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小姆苟,什么是共享农业?
谢谢邀请!我是春光秋月,欢迎大家关注!
什么是共享农业?共享农业其实对我们并不陌生。大家都能知道“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他们的出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都知道共享单车现在的境况,所以让各方都得到利益才是我们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外很久以前就有“共享农业”,只不过他们是以“乐趣”为切入点,让人们在种植、管理、采摘的过程中共享快乐。
我们国家这几年开始流行“共享农业”,我们多数是以互联网+农业的方法,百姓通过线上订购农产品或农场体验,然后通过物流把农产品送给百姓手中,或者带着家人、亲戚、朋友体验一下农民的生活。
还有共享农业机械的,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农户每家土地面积都比较少,自己购买农业机械不划算,所以就租赁农业机械大户翻地、打药、收割等,这也是共享农业的一种。这样不仅为农户解决了从种植、管理到收割运输的问题,还能给农业机械大户创造价值,一举两得。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们这附近的一个地区事例:
在位于城市郊区的乡镇,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敢想敢干的村班子,动员村民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各家土地入股,将土地整理后,建成一个类似QQ农场的家庭农场。将土地划分成每个0.5亩的地块以500元一年的价格出租给城里居住想体验农耕生活或者有农耕情结的城里居民。周边用木栅栏隔离,每隔一定宽度预留出一条行人路,路两边焊接约4米高铁架子,种植葡萄树或葫芦、苦瓜、南瓜等藤本作物爬上铁架子,远处看是一道风景,而且在农田里干活累了的人们在棚下休息乘凉也是十分惬意。这样一来,不仅土地以高于平常价一倍的价格出租,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另外挣一份钱,乐于耕种的人们还能体验农耕的快乐,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
合作社还划分出一块土地生产无公害蔬菜,在农场安装摄像头,对种植、浇水、施肥、用药、收获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通过互联网订购的客户开放必要的监控端,让客户知晓农作物生产全程,吃上放心的蔬菜农产品。这样做可以一改以前的“产、供、销”为“销、供、产”模式,农产品成熟后,通过快递直接送到客户手中,避免农产品出现滞留卖不出去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订单农业”。
共享农业实际还在探索阶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例子。以后走的路还很长,需要专家学者指点,需要相关部门政策支持,需要人们意识提升,更需要会运营运作,期待我们国家的“共享农业”越做越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同时,欢迎各位读者在下方留言评论及发表不同见解,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或转发,让更多人了解三农知识。
从浙江绍兴嵊州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哪些?
从浙江绍兴嵊州走出来的中国两院院士有如下九位:
郑津洋 院士,高压容器和管道专家。1964年11月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2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荷凤 院士,生殖医学家。1957年9月出生于浙江嵊州市,籍贯浙江临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1989年获得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丁仲礼 院士,地质学家、气候变化学专家。1957年1月出生,绍兴市嵊州人,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现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有生 院士,船舶力学及船舶与海洋装备技术专家。1942年4月2日生于甘肃兰州,原籍浙江嵊州市,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84年获得布鲁内尔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寅初 院士,生物化工专家。1938年7月7日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市,浙江大学名誉校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弥曼 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1936年4月17日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浙江嵊州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2年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吴常信 院士,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市,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晓光 院士,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1935年4月8日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市,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高级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4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邢球痕 院士,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1930年9月3日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整个明代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个什么来头?
沐王府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的创始人叫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沐氏子孙世代承袭云南王,镇守云南边陲280余年,与明朝政权相始终。沐氏子孙对巩固祖国西南边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鹿鼎记》提到韦小宝7个老婆中有一个名叫沐剑屏的,她的身份是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剑屏是小说虚构人物,而沐王府却是真实存在的,沐王府第一代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将领沐英。
沐英,生于1345年,自幼父母双亡,是一名流浪孤儿。1352年8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遇上了朱元璋,那时25岁的朱元璋与马氏膝下无子,两人见沐英可怜,便收其为养子。
朱元璋自己是苦孩子出身,也做过流浪儿,在乱世中九死一生,受尽战争饥荒之苦,所以对于沐英感同身受。由于沐英还没有名字,朱元璋给他取名为“朱文英”。
从此,朱元璋和马氏对他视如己出,倾心抚育。多年后定鼎中原时,朱元璋回忆起还饱含深情说:
“朕怜其孤且幼,特抚育如儿,夜卧同榻,数番鼾睡于朕怀。“
其实,当时的朱元璋收养沐英,有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想法。毕竟那时朱元璋过的是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不奢望一儿半女,更没想到日后会当上皇帝。
此后,朱文英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为军中一员骁勇威猛的大将,18岁出征,屡立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不得不说朱玩璋教育很成功。
(朱元璋与马氏剧照)
洪武初年,朱文英被任命为大都督佥事,年纪轻轻就在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担任要职,可见其能力卓著,也说明朱元璋对他很信任。
当然朱元璋养子不只朱文英,他还陆续收养了朱文忠、朱文辉、朱文刚、徐司马、平安等。在开创大明王朝战争中,朱家养子们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堪称朱元璋有力的心腹精锐。
在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已经儿女成群了,亲生儿子也不少了(一共26个)包括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
于是,朱元璋令养子们改回原来的姓。朱元璋很会处理,每次养子立了功,就恩赏其恢复原姓,朱文英在镇守建宁时恢复为“沐英”。
朱元璋有了子嗣后,便不再把沐英视为继承人,大明江山自然要传给有血缘维系的真正朱家子孙。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封沐英为西平侯,赐予丹书铁券。
不管怎样,沐英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骁勇善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与马皇后和朱标关系极好,对朱元璋又忠诚有加,让朱元璋对他非常倚重。
(黔宁王沐英)
尽管朱元璋称帝后,沐英一再被朱元璋找名目往外调,不让他待在京城。但当朱元璋真正需要他时,还是会尽可能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沐英也自然也会全力以赴。
比如,坐镇云南,戍守边疆。
由于元朝宽松政治制度,云南在明朝前就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有多股不稳定的势力。除了元朝贵族梁王势力外,还有之前大理国段氏王族后裔,继续保有领地和很大权势,以及众多地方土司势力等,使得云南管理松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傅友德、蓝玉3员大将率30万军队平定云南残元势力,元军大败,梁王饮鸩自杀。
云南平定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继续一边平叛,一边让民众休养生息。
洪武十五年,云南全境平定,回归大明版图。
明朝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布政使司,划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置卫、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
朱元璋还迁移一批中原大姓移居云南,当时有江南巨富就被他遣戍云南,以充实云南人口。
(沐英画像)
据明代《三迤随笔》记载,明军初平云南时,当地人口只有7万多户,后来从江南、中原等地迁来商贾士名后就多达20万户了。
但这样还不够,朱元璋有了新烦恼:云南是打下来了,如何治理成为一大难题。云南远在千里之遥,又独立了600多年,经济文化等与中原相差很大,如何有效控制它呢?
唐宋的管理方式是册封,元朝管理也仅限于与土著大姓接触,这都谈不上真正管理。真正有效管理就要中央直辖,派官员过去,才能把云南牢牢控制在大明版图之内。
说白了,就是在云南当地安插一个权力楔子。
所以,明朝迫切需要选派一个名臣重望者去镇守云南,执行中央政策,这个人必须对朝廷忠诚,地方治理能力好,谁能堪此大任呢?
(明朝治下的云南版图)
这个人选,沐英再合适不过了。养子镇守云南边陲,亲儿子要镇守北方,这个安排很合适!
平滇第2年,沐英回京时,朱元璋向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关切询问:“官云南苦否?”
沐英淡定答道:
“云南不苦,四季如苦,冬不穿袄,夏至温和。那里的溪水清凉可口,喝多了也不肚子痛。
不过,臣还记得,打大理那天早上,将士心切,置生死于不顾,有百余将士打完仗后拉了一裤的稀”。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亲生儿子也莫不如此!
(云南当时产大象)
洪武十六年(1383年),西平王沐英领命镇守云南。初入滇时各地土司时常发动叛乱,洪武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几次云南土著叛乱,都被他轻松平定。
在征讨当地土司时,沐英曾面对百头大象围攻,由于火药装填慢,明军先进火器难以派上用场,由此沐英发明了著名“三段式”战术。
什么是三段式”战术?
就是把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分成前后3队,大象逼近时,第1队士兵集中射击,然后退到队伍后装弹药,第2队、3队再相继跟上。
如此火炮劲弩齐发,使得当地土司连连败退、损失惨重,沐英还生擒了37头大象。
如此战术确实很有创意、很给力。如此几番战斗下来,云南土司也被制伏得服服贴贴,不敢再生叛乱了。
还有,沐英在当地屯田耕种,教授文化,十年间屯田百万余亩,使西南边疆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到宣德年间,云南粮食除满足军需,还有大量盈余,他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沐王爷”,沐府自然就成了“沐王府”。
史书记载,沐英为人宽宏仁毅,居贵不骄,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唯独喜欢养马。因此在明一代,云南战马充足,还可大量输送省外,为明朝的军备做了很大的贡献。
沐英,确实是一代让人尊敬的将才。
也难怪朱元璋听到养子在云南政绩后,将其召回京师表扬,不得不说朱元璋双商真高。在朝堂上,朱元璋当众拉着沐英的手赞叹:“使我对南方能高枕无忧的人,就是你沐英啊。”
沐英平定云南叛乱后,开启了他的第一代沐王府时代,此后沐家人一直在云南边锤戍守了近300年之久,一直尽忠职守到明朝灭亡,可说与明朝政权相始终。
沐王府,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沐英与朱标感情深厚,闻之伤心欲绝,哭到呕血,终在云南病逝了,终年48岁。
消息传来,朱元璋悲恸不已,命长子沐春奉柩入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据说一路上为沐英送葬的百姓多达数万人。
沐英去世后,其长子沐春接任镇守之职,朱元璋仍恐西南生变,几次当着朝臣面叹息,但看到沐氏子承父业,将云南打理得井井有条时龙颜大悦:“西南得人,朕无忧也”。
沐春死后,因无子嗣,其弟沐晟继任。
建文四年,朱棣篡位成功想削藩,但考虑到云南情况复杂,自己又新登基需要稳定,于是加封沐晟为黔国公,赐世系铁券,在制度上确定了沐氏永久镇守云南。
从沐晟开始,沐氏子孙世袭黔国公。
也就是说,从朱棣时代开始,沐氏虽然不是朝廷藩王,但在大明王朝政治体系中,已经将其视为藩王了,只是没有藩王名分而已。
沐氏,也是明朝唯一允许存在的异姓藩王。
到了沐氏第3代沐斌袭位时,朱家子孙已是第5代了,君臣关系渐于疏远,不再像朱元璋与沐英那般还有一层养父子关系加持的亲密。
这时的朝廷考虑到了要防着沐氏了。
1440年,明英宗向云南派出了首任云南巡抚丁璿,首任巡抚还有一个身份是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中央派到云南的钦差大臣,是监督云南三司和沐王府的。
如此才让朝廷有所放心。
但毕竟天高皇帝远,沐氏作为镇守一方的诸侯,势力逐渐庞大,沐氏子孙也良莠不齐,但基本上恪守祖训,尽职为大明王朝驻守边疆。在沐氏镇守期间,云南也没发生重大变化。
到了沐氏第十代,沐氏十世孙沐启元承袭黔国公后骄横跋扈、轻狂不法,纵容家奴残害百姓。云南巡抚看不过去,抓了其家奴。沐启元竟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企图炮逼巡抚放人。
沐启元母亲宋氏闻此大惊失色,这可怎么了得,与朝廷对着干,岂不是将沐氏家族置于死地?于是宋氏大义灭亲、毒死儿子沐启元后,主动上书朝廷请罪。
如此,宋氏的另一个儿子沐天波成为了新的黔国公,他沐氏18个黔国公的最后一个,即云南沐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
沐天波开始执掌沐王府时,正值崇祯17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而亡。
云南当地大小土司认为,明朝气数已尽,纷纷发动叛乱,最大一股势力叫沙定洲。沐天波的官军打不过,反被叛军赶出了大理城。
后来大西军在孙可望带领下杀入云南,打败沙定洲,迎回沐天波。但大西军那时与明朝不同心了,他们打下云南,但不还政给沐天波。
自此,云南就不再是沐王府的地盘,而变成了大西军的地盘。此时被孙可望架空了的沐天波投奔南明小朝廷,为永历帝朱由榔效力。
后来孙可望挟天子以自重,囚禁了永历帝朱由榔,沐天波、李定国等人拼死救出皇帝。
永历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榔狼狈逃到缅甸,沐天波依旧陪在永历帝的身边,寸步不离。
1661年咒水之难爆发,缅甸国内发生政变,新任缅甸国王摆下“鸿门宴”邀请永历帝。沐天波陪朱由榔前往遭到围攻,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客死异国他乡。
沐天波曾经说过要与大明共存亡,此后不久南明小朝廷被清朝剿灭,实现了沐王府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的誓言。
(云南沐王府)
对于沐天波舍生忘死、忠肝义胆的举动,清初学者邵廷采这样评价:
“跋涉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斯亦无愧其祖宗矣。”
沐天波忠贞不二、不屈而死,无愧沐氏列祖列宗,无愧大明王朝,也无愧汉家冠冢。这是对沐天波的极高赞誉,也是对为大明王朝镇守云南近300年的沐氏子孙的充分肯定。
沐氏子孙对大明忠心耿耿,为大明辛苦镇守云南边陲,从沐王府第一代先祖黔宁王沐英到最后一代沐天波,完全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沐王府与大明王朝的政权相始终,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唯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想必就是沐王府的第一代主人-沐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为什么说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
为什么说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启矇者。
我的观点与其相反,认为劳动是舞蹈文化之母,是人类文化文的启蒙者。是先有劳动呢,还是先有舞蹈?我认为先有的劳动。人类及动物生存为第一需要,为了生存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原始社会时代,人类向大自然索取食物,采取不同方式,或是打猎,杀死飞禽走兽,索取皮肉;或是上树摘果,下地挖掘植物的的根径;或是制做网、篓捕鱼。
请看一看爱斯基摩人是怎样猎取海豹的:他伏在地上向它爬去;他竭力象海豹一样地昂起头来;他模它的一切动作,等到悄悄地椄近它之后,最后才向他射击。可以看到,模仿动物的动作,是守猎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守猎者在守猎时取得的经验,再猎取动物时所重新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再度从事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已独特的狩猎舞。在这里是什么决定着舞蹈的性质?是一种严肃工作性质,也就是狩猎的性质。结论是舞蹈是劳动的产儿,劳动在时间上必然先于舞蹈。
再举一例。南民答那峨的土著部落之一巴戈包人怎样从事社会性的土地耕种。在他们那里,男女都从事农业,。在种稻田的日子里,男人和女人一大早就聚集在一起,着手工作。男子走在前面,一面跳舞,一面把铁镐插于地里。妇女跟在他们后面,把谷粒撒到男子们所挖的坑里,用土把它盖好。这一切都是认真而严肃地进行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舞蹈与劳动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没有掩盖现象的直实联系。如果你不认为巴戈包斯人最初是为了娱乐而用铁镐刨地,撒上谷种,并且只是后来才为了维持自已的生存而种地,那么就必须承认,在这里劳动先于舞蹈,而舞蹈是巴戈包人播种的特殊条件所产生的。舞蹈是劳动的产儿,劳动在时间上是优先于舞蹈的。
我们著名的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以歌曲和舞蹈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国内革命战争的时期,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上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景象,是先有革命战争,还是先有《东方红》舞蹈。我们党经历了井冈山时期的“星火燎原”,艰苦卓绝旳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的更为艰苦卓绝的持久的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解放战争。是革命的激情让我们把历史艺术的转变为史诗,钻进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心里,扎根、生芽、开花结果。革命战争先于舞蹈,舞蹈是革命战争的产儿,革命战争历史先于舞蹈。
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每个民族的舞蹈,无不源于祖先同大自生博斗中,劳动中产生的舞蹈,是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为什说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启蒙者!
这个提问,确定了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的概念。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在唯心史观的艺术家看来,原始社会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是误乐游戏。为索取食物的行为是游戏误乐。在误乐中产生了劳动,在舞蹈中产了劳动;产生了文字、语言、文学、诗歌等。那么舞蹈的语言、肢体动作是怎产生的呢?只有归结于天才创造。是舞蹈家的天才创造。
唯心史观理论家毕歇尔说:“人之超出筒单寻找食物的范围,大概是由我们在高级动物身上所看到的那些类似的本能所促成的,特别是由模仿旳本能和爱好一切试验的本能倾向所促成。例如,饲养家畜,并非从有用的动物开始,而是从仅仅为了自已的娱乐而饲养的动物的开始。看起来,加工工业的发展在任何地方都开始手给身体涂各种颜色,文身、给身体各个部分穿孔或加以毁伤,随后,装饰品、假面具、树皮画、象形文字的制作和其他类似的作业就逐渐发展起来。,,,,,可见,技能是在游戏中间得到的,并且只是逐渐地获得有益的应用。因此,以前所认为的发展阶段上的顺序,必须用恰恰相反的顺序来代替: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先于有用的物品的产生。”
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和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如出一辙。
再举一个例子。澳洲妇女在舞蹈中表現她怎样从地里挖出可食植物的根来。她的女儿看见这个舞蹈,由于儿童所特有的模仿的冲动,就把她的母亲的动作再现出来。这时候,她还处于无须实地采集食物的年令。因此,在她的生活中,挖掘植物的游戏(舞蹈)先于实际的挖掘;就她讲来,游戏是先于劳动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挖掘植物根当然先于模仿这个过程时成年人的舞蹈和儿童的游戏。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劳动先于游戏。母亲的舞蹈是挖掘植物生存的须要,女儿摸仿母亲的舞蹈出于娱乐的同时,也由于女性挖植物必须做的行为,她自已将来也得象母亲一样跳着舞蹈挖植物的根求生。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舞蹈成为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往往被贵族统治阶级占有,他们割断历史,掩盖舞蹈来源,否定是劳动产生了舞蹈,劳动人民创造了舞蹈及其它文化。人类的的生产活动是文化艺术的母源。
劳动人民不但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以自已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舞蹈艺术,它们直接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原望和感情,是鼓舞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武器。民间文学和舞蹈还从思想上和艺术上对进步作家的文当起着巨大的影响。《诗经》和汉乐府中的民歌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传统一直是历史进步作家学习的典范;《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的故事最初也都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人民群众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以反映新的社会生活。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不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学的奶汁畏养大的。没有一个真正的舞蹈家不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舞蹈的奶汁畏养大的。劳动是文化艺术之母,是人类文明的启蒙者。
为什么说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启蒙者!
劳动是舞蹈的发源地,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启蒙者,是人类发展的各个发展的历史阶段所证明了的。舞蹈在人类的文化文明发展史上与文学、戏剧等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舞蹈给人们的印象,节奏感特别突出,没有一个舞蹈没有节奏的。这种节奏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一般说来舞蹈不过是对动物的简单的摸拟。例如,澳洲土人的青蛙舞、蝴蝶舞、鸸鹋舞、野犬舞、袋鼠舞就是如此。北美印弟安人的能舞和水牛舞也是如此。
普列汉若夫论文艺中,论述道:“在这些舞蹈中显示出一种摹仿能力。澳洲人在袋鼠舞中模仿这种动的一切动作十分成功,以致如艾耶尔所说,他的面部表情在任何欧洲剧院里都可以引起雷呜般的掌声。
,,,,,,她[怎样]爬到树上捕捉负鼠;或者怎样跳入水中捕捉贝壳;或者怎样挖掘可食植物的根。男人也有同样的舞蹈。例如,澳洲土人的划桨舞,或新西兰人表演的造船舞就是这样的舞蹈。所有这些舞蹈都是生产过程的简单描写。它们都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因为这是原始艺术活动和生产活动最紧密联系的明显例子"。而且这个时期舞蹈是原始社会环境下的舞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舞蹈的形式、肢体表现内容、服装等综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其社会形态。阶级产生以来,各阶级都用舞蹈表来达本阶级的意志。它不仅仅有着娱乐功能,还有歌颂英雄、号召民众、鼓厉人们去为本阶级战斗的作用。
十八世纪欧洲宫庭盛行一种舞蹈,芭蕾舞《天鹅湖》,是在劳动人民创造的舞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滿足了贵族文化生活精神的需求。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是贵族精神的需要、地位的象征。它所宣扬是贵族阶层的理想、道德和要求。
同样是芭蕾舞,我们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打破了巴雷只属贵族阶级的禁地,成为中国广大工农兵群众喜欢的剧种之一。它们都是描写中国的女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剝削阶级的压迫下,奋起反抗,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种种罪恶。我们的舞蹈是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歌颂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
形式还是那个形式,从西方借鉴来,脚尖点地,旋转飞腿,管旋伴乐。但是,到了我们手里,从形式到内容全新的。让洋人刮目相看,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们的创作源泉是我们的革命战中的现实生活。是現实的生活实践,给了创作者以灵感。
舞蹈来源劳动和劳动人民,舞蹈的灵魂属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各阶层,各团体,各民族,乃至国家。
农村篾匠这个职业快失传了?
篾,主要是指劈成条的竹片。而篾匠,就是把竹子先劈制、加工成片、条、丝等适合编制各种用品的材料,然后再将其编制成生产、生活用具的手艺人。
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而幅员辽阔的南方各地又盛产毛竹。所以,千百年来,各种篾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篾匠,也就成为一门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职业。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充满了市场,占据了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篾制品。随着篾制品的不断被淘汰,流传了数千年的篾匠行业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日本的工业,按说比我们发达,但他们许多传统的手工业都得到了传承,直至今天也没有消失。因为他们尊重传统,热爱自己的传统行业和制品,故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手艺人仍然在踏踏实实的从事着自己的行业,产品也仍旧有着它们的市场。(有兴趣的话烦请查一下日本的百年老字号有多少?上千年的老字号有多少?)
因此,我以为,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民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难道在继承自己的传统工艺上还不如一个日本吗?
传统的中式家俱近年来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发展,成为许多家庭的钟爱之物。如果篾制品能够在其制作工艺上进一步精细、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我想,篾制品也一样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但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不能失去篾匠这个行当,还要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