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怎么查别人ip地址,ipb类地址特征?
ipb也就是一个B类IP地址,其特征如下所述:
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两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B类IP地址就由2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B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16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16位。
B类IP地址地址范围从128.0.0.1-191.255.255.254 (二进制表示为:1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1-10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0)。 最后一个是广播地址。
IP地址中A类B类C类地址的区别?
IP地址中A类、B类、C类地址的区别简单的说:
A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0.0.1-126.255.255.254;
B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28.1.0.1-191.255.255.254;
C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92.0.1.1-223.255.255.254
具体解释:
一个A类IP地址由1字节(每个字节是8位)的网络地址和3个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126。每个A类地址可连接16387064台主机,Internet有126个A类地址。一个B类IP地址由2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28~191。每个B类地址可连接64516台主机,Internet有16256个B类地址。一个C类地址是由3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ll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92~223。每个C类地址可连接254台主机,Internet有2054512个C类地址。全球b类网多少个?
有16000个
a类ip地址:用7位(bit)来标识网络号,24位标识主机号,最前面一位为"0",即a类地址的第一段取值介于1~126之间。a类地址通常为大型网络而提供,全世界总共只有126个只可能的a类网络,每个a类网络最多可以连接16777214台主机。
b类ip地址:用14位来标识网络号,16位标识主机号,前面两位是"10"。b类地址的第一段取值介于128~191之间,第一段和第二段合在一起表示网络号。b类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全世界大约有16000个b类网络,每个b类网络最多可以连接65534台主机。
c类ip地址:用21位来标识网络号,8位标识主机号,前面三位是"110"。c类地址的第一段取值介于192~223之间,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合在一起表示网络号。最后一段标识网络上的主机号。c类地址适用于校园网等小型网络,每个c类网络最多可以有254台主机。
ip地址通讯流程?
主机A打算通过IP地址向主机B发送信息,首先在主机A的网络层中对数据进行组装,其中: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B的IP地址
在主机A的网络层,首先判断主机B的IP地址与主机A是否时属于同一个字网,具体的做法是:主机A使用自己的字网掩码与主机B的IP地址进行“与”运算,得到的结果跟主机A的网络地址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则表示A和B属于同一子网,否则属于不同的字网。
若A和B属于同一子网,如果A知道B的MAC地址,则在主机A的数据链路层把IP数据包封装成“帧”的形式,其中:
源MAC地址:A的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B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B的IP地址
如果A不知道B的MAC地址,则使用ARP协议,发送一个数据包来获取B的MAC地址,获得之后,在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对IP数据包进行封装。然后直接发给主机B,至此完成数据传输。
若A和B属于不同的子网,A会使用ARP协议发送一个ARP数据包来获取与A相连 接的路由器1的MAC地址,之后再在数据链路层对IP数据包进行封装,其中:
源MAC地址:A的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路由器1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B的IP地址
然后再把封装好的数据帧发送给与A相连接的网关1.
路由器1收到来自内部主机A的数据帧后,知道主机A希望自己转发这个数据帧,于是它就查找自己的路由表,路由器的路由表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获得:一是管理员手动添加,称为静态配置,另一种是通过路由器转发的记录自动获得,称为动态配置。在路由表中查到有与目的IP地址网络地址相对应的下一个路由地址后,这里假设为路由器2,就会对来自A的数据帧进行重组,重组后:
源MAC地址:路由器1的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路由器2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B的IP地址
如果在路由器1的路由表中没有找到与主机B的网络地址相关的下一个路由地址,就会把数据发送到路由表中的默认路由地址,这是重组后的数据帧中:
源MAC地址:路由器1的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默认路由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B的IP地址
路由器2在接收到路由器1发来的数据后,首先进行判断目的IP地址即主机B的IP地址是不是自己的本地网络内的,如果是自己所在的子网,则不在进行转发,将接收的数据进行重新封装:
源MAC地址:路由器2的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B的IP地址
其中主机B的MAC地址可以通过ARP协议获得。封装过后再发给主机B,至此数据传输完成。如果不是,所做的事情跟之前路由器1一样,对其重新进行封装后再转发。
接下来的每一跳中,经过的路由器进行转发的时候所做的工作就跟路由器2所做的工作一样,直到找到目的IP(主机B)所在的网络。
b类ip地址的主机位有几位?
标准的B类地址是16位网络地址,16位主机地址,掩码是255.255.0.0,真正说到某个地址时是一定要地址及掩码成对使用的,而且在使用中不一定要严格遵守标准类别的,一般都可以理解为无类别地址,这就更需要成对使用才可以。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