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为什么不敢招惹中国,北约和美国如果全力以赴帮助乌克兰?
不会输,但会变成一场持久战,这是俄罗斯现在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对俄罗斯的消耗太大。但是在北约和美国不亲自派兵的情况下,俄罗斯仍会在军事上赢得这场战争,因为与乌克兰抵抗力量对比,实力差距太明显了,还是碾压性的。
俄罗斯一开始是希望能够短期内拿下基辅,建立起亲俄政权,这一目标看来无法实现,因此根据报道,一开始先头部队都只带了五天的给养,很多军队还需要在乌克兰就地补给。后勤系统的混乱制约了部队在前线扩大战果。
同时,一开始对于乌军的顽强抵抗预想不足,投入的部队少了,但是现在已经做了调整。除了一开始投入战场的俄罗斯西部军区和南部军区以及近卫集团的兵力,各加盟共和国的国民近卫军也动员起来,根据最新报道,太平洋这边的哈巴罗夫斯克,远东边疆地区的部队,也在往乌克兰战区运送了。现在基辅北部大量部队围而不打,应该也是在等援军集结到位,同时理顺整个后勤系统。
第三,考虑到国际影响,和战后重建乌东地区的政治考量,普京一直不同意进攻平民居住区,也对重武器使用有很多限制,但是像亚速营这样乌克兰武装,却利用民用设施来集结和作战,也导致了在攻城战方面进展比较缓慢。
所以现在乌克兰战场的主要争夺都是在铁路线上的节点城市,要打通从北部别尔哥罗德和从东部罗斯托夫进入乌克兰的通道,因为乌克兰现在已经进入黑土地翻浆的季节,公路运兵,重装备一不小心就会陷在泥地里出不来,用铁路完成部队运输和给养的调配最为现实。
但是,无论怎么比较,只要北约和美国还是在乌克兰打一场代理人战争,不亲自下场,乌克兰军队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一个结果选项,因为一旦俄罗斯军队完成重新集结,解决之前战术和后勤准备上的问题,对于乌克兰军队的优势就是压倒性碾压的,现在俄军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是仍在稳步推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完成合围,战略性城市,比如赫尔松、比如扎波罗核电站、比如瓦尔诺瓦哈这样的铁路枢纽,也在一个个占领。
而与此同时,美国发言人和英国首相都明确不会考虑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原因就是不能与俄罗斯直接开战,而德国总理则明确讲,之前没有把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发展入北约很对,这样就不会卷入与俄罗斯的战争。
所以,北约和美国对乌克兰的给钱给粮给枪的方法,肯定会大大延缓乌克兰失败的时间(证明就是乌克兰在全球募集雇佣兵,用获得援助的资金和武器),给俄罗斯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俄罗斯在军事上不会输。
政治上如何实现战前的战略目标是个难题,所以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努力谈判,以期挽回一些政治上的颓势,只不过,除了局部停火,双方差异太大,所以,还是要打出个胜负,才能谈出个成果。
在不动用核武器以及外国不插手的情况下?
在不动用核武器以及外国不插手的情况下,如果八十年代华约和北约开战,谁会胜利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华约和北约这两个组织产生的背景。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联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条约经各国陆续批准后开始生效。1952年2月18日,希腊、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6日,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82年,西班牙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到八十年代北约组织一共有成员国16个国家。
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又称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1955年联邦德国即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如果这两个组织开战,哪个组织胜算更大呢?
如果当时美苏真的打了起来,苏联的赢面要更大一些。美国当初的一个举动就能给出答案,那就是和中国迅速进入“蜜月期”。在那个年代,美国刚刚打完越南战争,国内一片狼藉,整个社会的风气过于追求个人的自由,甚至不少美国人开始接受苏联的理论。在当时不少人看来,苏联已经赢得了冷战。
与之相对的苏联,其各方面实力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军事力量。当时国际油价暴涨,苏联作为一个石油出口国,趁此机会赚了个盆满钵满,然后苏联就将赚来的钱投入军工领域。在苏联,让工人下岗是天生的政治不正确,整个苏联有4.4%的人口转入了军工生产,进行着永远完不成目标的生产任务。
以步枪为例,苏军一个营的人数是400人左右,但苏联前线的军火库中,每一个营级军火库平均储存有4万把AK-47步枪。至于坦克、战斗机等方面就更不用提了,苏联的钢铁洪流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代称。
可以说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完全是冲着打世界大战去的,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在苏联面前根本就不够看。这使得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不得不寻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的帮助,而我国当时也面临着苏联巨大的军事压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转入了“蜜月期”。华约和北约的性质其实苏联和美国干仗,苏联根本用不着华约。美国的北约是一个前沿基地体系,北约成员国的作用就是替美国盯着苏联,并在必要时作为美军的前沿基地。而苏联的华约组织是一个局部防御体系,它起到的作用是帮苏联抗住北约的进攻,这个组织并没有反攻美国的能力。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苏联对于华约的依赖就已经非常小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开始朝太平洋和印度洋渗透。在80年代之前,苏联的军事力量很难投入这两个大洋,我们也很少见苏联在80年代之前,在这两块大洋中进行军事行动。苏联和北约的对抗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已经膨胀到了能和整个北约组织对抗的程度。当时西欧人认为苏联有一周平推西欧的能力,也说明整个北约中除了美国,根本没有苏联还忌惮的国家。一旦北约和华约开战,苏联在迅速平推西欧后,北约组织也就崩溃了。剩下一个美国此时正处于各种内部问题中,如果美国不能将自身各方面力量统合起来,根本无法和苏联对抗。所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初期,苏联的赢面要更大一些。
北约为何不帮以色列打伊朗?
北约凭什么要为以色列卖命呢!北约又何苦为难伊朗呢!其一,以色列并非北约组织成员,仅仅是北约的伙伴儿;其二,欧洲企业与伊朗的贸易往来尤为重要。
北约组织的战略重点
北约组织作为战后西方阵营的军事同盟,原来是为对付前苏联及其领导下的华约组织。后来前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后,就成为应对俄罗斯的军事工具。也就是说,北约的战略防御目标就是俄罗斯!
至于中东地区的事务过去和现在都不是北约组织的重点。北约成员国基本都是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为主,中东地区唯一的一个就是土耳其。中东地区和平大局事关重大,也直接影响到欧洲的安全,尤其是伊核协议问题已经触动了欧洲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上,还有整个欧洲的安全关切呢!
欧洲希望维护伊核协议的正常存在,其实就是在维护欧洲的利益。美国作为北约组织的实际领导者,悍然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后,引发的地缘政治动荡及中东乱局,愈发危险,尤其是贸易制裁措施扩大到了其欧洲盟友的身上。试问如此情况下,北约组织内部的大多数欧洲成员国又怎么会甘心帮助美国人的“中东小弟”呢!
更何况,北约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国,尤其是英法德三国都与伊朗有贸易往来和产业合作项目呢。比如说德国汽车工业就和伊朗合作密切。抛开合作不说,伊朗重启20%丰度铀浓缩活动以及弹道导弹项目开发,这是会危机欧洲安全的战略大事。欧洲在对待伊朗的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
再说了,现在的以色列与伊朗双方还都是在叙利亚境内打来打去。美国人也并没有支持以色列向伊朗全面开战。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正在火力全开,向全球开“贸易战”,处于讨价还价的阶段!
北约组织离开了美国,估计连军费开支都困难呢,别说正常运作了!美国是北约的标准大哥大,光是军费开支的70%以上都是它出的。也难怪特朗普上台以来,要求北约成员国尽快拨足(占GDP2%的军费开支)各自应当承担的费用。别看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放大话,说北约组织不会帮助以色列去攻打伊朗。这其实就是个笑话,因为以色列和伊朗现在也根本没有到需要谁帮助的地步呢!
退一万步讲,以色列真的与伊朗全面战争开始了,那必定就有美国人的参与,届时的北约成员国也许照样围着美帝转。离开美帝的保护,欧洲恐怕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以说近期欧盟的德国、法国领导人分别去莫斯科,与普京谈判,这更像是给欧洲找一个双保险。既没有彻底疏远美国,也不完全得罪特朗普的情况之下,如能与俄罗斯达成共识与默契。这至少对它们都是暂时有利的。
国家之间的利益考虑,权宜之计和战略目标并不冲突。可谁都明白,俄罗斯绝不是欧洲的战略盟友。一旦欧洲缓过神来,还是会与美帝更近!因此,北约现在的表态更像是一个“生气的孩子在赌气”呢!
为什么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加里宁格勒,曾用名柯尼斯堡(哥尼斯堡),德国的龙兴之地,二战前曾为东普鲁士首府,曾经的德意志国防军第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天然不冻港,在历史上曾有一段辉煌的过往。
二战中,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柯尼斯堡成为美英、苏联、德国角斗场,数百年的建筑几乎全部夷为平地,苏联时期被建为军事禁区,一度充当遏制北约东扩的桥头堡。
无论是不是飞地,加里宁格勒都算俄罗斯本土,所以北约攻击加里宁格勒和攻击莫斯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挑衅是有的,但直接攻击加里宁格勒,北约不敢。
加里宁格勒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是俄联邦最小的州,也是俄罗斯唯一的一块飞地,所谓“飞地”就是指在国境线闭环之外的并不接壤的国家领土,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初苏联解体,莫斯科西向边界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都入了欧盟,加里宁格勒自然沦为飞地。
为啥是飞地?因为《博斯坦协定》,柯尼斯堡是协定内容的一部分,被苏联划归己有以后才改名加里宁格勒,这是苏联二战的胜利果实,所以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继承,与接壤的波兰和立陶宛没有关系。
加里宁格勒这几年刚断了折腾,如果美国在波兰驻军的话,天知道这地会是个什么态势,但直接攻击是肯定不会的,美欧都是如此,就算北约胆肥了出手敢打,美国也怕自家后院起火。
古普鲁士人在这里定居的时候,称之为特旺斯特,后来的“条顿骑士团”(德意志贵族)征服了这片区域并看中了特旺斯特独特的地理位置,于是建立了柯尼斯堡(国王之山)要塞。
条顿骑士团扩张性太强,逐渐与周边的立陶宛和波兰发生矛盾,于是两国组成波立联盟共同对抗条顿势力,柯尼斯堡经过若干年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这迅速腐化了条顿骑士团成员,战斗力削减不说,腐败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祸水东移,转移国内矛盾,条顿骑士团开始挑战波立联盟最终去落得个失败赔款的下场,不想动用自己的财富咋办呢?条顿骑士团又出了个昏招,向国内大量征收税款,搞得天怒人怨,连国内的贵族和平民也都也都开始抵制条顿甚至武力反抗,波兰(受邀)看到机会一举攻入马尔堡城堡,条顿骑士团逃到柯尼斯堡并成为波兰附庸。
柯尼斯堡在条顿骑士团统治下,曾经特意吸引、收留大量的日耳曼人,在后来的数百年里,俄罗斯和德意志都把这里视为必争之地,拿破仑也是经由这里进攻俄国,败退的时候也是这条路线。
20世纪初,经过苏波战争后,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沦为波兰领土,对此俄罗斯一直耿耿于怀,终于在1939年等到了机会,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共同瓜分波兰,结果就是西乌西白宣布加入苏联大家庭。
这次换成波兰耿耿于怀,强烈要求收复失土,在美英苏三国斡旋下,俄罗斯牺牲了西部部分领土,三国领导人又一致同意让出(波兰以西)德国部分领土,波兰这才罢休,但柯尼斯堡的归属则再无争议,落袋苏联,并于47年改名加里宁格勒。
占领方面,苏联沿袭了老祖宗的习惯,轻车熟路的将德意志人、波兰人、立陶宛人迁出,实在不爱走的也没关系,苏联将大量人口迁往加里宁格勒,等待拒迁人士的就只有在人口的汪洋中被逐渐同化。
好景不长,到了九零年代苏联解体,加里宁格勒的大量居民担心飞地的安全问题,所以纷纷返回俄罗斯闭环境内,此消彼长之下,德国、立陶宛、波兰的人群在这片土地上逐步增长了势力。
波兰和立陶宛都是独立主权国家,俄罗斯人想要去往加里宁格勒需要办理签证,这不单是繁琐问题,一旦被欧盟卡住脖子那加里宁格勒就不是飞地的问题了,会直接沦为死地,而随着俄罗斯居民的减少,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多都是亲西方人士,出事恐怕只是早晚问题。
这方面也不能说欧盟霸道,如果对加里宁格勒施行免签的话,欧盟也会有麻烦,因为俄罗斯可不是欧盟成员,免签意味着俄罗斯人可以毫无阻碍的进入欧盟国家,所以只能作出有限退让,同意简化过境手续。
最终的解决方式令人诧异,欧盟只是改了一种称呼,不再直言签证,而称之为便捷过境手续,算是给了俄罗斯面子,对此普京表示勉强接受,虽然这种说法为俄罗斯捞回点面子,但普京明白,俄罗斯还是不可避免的被歧视了,欧盟成员国免签没错,但是欧盟对其架构外的某些国家也施行免签,比如瑞士、冰岛、挪威、列支敦士登,比如美国(2021年起也需要签证了)。
立陶宛虽然加入欧盟,但也不想得罪接壤的俄罗斯,所以承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俄罗斯修建跨境线路直达加里宁格勒。
加里宁格勒早就被改造为免税经济特区,虽说是经济特区,其实初期还是吃苏联时期的老本,也就是发展这里的军工企业,后来才逐渐发展其他产业项目,还吸引了宝马和本田来此投资建厂。
同时,俄罗斯并未放弃它突出的战略地位,在这里部署了伊斯坎德尔导弹基地(其余两处分别在克里米亚和叙利亚,看来打仗对俄罗斯而言还是有着巨大好处的)。
2014年的时候,北约曾在爱沙尼亚展开联合军演,一度引发俄罗斯的紧张情绪,做为“回报”,俄罗斯也在加里宁格勒进行军演,并发射了伊斯坎德尔导弹这款作弊武器,因为当时美国与俄罗斯签有中导协议,不允许发展500-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所以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射程是480公里······但可以增加射程到2000公里,即便不增添燃料,至少飞到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是没问题的,而增添燃料的话,整个西欧都在笼罩之下。
苏联面临解体的时候,曾经低调的暗示德国领土换贷款问题,可惜当时的德国没拾这茬。现在的加里宁格勒既是经济特区,也是导弹基地,还真有些奇葩,由于地域上的缺陷,他的经济发展也不如俄罗斯内陆地区,而且这里注定还会是“是非之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境外投资热情,所以,虽然作为军事基地,它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作为经济特区,它未来的发展注定崎岖。
乌克兰发动试探性进攻?
乌克兰政府军被民间武装揍了,那是他们自己的家务事,《北约》没有那个义务管那种“闲事”,更没权利管人家务事,不论是公约条款机制还是国际法理,北约任何成员国都有权拒绝趟这趟浑水。
然而,基辅当局却可以找华盛顿,解决这种有点乱的糊涂事,因为这次挨打的试探性进攻,应该是拜登要求基辅的,“反对民主共和国新军事行动”的组成部分,并非出于泽林斯基政府本意。美英军事顾问支招指导的试探性进攻,乌军也被迎头痛击,那些乌军不愿自家人豆萁相煎,作战不积极斗志懈怠焉有不败之理,他们在这种状态不适合与强悍的民间武装作战,既然是你华盛顿要求的这次新军事行动,那就交给你的军队打这仗吧!
但是华盛顿也可以振振有词,我要求的新军事行动没说过让你们打仗,维护本地区和平支持本地区繁荣的美军,不能在北极熊家门口打仗,惹毛了北极熊美军也得撤,否则北极熊的大巴掌一划搂你基辅当局就没了,这是为你们好。
当然这是老铁个人的胡说八道,《北约》多国向顿巴斯前线派出部队,在华盛顿主导下,支持基辅当局对顿巴斯民间武装用兵,希望该地区再战火连天,以这种方式继续给北极熊持续放血,以达到削弱俄罗斯的目的。
但是乌军官兵也都是爹生妈养的,乌克兰人民的子弟,他们中多数人的家人不想再重复那种民不聊生、骨肉相残、天人永绝的战乱生活,当然这也必然是那些官兵的立场,大胆猜测泽林斯基政府也应该是人同此心,一场不是抵抗无需你死我活同仇敌忾的战斗,官不用心兵无斗志,面对为自己命运而战的对手焉能不败?个人始终深度怀疑基辅当局、一线部队一直都在“打假球”。
而在基辅当局从2014年至今,对顿巴斯民间武装作战的一败再败,丧失克里米亚,挑唆基辅对抗俄罗斯的【北约】相关各国,根本就没想过替乌克兰“主持正义”亲自出兵,帮助基辅维护领土主权,因为这不是他们扶植亚采纽克、波罗申科仇俄抗俄的目的,他们的初衷是驻军克里米亚、顿巴斯,彻底堵死俄罗斯的发展空间,随时困死这个强敌。在克里米亚入俄后,他们的目的就变成了,把事件炒作成俄罗斯威胁论的注脚,割裂俄欧关系换一种方式围堵削弱俄罗斯。
华盛顿要的是谋财可以害命,但绝对不想找北极熊拼命,直接说他们不敢!在这轮顿巴斯冲突之前,五角大楼对东欧小盟友,曾经做出过一个战争评估,北约如果要拿下俄飞地领土加里宁格勒,需要60个小时,但如果俄罗斯反击,6天就可以拿下波罗的海东岸,这已经等于承认美军在北极熊家门口对俄开战,必败无疑!
其实这个评估并没有考虑俄军的反击,不仅拿下波罗的海东岸只要十几个小时(6天中的5天半是伏特加喝潮了),而且不会局限于那三国,有【伊斯坎德尔】【9M729】【堡垒】【龙卷风】【口径】等海陆空远程攻击杀器扫清障碍,并切断北约后续跟进部队向东通道,用不了6天俄军就可以拿下华沙!
3月11号基辅国防安全委员会,通过一个让克里米亚“回归”的“去占领”的战略计划,北约主要国家之一的联合王国议员立马动议下院,尽快撤回驻乌克兰部队,因为俄罗斯十几分钟就能灭了乌克兰,驻乌英军也无法幸免,与俄罗斯开战联合王国必败无疑!
由此可见俄罗斯这个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在欧洲作战,在那些航母杀手面前,那个世界第一也甘拜下风,那些不在一个量级的欧洲北约成员,在北极熊目前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北约凭什么对俄罗斯保护的顿巴斯开战?《北约》集体防御条款不保护非北约国家,就是成员们拒绝出兵的理由,此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法准则,他们也可以拿来一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