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制造最新消息,大学有哪些专业与芯片制造有关?
说到芯片制造,大家想起的有什么,深圳、硅谷、前沿科技,还有大把大把的钱等等! 不管上没上过过大学的人知道,电子信息专业肯定是跟芯片制造有关的。
其他的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说到大学里与制造芯片有关的专业,就不得不提芯片是怎么只要出来的。一个小小的芯片,可能集成了数万个元器件,写入了数万条计算机语言代码,记录了数亿条信息。“芯片”泛指所有的电子元器件,是在硅板上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模块。
它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覆盖了军工、民用的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集成电路超过了数万亿元。可见一个小小的芯片并不简单。
在大学里跟芯片打交道的专业有很多。 比如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更侧重于信号的传输与处理。 说到芯片大家总会想起计算机,当然与芯片打交道的还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信息处理都需要芯片的制造,计算机功能的提高需要芯片的革新,计算机的体积缩小需要芯片制造技术的提高。
此外,芯片除了应用于计算机上,还应用于一些机械上。这就关于到了自动化专业,机械的自动化需要新的里面的程序的操控,如制造汽车的机械臂,包装流水线的操控等等。 除了应用于机械,还应用于医学上,随着医学的革新,机器人走到了医生的旁边,成为了医生的得力助手,如超声波、CT及生物传感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芯片制造。
芯片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冰箱需要芯片,空调需要芯片,洗衣机需要芯片,计算机需要,机器人需要,汽车需要,工业上需要,医院里需要, 火箭也需要,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离不开芯片。 我们刚才说的是芯片的应用。
其实还有一个专业与芯片的制造有关,那就是材料学,芯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只有做好半导体材料才能做好芯片。
联想事件的发生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只有研制出属于自己的芯片,说话才能够更硬气!
中国芯片制造能力仍落后国际十年?
芯片领域才十年差距真心不算啥?按照中国人弯道超车的惯例,三两年都能赶上!区区韩国鼻屎大的国家都能搞出来,别说中国要市场有市场,要资金有资金,要政策有政策,要人才有人才的大国咯?君不见当年中国军工和国际差距何止五十年?如今呢?除了美国还有谁能和中国军工比综合实力?芯片领域不过是重视不够而已,一旦重视,超韩赶美不过是个分分钟的事情[捂脸]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有志气,区区一个小芯片,真搞起来没难滴[泪奔]
中国芯片技术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领先欧洲和日本吗?
如今的芯片技术就与欧美日有较大的差距,那么又何言在1960年-1979年之间是领先日欧,抗衡美国呢!
先来看我国的首台光刻机。事实上,我国第一台光刻机是在1977年制造出来GK-3半自动光刻机,要知道该光刻机的校准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的,仅仅是在硅片的移动,光刻机镜头的下降上面实现了自动化。另外,其理论工艺的确可以达到1.5微米,但是芯片还有个重要的良品率指标。GK-3型半自动光刻机也只在10微米的工艺上才可以达到令人接受的良品率。
再来看欧美日的光刻机。在1973年珀金埃尔默仪器公司就最早制造出了投影式光刻机,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然后,美国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普及投影式光刻机了,到了1978年基本上就出现步进式投影光刻机了。而德国的Kasper仪器公司在70年代初期就制造出了接触式对齐光刻机。日本的佳能公司在1970年制造出了PCC-1型光刻机,又在1975年制造出FPA-141Fl型光刻机,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制程工艺推进到1微米以下。
最后来看芯片的产量和技术。在1972年,日本部分企业已经可以勇气3英寸的晶圆制造芯片了,且能够量产MOS集成电路。而在1977年,我国近600家半导体工厂的年产量,仅仅相当于日本大型企业月产量的十分之一。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建成的6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月产能仅800多片,且制程工艺在1.2微米--0.8微米之间。而国外的制程工艺已经达到了0.1微米左右,可见技术差距有多大。可见,那时我国的光刻机,芯片的质量和产量都无法与欧美日相比,仅仅比韩国强。
另外,在70年代时,我国h还仿制了DG公司的部分产品,但是产量只有1000多台,而DG公司的生产了50000多台。并非是什么买办思想限制了我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只是因为当初的资金有限,外加国外的限制。为了提高半导体相关的技术,我国先后推出了531战略,908工程等等。可以说,我国是极为注重半导体技术发展的。
由此可见,我国首台半自动光刻机出现的时间要比美日欧的晚个6,7年。那又从哪里说,我国的芯片技术领先日欧,抗衡美国呢?即便到了今天为止,我国的科技发展走上快车道时,光刻机技术仍然与欧美日有较大的差距。就更别说,在六七十年代了。
事实上,从那时起,我国在半导体领域就奋起直追,逐渐缩小了与欧美日之间的差距。差距最大的时间是在1980年,那时大概差了10年到12年左右,至于为何又被拉大了,那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当这段时间过去之后,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再次奋起直追。
直到今天为止,也可以说到了2021年时浸没式DUV光刻机被制造出来之后,才可以追平日本的技术,与ASML的差距缩短到14年。当然了我国开始制造光刻机时,ASML还没出现呢。只不过,近年来ASML聚集了世界各国的高端科技,才组装成了世界领先的EUV光刻机。而我国则受制于《瓦森纳协议》,根本无法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只能自己努力。可以想一下,一个人的速度,哪里比得上好几个人的速度呢。
那么是先有光刻机还是先有芯片?
先说结论,从实际结果看,先有芯片再有光刻机,光刻机是由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内有芯片,要运行光刻机必须有芯片,所以芯片比光刻机先有。
什么是EUV光刻机光刻系统使用紫外线在硅薄片上形成数十亿个微小结构。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一个集成电路或芯片。芯片制造商可以在芯片上填充的结构越多,它的速度和功能就越强大。这就是为什么光刻机的系统专注于使此类结构越来越小的原因。
使用极紫外(EUV)光刻技术,可以通过利用比以前的光刻机(193纳米光)短得多的波长的光(13.5纳米光)来做到这一点。这种最先进的EUV光刻系统使运行他的客户能够创建更小、更快、更强大的芯片。
EUV光刻机历史1990年代: EUV研究项目在几个重要的地方开始,例如日本,美国和荷兰。当蔡司证明它可以制造专门的EUV光学器件时,这项研究获得了关注。在行业会议上,“软X射线光刻”(后称EUV)被评为未来的制造技术。2001年: ASML为其适度的EUV计划分配了人员和资源。目的是建立一个可行的原型系统。2006年:我们交付了第一个Alpha演示工具,这是最早的EUV原型。这两个系统安装在比利时imec和美国SUNY研究所。2007年:在Veldhoven开始分阶段建设10,000平方米的洁净室空间。这是第一个专门用于EUV光刻的洁净室。2010年:我们向亚洲一家芯片制造商的研究机构交付了第一台NXE:3100,这是第一台EUV研发系统。2012年:为加快下一代光刻技术的发展,主要客户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参加了我们的客户共同投资计划。所有人都同意在五年内为下一代光刻技术的研发做出贡献,并获得该公司的股权。2013年:我们交付了第一台NXE:3300B,供客户用于工艺开发。那年下半年,我们完成了对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光源制造商Cymer的收购,以进一步加速EUV的开发。
光刻机如何运行光刻系统本质上是投影系统。光线通过将要打印的图案的蓝图投射(称为“遮罩”)。光学器件将图案聚焦到硅晶片上,该硅晶片先前已涂有光敏化学品。当未曝光的部分被蚀刻掉时,图案被露出。
EUV灯的棘手之处在于它被所有东西吸收,甚至被空气吸收。这就是EUV系统具有大的高真空腔室的原因,在该腔室中,光可以传播得足够远,从而降落在晶片上。光线由德国合作伙伴卡尔·蔡司(Carl Zeiss)制造的一系列超反射镜引导。
但众所周知,EUV灯也很难产生。EUV系统使用高能激光,该激光向熔化的锡的微小液滴发射并将其转变成等离子体,从而发射EUV光,然后将其聚焦成束。
为什么需要光刻机193纳米的光刻技术比许多人想像的要快得多,但这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该行业不得不深入研究才能继续缩小芯片功能。
可以这样想:如果您要用越来越小的笔迹用记号笔写您的名字,您想在某个时候切换到另一种笔,对吧?借助EUV光刻技术,目前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芯片制造商将能够继续制造更小,更快,功能更强大的芯片,同时控制成本。
国产芯片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芯片制造的差距并不是单个方面,它是工艺的各个方面。许多智能手机或电脑都是中国制造,但是装有的中国“芯”却寥寥无几。
以前国家对微电子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1200亿元扶持也就200多亿美元,美国一个公司就投入这么多的了。刚起步的时候我国半导体还是可以的,因为大家也都刚起步,差距也小,但接下来各种MOS,场效应管,集成电路,CPU,存储器已经问世,半导体春天来的时候,我们丧失了最好的机遇。现状半导体方方面面被国外控制,技术封锁,专利网交织,对后来者说还是很吃亏的。而且集成电路属于高精尖产业,需要投入的生产线花费是巨大的,跟建立一个核电站差不了多少了。
今年美国的DARPA已经投入7500万美元研究人体芯片,在人工智能方面,再炫酷的技术都要落到芯片上,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望尘莫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工智能的根本是智能芯片,离开芯片你没办法找到第二种人工智能的实现方法。
说正题,集成电路产业总体上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大部分,先说在制造方面的差距:
(1)晶圆制备的差距
目前世界主流的IC衬底都是硅,通过化学反应提取电子级硅精度为99.9999%。运用电子级硅制造硅碇,这里硅的单晶生长技术主要有两种,悬浮区熔法和直拉法。然后将硅锭切割成Wafer,切割成厚度为几百微米。在晶圆的厚度和质量的要求方面,中国的晶圆制造就与世界存在着差距,一些低端的国产率较高的芯片,其中很大一部分买的国外的晶圆,然后自己切割,装外壳测试一下就是成品了。国内早期的技术就不如国外,不过随着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已经能实现。
(2)光刻技术的差距
现在说的32nm,7nm都是指的栅沟道宽度,而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光刻技术。光刻工艺主要两种,光复印工艺和刻蚀工艺。光刻机很贵的,国内大部分会买国外淘汰掉的光刻机,日本人保养的好,并且淘汰苛刻,国人更喜欢从日本购买。瓦森纳协议每过几年都会更新禁售列表,比如2010年90nm以下的设备都是不允许对中国销售的,到2015年就改成65nm以下的了,这些是美日严格限制出口的。
(3)材料
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 19 种必须的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数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
其实回溯历史,致敬前辈,我们的集成电路也有家底。
我们国家的IC师从苏联,从模仿到自主设计,主要依靠从苏联获得的技术图纸和苏联在156工程中援建的电子管工厂设计、生产自己的计算机。
1952年成立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由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负责。
1954年,计算机小组转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钱三强的领导下工作。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比美国晚了5年),从此中国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国内早期的IC发展国内科研环境不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已无法得到苏联技术支援;西方对中国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科研力量和生产厂家全国东西南北遍地开花,科研力量分散;未能将CPU研发独立于计算机的研发;文革时期过于频繁的政治运动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科学家受到冲击离开了科研一线…………
下图是我们做实验用的光刻机,当时汞灯坏了修了好几次,四次光刻做成了BJT。在光刻间待好久出去世界都粉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