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友网,微博是几时开的?
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之后正式开始在线运行。
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目前优秀的微博桌面客户端有微波炉、AIR微博(官方)、Wing微博。 2009年11月3日,Sina App Engine Alpha版上线,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目前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公众名人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目前基本已经覆盖大部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
除新浪微博外,其他公司的微博项目和类似微博产品的整体开发过程是:
2006年3月21日,Odeo内部项目Twitter上线。
2006年7月15日,Twitter向公众开放。
2007年4月14日,叽歪上线。
2007年5月12日,饭否上线。
2007年7月9日,做啥上线。
2007年8月13日,腾讯滔滔上线。
2008年5月12日,Plurk上线。
2009年2月8日,嘀咕上线。
2009年5月22日,聚友9911上线。
2009年8月6日,Follow5上线。
2009年8月16日,139说客上线。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上线。
2009年12月14日,搜狐微博上线。
2009年12月22日,人民微博上线。
2010年1月20日,网易微博上线。
2010年4月1日,腾讯微博上线。
要远离没事就呼朋唤友做局的人?
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第一:人近中年,精力消减。没有精力去应酬太多人事。人近中年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已经渐渐稳定。
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喜好,固定的圈子,固定的作息时间。不再喜欢从前的那种多人的聚会。
短暂的狂欢过后,是更多的空虚。
除了当时那么一点粗重的快乐之外,实无什么好回忆的。
体质好一点的或许没感觉,体质弱一点的,平时话多说几句都会觉得累,一场召朋唤友的喧哗之后,估计得好几天都跟宿醉似的疲软乏力。
别的不讲,精力上就是一种很大的消耗。
第二:聚会需要时间,因为聚会而花费的时间,过后需要几天才补得上落下的事情。我有一位闺蜜是极好的,前几年每每她回来,都还渴望着我能跟从前一样,只要她一回来,我们就几乎没日没夜地泡在一起。
但是,近年,我确实忙碌。她一开始不理解,颇有怨言,甚至讥讽“你比谁谁都忙”。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磨合,她现在终于能理解了。
每次她回来之后,尽量抽空一二天见一面,坐一会儿,她也主动催我回来了。而且她自己也越来越忙了。
当一个人真的想学点什么,想做点什么的时候,她真的没有时间玩。真正的好朋友是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静下心来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努力着。
虽然偶尔有几个知心挚友的相聚,但不会频繁,更不会一大批人聚在一起喧哗笑闹,消耗彼此的生命。
不是无情,能做朋友,都是缘分。用心交的朋友,都渴望是一生的长情。
只是,欢喜相聚纵然好,但是,分离还不是得到来?
相聚一次,除了短暂的欢愉之外,又还有些什么呢?
所以,倒不如把时间花在心灵和精神领域的成长上,让彼此真的真正永远的受益着更实惠。
耗费精力,时间的聚会,越少越好。
第三:有些人确实生来热情,好热闹。我未必会遵从他的召唤,但也不至于刻意远离。喜欢召朋聚友的人,骨子里是个热情的人。
人生于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因缘。记得以前我也这样过,心情来了时,煮一大桌菜,叫几个要好的来吃饭。
为什么不去酒店,饭店?因为在家里吃饭更显亲热。
一大伙人,热热闹闹,一聚,就是一天。
如今想来,我不后悔我曾经对朋友们的付出。但是,回思起来亦甚是无趣。
就好像啃一根无汁的甘蔗一样,有什么意思呢?
但那时颠倒得厉害,觉得那样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现在我不喜欢聚会,但是我还是会尊重别人的喜欢。
比如,笔者的父亲年轻时,他也是这样一个人。热热闹闹的,爱说爱笑。家里时常高朋满座。
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未必认同,但是,我能尊重。有些人活得就是比较有热乎劲儿,这就是他的性格特征。
但是,后来也还是会消停。
比如,我见过一些做生意的朋友,几年前只要一回国,必定是呼朋唤友,夜夜笙歌。
如今四十几了,自己乏了。偶尔回来,更愿意在家里陪陪老父老母,吃吃家里清淡的酱瓜豆腐之类。
挺好,他觉得这样很舒心。
所以,有些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改变。
人都是越活到后来,越简单,越朴素。万千繁华,终归宁静。所以,有这种喜好的人,也是一种还在成长中的状态。这种人充满生命的热情,也是值得尊重的一种生活态度。毕竟,人生各自有自己的因缘习性。第三:聚会是需要金钱的,不利于惜福养心。其实,人近中年,会慢慢学会惜福。从前老人家唠叨的别浪费水,浪费粮食,心里很不屑。
但是,接近中年时,会慢慢学会珍惜所有的资源。
所以,我们到后来,都会活成我们曾经不理解的父母的样子。
他们明明可以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但是,他们偏偏就是不想提升生活品质。不是犯贱,而是发自心底的对于一切资源,有一种爱惜的心情。
太多无谓的聚会,不止会瘦身我们的钱包,也会消费很多资源,甚至杀害很多无辜的生命来满足我们的聚会之需。
当然,最最可怕的还是时间会被浪费掉。这才是真正得不偿失的。
所以,聚会确实没啥意思。不过,远离喜欢聚会的朋友完全没必要。不能因为他喜欢聚会而舍弃他。好朋友是包容,是等待,是长远的陪伴,你可以慢慢等待他成长。但是,你可以选择远离聚会那件事情本身,你完全可以拒绝参加。(图片皆自网络,侵删)
实名社交网站都有哪些?
、现在手机已经实名制,所以,社交网站基本上都是手机号码注册,都是实名的。爱哈友(www.ihiyou.com)--首家SNS 2.0 ----- group SNS 网站,聚合各种团体、组织、机构、帮派、社团、俱乐部、沙龙、圈子、群组......,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网络的真实社交。2.qq空间(Qzone)--基于6.37亿活跃QQ用户的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Qzone的问题不在于数量,而是这种基于昵称的社交图谱的质量。3.人人网(Renren)--Renren是中国实名社交网站的领头羊,近期正打算IPO。它为中国的SNS设立了标准,但是仍然面对着其他社交网站的挑战,比如腾讯的朋友,Kaixin001。4.朋友(pengyou)--腾讯最新推出的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实名社交网络。但问题是,其社交图谱有多强大?5.新浪微博(Sina Weibo)--新浪微博是现在当红的微博客服务,而且以其新的模式正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交网络。微博客能否因为中国的流行而能够最终超越社交网络?现在的情况是新浪微博从多方面已经超越了Twitter,从评论,图片,视频,IM,和LBS。6.Kaixin001--Kaixin001通过社交游戏和内容转发拥有很多白领用户。但是随着对社交游戏狂热感减退,以及新浪微博里的内容更具有转发的吸引力,Kaixin001现在处境很纠结。很多内部人士指出,用户正在急剧下跌。7.51.com--51.com曾今在农村用户里比较风靡,但现在也展现出一个螺旋下降的趋势。一份最近的报告指出,51.com在最顶峰的时候只有700,000人同时在线,并对51.com所说的1.78亿注册用户表示怀疑。8.豆瓣(douban)--豆瓣可能是中国社交网络中最强有力的社区。在中国,没有一个社区可以以这样爆炸性的增长,拥有如此之大的用户群。它吸引的是中国城市里的年轻人,喜欢一起看看电影,看看书,听听音乐,以及参与其他活动。是一个为潮人和创意人员办的社区。9.淘米(Taomee)--淘米时一个社交网络和游戏网站(就像Disney的Club Penguin),在中国儿童(和他们的妈妈)中很流行。淘米实际上是一个很多儿童网站的母公司,旗下拥有:Moer(mole-themed), Saier (sci-fi themed),和XiaoHua (princess-themed)。10.腾讯微博(Tencent Weibo)--腾讯在很积极的推广其微博,以期与新浪微博相竞争。它声称拥有100m的注册用户,但是腾讯还是面对着那个老问题,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艾瑞(iResearch)报告指出新浪微博占据中国用户在微博客上87%的时间,而腾讯只有9%。11.佳缘(Jiayuan)--中国最流行的在线相亲网站,有传言说已经计划要上市。12.淘江湖(TaoJianghu)--基于狂热的电子商务网站Taobao的社交网络。它为淘宝用户定制,但很多都只是个空架子;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用户处于活跃状态。增加社交层面是淘宝2011年的一个重要目标。13.白社会(BaiShehui)--中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搜狐创建的“白领社会”。搜狐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了自己的社交游戏。14.珍爱(Zhenai)--中国相亲网站中一个领先代表,也谣传说在为IPO做准备。15.百合(Baihe)--中国相亲网站领头羊之一。16.爱情公寓(iPartment)--来自台湾的一个基于虚拟头像的约会网站,年轻人在里面虚拟的住在一个公寓里。收入来自广告,虚拟商品以及电子商务。校园类SNS网站,人人网(原校内网)、Chinaren校友录,朋友网 商务类SNS网站,天际网、若邻网、人和网、白社会,若邻网、人和网 娱乐类SNS网站,开心网、赛我网、城市达人 读书、学习类SNS网站,豆瓣网、友宝网 音乐类SNS网站,Myspace(聚友网) 婚介婚嫁类SNS网站,世纪佳缘、红娘网、幸福婚嫁、久久婚嫁网 综合类SNS网站,facebook、51.com、GaGaMatch国际交友网
网络媒体有哪些?
新媒体的种类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但目前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是各类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该图片由注册用户"凌驾于欢"提供,版权声明反馈
在具体分类上,新媒体可细分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博客/播客,维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纸/出版,手机电视/广播,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
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亦被称做第四媒体。部落格,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博客/播客/微博,维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掘客,印客,换客,威客/沃客等。
手机新媒体
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纸/出版,手机电视/广播等 新型电视媒体 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
其他新媒体
隧道媒体、路边新媒体、信息查询媒体及其他如越世代新媒体。
其他新媒介分类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三分法”: 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 旧媒介就是互联网以前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其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的第 一代媒介,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譬如电子邮件、报刊的网络版;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发端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譬如博客、优视网、推特、聚友网、维基网等,其主要特征是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信息的消费者也是其生产生,用户产生内容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
为什么有人说强直性脊柱炎是不死的癌症?
初次知道强直性脊柱炎,不是因为周杰伦、蔡少芬、张嘉译。
而是201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了惨案,有一名风湿科的病人,他得了强直性脊柱炎还得了肺结核,按照医理来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需要调节、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但肺结核的病人却慎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权衡利弊后,最后医生告诉病人,让他把结核治疗的差不多了再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也许是医患沟通不够,也许是认为医生在歧视结核病人,受尽病痛的病人本就情绪化,再加上对医生没有减轻他病痛的怨恨。
他,手握一把尖刀,杀死了风湿科的在读研究生王浩,刺伤了3名医生,1位男医生重伤:右眼几乎被刺穿、颅底部粉碎性骨折....
这名刚刚17岁的年轻病人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
后来我再搜索强直性脊柱炎,搜到的第一条居然就是“哎呦,不错哦”周杰伦。
然后就是我们的娘娘蔡少芬。
还有白鹿原的张嘉译
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此有经济能力的她们,怎么会治不好这个强直性脊柱炎呢?
医生真的是“偶尔能治愈”,这个我知道,也明白事实上就连小小的感冒,也不是医生能治好的,是人体自己痊愈的,可是这个很少听说的病,居然这样难搞吗?
强直性脊柱炎到底是什么?
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炎症,导致了我们的免疫系统发生了问题,开始自己破坏自己的好的零件,慢慢的零件一个个坏掉,零件组成的脊柱发生了强直。正常来说我们的脊柱像个弹簧,一个个的锥体组成了一环环,想弯曲就弯曲,想伸直就伸直,还不会感到疼痛和僵硬。
可是得了这个病,我们的脊柱就成了被粘住的弹簧,想弯腰也弯不下去,一动就疼。
最后把脊柱正常的弯曲度都改变了,会变成驼背,张嘉译同志就是2期的病人了。
专业解释如下:强制性脊柱炎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就是大腿根),脊柱关节、椎旁软组织(就是弹簧圈的边缘。)以及外周关节,严重者导致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发病率0.3%,男女比例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一般具有家族聚集性,就是说
发病年龄13-31岁,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2009年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估协会定制了诊断标准:
只要符合影像学标准➕临床标准中1-3条任意一个就能诊断了。
【治疗目标】
1、缓解症状和体征:比如背疼、容易累啊。
2、预防和矫正畸形:减慢破坏。
3、改善功能:比如尽量恢复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功能。
【治疗原则】
早期药物治疗为主,晚期若是脊柱等关节发生严重畸形可以选择手术。
【非药物治疗】
1、一定注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辅导、建立积极的心态。
2、病人要保持最好的姿势。
站立时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前方。
坐下时要胸部挺直,不要含胸。
睡觉时要硬板床,多仰卧。
睡低枕头,但是如果病发展到了上胸椎和颈椎的话,就必须去掉枕头睡觉了。
四肢大关节(肘、膝、手腕、脚腕)要保持在功能位,就是能弯曲就弯曲。
3、功能锻炼:
规律的体育锻炼时治疗成功的基础!周杰伦同志就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案例!
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
深呼吸和用力咳嗽还有增加肺活量,都是有好处的。
4、止痛
5、吃好!
多吃高钙、维生素多、营养丰富的食物,还有水果。一定要戒烟戒酒。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柳氮黄吡啶、激素、生物制剂。
亲们了解就行,真得了病一定去医院,不要自己给自己治哦。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根治什么中药秘方。
真的都是骗人的!绝望的告诉亲们,这个病治不好,但一般不会要人命!想想徐婷,想想魏则西,不要上当受骗。
你看周杰伦和蔡少芬过的如此的有声有色,就知道,此病虽然可怕,但不是不可战胜的。
参考文献:中国骨科专家小组,《中华骨科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