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失控,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哪年?
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于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独立发射的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空间站工程的一部分。天宫一号的任务是测试航天员食宿、生活保障、空间实验等技术,为后续的航天工程做好准备。天宫一号于2017年3月刻意失控并在南太平洋上空坠毁。
从国际空间站往下跳?
谢邀!
说起跳伞运动,小伙伴们就算是没亲自体验过也在电视上看过吧,一般玩跳伞的人都会搭乘飞机到3800米的高空上往下跳,那种下坠的刺激感,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如果人从更高的国际空间站跳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国际空间站距离地面345千米,在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上,无论是什么人,这一跳都是致命的旅程。如果一个人穿上钢铁侠的盔甲后从空间站上跳下来,他并不会马上坠落,而是绕着地球一圈圈旋转,速度能高达每秒7706米。
这时候,他会看到巨大的太阳和黑暗宇宙里数以亿计的繁星,当然,也要小心地球附近的太空垃圾和陨石,一旦不小心撞上他们,身体就会在一瞬间被击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速度越来越慢,离地球也慢慢变近,但是也不会那么快就坠落到地面上。中国的天宫一号当年从脱离轨道到坠落地球,一共花了两年的时间,而国际空间站的位置更高,
人从那往下跳大概需要两年半时间才能落地。
当人逐渐靠近地球时,超级防护服会和大气层发生摩擦,产生的温度将高达1650摄氏度,这足以让钢铁融化。
而且,人在下坠的过程中,产生的阻力也能够扯掉他的手和脚,但如果盔甲足够强大的话,恭喜你能够成功地活下来。
到了距离地面1000米的地方时,就进入了普通跳伞运动员的跳伞范围,这时候可以拉开盔甲里的降落伞,10分钟后,就能安全降落到地面了,这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
总的来说,从那么高的地方往下跳,结果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来说,还暂时做不到,希望将来能够有所突破吧。
我是爱问爱答,每日更新有趣的科普视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Peace~
难道在宇宙中不会相互碰撞到吗?
全世界发射了那么多卫星,难道在宇宙中不会相互碰撞到吗?
从理论上来看,人造卫星的轨道都是事先规划好的,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永远都不会相撞!但事实上却会因为失控或者轨道衰减脱离原来的轨道,而此时卫星早已废弃,无法再调整其轨道,久而久之,整个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就会加大,最终导致两颗卫星的撞车事件!
2009年2月10日发生的美俄卫星撞车事件,俄方是一颗早已废弃的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另一颗是美国铱星公司的“铱星33”,相撞地点是西伯利亚上空的近地轨道,撞击产生了大约12000块太空碎片,据俄罗斯航天专家评估,这些碎片可能会影响前苏联早期一颗携带了核反应堆的废弃卫星,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卫星的轨道分类了解卫星为什么会相撞以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卫星的几种轨道,如果按轨道高度来分,那么有近地轨道(小于1000千米),中高地球轨道(1000-20000千米),以及高轨道(大于20000千米),从理论上来看轨道越高,卫星密度越低,相撞可能性也越低,因此我们把轨道介绍放在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简称是LEO,一般火箭的LEO轨道运载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而这个轨道距离地面比较近,因此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会采用近地轨道,比如ISS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还有X-37,以及大量的间谍卫星等,都会在这个轨道游荡!
当然空间站高度还必须考虑补给和范艾伦辐射带的威胁,一般最经济的轨道就是400千米左右,上图中ISS就会穿过一个南北向卫星轨道带,其实因为近地轨道的任务不一样,轨道交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地球资源卫星,需要在环绕地球的过程中一次次对地表拍摄,因此穿过极地的轨道无疑是最合适的!而相空间站这种需要大量补给的航天器,就必须考虑每次补给飞船靠泊时的成本,因此与地球自转方向带一些倾角的就成了必然选择(可以利用自转速度降低燃料消耗)。
赤道轨道:倾角为0度,卫星轨道平面 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始终在赤道上空飞行。
极地轨道:倾角为90度,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垂直,卫星飞跃南北两极上空。它的星下点轨迹可以覆盖全球,是观测整个地球的最合适的轨道。气象卫星、资源卫星、侦查卫星经常采用这种轨道。
倾斜轨道:轨道倾角既不是0度又不是90度,统称倾斜轨道,分为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
顺行轨道:倾角大于0度小于90度,卫星自西向东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
逆行轨道:倾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卫星自东向西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运动。
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轨道,即使相同的轨道高度也不同,设计上大家都相安无事,但再完美的系统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况且还是卫星这种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的航天器。
卫星为什么会相撞前文说了美俄卫星相撞,俄罗斯的“宇宙2251”是一颗废弃卫星,而美国的“铱星33”是一颗在轨正常工作的卫星,按理废弃卫星轨道检测到会与在轨卫星相撞时,那么可以调节在轨卫星的轨道,让其抬升轨道避免相撞,但不知因何原因,“相关部门”失职了,或者说根本就没事先检测到这一动态,也许“宇宙2251”受到太阳风活动影响最近才大幅改变轨道。
另一个因素则是人为的在轨实验,比如中美反卫星试验,一般1000千米轨道以下的废弃卫星作为目标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人工控制撞击目标摧毁卫星,这些也是一个可能。
另外废弃的卫星相撞产生更多的碎片造成更大规模的相撞事件,《地心引力》就表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航天飞机在低轨道工作时,接到休斯顿告警,在地球的另一端轨道上两颗卫星相撞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灾难,使得紧急预警无法及时撤退,直接摧毁了航天飞机,只剩下男主和女主逃过劫难,开启了漫漫太空的回归之路!
关于太空垃圾与清理各位可不要以为卫星轨道上就只有卫星,还有大量比如“摆渡飞船”,比如将卫星送上轨道的俄罗斯“微风级”,或者我们叫做“上面级”,或者早期的三级火箭等,都可以在轨道上留存很久,这些物体由于体积比较大,没有燃料维持轨道,因此它们轨道维持能力极差,这有一个好处,即很快就会掉落大气层烧毁,但由于轨道变化大,甚至可能还在翻滚,因此对它们的准确轨迹确定是比较困难的。
早期都对此不作处理,任其游荡,在现代火箭发射中,基本都会对留轨物体做轨道无害化处理,即控制其早日坠毁,但这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从1957年开始到2000年初,人类不知道送了多少个物体上太空,而绝大多数都留存在近地轨道。
另外一个就是人为产生的垃圾,上文说明了反卫星试验,这是其中一种,另一种则是宇航员在工作时不慎遗失工具,还有更恶劣的是国际空间站美国宇航员在几年前将太空垃圾直接丢弃,这种行为将严重影响航天器的安全。
英国一些航天专家提出一个捕获轨道碎片的方法,向目标发射一个网罩增加其阻力,使其加速坠落大气层的计划,或者也有使用激光加热使其改轨道下降等,但无论哪个都不可能在一时半会达到彻底清理近地轨道目的的,因为碎片实在是太多了,清理的成本将会超过以往将其送上太空的成本,因为当年送上来的是一颗,现在有可能是N颗。
有哪些电影反反复复看的不腻?
1.《活着》(1994年):导演张艺谋的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家庭在政治、社会变革中的生活经历。影片通过一代人的命运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以及家庭、生命的意义。
2.《卧虎藏龙》(2000年):导演李安的武侠片,讲述了江湖英雄和女剑客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荣誉观念的碰撞。影片以精美的画面和扣人心弦的动作场面,展现了中国武侠文化的深厚内涵。3.《色,戒》(2007年):导演李安的另一部作品,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位年轻女子被派去诱惑和杀害一个汉奸的故事。影片以精致的艺术表现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探讨了欲望、道德和爱情的纠葛。4.《山楂树之恋》(2010年):导演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讲述了几十年间一个小城镇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历史背景的刻画,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交织。5.《无问西东》(2017年):导演管虎执导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几位中国大学生在不同年代追寻理想和生活意义的故事。影片通过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呈现了中国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坚韧和追求。6.《霸王别姬》不仅具有触动人心的故事情节,还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象,探索了文化认同、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等更深层次的主题。这部电影常常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每次观看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也被视为反反复复观看依然能够深入理解的中国电影之一。这些电影都有着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每次观看都能带来新的体悟和理解。它们通过细致的刻画和深入的思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复杂性,使观众在反复观看中深入思考和感悟。星链计划如果成功?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预计要发射约1.2万颗通信卫星到地球近地轨道,为全球提供WIFI服务,尽管数量看起来很多,但并不会造成空间拥堵,却可能会增加太空垃圾,威胁航天器安全。
“星链”如果完全实现,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服务,在今年5月SpaceX利用猎鹰九号运载火箭一次性将首批60枚卫星送到地球轨道,开展相关的试验。这一计划是瞄准了全球能够连接并使用网络的人口仅仅只有不到一半这个事实,一旦实现将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一些欠发达地区不再需要拉光纤,仅仅需要一套接收器就可以实现在家上网,这种方式也能增加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在金融等领域内有广泛的应用。星链计划的目标是1.2万颗卫星,而卫星的体积质量越大,送到太空的成本越高,1.2万颗大卫星的发射成本一个国家可能都承受不起,更不用提SpaceX这样的私人航天企业,因此这样的卫星更可能是小体积的通讯卫星。SpaceX的首批60颗卫星的确是每颗只有227 公斤的小卫星,未来的卫星大概还是这种小卫星。
卫星体积小也意味着更容易失效,也需要不时地发射新的卫星替代失效的卫星,会造成更多的太空垃圾,也的确会影响未来航天发射、空间站、卫星等的安全,不过不必担忧星链计划将天空空间全部占完,地球外部的空间十分广阔,从一百多公里的轨道到数万米的地球轨道,可以很好地规划这1.2万颗小卫星的轨道,而且目前在太空的卫星只有2000来颗,SpaceX的星链计划没有所谓的运行轨道的担忧,且人类历史至今也就发生过一次卫星相撞事故,这么多的卫星进入各自的轨道,并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卫星,但是由于卫星也会报废,短时间内输送大量卫星到轨道上,也会较快地增加太空垃圾。另外,这么多的卫星在太空,可能会影响地球外部的电磁空间,进而影响人类的天文观测,这也是部分科学家担忧的一点,也有人担忧失控卫星坠落的时候砸到人,尽管几率非常非常低。
人来航天近70年,到现在能玩得起的也只有中美俄日印欧极少数国家,太空中的空间还相当广阔,但是卫星轨道的申请和使用都是独一份,需要提前向联合国报备,以免参数设计失误和别国卫星相撞,轨道可是占一条少一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航天国家或者航天企业会更多,也许会出现天空拥堵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