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见闻录谜语,你觉得你和孩子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1个月】
在家无所事事,拿娃取乐。【2个月】
老公说:“我能说这张,丑爆了么。。。”
我说:“娃长得丑,我有什么办法。。。”【3个月】
饭后,宝宝趴在我肩头,一口奶吐在我肩头,然后她又给嘬了回去。宝贝,咱不用如此节约。
【6个月】
本来就要把小妞哄睡着了,她爹非要过来玩一下,结果小妞彻底清醒不睡了。她爹玩了一会就把娃扔给我了,我责怪他。
他振振有词:“爹不就是这样当的么!”
【10个月】
独自带娃面临的问题就是,每次上厕所,小妞都会像壁虎一样扒在门上,又拍又叫。【1岁3个月】
防撞角,上午装完,下午就被狗娃啃了,小妞接着霍霍。【1岁4个月】
介熊孩子天天惦记着霸占狗娃的窝,一个不留神,就钻进去了。【1岁5个月】
雾霾天,娃和狗的日常!【1岁6个月】
把魔方拿给小妞玩,介熊孩子把魔方玩成了这样。。。【1岁11个月】
这个熊孩子,学啥不好,非跟狗娃学,在家舔地板。
【2岁5个月】
一时兴起,跟宝宝玩“一枪打四个”,小妞换不过来,看着自己手指说:“不对,是一枪打八个”。【2岁6个月】
一把扎带,一双鞋,小妞玩得好投入。【2岁7个月】
背景:小妞过敏性鼻炎,她爹要用棉球给小妞清洗鼻腔,劝说无果,战斗来决,小妞自己跳起来要锤子剪刀布,小妞每次都是剪刀。
小妞 VS 她爹
小妞:“锤子剪刀布,晓晓赢了”
爸爸:“我是锤子你是剪刀,爸爸赢了”
爸爸:“爸爸赢了听爸爸的,来,塞鼻子”
小妞:“爸爸赢了,塞爸爸的鼻子”
我们:“哈哈哈哈哈哈哈”
【2岁10个月】
我:“妈妈下周要忙成狗,怎么办”
妞:“妈妈要忙成狗,那rainbow(狗娃)要变成妈妈了吗?”
读书超过一千本书的人都是什么人?
答:都是四零、五零后📖
1、绝大多数老一辈喜欢看书读报。
2、那时候买不起书,一般都是互相交换,限制时间,有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把书连夜读完。
3、很多时候去文化站阅读,一分钱看两本连环画。
4、知青时,读书更厉害 —— 忘记饥饿的最佳办法是读书📚
5、一本好书往往很多知青轮流读,有的连封面都没有了,还当着宝贝一样传阅。
6、现在网络上一直说我们中国人不爱读书,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一代读书像吮吸乳汁那样如饥似渴!
对身体有益处吗?
关于正念,其实是对当下的事情保持感知。最近在读一行禅师的著作《正念的奇迹》,其中就介绍了正念的概念和修习方法。和题主分享一下心得。
01 没有正念,你就无法感知快乐
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综合症。上班路上、午餐桌上、还有在卫生间里,人们习惯一边做事,一边无止境地刷手机。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朋友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低头看朋友圈,也不愿和近在咫尺的朋友交流;当饭菜端了上来,我们也都忙着先拍照、修图、发微博微信,饭菜凉了也没动筷子。
如果你的心,不在这里,没有对眼前的事情保持关注。那么,就算你遇上再好的美景、美食,也会视而不见、味同嚼蜡。大家都渐渐地失去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力,而变得随波逐流。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题目为 《当妈之后,我熬的不是夜,而是自由》,在朋友圈疯传。因为它表达出了很多新妈妈的心声,一时拥趸无数。很多人都认为,有了宝宝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被小家伙给占据。一切活动都要以宝宝优先,自己的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了。
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有了正念,也就是对当下的所作的事情保持感知。那么,陪孩子的时候,同时也是自己的时间。
既然我们一定要做,何不把把烦躁放下,把焦虑放下,把不甘放下,用心感受每一秒的时光。提醒自己,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一边配孩子,一边焦虑,自己的时间没有了。你,就会快乐很多。
02 一行禅师的信
关于正念的所有困惑,关于怎样活在当下的所有秘密,都可以在一行禅师所著的《正念的奇迹》中,寻找到答案。
一行禅师出身在越南,因为早年间到美国参加研讨会,并且提交了和平建议书,被越南当局宣布为叛徒。当时的越南,正在被内战战火蹂躏。之后他又流亡到法国,在那里建立了梅村。梅村的收益被用来帮助越南贫困的孩童。
《正念的奇迹》一书,其实是他写给朋友的长信。一行禅师没有用深奥的笔触描写佛法和新知,而是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正念,如何在尘世中修行,保持正念的奇迹。
03 保持正念,从关注呼吸开始
何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那么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练习。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关注自己的呼吸。
可能你会奇怪,呼吸是本能呀,为什么要关注呢?就是因为它是本能,你以前从未关注,而呼吸又是最重要的维持你生理需要的方式。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可以把自己的本体与大脑意识连接,才是在日常中修行的不二法门。
吸气时,你感知自己吸气;呼气时,你感知自己在呼气。吸气的时间长,你会感知到时间长;呼气的时间长,你同样会感知到。僧侣们就会通过这种感知呼吸的方式,来止住心绪藤曼的蔓延,训练自己的定力。
这种关注自己呼吸的方式,有点类似于瑜伽里的腹式呼吸法,通过觉知感知自己的状态。 如果连呼吸时,都会怀有正念,感知当下的实相。那么,就可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修行。不是抛却尘缘一切,在与世隔绝的寺庙里才算修行。不论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练习修行。
在你吃饭的时候,吃饭就是你现下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想着一会吃完还要去工作;在你洗碗的时候,洗碗就是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想着快点洗完才能休息。一举一动,都怀有正念,才能把日子过得熠熠生辉。
04 正念日:让练习正念也变得有仪式感
可能你会说,上面关于练习正念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不妨把正念的练习,搞得隆重一些。每周拿出一天的时间,就专门来做正念练习。如果设定周日时你的”正念日“,那么就要想办法,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从起床开始,就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呼吸,慢慢地起床,慢慢地做一切你想要在今天完成的事情。像爱护无价之宝一样,爱护自己的呼吸,保持恬淡的微笑。在正念中化半个小时,慢慢地洗澡。也可以为自己烹饪一顿美味的午餐。不要为了做而做。要记住,你是自己的主人。所作的一切,不需要给别人观赏。
05 面对情绪,也要保持正念
人是自己念头的集合体。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当你批判时,要想到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看法,都是由之前得经历和所学造就。而他们,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批判别人时,批判就是我们本身;我们欢喜别人时,欢喜就是我们本身。如果没有正念,当我们遇到一霎那的情绪迸发时,那么此刻主宰自己的,只是那些激情或冲动。
要学会在情绪来临时,同样保持正念。一呼一吸之间,感知那些令你不快、愤怒、焦虑甚至不齿的念头。在当下,你只是自己的观察者。犹如开放了上帝视角,置身事外观察自己。
06 一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托尔斯泰写过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皇帝想寻找的三个答案。皇帝有一天突发奇想,只要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他所作的一切决定都会无比英明。问题是:”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为了寻找答案,皇帝张贴公告,让大家献计献策,但是大家都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皇帝无法,只好乔装成一位农夫,去深山里拜访隐居的高人。
见面之后,皇帝直接说明了来意,但是高人只让他先帮自己干活,并没有解答他。到了傍晚,突然有一位受伤的男子误闯了高人的居所。高人让皇帝为伤者包扎。等手上男子苏醒过来,看到皇帝后就乞求他的原谅。原来这名男子,因为皇帝杀了他的兄弟,抢走他的财产,这次特地是来刺杀皇帝的。没有想到,皇帝反而就了他一命。他心中愧疚,发誓要守护皇帝一辈子,连同自己的子子孙孙。
皇帝高兴之余,还是对三个问题的答案,放心不下。于是又追问高人的指点。高人说因为上面的这一段经历,皇帝要的问题已经自己有了答案。
正是“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正念的奇迹》 一直试图传达给我们的理念,就是保持正念,同时也是重视现在的力量。这不是心灵鸡汤,因为鸡汤从来只是描述未来,而不给人任何方法。我们要借助《正念的奇迹》传达的思想,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找寻到内心的真正快乐。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和孩童学习。 小宝宝的情绪,总是来去无常。刚刚还在为你不让他在草地上打滚,而哭闹不止。转眼,宝宝又会因为看到旁边跳跃的昆虫,而破涕为笑。
祝愿每个人,都可以像孩子一样,学会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
大家曾遇到过哪些让人受不了却又无可奈何的老传统?
最难受的就是,大年三十放鞭炮,不胜其烦,又没处躲,没处藏。
一、据说能接到财神。年年放,放几十年了,我一次也没看着财神长啥样!!不知道,谁见过长啥样?
疫情把全世界经济都弄成这样,也没看他有啥作为!
二、年三十不敢开窗户。你敢开窗户,它就敢进来,说不定谁家的“窜天猴”就进来了。小的,全家里“碎碎平安”,大的,难免“火烧旺运”。
有一次,我家开放式阳台就进了一个,亏了门口有盆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几乎年年三十,都能听到消防车,尖锐的警报声划破夜空。
三、三十晚上震耳欲聋。年年看春晚,一过10:30,只能看画了,鞭炮声震耳欲聋,根本就听不到电视的声音,吓得孩子到处躲,老人捂心脏说闹心,猫狗都躲到角落里。第二天一问,春晚演的啥?不知道!
财神大小也是个天官,这也太扰民了,就不太怕老百姓投诉?好事不干,排场还挺大!
四、初一必须大扫除。大家都知道,初一早晨一开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味,地上厚厚一层鞭炮的红色碎片。车玻璃上厚厚的一层黄土,坐车里根本看不着人。大冬天冻手冻脚,想出门拜年?对不起,先扫车吧,还不能用水,否则连车门都给你冻上了。
更倒霉的,擦完一看,玻璃崩碎了,别说拜年了,修车吧,否则门都出不去了。
五、好容易盼来市内禁放鞭炮了。总有不自觉的人,趁你没有思想,抽冷子放一两个,然后从每个房间里传出一顿骂。
我就想,你不招人烦,没人给你冷眼儿,你不香吗?
六、朋友奋斗一辈子,好容易买套郊区别墅。奔波一年,三十晚上赶回家里,站在别墅屋顶,搂着妻儿,遥看满天星光,跳望城里的灯光,感慨终于可以安安静静过个年了,品味一年辛酸苦辣的奋斗路程。邻居家一串巨响,再见时已在病床。
真想问问他的邻居,充满诅咒的前程,会平坦吗?
语文课如何上出文化味儿?
谢谢答友的邀请!作为一名教育学研究生,也作为一名语文爱好者,对于这个话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语文课如何上出"文化味"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就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的重要使命。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教育者如何发挥语文本身的文化价值十分重要。我认为应该有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紧扣课文,寻找文化
在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鲜活的文化。作为教师,既要关注课文的结构、修辞等形式方面的技巧性内容,感悟其中的思想情感,也要善于挖掘其中文化现象。课文中有许多文化想象,下面列举一二。
(1)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民俗、走进民俗就走进了中国自身的文化性格。在课文《端午的鸭蛋》中就向我们展示了汪曾祺的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那么学生如何能够体味其中的情感呢?教师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习俗进行认识,认识高邮鸭蛋的特点、意义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传统习俗进行感知,或者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例如,当前许多传统节日不受重视,反而"洋节"受欢迎怎么看?
(2)艺术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展现出中国人的智慧。课文《核舟记》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传统雕刻的魅力。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核雕文化,体会传统艺术的力量。
当然还有许多文化的内容,需要教师去挖掘与提取,让文本绽放出文化的气息。
2.创造情景,体验文化
任何文化的感知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了解,还需要亲身的参与与体验。所以,语文课要上出文化味的关键还是在于让学生真正有着直观感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就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创造情景,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文化。
例如,在讲中国书法、雕刻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中感悟艺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学生自我实践机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表演课文经典片段、唱民族歌曲等,让学生在课堂展示。
总之,文化需要互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与创造。
3.结合生活,本土创生
任何文化的影响都不及学生所长期身处的地方文化影响,因此要让课堂有文化味就要让教学内容适当地切合学校所处地方的文化。将这些本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比、融合,甚至创新。
例如,在讲到有关艺术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艺术特色进行拓展分析,展现当地人的文化风貌,总结其他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甚至可以融入当地的方言来进行语言修辞、结构等的分析。
4.开拓视野,兼容并包
我想这是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一个教师要课堂的文化味,首先自己必须能够接受和吸纳各类文化,有着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从而能够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将课文讲得有声有色,让文化迸发生机。
最后,语文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在于以"文"化人,其实最终"化"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上出"文化味"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