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间站退役时间,哪个国家建立了太空站?
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合作建立的太空站。在1998年,美国和俄罗斯开始合作建立这个太空站,目的是为了进行长时间的载人太空研究,包括重力、太空适应和太空医学等领域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加入了这项合作计划,包括欧洲空间局、日本航空航天局和加拿大太空局。各国对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分担了不同的成本和责任,同时贡献了各自的专业技术和研究设备。
国际空间站位于地球轨道上,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高空,有着完善的居住、办公和实验设施。长期居住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可以进行不同领域的研究,包括地球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生物学等领域。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意味着人类的太空探索迈出了新的一步,同时也体现了国际合作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空间站与美国空间站内部空间对边你们知道哪个是垃圾堆?
神舟十三号发射后6.5小时就对接空间站的事实震惊了世界,然而对接已经刚过去数天,但此事仍在发酵,因为中国独立建设的天宫空间站已经全方位的展现了给了全世界,有了对比就有了“伤害”!
美媒Futurism就在美东时间10月18日(北京时间19日)刊文指出,国际空间站已经破旧不堪,和中国新的空间站相比,就像个垃圾堆,而中国的空间站看起来却像个“新装修的苹果专卖店”。“宇航员有时还被迫睡在一起”?Futurism刊发的文章指出,尽管大家的关注点在神舟十三的宇航员将执行中国自航天任务以来最漫长的任务,但大家的关注点完全不在任务本身,而是成功的跑偏了,对于天宫空间站内部高规格的配置赞不绝口。天宫空间站不仅为宇航员们配备了宽敞的床铺,还为每位机组人员提供了时尚的太空健身房以及独立的生活空间,特别是极简主义的白色,简直就是苹果专卖店的色调,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而是苹果专卖店的某个角落。文中连接了9月22日刊发的文章,汤洪波的“卧室”,标题是“The Bunks in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Are Absolutely Enormous,They look a lot bigger than the ones on board the ISS.”(中国空间站的铺位绝对是巨大的,它们看起来比国际空间站上的要大得多)。文中介绍称,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的私人空间内设施出奇的豪华,比如卧室占了天和号核心舱上的一大段,汤洪波把手册、耳机和家人的照片贴在他宽敞的双层床的墙上,甚至还有一个私人窗户供他观看外面的景色。躺在床上即可欣赏美丽的地球景色,这是第一个“豪华地球景观房”吗?文中继续揶揄国际空间站,“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看起来完全过时了”。并且Futurism刊文中引用了在国际空间站上呆了520天的NASA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的抱怨,他终于明白为什么NASA要让宇航员测试“幽闭恐惧症”,原来国际空间站睡觉实在是一件太痛苦的事情:“他们会让你爬进一个沉重的橡胶袋中,并且在身上安装好心电监护仪,然后给你拉上拉链,推进一个壁橱里,然后你还不知道要在那里待多久!”,并且斯科特·凯利抱怨称:"You don't have a private area of sleeping. You all sleep kind of together, wherever," says Kelly, who flew on two shuttle missions before heading to the ISS. "So, if someone gets up to go to the bathroom, you hear it."凯利说:“你没有一个私人的睡觉区域。无论在哪里都和大家睡在一起。”凯利在前往国际空间站之前曾执行过两次航天飞机任务。“所以,如果有人起来上厕所,你会听到的。”而斯科特·凯利的另一个抱怨则是,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实在是太乱了,到处都是凌乱的电线,计算机以及各种实验的硬件设施,因此Futurism刊发的文章才感叹,与中国空间站整洁的舱内环境相比,国际空间站看起来就像个垃圾堆。最后对中国空间站有两点非常肯定,第一是惊人的建设速度,中国希望明年年底就完成三模块的空间站建设,第二则是中国不遗余力的使宇航员的宿舍更加舒适!国际空间站真有那么不堪吗?国际空间到底站乱不乱,我们找几张图片比较下就知道,从近些年来NASA网站上发表的国际空间站图片来看,确实够乱的:两者相比,高下立见!但事实上我们却不能如此偏颇的理解,因为我们现在发射的是舱段核心舱,未来整个空间站的控制中心都将在这个舱段,因此早已规划好各个模块,各个模组都已经装入了“标准机柜”,看起来无比整洁。比如国际空间站发射的第一个舱段,曙光号功能货舱,舱内环境如上图,除了看起来有点窄以外,一点也不输于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相信有朋友说了,曙光舱不过是个货舱,有啥好比较的,咱可是核心舱!其实不要理解错了,曙光舱是当年计划用作和平号空间站的一个舱段,经过礼炮以及和平号的洗礼,曙光舱凝结了俄罗斯空间站建设的心血,可惜和平号提早退役!后来美国出资,俄罗斯建设,1998年11月20日由质子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它的功能包括气闸舱、货物舱、科学仪器舱和多功能舱组成,建设初期,它几乎包括了空间站的大部分功能!而在各位看到的凌乱的国际空间站内,那只是实验舱,会因为增加的实验环境临时使用的线路,包括数据电力以及采样环境等等相关配套的外围电路,一个实验设备可能包括了几十条甚至更多的线缆,想要做到不凌乱很难!国际空间站凌乱的源头:没有统一的接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2019年4月份曾编写过一本《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资源手册》,其中刊发了关于实验环境的描述:相信各位都有看到,我们已经将各个实验环境标准化,文中还介绍了各个实验柜内部的各种接口,比如多种电源以及数据接口,并且将实验柜标准化,制定了标准的载荷单元SPU和标准抽屉单元SDU,都有非常详细的尺寸要求,如下图:其中包括的机柜功能区总共有16个,几乎囊括了前沿科技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能“在线维修装调操作柜”:“在专用科学实验柜之外,空间站上还留有7 个具有空置空间的实验机柜,可采用标准模块组合的形式设计舱内的独立载荷,插入空置实验机柜开展实验。空置实验机柜内配置了舱内独立载荷支持设施,可为舱内独立载荷提供机械安装、散热、信息和供电等共用支持。”所以如此标准模式下,未来天宫空间站在运行很多年之后仍然可以保证足够的整洁程度!这与时间关系不大,背后是模块化以及功能扩展的设计!相比较而言,国际空间站建设参与有16个国家,其中出力最大美俄双方标准就不一致,尽管两国早已有统一协调,但对于实验设备以及数据采集与电源等方面是不可能一一协调的,而且还有另外十几个国家的设备,想要做到天宫空间站那样的标准接口是很难的,当然另一个关键是国际空间站代表的上个世纪的标准化,到了现在,标准化又进步了,简单的说时代不同了!国际空间站的休息区真的挤在一起?国际空间站毕竟是个420吨超级大家伙,宇航员总不可能还要挤在一起睡觉吧!所以种花家仔细研究了Futurism刊发的文章,原来斯科特·凯利在另一篇文章中吐槽的是航天飞机,而Futurism在18日刊发的文章中却没有说明,估计让很多外国朋友都误会国际空间站上挤在一起睡觉了。不过事实上国际空间站那么大,却没有几个宇航员能睡觉的地方,当国际空间站满员或者有新的游客到达时,还真需要壁挂睡觉,尽管在空间站上无所谓壁挂还是横躺,因为这没啥区别,就在舱壁上,看起来实在太寒酸。原本国际空间站上有个生活舱,这将让每个宇航员都拥有自己的“小别墅”,但很可惜的是,它被取消了,所以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只能应付下,不得不说,这种横跨十几年,有十几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空间站确实是美国影响力扩张的最好办法,但也会造成计划冗长并且难以控制,而在建造中取消的大量舱段说好听点是应现实需要随机应变,说得难听点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钱了就不造。伤痕累累的国际空间站,到底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国际空间站已经被延寿到2030年左右才退休,就现在而言还有大约8年的时间,但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让公众对国际空间站运行到2030年持悲观态度。从2018年那次人为的漏气开始,到2020年9月29日,星辰号舱体再次出现漏气事件,还有今年8月份的曙光号上发现了多条“非穿透性裂纹”事件,再到科学号舱段意外启动发动机将国际空间站顶歪事件,还有各种各样的故障等等,都表明国际空间站大毛病没有,但小毛病不断的状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事件很快就过了,作为全球第一个多国参与的空间站,我们还是希望其能健康平稳地完成它的使命,让宇航员呢平安回家后再坠毁太平洋,相信那一定是一个超级大事件。为什么胖五的顺利发射引起的轰动这么大?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飞行试验主要考核长征五号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对后续航天任务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三次发射,也是时隔两年多后再次执行发射任务
已驶入发射架的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 通讯员 王玉磊 刘远航 摄
在央视新闻为这则新闻播发的视频中,首次公开了长五遥二失利后,测发大厅的画面。镜头里,在场的航天人员紧抿嘴唇,抱头长叹,脸上写满了遗憾、失落和不甘。原本,2017年7月2日的这次发射意味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圆满收官,进入正式应用阶段。但是这次打击让计划中的研制工程句号,依然停留在了逗号,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航天发射活动计划。
不过,失利并没有击倒中国航天人。这一次,“胖五”在2019年岁末即将“王者归来”。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是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因为体型宽大,被亲切地称呼为“胖五”。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自2006年正式立项研制以来,经过10余年的工程研制,先后于 2016年11月3日和2017年7月2日实施了两次发射。其中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遥二火箭因发动机局部结构问题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经过100余天的故障排查与定位以及180余天的试验验证,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的原因终于确认,是由于火箭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
“经过两年多的归零和验证工作,研制团队攻克了发动机技术难关,解决了问题,消除了隐患,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介绍。
在完成发动机问题归零的同时,长五火箭的技术改进和可靠性提升工作也实现了突破。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火箭各系统都深入开展了再分析、再设计和再验证,全面审视在设计、产品以及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有效性。”
在归零的同时,“胖五”也在不断地进化和迭代。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杨虎军告诉记者,“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在遥二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200余项技术改进,其中比较重大的技术改进有9项,包括了发动机设计改进、长排整流罩设计改进、利用系统调节方案改进等。”
作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是承载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向往的“梦想之箭”,也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那么,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对有什么特殊含义中国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
按照运载能力划分,运载火箭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重型四类。由于各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对运载火箭的规模定义也是不同的。
在我国,一般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吨及以下的火箭称为小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20吨的火箭称为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0-50吨的火箭称为大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级及以上的火箭称为重型运载火箭。
△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
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0吨级别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已经成为航天器发射的主力军。当前各国这一级别的运载火箭包括美国的“德尔塔-4”、“宇宙神5号”(又译阿特拉斯-5)、“猎鹰9号”运载火箭,欧洲的“阿里安5”运载火箭,俄罗斯的“质子号”、“安加拉A5”和日本的H-2B运载火箭。
随着位于海南岛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成和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问世,中国具备了将1.2吨至2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8吨至14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以及重达8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的能力,其数值意味着中国运载火箭在大型运载火箭中走在世界前列。长征五号因此成为亚洲国家研发成功的最大也是最先进的运载火箭。
航天活动的基础是运载火箭,在运载火箭方面的巨大进步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扩大了对第二梯队中的欧盟及日本的领先优势。
中国航天发射综合能力更加高效、成熟
火箭的发射离不开发射场。据介绍,早在1970年代,中国在进行航天发射场选址时,就曾对在海南岛建设航天发射场进行过评估,海南一度被列为当时最佳选之一。但因为当时国际形势较为复杂,只能选择在西部偏远地区建设卫星及导弹的发射试验场。
尤其对于不便于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大型重载火箭,文昌发射场具有位处沿海的地理优势。中国研发、生产的直径5米的新一代火箭可以过海运直达发射场附近码头。承揽发射的其他国内外航天器,也可以通过航空运输、海上运输运抵发射场,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航天发射环境,提高商业竞争力,使中国更多地承接国际商业发射任务。
文昌发射场建成后,中国航天发射场形成了沿海和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新格局,极大提高了中国航天发射的综合能力。
不断完善的卫星天网
此次成功发射也增强了中国在轨卫星的实力。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把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实践二十号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将验证东方红五号新一代大型卫星平台关键技术,并实施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在轨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随着实践二十号卫星的上天,中国的卫星数量和实力又得到进一步提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的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中国迈向星辰大海的步伐将因此显得更加稳健有力。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败后的第908天,也是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的第一天。中国航天人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并继续向更大的目标迈进。
随着长征五号再次发射成功,中国工业三大名片之一的中国航天将会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更多民众也会享受到航天时代人类的文明成果。这也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又一例证。
为什么国际空间站里不曾有中国宇航员?
国际空间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7国联合研制,对中国实行的技术封锁,不让中国在国际空间站建设自己的实验室。现在的中国空间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独立自主的、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不受任何国家支配的,想去上面做实验可以,入会费1亿美元,使用费100亿美元,就这还要看给我们的关系怎么样,不好就不带你玩。现在,太空上就10个人,中国3人(自己家里有WiFi的),美国3人,俄罗斯2人,法国1人,日本1人。可是工作环境中国是三室一厅,今后会给俄罗斯一个单间,其他的待定,美国不带他,他申报的实验项目不合格(说白了你给我操蛋不带你玩)。在2025年以后就中国一个空间站,你还怎么办,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已经在超期服役在修补阶段了,所有的零部件已经老化,再建设一个已经不可能了,上一个花费1000亿美元还是多国联合研发的,所以今后就中国一个空间站,想想就高兴、就兴奋、就骄傲,我们就骄傲了怎么办吧!哈哈哈[捂脸][捂脸][捂脸][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
寿命到期会重新打造空间站吗?
中国空间站寿命有多久?建成后究竟能用多少年?到期后会重建吗?
2022年10月份,梦天实验舱将在海南文昌南航天发射场被发射升空,届时我国天宫空间站“一期工程”将完毕,一个T字形的空间站将展示在近地轨道上。
然而就在2022年2月1日,NASA宣布在2031年1月的某个时间点,国际空间站将退出现役,受控坠入南太平洋尼莫点!从1998年开建到2011正式建成,再到2031年退役,总共历时23年,那么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寿命又有多久呢?
天宫空间站: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两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是近地轨道上第二个空间站,目前还在正式建设中,到2022年底全部建成后将会有核心舱、连个实验舱以及两艘货运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呈T字形的空间站,总质量大约在80~100吨之间,规模约为国际空间站的1/4。
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重约22.5吨,能为三名航天员提供生命支持和生活,并为空间站提供引导、导航和定向控制,另外还有轨道维持与变轨发动机,在舱内还有厨房和卫生间、消防设备、大气处理和控制设备、计算机、科学仪器的实验柜等。
问天实验舱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约23吨,是我国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单体飞行器,除了大量实验柜以外,它还是核心舱的备份,包括动力以及冗余的控制系统,另外在问天实验舱内还有能供3人生活与睡眠区。
梦天实验舱总长17.9米,直径4.2米,总质量20吨左右,该舱段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
除了这些舱段外,还有来运送货物的1-2艘天舟货运飞船,至少1艘最多可能有2艘神舟飞船(2022年12月将会同时停靠两艘载人飞船)。
目前在轨工作的航天员总共有三人,分别是指令长陈冬、航天员蔡旭哲和刘洋,他们是6月5日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升空的,预计将在天宫空间站上停留半年左右,与12月份抵达空间站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轨轮班,双方将在空间站内一起工作7~10天。
天宫的轨道参数几何,如何观测天宫?
天宫空间站的近地点高度: 378 km,远地点高度: 386 km,轨道倾角为41.4724°,估计大部分网站给出的就是这个数据,但事实上光有这个数据是不够的,因为当你抬头寻找天空中的天宫空间站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这就是两行式轨道根数:
1 48274U 21035A 22244.14029550 .00007447 00000-0 86698-4 0 9999 2 48274 41.4724 116.2734 0005795 233.9014 263.6072 15.61976068 76649
这是一种轨道编码方式,用于确定给定历元时刻下,绕地运行空间目标的轨道根数。使用合适的预测模型,可以以一定精度估计出目标在轨道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和速度。怎么解读就不解释了,这个有点复杂,只要知道这个数据可以推测出任意时间的轨道数据即可。
不过可以根据这个来查两个简单的数据,一个是空间飞行器目录编号 48274,另一个是国际卫星标识符 2021-035-A,其实两个知道一个即可,用这个数据就可以在多个卫星数据库里查询天宫的过境事件:
上表是以上海市中心为观测点的可见过境事件,我们随便选择一个观测时间,比如9月17日的这次,最高星等亮度达到了-2.3等,可见时间长达4分27秒,最高观测角度为84°,几乎就过天顶了,在星图上的位置是:
从西南的双鱼到白羊座,再到英仙和御夫座,最后从东北的小狮座离开,其观测时间与各个参数如下:
有空的朋友可以留意下,有了卫星编号,各位也可以试着查询下自己所在的位置什么时候能看到天宫过境。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回顾
一一叙述太啰嗦,就用一张表来代替吧:
到2022年底,一个基本完工的天宫空间站就将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中国空间站寿命最长多少年?寿命到期会重新打造空间站吗?就像国际空间站一样,天宫也有一个轨寿命,它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轨道衰减,这个问题需要不断维护。
轨道衰减:如何维持轨道?
各位有所不知的是天宫空间站轨道是需要维持的,因为存在稀薄大气分子的阻力,也因为太阳活动时可能会让磁气圈膨胀(当年的天空实验室就是因此轨道衰减大幅提前),这些都会造成阻力增加而轨道衰减,因此像国际空间站这样每年需要大约消耗7.5吨燃料来维持轨道,是不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国际空间站装备的是肼类燃料,好用但这是化学燃料,消耗量有点大,天宫空间站装备了肼类燃料和离子发动机两种,前者和国际空间站没什么两样,而后者用的则是LHT-100型霍尔氙离子电推,总共用了4台,推力80mN/台,消耗的推进剂是氙,另外还有近地轨道上“取之不尽”的太阳能电力,这个发动机比较“省油”,可以长期维持在轨。
不过要是失去维护的话,天宫也将在1~2年内坠入大气层,这个可是很现实的,而这些燃料都需要用火箭送上去,每千克单价大概是上万美元,所以没钱千万别玩空间站,忒局!
太空垃圾:如何躲避
除了轨道维持外,还有太空垃圾近接事件,比如各位去查询过境时间时还可以查询一个近接事件,也就是某个太空垃圾或者其它卫星意外接近空间站的事件,万一有太空垃圾或者失控卫星靠近空间站,那么必须启动发动机变轨避开,当然这会离子电推不够了,需要化学火箭发动机:
比如9月2日就有一个编号为48274的卫星SKYSAT C19接近空间站,最小距离2.459千米,高度差1.083千米,相对速度6.372千米:
变轨同样需要燃料,也需要人工监测维护,假如没有维护,指不定哪天就被一个不长眼的太空垃圾给击中了,所以轨道维持和太空垃圾监测可是一项持续工程。
设备逐渐老化:国际空间站前车之鉴
从1998年第一个舱段曙光号部署,到2011年基本罗成,国际空间站已经过了13个年头,所以此时的国际空间站上第一个舱段寿命都已经过半了,而俄罗斯则认为2024年就是最早发射的几个舱段的寿命期,俄罗斯航天局准备在2024年后放弃国际空间站另起炉灶建设ROSS俄罗斯空间站了。
而从开建以来,国际空间站也发生了多次“险情”,尽管不是特别严重,甚至还夹杂着美国宇航员的故意破坏行为,但这也表示,国际空间站的红利正在快速消退,而未来的各种故障事件将会大幅增加。
从2017年以来,国际空间站发生多起漏气以及出现裂纹等事件,还有饮水设备损坏,出现异味也不在少数,至于设备损坏,马桶堵塞同样也出现多次,另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国际空间站在2021年5月12日一次检查中发现了拿大的机械臂Canadarm2臂杆上有一个小孔,不确定是太空垃圾撞击还是微流星撞击,如果撞击点位于外壳或者某个关键位置,那么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国际空空间站消耗多少资金
国际空间站的费用原计划预算为500亿美元,其中包括美国的研制费用276亿美元,欧洲航天局36亿美元,日本35亿美元,俄罗斯30亿美元,加拿大10亿,另外还有轨道组装费用110亿美元!
但从1998年建设到2018年为止,加上运营总共已经消耗了1600亿美元!未来每年运营的费用约为30亿美元/年,看来空间站运营真的是个无底洞。
从国际空间站(ISS)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ISS遭遇的问题我们也会碰到!中国空间站设计在轨飞行10年,具备延寿到15年的能力!我们正在建设中,未来还有很长的红利期,而且由于我们的精心维护,相信天宫空间站一定会比国际空间站寿命更长。
比如国际空间站从2011年建成开始到2031年,即使按国际空间站的寿命计算,那么未来也将使用到2042年,当然也有可能更久!
空天飞机:未来的不再是管状空间站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个疑问,天宫寿命到了我们会建设新的空间站吗?答案可能会提早建设,理由也很简单,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有一款空天飞机投入使用,它的运载成本将远低于目前的运载火箭。
甚至有专家表示,空天飞机投入使用后可以将近地轨道的运输成本降低到500~1000美元,到那时,开建的不再是目前像管子那样连接起来的空间站,而是一个巨型环形空间站!