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浙江水利厅,浙江地区啥时候结束?
今年9号台风利奇马于今天凌晨2时左右,在浙江温岭一带登陆,中心气压935百帕,风速52米/秒,风力达16级,其强度可以排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浙江的台风前三位,同时也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看上图,从目前来看,台风利奇马从浙江温岭登陆,移动速度是16公里/小时,由于台风是从东南方向登陆的,十级的风圈半径是100公里, 过境时间为 200/16=12小时,那对对于浙江台风眼经过的地区来说,大约是一天左右。
对于浙江来说,全部过境,移出浙江得需要多长时间呢?看上面谷歌地图上的距离462公里,台风移动速度是16公里/小时,大约462/16=29小时,因为还要加上台风风圈直径,全部移出浙江境内大约需要29+12=41小时,不到二昼夜左右,才能把台风长度彻底移交给江苏。
我们这是在计算的10级风半径,其实最严重的是10级风对我们的伤害,7级风对浙江来说,抵御能力已经是很强的了,我们人类预防的主要是10级以上。
当然台风在陆地上移动速度比海上降低了一些,主要是受地面阻力比较大,实际时间可能比我们计算的要长些。还有台风向北移动,越往北身材越轻,移动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
还有台风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副高、西风槽影响,也会把速度降下来,并带来强降雨,还有一些不明的因素,也会影响台风速度,时间可以更会长一些。
愿利奇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最少,祈祷了……
氢弹爆炸能改变台风路径或破坏台风形成吗?
“氢弹爆炸能改变台风路径或破坏台风形成吗?”,其实历史上有过相关的提议,不过目前为止人工干预台风的试验都是失败的。
先来介绍下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则被称为飓风,印度洋上称为旋风,台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通常由热带低压扰动逐渐发展而来。海洋的表面由于太阳长时间的照射,会聚集大量能量,台风通常形成于海表水温大于26.5摄氏度的海域,这些温度较高的海域,会加热上方的空气,并蒸发大量水汽,形成低压区域,于是周围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到低压区,在冷空气的移动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热带气旋可以看做是“婴儿时期的台风”,随着周围空气不断涌入低压区,带来的能量也会逐渐增长,热带气旋也会逐渐演变为热带风暴甚至台风,其实台风的形成就是能量流动与热量平衡的过程,所以输入能量小于输出能量时,台风也就逐渐减弱消失了。
整个台风范围可达上百公里,在结构上可以分为风眼区、云墙区和螺旋雨带区,其中风眼区也就是台风的中心,直径一般只有几十公里,在风眼区气压较低,风力非常微弱,天气晴好,和另外两个区域有着鲜明的对比;风眼区向外拓展几十公里的范围属于云墙区,在云墙区情况就非常恶劣了,这里称得上是台风的“主力”,此处风力强大,大雨倾盆,破坏力非常大;螺旋雨带区算是台风的最外侧结构了,顾名思义,在这个范围内自然少不了雨水的光临。
用氢弹来影响台风主意很好,在台风尚未登陆造成破坏前,我们可以通过核潜艇进入台风中心,然后发射核弹。。。。还是算了吧,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释放的能量可达6*10^19焦耳,即使爆炸当量为五千万吨TNT的“沙皇炸弹”和台风相比也差好几个数量级。当然,相比于台风登陆造成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我们可以考虑多扔几枚核弹,但是如果把控不好,核弹爆炸造成的核污染会伴随台风大范围传播,这就得不偿失了。
用核弹“轰炸”台风,主要是为了影响台风结构中的热量分布,从而达到削弱台风的作用,如果核弹的爆炸位置不得当,不但不能起到削弱台风的作用,反而会增强台风的威力,这就得不偿失了。由于台风会向低压带移动,所以要想“牵着”台风走,理论上可以人工制造低气压带,但是以现代的科学技术,要想制造出干预台风的低压带也是不现实的。
人工干预台风台风登陆往往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在上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人工干预台风的设想,比如在台风尚未登陆前,用大量的战舰向台风区域发射炮弹来“驱散台风”;到核武器出现后,又有人提出利用核弹来削弱台风,这两种“武力干涉”台风方案在今天看来,无异于“蚊子打大炮”、“蚍蜉撼铁树”。
随着人类对台风认识的加深,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案被提出,由此诞生了有名的“卷云计划”与“狂飙计划”。(注:由于试验区域在美国,所以用飓风代指台风。)
a、卷云计划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欧文·朗缪尔认为,可以通过飞机在飓风不同区域释放碘化银等催化剂来改变飓风内部热量分布,从而削弱飓风影响。说干就干,在说服美国军方后,1947年,“卷云计划”顺利开展,但是试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在播撒完碘化银等催化剂后,原本逐渐远离美国大陆的飓风,突然掉头西行,直接登陆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b、狂飙计划
1963年,在对飓风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后,科学家依据角动量守恒原理,对飓风不同部位实施“精确手术”,这次的“手术刀”依然是碘化银等催化剂,试验使飓风风眼范围扩大了七倍,周围风力也有了很大的衰减,试验效果最好的一次发生在1969年8月18日,当时的飓风“黛比”在播撒催化剂后,风速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科学家对多个飓风进行了试验,但是试验数据分析认为,不能表明播撒催化剂对减弱飓风有影响,因为飓风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其自身也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在统计学上“狂飙计划”显得意义不大。
结语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依然非常弱小,利用核弹来影响台风显然是非常不靠谱的,而且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认识下对台风冒然施加人工干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对于台风来说,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两面性,虽然台风登陆会带来灾害,但是可以缓解内陆干旱,带来大量的淡水资源,还可以搅动海底营养成分,增加鱼获,台风可以保持地球的热量平衡,对地球整体环境有重大意义。
风雨之后见彩虹!
感谢浏览,我是漫步的小豆子,科学之旅,并肩前行,欢迎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有哪几个台风?
以下是2023年7月份已经生成或移动到我国南海地区的台风情况:
台风暹芭:2023年7月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7月3日进入南海,7月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沿海登陆,7月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减弱为热带低压。
台风艾利:2023年7月1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7月3日进入南海,7月4日在广东省珠海市沿海登陆,7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减弱为热带低压。
台风鹦鹉:2023年7月9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7月11日进入南海,7月12日在广东省珠海市沿海登陆,7月1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减弱为热带低压。
哪里刮台风?
从西太平洋生成或者中国南海生成的飓风我们叫台风,在大西洋生成的吹向美国等美州国家的叫飓风。一般台风生成,有这么几个路径,经菲律宾刮向南海,经过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沿海,再到越南登陆;另一个从台湾登陆在到福建,江西,浙江等,再就是从南海到东海一路北上;再就是从台湾一路北上刮到日本。
为什么每年温州和福建都是台风的重灾区?
首次回答,本人还是初中生,若有错误还请指正。
正文:地级市和省比较就没意思了。首先说说福建。影响福建的台风多在夏季(例如去年在24小时内连续登陆福清的纳沙和海棠),而且多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远洋生成,此时该地区热力条件较好,海水表面温度和潜热都比较高,加上此时一般风切较小,这类台风强度一般都较强。不过要登陆福建,几乎都要登陆台湾。(也有部分从巴士海峡往北进入台湾海峡然后登陆的,例如16年的莫兰蒂)而台湾中央山脉被称为“护国神山”,主峰近四千米的高度可不是吹的,对风力的减弱作用不小,台风的底层结构会被破坏,一般进入台湾海峡强度都不很强,但台风在台湾海峡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也有少部分台风在台湾海峡有增强。这类台风一般登陆福建中北部,也就是福州一带。而从巴士海峡北上台海的一般都登陆泉州一带。这类台风相对来说底子没那么好,但是由于受到地形影响相对较小,加上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造成局地风力一般较强(虽然也不会很强)。加上福建南部距离广东较近,在粤东登陆的台风也会给闽南一带带来一定影响,因此福建受台风影响不少。
再来看看温州。温州地处浙江南部,下辖的苍南可是“台风之乡”,06年的超强台风桑美就是在该县下辖马站镇一带登陆的,当时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在闽北浙南也就是宁德温州台州一带登陆的台风大都是一次登陆,相对来说强度减弱幅度较小,且大都是从广阔洋面穿过琉球群岛登陆,因此一般不会很弱。虽然如此 ,登陆闽东北的台风强度还是比在浙南一带的要略逊一筹。(闽东北更为靠近台湾,相对来说会受到一些地形影响)有趣的是部分台风会在福鼎和苍南交界处登陆,若风眼不清晰或者数据不足,则难以判定究竟在哪里登陆,于是就算作在交界处登陆。(例如07年的罗莎)
总的来说,这两地登陆台风较多,一是因为在这两地登陆的台风多是在夏季,各条件良好因此强度普遍较强。二是这两地本身也靠近其它台风登陆较多的地区,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但实际上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是广东,有记录以来登陆台风比闽浙加起来还要多。不过广东南临南海,本来也是影响中国的台风之主要源地,台风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人力难以改变,在台风季节多关注媒体信息,做好准备就可以了。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也是不错的。
最后来欣赏几张登陆闽浙的台风图片:
登陆前的海棠巅峰时的桑美06年桑美路径图(WIKIPLOT制作)
以上回答均为手打,若有打错字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