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佐网买车被骗,二手车贩子最喜欢收哪些车?
你好,我就是你口中的所谓车贩子,你想知道我,还有我们同行最喜欢收哪些车吗?我可以告诉你,但是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有些车,是每个车贩子都喜欢收的。有些车,则是某些车贩子喜欢收,某些车贩子不喜欢收。因为每个车贩子的资金能力,自身定位,客户方向,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说所有车贩子都喜欢收的车1日系车
是的,每个车贩子都喜欢收日系车。尤其是丰田本田和日产。哪怕那个店的主营业务是二手豪车,当有二手日系车上门时,也没有任何一个车贩子能够拒绝。原因很简单,因为日系车在二手车市场实在太受欢迎,太好卖了。
虽然价格很透明,利润不高,但是贵在周转快,做生意最讲究的就是周转率,哪怕利润低点,只要周转得够快,没有生意人是不喜欢的。因为生意人都明白,预想的利润再高,也没有马上能装到口袋里的钱划算。尤其是对于许多刚刚从事二手车行业的车贩子来说,收购二手日系车是最稳健,最小几率亏损的选择。
2精品车
假如你的车是精品车,只要不是太过冷门的品牌,那么我相信每一个车贩子都会喜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精品车总是很快就能卖出去,而且能为车贩子创造更大的利润。不要以为现在的人都不懂车,懂车的人真的是很多的。一辆没有事故,工况良好,漆面无损,内饰靓丽如新的车子,真的很快就能卖出去。你可能会反驳我,说普通车,只要没有大事故,通过翻新不也可以做得看起来更精品车差不多吗?
我只能告诉你,差得多了。就比如说顶棚,如果脏了,确实是可以进行美容,美容以后看起来也确实是很干净。但是美容后的干净,和本身很干净不是一个道理。因为用任何清洁剂来进行翻新美容,都是会留下痕迹的。哪怕看起来很干净,但是拿手一摸就露馅了。本身很干净的,摸起来就很顺滑,而用化学试剂美容过的,摸起来很干涩,甚至还有结团的现象。
这只是其中一个现象,任何一个部位,经过翻新美容的,虽然咋眼一看挺好,但是和原来就很好,是有区别的。
而且精品车收回来是不用花费一分钱,和一点点精力整备的。所以哪怕花多一两千块钱收下来来,都是比收普通车更划算的,因为买车的客户也愿意多加钱。好卖,又不用投入资金和精力,利润还高,所以每个车贩子都爱收精品车。
3有一点点小瑕疵的车
有些车连事故都算不上,就是有一些瑕疵。比如说开车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什么东西了,有点凹痕之类的。这些车总体来说,里里外外的车况都是很好,就是有一两处比较明显的瑕疵。这种车贩子也是比较喜欢收的。因为往往可以利用这一两个小瑕疵对车主进行压价,最终以一个比较开心的价格收下。
个别车贩子喜欢收的车豪车
主要以BBA为主,因为这些车利润高。卖一辆的利润,基本等同于卖4,5辆日系,甚至更高。但不是每个车贩子都喜欢收的,有些甚至还会拒绝。因为收豪车的本钱高,而且风险大。毕竟豪车贬值速度也是相当快的。要是收在手里大半年卖不出去,不但可能会亏损,可能还会亏上不少。
做二手车也是讲究定位的,你很少涉及二手豪车的生意,贸然收1台回来,真的卖不出去。原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比如说我,做了近10年的二手车生意,来来回回都是做普通车系。坦白说,每一辆车在收回来的时候,大概多长时间能卖出去,我自己心里真的有底,而且结果总是八九不离十。但二手豪车,我真的一点底都没有,我也试过,真的卖不出去,后来还是同行来做中介卖掉的。
大事故车
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所有二手车贩子都喜欢事故车,其实不是的。大部分车贩子,对事故车,尤其是重大事故车,是避而远之的。因为现在的人对安全的意识比较强,如果车子是大事故车,哪怕价格真的便宜很多,大部分人都是不接受的。
如果你骗他,说是没事故或者小事故,就算能卖出去,后续麻烦也会很多。据我所知,除了一些特定的地区以外,大部分正规二手车商家都是不愿意干这些事的。因为现在的经商环境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你以大事故车冒充豪车卖给人家。别人带人来你店闹事,到监管部门举报,网络曝光,媒体曝光等等。每样手段都够你吃一壶,大部分二手车商是吃不下,也不愿意吃这口饭的。
个别愿意,个别二手车商甚至专注经营事故车,所以他收到这种车,也能找到这种客,算是差异化经营吧。
总体来说,只要不是特别冷门的品牌,或者超级豪车,跑车,大事故车,颜色特别违和的车。只要价格合适,大部分二手车商都是愿意收,喜欢收的,只要他觉得好卖,觉得能够创造利润就行了,车子收来是拿去卖的,又不是自己开的。车贩子收车只以市场准则为标准,不会掺杂太多个人的喜好因素。
不懂车的人会把哪些普通车当成豪车?
豪车,其实是一个营造出来的概念
什么叫好车,我们可以通过动力、油耗、空间、外观、内饰、操控、舒适、隔音、做工、质量等多方面来评判。可是什么是豪车,我们有一个标准化的概念吗?
比如说必须是百公里加速在6.5秒以内才是豪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很多中型到大型的SUV都要被踢出豪车范畴了。SUV车型主打的是空间和舒适度。动力性能并不是那么重要。如果说百公里油耗的话,那几乎全部豪车都要折戟沉沙,本来人家买豪车的人根本就不在乎油耗。
再比如说舒适度,GM8挺舒服啊,哪怕是五菱宏光,你后排弄个大沙发,感觉也不错。那能叫豪车吗?什么豪华感,设计感,舒适感,很多十几万的国产品牌做得都不错。长安CS75 Plus,瑞虎8Plus,换个车标,蒙蒙国外那些不懂车的外行,说豪车他们一定也信。而我们……是不是在某些人眼里,那些“国外不懂车的外行呢?”
豪华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或许有些偏颇,但这就是事实。豪华品牌的最大价值就是满足您花钱的需求,这些高端客户不怕花钱,但是需要把钱花在面子上。所有肉眼可见的地方,你不惜代价都要给我做好。哪怕是一个可伸缩的车标,哪怕是车门里自动弹出的一把雨伞。哪怕是后排扶手箱后面推出来的一瓶红酒和两只玻璃杯。我能不能下车时候自己支伞?我能不能下车再喝红酒?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要的就是这个派头!讲究!
什么是豪华车?就是让你花一百万买车,然后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告诉全世界,这车值一百万。其实这辆车可能成本不到30万,还有20万是营销成本,剩余50万是利润。
买豪车的人,不在乎你一辆车赚他50万,他在乎的是两点,第一,这辆车我花100万,必须全世界都知道。第二,给我与众不同的东西,营造一个物有所值的假象,不能被戳穿。
不同人心中,对于豪车的概念是不同的我们来做个实验,1、奔驰GLC算不算豪车?一定会有人说算,有人说不算。甚至同一个人,不同语境下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BBA作为传统的豪华品牌,地位是毋容置疑的,我们在小时候,看到奔驰眼里满是羡慕:以后有钱了,一定要买奔驰!可是说不算也有一定道理,毕竟奔驰GLC才不到40万的价格,二手车更是二十多万就能拿下,豪又能豪到哪呢?GLA或者A级才20多万,甚至价格还不如某些国产品牌,那能算豪吗?
2、我们先看图,大家看这车算不算豪车。
隆重介绍一下:这款车叫大众辉腾,4.2V8发动机,百公里加速6.9S,最高配售价245万。你以为的豪车,比如说什么保时捷Macan,它能买四辆,路虎揽胜极光,它买6台不费劲。论价格的话,这是和保时捷911,玛莎拉蒂总裁,一个级别的。它算豪车吗?
哪怕告诉你价格,是不是也不想承认?
回到问题本身,那些普通车会被当成豪车?1、丰田埃尔法
2.5L自吸的发动机,愣是敢报出近百万的价格。这车在国外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买菜车,基本上和别克GL8是一个级别的。可是因为国内MPV车型缺乏豪车,而且商务用车有时候又很追求豪华,于是这款车被炒了起来。你想大型轿车,豪华品牌都有很多选择,像是什么奥迪A8L,宝马7系,玛莎拉蒂总裁,梅赛德斯奔驰S级……可是你想MPV车型,有什么豪华品牌?可能你想不出什么来。
2、克莱斯勒300C
乍一看这车,是不是也觉得像是百万级豪车?克莱斯勒,美国血统,中大型轿车。V6发动机,基本上具备了豪车的所有条件。这车当年新车售价不过30万而已,现在二手车最低报价3.8万。
3、科迈罗(大黄蜂)
2门4座硬顶跑车,百公里加速5.9S,变形金刚一里面,大黄蜂第一次变身,那种豪华感简直爆棚。很多人都认为科迈罗是百万级别的豪车,其实这款车落地还不到40万。是不是对于豪车的概念已经模糊了?这车如果卖你100万的话,它似乎就是豪车了,可是只卖40万,你心里却有点不舒服。
4、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中型轿车,准跑车,百公里加速5.2S,动力、性能、外观、血统,几乎无可挑剔。其实这车才三十多万,低配30万出头。
5、福特野马 Mustang
肌肉跑车,回头率保镖,其实这车才35万左右。2.3T的发动机,零百加速5.5S,一样会给你百万级豪车的错觉。
这里我没举什么保时泰SR9、陆风X7这样的例子,那种山寨豪车已经带了一些欺骗属性在里面了。我只想通过这个问题和大家来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豪车,豪车到底应该有一个什么标准。它贵,究竟贵在哪了?
如何评价电影极速车王?
从默片时代的滑稽追逐到《速度与激情》,need for speed一直是最能体现电影“运动影像”特质的主题之一。聚焦1966年勒芒耐力赛的《极速车王》是此类型下的最新选手,如片名所示,它充斥着对速度的极致还原和对造车过程的精细刻画。底特律的工厂流水线和摩德纳的作坊,勒芒夜雾弥漫的赛道和乡间小路,扳手与方向盘,加速,过弯,撞击与燃烧,《极速车王》用稳健的叙事和炫目的剪辑,将观众带入挡风玻璃后的第一视角,钻入汽车底盘聆听发动机的轰鸣。
但你不需要是赛车爱好者,甚至不需要懂车,也能在《极速车王》中收获当今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影院体验。《极速车王》这个有借《极速风流》东风之嫌的中文译名,或许不完全准确,这部影片不是专为速度崇尚者准备的视觉奇观,不只是肾上腺素为第一主角的竞技电影,它还是人物为先的传记片,细节丰富的年代电影,充满幽默和转折的剧情片。
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福特对战法拉利,虽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但可能对于理解本片更适宜:《极速车王》是一部关于对抗与妥协的电影。这种对抗,不只是勒芒赛道上两位车手双车并行火花四溅的对峙,更多的是赛场之外,两位汽车巨头的理念之争,商业世界与理想主义的博弈,纯粹与不纯粹、尊严与妥协之间的对立。
Ford v. Ferrari:是车王还是广告狂人
影片故事设定在二战后60年代婴儿潮的大背景下,追求新奇标榜个性的美国年轻一代不再中意流水线生产的国产福特,来自异国更具“匠人精神”的跑车品牌显得更酷,而连续在勒芒耐力赛中获胜的法拉利更是成为速度和冒险精神的代名词。面对下降的销售额,福特公司的营销鬼才Lee大胆提议福特开发跑车产品线,收购正处于财务危机中的法拉利,而Lee这个拍脑袋之举在也成为整场福特法拉利大战的源头。经历了语言不通坐立不安的尴尬谈判后,Lee为老板带回他们被法拉利戏耍了的消息,和一句致命的讽刺:“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尊严”,是《极速车王》不断出现的重要议题,而将尊严受损作为大战的直接导火索是非常聪明的戏剧处理。听到竞争对手嘲笑自己肥胖,嘲笑福特工厂丑,福特二世都带着戏谑的表情不屑一顾,但最后这句挑战尊严的讽刺却让他神色大变,直接宣布在当年的勒芒向法拉利开战,要用一辆福特制造的跑车击败法拉利。准确来讲,他这里的用词不是击败,而是埋葬。亨利·福特二世,这个继承了创始人祖父亨利·福特之名的二世祖,和他对身份的不自信以及所背负的重压,也就此丰满地树立起来,让观众心中福特V法拉利的天平悄悄倾斜。
《极速车王》极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在整个故事的行进过程中,片名中这两个公司,福特和法拉利的形象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摇摆。法拉利一方在开篇中被塑造成了狡诈的恶人,似乎他们作坊里精雕细琢的养眼红色跑车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装腔作势。待到勒芒开赛时,法拉利方的车手像个沉默着奸笑的反派,而看台上法拉利老头每一次的气急败坏,和主角Carroll每一次的作梗都能让观众感觉舒爽。
而影片前中段的福特二世正相反,观众会支持他尊严受损后的复仇意愿,而在此之外他显得极有大局意识和商业头脑,对主角团队也比较尊重。一场狂飙后的哭泣是本片最好笑的一个段落,也让这个车业巨头显得有点可爱。然而,这个意料之外的喜剧段落正铺垫了亨利·福特与速度和驾驶之间的疏离,铺垫了福特根本不懂赛车的事实。
福特公司的高层Leo在主角们到达勒芒终点线之前替老板当了恶人,用会议室里那一套官僚主义一次次为主角们制造障碍。但当终点到来时,观众们会逐渐看清,玷污速度纯粹性的的反派永远不会只有那么一个,所有体育精神,竞技道德,所有对速度的浪漫主义幻想,在商业世界中都不过是终将转换成销售额的宣传品和营销话术。
所以当我们的车手成为品牌形象下的牺牲品,亨利·福特变成了抛下团队坐着直升机去用餐的资本家,反而是一直板着脸嚷着意大利语的法拉利老头,向Ken低头致敬。
Carroll Shelby & Ken Miles:速度的终极意义
在福特与法拉利的大标题下,本片毋庸置疑的两位真正主角,是由马特·达蒙饰演的赛车设计师Carroll Shelby,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车手Ken Miles。不同于许多其他体育类型片着重刻画选手与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极速车王》将重点放在了这一对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同队友人身上,这一处理也显示出《极速车王》对于竞技与输赢,对抗与妥协的不同解读。
影片以Carroll在勒芒参赛时的回忆片段开场,勒芒赛道迷离的夜雾陡然变成洛杉矶的悠闲阳光,而Carroll这位首个赢下勒芒的美国赛车手,不得不因心脏问题放开方向盘退居幕后。但Carroll明显是不甘心的,他对速度丝毫未减的迷恋从他开篇引用的诗句就能看出:“当发动机转速达到7000时,一切都将逝去。”
前赛车手的身份,和对赛车事业的忠诚,成为驱动Carroll在整部影片中行动的引擎,这个总是嚼着口香糖不屑一顾的德州汉子,将不厌其烦地在商场与赛场间周转斡旋,险棋走遍,也要确保他精心打造的GT40里坐着一位真正的车手。
Carroll心中最纯粹的车手,是传说中很不好相处的Ken Miles。这个总是瘪着嘴一脸刻薄的英国男人,在方向盘后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push,以报废的风险在一圈圈的竞速中突破着车辆的极限,也一次次将他自身肉体和精神的极限向前推进。
达蒙和贝尔,在本片中的表演是现象级的。就如两个角色的关系一样,两位影帝级别的演员丝毫没有抢占银幕时间,或是“飙戏”的倾向,有的只是没有表演痕迹的松弛自然。达蒙完全将自己化成了那个赛道边掐表的领队人,情绪内敛细腻;而贝尔,橡皮人一般的体重控制能力只能说是对他敬业精神的赞扬中最低级的一层,《极速车王》中出神入化的伯明翰口音,对人物不同状态转化的处理,都证明贝尔早已是当代最好的男演员之一。没有人会不爱贝尔塑造的Ken,即使这个人物根本没有讨任何人喜欢的意图。
大多数观众,大概都对66年勒芒赛的最终输赢不太了解,而《极速车王》的类型模式和故事走向,也似乎是以这场赛事的最终结局作为终极悬念。但在最终三辆福特越过终点线时,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受骗了:《极速车王》不关乎胜利,它的最终主题,是妥协。
Carroll对身体状况妥协,退出赛场后开始心不在焉地服着药;而当他获得福特提供的机会可以带领团队重返赛道后,即使他耗尽心力花样百出地抗争着,到最后也不得不在资本和权力面前放下尊严。
Ken似乎是纯粹和自由的化身,但他在进入GT40的车舱前还是有经济压力和家庭责任缠身。在成为福特车手后,他的第一次重大妥协,发生在福特高层禁止他出席前一年的勒芒比赛时。脾气火爆的Ken,出人意料地没有一走了之,他在空荡荡的车库里钻进车下,从收音机里听着队友们在勒芒的最新消息,一面认真地做着点评。
真正控制着那些炫酷赛车的不是把着方向盘的车手,看台上众人簇拥的赞助商们,才真正踩着油门和刹车,掌控着这些他们砸下重金的玩具。Ken输不起这个机会,只能躺在跑车投下的阴影里,继续玩这个他并没有话语权的角力游戏。
而Ken更为重大的一次妥协,出现在勒芒赛道的终点线前。这一次的妥协,是真正表意上的妥协,放慢,减速,交出对速度的控制权。当然,对于Ken最后的这个决定肯定有很多非常不同的解读,而我倾向于将它落脚于之前Ken与儿子的一场谈话中。Ken的几次妥协,都可能是为了保住自己作为赛车手的机会做出的选择。这种妥协,是理想主义下忍辱负重的无奈,但或许对于Ken来说,更是明白速度的意义之后的通透与释然。
在一次次打破个人记录,一次次将手中这台车逼到物理极限后,Ken已经拓宽了自己速度的边界。对于Ken来说,赛道不是直线型指向终点的,他真正的赛场,是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止的进程。所以Ken不需要赢,他只需要握住方向盘的那个机会,因为那之后他便不会停。
这或许是《极速车王》与其他类型片最不同的地方。“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过程”,虽然看上去只是安慰失败者的鸡汤,但对于真正纯粹的竞技者而言,这是绝对正确的行动指南。或许竞技者这个说法,在这里都不够准确,因为在Ken最后的那场驾驶没有其他对手,只有他一个人,在旷野中驶向一团火光。
作为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现实的框架下,《极速车王》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改编。从现实与电影的不同中,或许就能看出创作者们的表达重点:现实中,恩佐·法拉利不但没有在比赛最后对Ken致意,他甚至根本没有出席66年的勒芒赛;而福特公司,其实也没有为Ken设下重重阻碍,在65年的勒芒就有派Ken出战。对这两个公司脱离现实的塑造,一方面丰满了《极速车王》的情节,一方面或许也是创作者们自己站了队,站在所谓“纯粹者”的角度去批判行业垄断者的不纯粹。这样的处理是否有失偏颇,可能得福特、法拉利及其消费者们自己去裁定了。
而作为真实人物的传记片,《极速车王》也免不了夸大这两个主角的领导力和重要性,将车队中其他的车手和工程师们模糊化或彻底抹去。真实历史中,Carroll和Ken并不是福特GT40的最大功臣,但为了方便叙事和建立人物,《极速车王》直接将这款传奇车型记在了两人名下。
但这并不是在批判《极速车王》,虚构作品与真实世界之间,本身就有巨大差距,而创作者们也是拿着有限的信息和老旧的电视画面,用自己的态度和解读填补故事中的空白。除了人物塑造的趣味和对类型叙事略带颠覆性的解读,《极速车王》作为体育电影和传记片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对Ken家庭的展现。
在这位赛车手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他的亲人不再是电视机旁忧心忡忡的阻碍,相反,Ken的家人都是站在刻板印象对立面,脱离功能性的角色。妻子Mollie是与Ken绝对相称的灵魂伴侣,会把车开得比他还快,会在看到两个大男孩打架时拎一把花园椅打开一本杂志坐在一边,而Ken的儿子Peter,是Ken最大的崇拜者,但会在Ken做出妥协时露出不解和失望,又最终真正读懂父亲。
虽然这篇文章着重于站在赛车门外汉的角度,讨论《极速车王》赛场之外的表意与叙事,但这不代表《极速车王》的赛场不好看。从Willow Springs,到Daytona,最终到勒芒,《极速车王》中的三场赛事,和赛事之间的无数测试,都依靠临场感十足的摄影、声效和剪辑,生生制造出一种生理上能感受到的速度感。甚至不需要3D,那种游乐园里沉浸式的高速体验,《极速车王》做到了。
《极速车王》设定在60年代,但除开年代设定,整部电影从题材选择到叙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种不属于当今时代的,扎实而稳健的复古感。在Disney+流媒体平台上线的这个周末,当多数媒体人对《极速车王》票房持悲观态度时,这部在流媒体和“达斯米奇”时代显得不合时宜的影片,在开画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将作为系列电影重启作的《霹雳娇娃》“埋葬”。《极速车王》远不可能是部杰作,但它能成为给古典主义电影人们的一记强心剂,又再一次证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