧臣给打怕了。他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把人家关大牢里剥削了8000万两白银,打死的明朝官员不计其数。
为此这次清军入关以后,明朝旧臣们也担心他们故技重施。在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主动上书多尔衮,让他为了稳定人心,将崇祯皇帝风光大葬,并且好生安置那些明朝旧臣。
这一举动取得了绝大多数明朝官吏们的拥戴,不光北京城内,就连南方的很多明朝官吏,对大清朝也开始抱有幻想,这是清朝能够一统江山的重要原因。
总结:范文程的媳妇儿被多铎给抢了。说了这么多他的好话,得说说这个人窝囊的地方。范文程的旗主是多铎,在清朝旗主是可以肆意夺取手下人的妻妾的。
因此多铎就把范文程的媳妇儿给抢了。这件事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什么?因为范文程当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人家自幼饱读诗书,学习了儒家思想,这么做比杀了他还要令人伤心。
为此皇太极严惩了多铎,可是这件事终究是不了了之了。范文程就这么成了一个大乌龟,他还厚着脸皮继续为清廷效力,换任何有血性的人,早就跟多铎拼了。
因为他忍辱负重,所以范文程成了清朝的开国元勋,结局是很好的,康熙五年,70岁的范文程去世,子孙后代都受到了清廷厚待。
参考资料:《清史稿》
编导影评怎么写?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